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六之四)
國安法第一審繼續就「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八個字的意義,繼續進行討論。控方由嶺大學者劉智鵬以歷史學者身份,早前指出「光時」有分裂國家意思;而辯方的港大學者李詠怡 (Eliza)則已作供進入第三天。今天下午,和Eliza一起撰寫專家證人報告的另一位學者,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Francis)開始作供。
由於辯方兩位專家的姓氏同為「李」,「雙李」容易引起混淆。甫坐下,高個子的李立峯教授說,他想用Eliza稱呼李詠怡教授,獲法庭接納。
李立峯解釋,Eliza專長政治學,故對政治選舉及相關理論熟悉。而Francis自己則是傳播學教授,辯方劉偉聰大狀在庭上先介紹Francis, 指出他畢業於史丹福大學,博士論文研究美國9.11事件中,比較報紙讀者來信和網上論壇的言論,專研範圍為「政治傳播學」。
Francis曾出版學術著作,有講述雨傘運動與傳播關係,將出版另一本書,談及六四紀念活動的集體港人記憶現象,「我對香港近年的大型社會運動,有現代歷史脈絡的理解」。Francis亦曾於2017年成為香港法庭歷史上第一位以「民意研究專家」,為佔中九子案擔任專家證人。以往,香港法庭專家證人多為醫生及物理學家等。
三位法官表示接納Francis的專家證人身份。今天在大狀袍下穿了條子花紋西裝褲的劉偉聰大狀,溫文向法官們道謝:「I am grateful」.
Francis花了頗長時間,解釋社會科學中,量化研究(大型民調)和質化研究(焦點小組)的方法論及兩者作為理解社會現像的用途。
由於過往香港法庭甚少傳召社會科學家作專家證人,三位法官發問了很多問題。唯一男性法官陳嘉信說:「我是laymen(普通人)有這些問題」;女法官杜麗冰亦在休庭前向主問劉偉聰說笑:「對不起我們打斷了你的發問。」
休庭前,三位法官先後向Francis多次問及社科研究法的疑問。Francis越答越興起,語速快了。控方周天行說:「教授請說慢一點。」Francis說笑:「我教書時,學生經常說我說得太快。」此時法庭響起了輕鬆的笑聲。
Francis說,他們進行了的量化研究,就是於2019年從連登討論區上,以電腦程式,抽取討論區上曾提及口號相關的帖子,抽取的口號分別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香港獨立」、「港獨」、「五大訴求」。由於連登上的留言量可以數以百萬計,需要由懂寫電腦程式的學者作技術上協助,他再進行統計學分析。法官們沒有太多發問。
Francis說:「看數字,以數量計,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就可以處理,但要看人們怎樣建構意義,那要進行質化研究,因為做簡單問卷,是不可以看到意義建構的過程。此時要靠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我們做了焦點小組(focus group)。」
七個焦點小組,每個有五至八人參加,三組是包含了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市民,四組是參與者背景相近的小組,一組是社工,一組是老師,一組是年輕人。總共有40人參加焦點小組,都是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有參與示威或同情反修例運動的人。「因為我們要看示威者在想甚麼。」
三位法官發問頗頻密,其中,陳嘉信問,焦點小組只有四十人那麼少,如何有代表性?Francis解釋,質化研究是找「意義成形的過程」,代表性則由量化研究補充:「所以我們用不同研究方法互補不足。」
法官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和社科學者明顯有差別。
陳官問道:「參加焦點小組的人,會不會心裡想一樣,答你說另一樣?好像美國選舉你問選民選誰,可能他因為尷尬告訴你一個答案,但去到票站就投另一個。」陳法官形容,這是一個「危險」(danger).
作為社會科學學者,Francis這樣回應:「我不看成一種『危險』,因為人是複雜的動物,人的腦子裡不只有『單一的真相』,面對不同人,在不同處境,會影響人如何建構意義。從社會學及人類學角度,人們會在不同處境『管理自己的形像』,我會形容為因應處境而作出的『調整』,而不是在直白地說謊」。
Francis繼續解釋,「而建構意義是一個過程,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他的想法也有改變。像我們現在在討論『甚麼是焦點小組』,我們(他和法官們)也在集體參與意義建構的過程。」
此時,Francis引述了焦點小組裡,其中一個焦點小組參與者,對「光時」口號的理解,隨時間而出現改變。
Francis在庭上說,其中一個支持反修例運動的焦點小組參與者說:
「最初我面對『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這口號,我說不出口。為何呢?因為我最初認為這口號與『港獨』有關,好像要推翻政府,這不是我的目的,我不支持港獨的。但隨着反修例運動發展下,我理解這個運動是關於爭取普選,關於愛好自由,公義。漸漸我可以喊出口了。這個口號好像承載了一種精神。當我去到集會現場,我喊『光時』口號時,我會覺得和其他香港人連繫起來。」
Francis解釋:「這是一個好例子,這個人最初覺得,『嘩,光時口號好激進』,但漸漸他覺得意義改變了。即使他不支持港獨,他也會嗌這口號。」
「這例子正正示範了,口號的意義建構過程,可以如此複雜,豐富,充滿餘韻(nuances).」Francis說。
Francis還引述了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Lance Bennett對政治口號的見解 “Effective political themes and slogans invite people to bring their own meaning to a situation. Thus, an image is an impression anchored partly in symbolic suggestion and partly in the feelings and assumptions that people have in response to that suggestion.”
(有效的政治口號邀請人們把他們自己的意義加諸其上。所以,一個影象像個錨,作為一個符號提示人們把自己的感受及假設投射到其中。)
Francis亦說,焦點小組中發現,只有部份人認為「光時口號」與港獨有關,所以口號是開放式的。「總的來說,光時口號就是關於一些失去的東西,而人們覺得需要改變。至於失去了甚麼又如何改變,則因人而異。」
法官們亦用法律用語詢問,焦點小組裡會否有「引導性問題」(leading question),即因為主持者主動提起「港獨」而引導被訪者去提及這個答案。這顯然是法庭常關注點。
但Francis說,焦點小組做法是開放讓大家討論,「而進行焦點小組時間正好在2019年9月,那時基本上整個社會都在討論這句口號的意思,是否和港獨有關。所以在焦點小組裡不需要提示,就會自然進行討論。」
法庭場境裡,引導性問題,會是法官關注的事。
這天早上,李詠怡(Eliza)教授,繼續接受控方盤問。Eliza早前曾說過,為甚麼「光時」口號在7月21日於社會流行起來,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們對「元朗襲擊」感到憤怒,需要一個口號去表達其情緒。
然而代表律政司的署理刑事檢控專員周天行, 則挑戰Eliza,周專員多次指,7月21日口號最初出現於白天,當時中聯辦被示威者包圍,國徽被損毁,當時中聯辦外牆上更出現「光時」口號,周專員指,「光時」口號的意義,應該與中聯辦事件有關。
控方的周專員說:「中聯辦外示威中,清楚反映拒絕中華人民共國和政府的意思,你為何不認為這些示威活動的意義,有助我們脈絡性地理解口號的意思?」周專員亦呈上了多張中聯辦被損毁的照片叫Eliza細看。
Eliza指,她和研究伙伴,曾在7.21後,嘗試從數據了解為何當天之後,光時口號的使用明顯更普遍。於是她從兩張報紙裡,點算傳媒提及過的地區,發現「元朗」字眼出現的頻率,要比「西環」、「中聯辦」及「上環」高出很多。
「媒體注意力反映公眾注意力,而焦點小組發現,7.21大家一致是關注警察暴力,而不是關注中聯辦。故此我們認為令到7.21口號普及化,元朗事件比中聯辦事件重要得多。」Eliza說。
Eliza早前指,梁天琦在造勢晚會曾引述過美國黑人民權領袖Malcolm X說「the Ballot or the Bullet」意思,Eliza認為「子彈」只是比喻,並非像控方專家劉教授所說有「武器」的意思。控方更指控梁天琦有意推翻政權。Eliza當時更說,以她所知, Malcolm X不是「分裂國家主張者」(secessionist)。
周專員今日呈上Malcolm X的1964年的演講,讀出部份內容,又追問Eliza知否Malcolm X被指為 “separatist”和知否Malcolm X曾經加入激進伊斯蘭組織。
Eliza語氣有點難以置信地反問:「我們是否要進入複雜的美國種族歷史?美國黑人民族主義(black nationalist)和非洲裔美國人那時的分離主義(separatism), 尤其是於種族隔離(apartheid)的過去有多複雜?要研讀多少歷史脈絡?」
周堅持追問:「那Malcolm X是不是分離主義者?」
Eliza沒好氣答: 「若是說建立一個有主權的國家這個理解下,我認為不是。」
周專員仍在要求Eliza看Malcolm X說話節錄。此時,彭官要求暫停提問,三位法官退後座椅商議一會,然後彭寶琴說,Malcolm X是否分離主義者,與本案案情「拉扯得太遠」(far far removed), 彭官提醒周專員,Eliza一直不反對梁天琦在選舉演說中對港獨持正面看法。
周專員另一處的追問,把梁天琦與Eliza拉得更近,問答更有火花。周專員引述去年夏天來自《眾新聞》的報導,報導中訪問了三位學者,表達學者們對泛民立法會議員在政府表示因疫情把選舉延期一年後,是否應該總辭。
報導中,Eliza認為議員應該留任,訪問中提到議會是重要「抗爭陣地」「在威權政治下,策略上考慮比民主原則更重要……」周專員反問,梁天琦進入議會,會否也像她所說的一樣,「具策略意義,目的是去推翻政權」?
Eliza罕見地光火起來:「你在引述我?你是否在說我和梁天琦是一伙?說我和他是同黨?(You suggest I am part of his cohort?)……好了,現在我被審訊,我要回答吧? (I am the person on trial, I have to answer this……)」辯方劉大狀立即站起來抗議,指Eliza是來做證人的。
此時彭寶琴語氣溫和地望着Eliza說:「不是的,妳是來作供,提供專家意見給法庭。請不要覺得來被審判,這不是原來的意思。」彭官打圓場道:「我想周先生要想問妳,會不會梁天琦進入立法會,覺得策略上可以作出改變,而不是留在結構以外。」
Eliza鬆了一口氣,望着彭官說了幾聲:「感謝妳的澄清,感謝。」然後Eliza詳細解釋,她在泛民總辭上的看法,已經算是「溫和派」,因為當時社會上較激進的想法,是主張泛民議員一起總辭以表示對選舉延期的不滿。而Eliza說,我主張泛民留任,是希望有議員監察政府,希望加強政府問責性。
現在仍身陷囹圄的梁天琦,始終成為庭上反覆被斟酌的客體。
Eliza今日完成作供前,有機會詳細解釋,她作為政治學者,如何理解梁天琦為何要使用「光時」口號。Eliza解釋,2016年梁天琦參加的是新界東補選,和以往立法會選舉不同,選舉制度是「單議席單票制」,並非「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之下,勝選者需要的票數不需很多,只拿取選票一成也可以拿到席位。然而補選的規則,則是誰多選票誰便勝出,故要爭取選票數量。
Eliza說,回看2016新東補選中,參選者多達6人,當中梁天琦的對手,有知名度高的政黨領袖,梁天琦當時相比之下,是一個無人認識的小伙子,只有大學宿生會經驗,或參加過一些小型社會運動,但知名度不高。「他需要設計一個非常搶耳的口號,以拿得最多的票數。」
Eliza指,一個知名度不夠的參選者,設計口號會有「不成比例地戲劇化」的情況(dramatizing out of proportion),故此梁天琦即使說「選票就是子彈」是一種誇張的說法而已。
Eliza進一步指出:「很多提倡港獨的政治組織,大部份沒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只是口說『香港獨立』」。法官彭寶琴補充:「妳所說的沒有具體行動計劃,是在公眾知道的情況下沒有而已。」
Eliza再補充:「究竟(這些組織主張的)是和平遊說,還是使用暴力或武裝力量?沒有看到這些(資訊)。」
今次被告唐英傑的電單車上,插着旗幟的版本,除了有「光時」這個八字中文口號,亦有七字英文“Liberate Hong Kong, Revolution of our Times”,中英文版本均在法庭反覆被檢驗。辯方學者卻說,原來口號的出現,並非有明確的設計時刻,或單一設計者。
彭官曾詢問,英語口號如何出現, “Liberate Hong Kong, Revolution of our Times”那裡來?彭官留意到梁天琦2016年造勢晚的佈景板已出現這七個英文字。
但Eliza指出,她曾經從梁天琦遞交給選管會的個人簡介中,找到「光時」的英文版,卻是被譯成「Ignite Revolution to Reclaim Our Age.」對於造勢晚會和選管會的文宣為何有差異,Eliza說她不知道。
而Eliza亦曾找遍不同資料,去嘗試看看梁天琦當初創作「光時」口號的原意,但發現他除了在晚會說過,口號不想專注「世代」差別,除此之外,她沒找到更多解釋。不過Eliza說,原來梁天琦最初創作了另一個八字口號,但她認為,梁天琦最初的口號不搶耳,不令人留下深刻印像。
「選舉口號要搶耳,要令人容易記起這個參選人,而原來梁天琦最初設計的口號很悶蛋,孩子氣得像大學活動口號一樣。」
原來,於社會掀起沸沸揚揚的談論,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被廣泛流傳過,今天被法庭研究是否違反國安法的八個字口號,並不是梁天琦最初的構思。
此時,Eliza翻查文件找到了紀錄,並以廣東話在高等法院朗讀出,梁天琦最初曾經構思,但最後放棄了的意念。這個被埋葬了的口號,原來一樣是八個大字:「知行合一,世代革新」。
如果歷史有如果,假若「光時」沒有出現過,今日香港的光景又會如何?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第二位專家證人,中大新傳學院教授李立峯離開高院,明天他會繼續作供)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堅離地球 · 沈旭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本來充滿特色,例如重慶大廈,絕對是真香港的體現。《時代雜誌》將香港的重慶大廈譽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而按中大人類學系系主任麥高登教授的說法,重慶大廈屬於「低端經濟全球化中心」:據他非正式統計,大廈住客至少來自全球120個不同國家,除喜愛租金便宜的背包客,還有來自加...
中大 人類學 高 登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八卦
〔力薦台灣優質政治人物陳奕齊──留學友人篇〕
❚以生命實踐政治信仰
II 奕齊近年的各種倡議,皆非一時興起,而是多年思考與辯論才醞釀而成的理念 II
黃恩宇/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
我和奕齊都是在2004年到荷蘭萊登大學留學,並在同年10月初萊登解放紀念日慶典期間認識。在談奕齊之前,我想先談談這個節日。
萊登城慶是為了紀念1574年10月3日成功抵擋西班牙人的圍城。圍城長達一年,戰至遍地飢饉病亡,仍不投降,最後等到援軍解救,終獲勝利。因課堂上人類學老師的要求,我需參與、觀察、訪談並記錄三天慶典活動,我到公秤所排隊領取麵包鯡魚、參加教堂儀式、一起頌唱紀念歌曲、逛慶典市集、與群眾舉杯喝酒,最後在煙火秀之中結束。
短短三日,帶給我莫大震撼,彷彿親身經歷了400多年前人們在盼望與絕望之間的等待與煎熬,以及解放後的激情與狂喜。我雖非市民,也非荷蘭人,更幾乎聽不懂儀式中的荷文演講與歌曲。但我卻體會到過去在台灣所有國家慶典中,從未有的感受。他們對歷史有深刻的認識和認同,並在每年的慶典中再現並共同塑造這份情感。而台灣的國慶所立基的歷史,卻缺乏共同詮釋和情感。當時我真正意識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的台灣,是多麼不正常的組合。
這讓我產生一連串關於國家認同乃至自我認同的疑惑,後來才知道,這些疑惑早已是奕齊多年來的關切。隨後幾年在萊登聚集的台灣博士生,由於年紀相仿,也有相似的關懷和興趣,便開始定期聚會,報告專業領域的研究心得,並互相提問交流。奕齊是政治經濟,其他有歷史、法律、宗教、文學、語言、社會、藝術、區域研究等等,我則是建築史。
每月一次討論會中,大家都是全心參與熱烈討論,然後做飯聚餐。餐後酒酣耳熱之際,繼續延伸討論,直到深夜甚至清晨。奕齊總是能協助大家深入思考許多問題,是聚會的核心人物。而不管主題為何,後來話題總是聚焦到台灣:台灣的歷史、政治、社會、族群、產業、文化等等。如果人一生能有幸遇到幾次階段性的啟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次就是遇到奕齊與這群台灣留學生。
當時奕齊已經開始拋出他對打造正常國家的想法,諸如政黨政治的側翼角色、國家主權防衛機制、媒體監督機制、工會組織、族群關係等等。這些想法逐漸成熟,也成為之後台灣基進(前稱基進側翼政團)推動的方向。2014年,基進側翼政團成立時提出的三大支柱:政治民主化(反殖)、主權自主化(反帝)與社會自由化(反剝削),早就是奕齊在討論會時多次提出的。簡單說,奕齊在台灣近年政治生涯的各種倡議,皆非一時興起,也非迎合或媚俗,而都是多年思考與辯論才醞釀而成的理念。
以奕齊作為靈魂人物的討論會,規模愈來愈大,之後不僅加入了台灣碩士生與交換生,甚至連港澳、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學生和訪問學者也聞風而至。 2007年,我們因此發起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並定期舉辦年會,2008年成立超克藍綠共筆部落格,2009年出版了批判郭冠英現象的《超克GGY》,在大家陸續回台的2011年,則匯聚留荷時所思所學,出版了《新荷蘭學》,希望成為台灣建國的參照。在書中,奕齊是唯一貢獻兩篇文章的作者,分別探討荷蘭的移民政策與同志運動。
以奕齊的智識、才華與能力,他若願意走上學術之路,絕對可以一帆風順,成為重量級學者。但台灣的政治處境令他極度擔憂,特別是2012年總統大選結果,故在博士論文即將完成之際,選擇中斷論文寫作,投身政治。我們這些好友曾大力勸說他,拿到博士學位再參政不遲,但台灣現狀催逼著他,他可說是奮不顧身回應這份呼召。我們當年在歐洲留學的朋友,回台後陸續找到學術單位的工作,生活相對安穩;但同時,奕齊卻是在沒有固定收入的情況下,爭取各界支持,成立政團、政黨,帶領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投入政治。千辛萬苦,自不待言。
奕齊是個有能力引領多樣進步議題的政治家,但他知道台灣最主要的危機是什麼。十多年前他在荷蘭時常提到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危害,我還不時認為是過度擔憂,沒想到近年來,這些危機竟如此迫近。他所思所憂,都一一兌現。台灣在眾前輩的犧牲與拚搏下,我們今日才享有高度的民主與自由,也才能繼續敦促各個領域的進步。然而,這些辛苦得來的進展,卻亟可能在極短時間內瓦解。在此危機下,台灣需要兼具智慧、勇氣與正直的政治家。他的立場必須清晰、堅定,而且亟具遠見。
認識奕齊15年,他就是這樣的人。
2020年大選,政黨票請投台灣基進,送奕齊進國會。
-\-\-\-\-\-\-\-\-\-\-\-\-\-\-\-\-\-\-\-\-\-\-\-\-\-\-
#一起推奕齊
#一起戰未來
#各界聯推請進:https://www.surveycake.com/s/R1da8
中大 人類學 高 登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八卦
〔力薦台灣優質政治人物陳奕齊──留學友人篇〕
❚以生命實踐政治信仰
II 奕齊近年的各種倡議,皆非一時興起,而是多年思考與辯論才醞釀而成的理念 II
黃恩宇/成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
我和奕齊都是在2004年到荷蘭萊登大學留學,並在同年10月初萊登解放紀念日慶典期間認識。在談奕齊之前,我想先談談這個節日。
萊登城慶是為了紀念1574年10月3日成功抵擋西班牙人的圍城。圍城長達一年,戰至遍地飢饉病亡,仍不投降,最後等到援軍解救,終獲勝利。因課堂上人類學老師的要求,我需參與、觀察、訪談並記錄三天慶典活動,我到公秤所排隊領取麵包鯡魚、參加教堂儀式、一起頌唱紀念歌曲、逛慶典市集、與群眾舉杯喝酒,最後在煙火秀之中結束。
短短三日,帶給我莫大震撼,彷彿親身經歷了400多年前人們在盼望與絕望之間的等待與煎熬,以及解放後的激情與狂喜。我雖非市民,也非荷蘭人,更幾乎聽不懂儀式中的荷文演講與歌曲。但我卻體會到過去在台灣所有國家慶典中,從未有的感受。他們對歷史有深刻的認識和認同,並在每年的慶典中再現並共同塑造這份情感。而台灣的國慶所立基的歷史,卻缺乏共同詮釋和情感。當時我真正意識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的台灣,是多麼不正常的組合。
這讓我產生一連串關於國家認同乃至自我認同的疑惑,後來才知道,這些疑惑早已是奕齊多年來的關切。隨後幾年在萊登聚集的台灣博士生,由於年紀相仿,也有相似的關懷和興趣,便開始定期聚會,報告專業領域的研究心得,並互相提問交流。奕齊是政治經濟,其他有歷史、法律、宗教、文學、語言、社會、藝術、區域研究等等,我則是建築史。
每月一次討論會中,大家都是全心參與熱烈討論,然後做飯聚餐。餐後酒酣耳熱之際,繼續延伸討論,直到深夜甚至清晨。奕齊總是能協助大家深入思考許多問題,是聚會的核心人物。而不管主題為何,後來話題總是聚焦到台灣:台灣的歷史、政治、社會、族群、產業、文化等等。如果人一生能有幸遇到幾次階段性的啟蒙,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一次就是遇到奕齊與這群台灣留學生。
當時奕齊已經開始拋出他對打造正常國家的想法,諸如政黨政治的側翼角色、國家主權防衛機制、媒體監督機制、工會組織、族群關係等等。這些想法逐漸成熟,也成為之後台灣基進(前稱基進側翼政團)推動的方向。2014年,基進側翼政團成立時提出的三大支柱:政治民主化(反殖)、主權自主化(反帝)與社會自由化(反剝削),早就是奕齊在討論會時多次提出的。簡單說,奕齊在台灣近年政治生涯的各種倡議,皆非一時興起,也非迎合或媚俗,而都是多年思考與辯論才醞釀而成的理念。
以奕齊作為靈魂人物的討論會,規模愈來愈大,之後不僅加入了台灣碩士生與交換生,甚至連港澳、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學生和訪問學者也聞風而至。 2007年,我們因此發起歐洲台灣青年學者人文社會學會,並定期舉辦年會,2008年成立超克藍綠共筆部落格,2009年出版了批判郭冠英現象的《超克GGY》,在大家陸續回台的2011年,則匯聚留荷時所思所學,出版了《新荷蘭學》,希望成為台灣建國的參照。在書中,奕齊是唯一貢獻兩篇文章的作者,分別探討荷蘭的移民政策與同志運動。
以奕齊的智識、才華與能力,他若願意走上學術之路,絕對可以一帆風順,成為重量級學者。但台灣的政治處境令他極度擔憂,特別是2012年總統大選結果,故在博士論文即將完成之際,選擇中斷論文寫作,投身政治。我們這些好友曾大力勸說他,拿到博士學位再參政不遲,但台灣現狀催逼著他,他可說是奮不顧身回應這份呼召。我們當年在歐洲留學的朋友,回台後陸續找到學術單位的工作,生活相對安穩;但同時,奕齊卻是在沒有固定收入的情況下,爭取各界支持,成立政團、政黨,帶領一群有理想的年輕人投入政治。千辛萬苦,自不待言。
奕齊是個有能力引領多樣進步議題的政治家,但他知道台灣最主要的危機是什麼。十多年前他在荷蘭時常提到中國因素對台灣的危害,我還不時認為是過度擔憂,沒想到近年來,這些危機竟如此迫近。他所思所憂,都一一兌現。台灣在眾前輩的犧牲與拚搏下,我們今日才享有高度的民主與自由,也才能繼續敦促各個領域的進步。然而,這些辛苦得來的進展,卻亟可能在極短時間內瓦解。在此危機下,台灣需要兼具智慧、勇氣與正直的政治家。他的立場必須清晰、堅定,而且亟具遠見。
認識奕齊15年,他就是這樣的人。
2020年大選,政黨票請投台灣基進,送奕齊進國會。
---------------------------
#一起推奕齊
#一起戰未來
#各界聯推請進:https://www.surveycake.com/s/R1da8
中大 人類學 高 登 在 堅離地球 · 沈旭暉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本來充滿特色,例如重慶大廈,絕對是真香港的體現。《時代雜誌》將香港的重慶大廈譽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而按中大人類學系系主任麥高登教授的說法,重慶大廈屬於「低端經濟全球化中心」:據他非正式統計,大廈住客至少來自全球120個不同國家,除喜愛租金便宜的背包客,還有來自加爾各答、孟加拉的逾期居留客,日常在大廈餐廳工作,販售冒牌手錶、手機等,賺匯款到家鄉;也有來自非洲的商人,甚至音樂人、唱片監製、rapper;更有一批無國籍的第三世界難民、尋求庇護的人,結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社區。重慶大廈的居民不少,估計可容納數千人,而世上人口最少的國家,像瑙魯、圖瓦努等島國,總人口也不過一萬人。換句話說,重慶大廈的住客、旅客,不但粗具衛國家規模,還儼然一座「小聯合國」。
可惜香港人對重慶大廈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傲慢與偏見,政府更是完全不知善用。麥高登以「他者」視角,發掘了屬於「我們」香港人的重慶大廈,引領不少外國媒體一同探索,將這座最能象徵香港獨特文化背景的大廈呈現在國際間。反而「我們」從來對這個地方都有一種誤解,將罪案、社會問題跟大廈拉上關係,隨着香港回歸,重慶大廈難免慢慢喪失獨特性,也許反映香港正不知不覺間,放棄一道又一道與國際接軌的橋樑,最終喪失曾經擁有的國際特質,淪為普通的中國城市。那時候,世人只知馬拉喀什,還會來香港嗎?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9219442
#重慶大廈 #GordonMatthews #國際都會
Background Music Credit: ROYALTY FREE MUSIC by BENSOUND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simonshen@glos.world。
中大 人類學 高 登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評價
#人類學家 #麥高登(Gordon Mathews),二十五歲離開家鄉,到日本生活,三十多歲重返校園,攻讀人類學博士。及後在香港研究 #重慶大廈 的 #低端全球化 (low-end globalization),幾年前到廣州研究非洲商人。人類學如何幫助麥高登理解複雜的世界呢?
麥高登訪問第二集:留港教育批判思維
youtu.be/ggZ3EoORd5g
麥高登訪問第三集:香港人身份 往哪裡去?
youtu.be/ags2MpzdVJE
00:00 麥高登如何成為人類學家
02:46 人類學家是專業的局外人
04:13 接觸不同的人 保持好奇心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中大 人類學 高 登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評價
今年六十五歲的 #中文大學 人類學教授 #麥高登,來港二十七年,對香港充滿感情,他早於一九九七年已曾撰文討論香港身份的未來。事隔多年,香港經歷幾次大型抗爭,改變來得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甚至有人說這一代是「末代香港人」。他說:「我只願很多事情可以繼續,香港可以繼續。」
麥高登訪問第一集:人類學 令我保持好奇
youtu.be/MyKgGaXcbR0
麥高登訪問第二集:留港教育批判思維
youtu.be/ggZ3EoORd5g
00:00 香港人身份的可能性
01:55 香港人身份終將消失?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