📣#歷史控注意
✅外交史料再添一筆!錢復先生近40年資料 將於 #近史所 典藏
有「外交才子」稱號的 #錢復先生 慷慨捐贈他個人 #近40年、#超過200箱 的檔案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近史所4月7日舉行「錢復先生資料捐贈典禮」,在廖俊智院長、黃進興副院長及貴賓們的見證下,由近史所呂妙芬所長與錢復先生交換捐贈契約。
廖院長:錢復先生與中研院關係深厚,父親是 #錢思亮 前院長、兄長是 #錢煦院士。本次慨然捐贈,相當具歷史意義。
黃副院長:這批資料對著重外交史料收藏的近史所而言,是如虎添翼。
#檔案囊括四個主題:
📜大學時期的讀書筆記
📜退出聯合國與中美斷交的電文
📜與華府多位政要的信函
📜與總統的交會文件
「近史所檔案館是這批檔案 #最好的歸宿。」錢復表示,中研院典藏這些文件使他無比光榮,也希望對 #近代歷史 有興趣的學者,能有所貢獻。
錢復先生任公職超過40年,在歷任元首任內貢獻其外交專長。近期出版的《錢復回憶錄》更是見證當代外交及政治第一手信史。本次捐贈資料即是《錢復回憶錄》的基本素材。
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6833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20的網紅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羅銅壁院士為臺灣蛋白質研究的先驅,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臺灣飛躍發展的年代,從他的經歷為起點,可一窺臺灣近代的科學教育變遷,以及克服困境,蓬勃發展的過程。此外,羅院士歷任臺大理學院院長、臺大教務長、中研院副院長,也曾為大考中心主任,對臺灣近代高等教育發展影響極大。 本片由國內科普教育名家陳...
中研院歷任副院長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八卦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案今年8月獲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預計自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各界關注首任校長會是誰?本報獨家掌握,這次校長遴選共有6人被推薦,包括科技部前政務次長林一平、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醫學大學特聘教授李友專共3名教授都在名單內。
另外還有3名國外教授也參與角逐,包括一名印度籍學者,現在美國任職;一名是澳洲籍學者,目前在孟加拉工作;還有一名是大陸籍學者。正式候選名單預計月底公布。
反郭旭崧聲量大 陽大校友質疑:騙到校長又賣校
不過,最引好奇的卻是,候選人名單內卻未見現任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由於在陽明交大合併案,引發陽明大學校友激烈反彈,多次質疑郭旭崧「賣校」,是為了爭取合併後首任校長,反郭勢力愈聚愈大。反陽交併不遺餘力的陽明大學反併校聯盟成員、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教授蔡篤堅說,反併校聯盟的老師很強力地表示,如果郭來當首任校長,他們一定會開記者會,持續追打這件事,「哪有副教授『騙』到陽明校長之後還要去當首任校長」,所以他推測「那些人」現在可能收手了。
至於「那些人」是誰?蔡篤堅透露,這背後有一個運作的產官學集團,特定人士不斷創造讓郭旭崧擔任首任校長的機會,但因為怕罵聲太大,因此退而求其次,推薦另外一個「自己人」出來選,至少才能繼續掌握背後的巨大利益,「拿一些不太亮麗的人出來當幌子罷了」。
對於郭旭崧未在陽明交大首任校長候選名單中,陽明校方表示,郭校長之前在衛生署完成疾病管制署的整合,健全台灣防疫體系後,隨後赴美為台灣加入WHO而努力;如今又促成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討論20多年的合校里程碑,帶動高教轉型。校方相信正是因為基於使命感,無論是否誰擔任陽明交大首任校長,郭校長都期望能替台灣高教,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深信遴委會一定可以找到一位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不具「正教授」資格 國立大學首位「副教授」校長
63歲的郭旭崧是陽大校友、美國耶魯大學衛生政策博士,留美返台後先在陽大任教10年,升等至副教授,之後任職衛生署,一路升到衛福部疾管署署長。2017年郭旭崧獲選為陽大校長,卻被控僅有「講座教授」資格,隱匿並無「正教授」資格的事實,但依規定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大學校長需具有正教授資格,此事紛擾多月,教育部在爭議聲中,以大學自主為由、援引國外也有「不具教授資格」者,仍然同意任命,郭也成為國立大學第一位「副教授」校長。
不過教育部事後卻被監察院糾正,批評教育部此項人事案忽略國內外大學運作方式有別,副教授任校長,將造成教育界「災難式」影響。國民黨立院黨團更曾召開記者會,指有「高層」致電施壓教育部「硬喬」,就是要讓郭旭崧上任。尤其郭上任不久後就爆發卡管案,教育部前後態度更引發外界批評。
合併過程抗議不斷 11月底公告第一階段候選人名單
郭旭崧在2017年底上任後,積極推動陽交合併,成為近年首件跨縣市的大專院校合併案。然而推動合併過程中除了在校師生,連畢業校友都高度關注、抗議不斷,合併後的首任校長由誰出任,由於牽涉利益龐大,更引發各方角逐。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案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對外公開徵求合校後首任校長人選。11月5日公開徵求校長候選人截止,22日將召開遴選小組第二次會議資格審查,選定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名單,預定11月底公告。
科技部前政務次長林一平也被推薦
科技部前政務次長林一平是被推薦人之一。林一平69歲,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士、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現為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終身講座教授,他是在張善政擔任科技部長任內的政務次長,之後張善政升任副院長,林曾暫代科技部長一段時間。
林奇宏與郭旭崧是學長學弟 交集不少
同樣被推薦的林奇宏則是與郭旭崧頗多交集,不僅是相差四年的陽明大學醫學系學長學弟,也同樣拿到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只是郭是衛生政策博士,林是生物系博士。林奇宏曾歷任台北市、新北市衛生局長,林擔任新北市衛生局長期間,郭是疾管署署長,林奇宏現為交通大學副校長及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林一平和林奇宏兩人都回應,在11月22日正式公布參與遴選的候選人名單前,都不宜對外表示意見。
林一平說,這次有國外學者願意參選,想為台灣的大學奉獻,就表示陽明和交大兩校合併過程,給外界的感覺是很正面,對外宣傳也做得很好,證明兩校的合併是具有國際實力的。
遴選小組21名委員:3教育部、9陽明、9交大
根據大學法規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屬於「新設合併」學校,所以首任校長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直接選聘,目前遴選小組共有21名遴選委員,教育部指派3名代表,包括教育部次長劉孟奇、成大校長蘇慧貞及科技部前部長楊弘敦。另外陽明與交大則各推派9人,包括國衛院長梁賡義、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等人。
根據遴選小組規畫,公告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名單後,12月中旬前將安排校長候選人辦理治校理念說明會,12月下旬由兩校服務滿1年以上的編制內專任教師、研究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針對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行使同意權,達到同意門檻者為第二階段校長候選人。
遴選小組將於明年1月上旬邀請第二階段校長候選人說明治校理念和進行詢答,並選定校長人選,並於1月下旬前將校長當選人報請教育部聘任。
中研院歷任副院長 在 A Nan MOSTA 阿男醫師の磨思塔 Facebook 八卦
是誰? 故意說這藥讓心臟停止/強摘器官?
這個藥,不只救了蔣公,
還救了無數男人的命根子...
尤其,在那還沒有...
威而鋼Viagra的時代...
治療性功能障礙,起死回生藥~
是誰?
這麼故意,
要把這個藥phentolamine 說成,
把心臟停止,殺死病人 ? 強摘器官 ?
要害全台灣泌尿科專科醫師被告嗎?
我有醫師執照,也有藥師執照,唬我 ?
讓我很不開心...
是誰?
讓病人不安心,
誰讓病人不開心?
原來,沒有醫德的,
是有私人恩怨或政治企圖的,醫界政客大老....
【回顧台灣近代醫療史: 放鬆血管治療心肌梗塞的藥物Phenotolamine, 拯救國家元首的故事】
Phenotolamine(商品名:Regitine)的藥理是可以放鬆心臟週邊的血管壓力, 曾經讓北榮前院長姜必寧教授救了蔣公一命!
在1972年7月20日蔣公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合併肺水腫與寡尿性急性腎衰竭, 情況危急, 在7月23日姜教授想起讀過當時刺絡針(Lancet)雜誌的最新心肌梗塞研究報告, 給蔣公注射Regitine 5毫克後, 不到一個鐘頭的時間, 讓他慢慢醒過來, 不但恢復神智, 血壓上升, 小便也解出來了, 簡直是奇蹟!
經過40年的時間, 這種放鬆血管治療心肌梗塞的方法, 已經變成一個標準的處理方法, 但那時候只有研究報告, 還沒有人試過, 現在醫學院醫科六年級的學生都懂這一套。
~所以說在重症醫學領域, 第一線醫師要綜合專業判斷,熟悉藥理機轉, 在適當的時機用對的藥物, 可以治療心肌梗塞, 挽救一條命, 或是在心臟移植時, 保留一個完好灌流的器官, 讓命危心臟衰竭病人可以重生!
~本文摘自姜必寧先生訪問紀錄。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口述歷史回顧(上篇:歷任院長、副院長)。台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4月:241-263。
http://www.mh.sinica.edu.tw/…/Publicati…/Publication_640.pdf
中研院歷任副院長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評價
羅銅壁院士為臺灣蛋白質研究的先驅,歷經日治時期、國民政府接收臺灣、臺灣飛躍發展的年代,從他的經歷為起點,可一窺臺灣近代的科學教育變遷,以及克服困境,蓬勃發展的過程。此外,羅院士歷任臺大理學院院長、臺大教務長、中研院副院長,也曾為大考中心主任,對臺灣近代高等教育發展影響極大。
本片由國內科普教育名家陳竹亭教授擔任與談人,由陳教授的角度出發,透過與羅銅壁院士的對談,一方面闡釋羅院士的生平事蹟,一方面也試圖從中爬梳臺灣科學教育的生命脈絡,找出未來臺灣科學教育的方向。
【章節摘要】
〔第一章 純粹 Purification〕(01:15)
由羅銅壁的科學啟蒙,看日治時代的小學與高中的科學教育,以及在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初期,臺灣的高等教育與菁英人才如何繼續受到日本學者的影響。
[第二章 結構 Structure](04:20)
從羅銅壁赴美研究蛋白質的過程,探究臺灣早期菁英人才出國深造的情形,以及他們如何將在美國學得的技術與重要經驗帶回臺灣,開啟並帶動近代臺灣科學研究快速發展躍進的歷程。
[第三章 催化 Catalysis](07:45)
羅院士由傑出的學術研究者轉任教育行政者,在臺大、大考中心等機構推動各項建設與政策,對當代科學教育與研究影響深遠。
[第四章 滋養 Virtality](10:14)
從日本時代的帝國大學到後來臺灣大學,羅銅壁一路見證了臺灣科學教育的發展歷程,並對臺灣科學教育的走向,提出針砭與建言。
中研院歷任副院長 在 光學微影縮IC百萬倍| 林本堅院士 - YouTube 的八卦
主講人:林本堅院士(國立清華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半導體研究學院 院長 ) 主持人:周美吟 副院長 ... 民國17年, 中央研究院 成立,蔡元培辭去大學院 院長 一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