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梁祠拓片 二十六張
出版時間:民國拓本
裝幀:整紙26紙
尺寸:尺寸不一,最高319cm,最寬123cm
在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史中,漢代武梁祠是名聞遐邇的一座「殿堂」,栩栩如生的浮雕石刻畫像被視為漢代藝術的代表,最早在宋代歐陽修(1007~1072)《集古錄》、趙明誠(1081~1129)《金石錄》和洪適(1117~1184)《隸釋》、《隸續》等書中即見記載,傳世的宋拓孤本目前珍藏於北京故宮。自從清代中葉石刻遺跡出土以來,其畫像拓片更廣泛流傳海內外,名揚天下,也成為研究古人的生活、宗教、宇宙觀、藝術與文化,乃至重建失傳古代史實的重要視覺資料。在臺灣,武梁祠畫像拓片僅少數私人或學術機構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早年國立編譯館版本的國語、歷史教科書中大量引用的古代名人畫像或裝飾圖案,多半出自於此,應是不少4、5、6年級生熟悉的回憶。由於這批珍貴的畫像石早已成為博物館典藏品,列為中國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不再允許任意捶拓,其珍貴難得可知。
武梁祠石刻遺跡主要由一對石闕、《武梁碑》及5塊畫像石構成,根據歷來中外學者如黃易(1744~1802)、関野貞(1868~1935)、費慰梅(Wilma Canon Fairbank, 1909~2002)、蔣英炬、巫鴻等人的研究,這些畫像石同時也是原來組成祠堂建築的部分屋頂、承檐枋、牆面等結構。其中2塊畫像石雕刻祥瑞圖,其餘3塊皆分4層(列)雕刻(尖頂上的西王母像不計)。每塊石上除刻有眾多故事及100多個人物外,還有200餘文字。畫像內容多取材自古代傳說、《史記》等典籍,也有描繪死者生前生活、遊樂等方面的圖像。內容豐富,表現方式極具特色,十分生動,有的運用同發式構圖,也就是用單一畫面、簡單的物件來表現一個故事中最高潮的情節、最具戲劇性的場景,例如「荊軻刺秦王」畫荊軻圖窮匕見,刺殺失敗後,被旁人擒抱住,同行的秦舞揚驚恐色變,倒臥在地,秦王則試圖拔劍自衛,地上還擱著用木盒所盛裝的樊於期首級。荊軻意識到任務失敗,不禁怒髮衝冠,因此用盡全身氣力向秦王擲出匕首,卻誤中柱子。又如「泗水撈鼎圖」,著意於表現龍咬斷繩索,拉曳者紛紛跌倒的瞬間,生動活潑,極富於動感與戲劇效果。
武梁祠出土於山東南部嘉祥縣武翟山,原是當地武氏家族的祠堂,為其成員武梁(78~151)而建,故得名。祠堂的建造年代約在漢桓帝元嘉元年(151),距今將近2000年前。經過千百年歲月洗禮,加上此地位處黃河數次改道的洪水氾濫區,武梁祠石室遭沖毀,大半石刻佚失或深埋黃土地下。乾隆51年(1786)著名的金石家黃易(1744~1802)路經此地,偶然訪得,後經金石學家翁方綱(1733~1818)等人倡議捐資興建室保護,始得留存至今。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美國聖塔芭芭拉大學加州分校歷史系Anthony Barbieri(李安敦)教授運用3D技術重建武氏家族墓園:
https://barbierilow.faculty.history.ucsb.edu/Research/WuzhaishanRemastered/index.htm
Anthony Barbieri(李安敦)教授運用3D技術重建武梁祠:
https://sketchfab.com/3d-models/the-wu-liang-shrine-45acdb4bf62843f0b53feb9fe9fb17a6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宋拓武梁祠畫像:https://en.dpm.org.cn/collections/collections/2009-12-28/74.html
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文物陳列館
「樸古與精妙-漢代武氏祠畫象拓片特展」:
http://museum.ihp.sinica.edu.tw/exhibitions/14/
2020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敬請期待。
12/11-12/12 預展
12/13 拍賣會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