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臺北市設市100週年,1920年,日本總督府推行地方制度改正,在臺北州下設市,是臺北正式設市之始。今年也是臺北建城136週年,早在晚清時期,就有沈葆禎、劉銘傳等人的努力,為臺北的發展打下根基。
1874年「牡丹社事件」事件後,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巡查,眼見臺灣經濟重心北移,茶葉、樟腦外銷興旺,因此奏請清廷設置「臺北府」鞏固防務,並設「臺北府城」,將臺北最繁華的艋舺及大稻埕都納入。臺北府城在1884年11月完工,距今136年,是臺灣史上唯一的方形石城,也是臺北現代化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指標。若沒有沈葆楨的戰略眼光,臺灣的府城還留在臺南,不會在臺北。他在臺不到一年,卻決定了臺北的百年大計。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福建巡撫劉銘傳來臺督辦軍務,在「滬尾(淡水)大捷」打退了入侵的法軍之後,清廷於1885年決定臺灣建省,劉銘傳也在1887年成為首任臺灣巡撫,全力推動他親訂的「臺灣近代產業開發計畫」。劉銘傳在臺灣修建了當時中國第二條鐵路,鋪設了第一條海底電纜(淡水到福州),並在臺北西門町點起了臺灣第一盞電燈。他創設電報局、郵局、煤油局、招商局、軍械局、新式學堂、西醫院與推動賦稅改革。在他大刀闊斧建設下,臺北府城也成為全臺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美國駐華公使田貝(Charles Denby)1888年訪臺後,在報告中稱道臺灣是中國最進步的一省。1895年乙未戰爭日軍攻臺,隨軍記者也是作家的松原岩五郎,在其記錄中描述,臺北城的繁榮富庶,與日本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更值得我們欽佩的,就是劉銘傳興建鐵路時,因財政困難,乃向英國與德國的洋行借款,鐵路完工後由洋行營運收益,償還借款後鐵路再交還臺灣經營,可說比現代「BOT」整整提早了100年。
臺北建城136年、設市100年,無論是沈葆禎催生臺北府城,劉銘傳擊退法軍、領航臺北建設,或是日據時期設市,光復後地方自治、市長民選、改制升格,都是臺北城市發展史的一部份。各個時期先人的努力,造就了今日的臺北;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都變成了臺北人;各黨各派的政治人物,都有機會選上臺北市長。1951年臺北市第一任民選市長吳三連,既不是臺北人,也不是國民黨員。包容,讓臺北這個城市偉大;包容,也才能團結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讓臺灣強大。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星光奈奈,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基隆 #中法戰爭 #霧峰林家 責怪官員跟敵人接觸,而想罰他 怎不想自己政府無能,無法把敵人弄死...
中法戰爭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訪滬尾,憶良將
週日(10月16日)晚上,我到淡水欣賞環境劇場「西仔反傳說」(「西」指「法蘭西」,「反」指「戰亂」,均閩南語)。這是由在地的素人演員演出,年齡從7歲到81歲都有,還有外國朋友。
大家利用閒暇時間排演,將中法戰爭中攸關台灣命運的「滬尾(淡水古名)大捷」搬上舞台,穿越時空體驗光緒20年8月20日(1884年10月8日)的戰況,緬懷當年劉銘傳(淮軍)的遠見果斷、孫開華(湘軍)的智勇雙全、臺北歌仔戲武旦張李成(土勇)的奮不顧身,才能使在上午九時許登陸滬尾(淡水)的法國遠東艦隊600名陸戰隊員,與清軍鏖戰近三小時後不支敗逃。
當時法軍手持長槍,在密林中不易施展,清軍以短兵器靈活攻防,反易克敵。而孫開華身先士卒,親手斬馘法軍掌旗官,奪走法國軍旗,讓清軍士氣大振,官兵更奮勇殺敵。近午時法軍彈盡援絕,潰不成軍,乃下令撤退。清軍趁勝追至岸邊,法艦開砲,誤中小輪,法軍逃回船上,戰死、淹死者數百人。
此役當時歐美媒體都有報導,法國名將孤拔(Anatole Amédéé Gourbet)顏面難堪,一面宣布封鎖北臺灣,一面在次年3月底攻占澎湖馬公,但他在6月11日卻因痢疾病故,法軍只有停戰。而遠在廣西鎮南關的提督67歲老將馮子才,在1885年3月也率兩子身先士卒,與法軍肉搏,大敗法軍,攻入諒山。法國總理茹費理(Jules Ferry)引咎辭職,中法之戰到此結束。
不論在廣西或臺灣,清廷都是先敗後勝。但清廷派李鴻章與法國議和,承認法國對越南的宗主權,戰場上艱苦贏得的勝利,在談判桌上又輕易放棄。國人失望透頂,其中有一位青年,痛恨清廷的昏庸無能,頓生「顛覆清廷之志」,好大的膽子!此人是誰?他就是孫中山先生,當時才19歲。
「滬尾大捷」成功阻止法軍侵臺,若不是這場清朝統治台灣兩百多年間最漂亮的反侵略勝仗,法軍就可以沿無險可守的淡水河谷輕易進犯臺北,進而控制全臺,也許今天我們也像100年前的越南一樣,都說法語了。
民國93年我當臺北市長,在紀念此戰120週年之際,特別將「滬尾大捷殉國軍民靈位」入祀臺北市忠烈祠(在南港軍人公墓),以表達台北市民對劉銘傳、孫開華等民族英雄與滬尾民眾的感念。我在劇場開幕致詞的時候,也特別就此向臺下淡水民眾感恩。
感謝「淡水環境藝術節」工作同仁們的辛勞,讓我與臺下觀眾重溫這段精彩的民族禦侮歷史,共度美好的夜晚,也希望有更多人為保存臺灣歷史文化而努力。
中法戰爭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十一月十二日是國父誕辰紀念日,總統府特別在這今天舉辦「中山廳」、「渭水廳」、「銘傳廳」的命名揭牌典禮,紀念這三位對臺灣有重大貢獻與深遠影響的先賢。
1894年,國父孫中山眼見清廷甲午戰敗,於是遠赴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立志革命;隔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讓國父推翻滿清之心更為堅定,決定發動第一次廣州起義。
他曾三度來到臺灣,結識了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等人。後來國父逝世時,蔣渭水先生在《臺灣民報》發表「哭望天涯弔偉人」紀念文;同時,北京大學臺灣同學會也致贈輓聯:「三百萬臺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傳誦一時,臺灣人民對國父之尊敬,可以想見。
國父生前念茲在茲的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收復「失地」臺灣。先總統蔣公在他民國22年的日記裡也曾提到:「總理主張恢復高(高麗)臺(臺灣),鞏固中華」,因此確立了收復臺灣的政策。以上這些事例,都代表國父與臺灣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聯繫。
蔣渭水先生有「臺灣的孫中山」的美譽,是臺灣民族革命的先驅、社會革命的導師與文教改革的推手。他成立「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創辦《臺灣民報》,以文化與教育活動為主軸,啟迪民智、喚醒民族意識、宣揚反殖民主張。
針對進步生活,蔣渭水先生也有嶄新的想法。他反對吸食鴉片、呼籲不燒金紙,同時關注婦女與勞工的權益,這些主張在今天都還是相當進步的觀念,對當時及後世的影響都相當深遠。
另一位令我欽佩的先賢劉銘傳先生,是臺灣近代化之父。他先是在中法戰爭期間,率領湘軍名將孫開華等人,擊退入侵的法軍,並在戰後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他積極建設臺灣,修築鐵路道路,架設電線電纜,機器開採煤礦,開辦西式學堂。全亞洲的第一盞電燈,就是劉銘傳在臺北點亮的。
在他的努力下,臺灣的建設迅速超越中國各省,美國駐清公使田貝(Charles Denby)在1888年來臺考察後,也在向國務院的報告中指出,臺灣是中國最進步的一省。因此,他的改革為臺灣的近代化奠定了長遠的基礎。
臺灣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與成就,孫中山、蔣渭水、劉銘傳三位先賢的功勞,我們不能忘記,這也是總統府將敞廳等三處空間改名為「中山廳」、「渭水廳」、「銘傳廳」的目的和意義。
中法戰爭 在 星光奈奈 Youtube 的評價
#基隆 #中法戰爭 #霧峰林家
責怪官員跟敵人接觸,而想罰他
怎不想自己政府無能,無法把敵人弄死
中法戰爭 在 Meck大叔 Youtube 的評價
店名:一甲子餐飲 - 祖師廟焢肉飯、刈包
電話:02 2311-5241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79號(龍山寺站3B出口沿康定路直走約8分鐘)
營業時間:am09:00 - pm19:00
公休日:星期日
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Jia.Zi.Snack/
官網:http://home.yi-jia-zi.com/m.php
關於:
一甲子餐飲 旨在發揚與推展道地的台灣小吃 使其長遠超過一甲子的傳統美食 得以傳承保留及呈現美味、好吃的給大家‧‧‧一甲子餐飲所推出的各項美食 都是借由多年經驗的老師傅及祖傳滷功 用養生、健康的態度,用心製作推出給每位客人品嚐。
寺廟名:清水巖祖師廟
電話:02 2371-1517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龍山寺站3B出口沿康定路直走約8分鐘)
開放時間:全日
官網: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12
關於: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祖師廟,奉祀清水祖師陳昭應,廟中神像為福建安溪移民自福建原籍的清水本巖分靈而來。安溪移民們公推翁有來(生卒年不詳)為董事,募得30,000銀元,於清乾隆52年(公元1787年)起造廟宇,乾隆55年(公元1790年)落成。 嘉慶22年(公元1817年)6月,艋舺清水巖受強烈風雨侵襲而廟宇有毀損,信眾中的聞人翁有來於是又向鄉人募捐5,000銀元重修。此次重修後一直維持到咸豐3年(西元1853年),祖師廟於「頂下郊拼」時毀於戰火。 清代當時艋舺地區主要為泉州移民,又分為泉州府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3地)、同安人、安溪人。分別以艋舺龍山寺、一同安商戶家中霞海城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為中心聚集居住。三邑人聚集之處稱頂郊;同安人聚居之地稱下郊。安溪人居住處在二者之間。艋舺因淡水河運之便利逐漸發展、繁榮。三邑人與同安人之間由於碼頭商船課稅、道路闢建、巡更等利益衝突,信仰又不相同,摩擦越來越多,嫌隙越來越深。清咸豐3年(公元1853年)8月,在歷史、商業、信仰上積怨已久三邑與同安人終於爆發衝突,演變為後稱為「頂下郊拼」的流血械鬥。在相爭之中,頂郊的三邑人燒毀介於兩者之間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 此次械鬥事件以同安人聚落的房屋被燒毀、倖存的同安人往北遷徙收場。三邑人勢力更加龐大。逢此浩劫祖師廟廟方只好自力向安溪移民募款重建。至同治6年(公元1867年)方重建完成。祖師廟原有三殿,現只餘兩殿,在頂下郊拼鬥時燒毀的後殿迄今未重建。 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早期臺北盆地周圍田地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關於清水祖師傳說甚多,據說每逢天災巨變前,其神像鼻子便會掉落以作為警告,因此又有「落鼻祖師」尊稱。這樣鼻子掉落的神蹟據說在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屢次出現,而且從以前一直延續至現代。在中國大陸福建安溪祖廟,只有記載神像鼻子曾被刀割斷後人們取而黏回,並無相關神蹟顯靈記錄,因此推測此「落鼻示警」為臺灣的清水祖師信仰獨有,且由艋舺祖師廟開始的。 清末中法戰爭,法軍侵犯淡水,臺北情勢危急,民間傳說是因為迎請清水祖師助陣,才使法軍方敗於淡水,因此香火更加興盛。不過淡水信徒卻認為神像原屬於淡水,是後來才寄放在艋舺的。由於有艋舺、淡水兩派信徒紛爭,傳說從此時才開始祖師神像由艋舺與淡水輪流供奉的協議,單月供奉於艋舺而雙月供奉於淡水。於日治時期,甚至產生淡水祖師廟與艋舺祖師廟兩方信徒爭搶落鼻祖師神像,而對簿公堂的情況。當時的紀錄顯示,雙方各奉祀該尊神像半年,而在大正年間,淡水的信徒一方同意該尊神像長久安置於艋舺祖師廟。不過,依祖師廟所提供的同治年間史料,可以發現同治6年(公元1867年),有奉祀人劉存(生卒年不詳)等人捐助佛銀貳百大圓,想要協助遭火災的艋舺祖師廟進行重建工程,並提及「祖師公艋淡一體」。這顯示同治時期淡水、艋舺祖師公即為2地輪流奉祀,而非因光緒年間中法戰爭才將祖師公迎往淡水助陣。 艋舺清水巖在日治初期的明治29年(公元1896年)被臺灣總督府充做為總督府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臺北州立第二高級中學後來也在大正11年(公元1922年)於清水巖址草創,即今成功中學前身,在教育史上亦有重大意義。 經歷戰亂、械鬥、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在此見證了臺北地區的族群融合與歷史發展,穿越時代的風雨,至今依然為艋舺地區泉州安溪人的信仰中心。近年廟內也進行整修,以保存維護這座深富歷史價值之古蹟。
#Meck大叔#清水巖祖師廟
中法戰爭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評價
「欲亡其國先滅其史」。
民進黨打著多元史觀的旗號,趕走中華民國史觀,卻自己壟斷了台獨史觀。
很多人問,住台灣為什麼要學中國大陸歷史?那麼高雄人為什麼要學發生在台南的歷史?
因為不學中國大陸史,對台灣史會不了解前因後果。
如果不懂明朝的海禁及絲銀對流,就不懂為何世界各國要來台灣與大陸貿易;如果不懂英法聯軍,就不懂台灣為何要分清領前期與後期;如果不懂自強運動、中法戰爭,就不懂劉銘傳為何來台、並把台灣建設成中國最現代化一省(美國大使及日本大使評價);如果不懂清朝的衰敗,就不懂日本的侵略與台灣被割讓的無奈;如果不懂中國自古的對外關係,就不懂清朝是如何看待原住民議題。
就算我們是為了台灣,也不能不學、或者減少學中國史。更何況那是多麼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法戰爭 在 清軍也曾暴打法軍?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 - YouTube 的八卦
中法戰爭 :鎮南關大捷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407863735 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欣阳漫话微博:https://www.weibo.com/xycomics BGM: 8th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