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件作品完成了嗎?
推介《台灣的兩面鏡子》,野人出版社,07/30 上市
台灣是個神奇的地方,台灣人自己都覺得它充滿了難以理解的矛盾,何況一個外國人的感受?不久前我開玩笑的對朋友說「我發現了一個描繪台灣的方法,那就是中日戰爭還沒結束,但戰場由中國大陸移到了台灣」,就在這個時候,接到了野人出版社送來的這本新書稿-《台灣的兩面鏡子》。讀完作者對中、日、台三地的文化、價值觀比較之後,我笑了。中日戰爭果真還在台灣打!而且,誰勝誰負還不知道呢。
作者近藤大介的母系來自台灣,母親一九三七年出生於今天台北中正紀念堂的後門一帶,畢業於今天的中山女高,外婆則是一九○八年在台北出生,畢業於台北第一高等女學校(現在北一女)。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 作者的母系家族捨棄在台灣的一切,遷至鹿兒島,也就是作者的家鄉。作者從小從外婆口中得知的台北,「比(當年)日本本土更國際化」。
由於這特殊人生背景,作者一直疑惑,台灣的文化,究竟應該視作「日本列島的延長線」,還是「中國大陸的延長線」? 他問自己,我應該把台灣人視作「日本化的中國人」,還是「說中國話的日本人」?
經過了許多年對中國及台灣的深入體驗,作者提出了他的答案:『我認為台灣文化是巧妙融合了原本台灣既有的文化,以及中國大陸與日本文化之後,發展出的 獨特「結晶」。不正是台灣人巧妙地以現代精神呈現出日本平安時代就被視為理想的「和魂漢才」嗎 ?』
這個結論,想來會讓很大一部份台灣人,感到「於我心有慼慼焉」,甚至「與有榮焉」。但是,想來另有一部份台灣人,即令不感覺氣憤,基本上也不會認可這結論。這兩部份人,都稱自己為台灣人,也都排斥當前中國的共黨政權,但前者的靈魂以日本為座標,而後者的靈魂以中國為座標。
這就是我在文首所說的,中日之間的實體戰爭已經於1945年結束,但是中日之間的文化戰爭、認同戰爭,卻還在台灣暗地開打,其洶湧的程度,導致絕大多數的台灣人,包括從未到過日本和中國的年青人,喪失了「以台灣為座標」的能力,更別說「以世界為座標」的氣魄。
今後30年後的台灣人,究竟是「和魂漢才」,還是「漢魂和才」,甚至「美魂漢才」,真的難說。而我個人希望看到的是「世魂台才」:一個以地球為座標的台灣人才集合體。
「台灣」這件作品,在2014年還距離完工很遠,不知2044年是否得以完工?本來我覺得有希望,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我開始檢討自己的樂觀。本書透露了一個日本的「國家機密」:兩千多年來,日本都無法擺脫「以中國為座標」!日本花了兩千年都做不到的事,台灣能在30年內做到嗎?
原來,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的各國最高領導還只稱「王」,後來秦始皇開始稱「皇」,「王」頓時降了一級。歷來忌憚中國的日本,境內也都只敢稱「王」,無人敢稱「皇」。作者說:『日本或是被中國的皇帝封為「日本之王」,或是對中國有所顧忌,才自封為「王」。。。。。至於「天皇」這個名稱由來,自古以來眾說紛紜,始終無法確定。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因為日本的王也想過過「小皇帝」的癮,所以借用「從天而降的皇帝」的含義,給自己起名為「天皇」吧』。
最妙的是,作者指出:「日本國」的定名時間大致為西元七世紀後期至八世紀前期。可是,關於「日本國」應該讀作「にっぽんこく」(Nipponkoku)還是「にほんこく」(Nihonkoku) 的問題,從古至今一直無人確定。
一直到今天,聯合國還不知道日本的正式國名是什麼;2009年麻生太郎首相帶著內閣討論日本的正式國名,但最終還是沒有結論,不了了之。作者認為,日本的國名之所以這麼含糊,與「天皇所處的位置不明確」具有連帶關係。言下之意,天皇在名義上是最高領導,但在實質上又管不住昔日的軍人和今日的內閣黨派,因此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國名,可以巧妙的避諱很多問題。
因為歷史上「以中國為座標」,日本人只能胡攪,使得國名不清,天皇角色不明確,延續至今。那麼,在「以中國為座標」下,究竟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又有什麼希奇呢?「總統」的角色,強的時候足以亂政,弱的時候號令不出總統府,這又很奇怪嗎?
《台灣的兩面鏡子》這本書的可讀性很高,作者以許多親身體驗的有趣例子,點出了中日文化的核心。在作者的詮釋下,日本著名的「集體主義」,既發揮了集體力量,卻也是日本人集體逃避責任的主要原因。另方面,中國的「缺乏團隊精神」,既是今日中國年輕一代充滿衝勁的原因,但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制約。點點滴滴匯集成的這本書,確實是台灣值得參考的兩面鏡子。
推薦野人出版社「台灣的兩面鏡子」
2013年7月30日上市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生命之花 #神聖幾何 #Floweroflife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叫神聖幾何嗎?英文裡面就叫做Sacred Geometry,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科學,而生命之花也是神聖幾何裡面的其中一種,謝謝網友Ngasi Leung留言建議我講生命之花...
中國 集體主義 例子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八卦
炫耀心態(二)
文:薯伯伯
說到炫耀,可以從三個角度去談,既由內在到外在,由個人都集體,再由反映到投射都有。買一件貴價玩具或衣服,有兩重意義,一是內部的,就是物件本身內在的價值,例如質料、設計、性能、舒適感,耐用程度等,這是很在乎該物件與用者本身的連結。還有一層意義是外部的,即是別人對該物件有何觀感,對用家本身唯一的得益,就是虛榮了。
貴價物件的質素往往較好,在中國的網購世界裡尤為明顯。在淘寶等地買物,同一類產品,經常發現有多個不同等級的價錢,例如我以前用一個卷尺,是 1 元的中國貨,用了一會就自體分解了。後來換了一個 32 元的德國貨,拉伸起來順暢得多,而且看起來也較為結實,確實是貴價貨就較好用。本來為了買到質素較好的物件而付出較高的價錢,是理所當然。但有些人買東西,根本不關心物件本身的價值,只在乎別人的看法與觀感,一心以為該件物件可以提升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一心只關顧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是本末倒置。
還有從個人到集體,我以前寫過文章,提到在中國內部,有一種很特別的討論,就是「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先是有一輪似有非無的討論,然後表面上好像又不完全否定個人主義,最後的結論卻永遠是集體主義優先。
我又扯遠一點,在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一位香港的良心記者問到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的情況,外交部發言人就叫記者不用問了,然後又嘲諷說:「我也很好奇,我在這邊記者會踫到香港記者來提問,好像特別關注個人的問題。其實中國的外交有很多的事值得你們(香港記者)可以開闊,拓寬一下視野,更多的關注一下。」這種態度,說穿了,也是回歸到中國核心的意識形態,即「個人主義 vs 集體主義」的爭論。
不過如果你以為我想說中國是唯一以集體主義作主導的國家,又或者想在這篇文章裡只是說中國才會有奢侈品的誇張消費現象,那就大錯特錯。在 Radha Chadha 及 Paul Husband 所著的《The Cult of the Luxury Brand: Inside Asia's Love Affair With Luxury》(簡體中文版譯作《名牌至上》)一書中,提到跨文化人類學家 Geert Hofstede 從地理位置上,分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差別。「正如所料,日本、韓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是堅定的集體主義者;而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具個人主義國家的三個國家。」
雖然香港人經常強調自己與中國人不同,但在一些事情上,例如對面子的看法,對名牌的追崇(當然還有吵鬧的音量,土豪的氣度等),就只有程度深淺之分。例如在香港的聚會裡,還是間中會聽到一些以金額作為炫富的舉動。「我老公隨便就是幾千萬上落。」「我剛給孩子買了三千萬保單。」又或是「不到一千萬的樓,真的不是人住。」等等。
在強調集體主義的亞洲,似乎更容易滋生奢侈品的市場。你買的東西,不只是個人使用,而是影響到集體的觀感,因為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的群眾,普遍認為符合團隊制定的規範,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好像買一件奢侈品,不能只滿足於我個人的虛榮,還有要滿足於集體的虛榮。在這種社會裡,炫耀的情況,也就特別明顯。
《名牌至上》一書裡,還提到不少有趣例子,曼谷一名上流社會女性告訴該書作者,她使用奢侈品牌的主要動力,是要維持她丈夫的面子,她家人的臉子。「你必須看起來很好,讓你的家人看起來很好。」還有一名美國女性,嫁進了南韓的上流家庭,其老爺及奶奶(丈夫的父母)見她買了一雙菲拉格慕(Ferragamo)的鞋子後,才對她改觀。
在中國有一股很有趣的社會風氣,都是由政府牽頭帶動,一方面又強調集體主義,另一方面又說要打擊過度消費的奢侈品市場。如果相信《名牌至上》書中的觀點,兩種風氣,其實是相互依從。既要集體主義,就不能摒除崇尚名牌之風。如果要減少對名牌的盲目追求,也就只能推崇個人主義,但這又跟政權的意識形態不同。
不過偶有遇見一些相識,拿著名牌在我面前炫耀,其實真的不能起甚麼作用,我對那些名牌,除了最出名的幾個,本身從來就沒興趣,也沒有甚麼認識,好像上文提到的 Ferragamo,我見書裡說得很貴,在網上查看,才知道原來是名牌。對著我來炫,估計也炫不出甚麼效果。
記得很多年前,有朋友發現我總是喜歡穿同一樣式的衣服,例如一年裡只穿藍色T恤,另一年裡又只穿紅色上衣,忽然很離奇地問我:「你到底甚麼時候才會換衣服(樣式)?」我就回答:「穿衣方面呢,一是自己是否喜歡(例如舒適合心),二是別人是否喜歡。同一件樣式的衣服,我自己穿得舒服,又不介意別人的看法,那我為甚麼要換呢?」
如此說來,也真的挺有個人主義的味道。但是真的,要對抗那股盲目追求奢侈品的炫耀風氣,最有效果的解藥,確實就只有個人主義了。
至於有關炫耀的反映與投射,下文再述。
———
照片:我穿來穿去,基本上都是穿同一樣式的衣服,方便嘛。以下這些相片,由香港到西藏,還有中東及日本等,不論是去野餐,去婚禮,搞講座,做訪問,迎賓客,去見客,上沙漠,行熱山,跑凍山,轉神山,登獅子山,全部都是同一款式的衣服。強調不是同一件衣服,只是同一款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然後好友 林輝:旅遊寫作人 說:「你也在炫耀自己只穿一款衫。」我這麼低調地炫耀居然也逃不出他的法眼。🤣
———
多謝閱讀此文!
如果喜歡我寫的文章,請踴躍按 Share 跟人分享,讓更多人看到故事,把想法分享出去,同時誠邀各位留言分享意見!
如果這樣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因為薯伯伯的新書《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更多文章,請看薯伯伯的博客及臉書: http://pazu.me/ & http://fb.com/pazukong
更多照片,請看薯伯伯的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pazu
中國 集體主義 例子 在 人助旅行與助人旅行 Facebook 八卦
文化智商 第四章:權威
Chapter 4: Authority - Low vs. high power distance
文化微妙之處,在於它無所不在,而且不總是能這麼輕易察覺。
第四章談權威,也就是一個文化裡面,對於地位和權力保持多少距離才是舒服的。
David Livermore教授舉了他當時在印度的一個例子。他曾經請一個印度朋友上課前幫他印講義。上課前Livermore問他講義好了沒,他的印度朋友說已經送去印了,應該快好了。Livermore說不然我自己去拿好了,我知道影印店在哪裡。但是這個印度朋友堅持讓他在這裡等,跟他一起喝杯茶。
Livermore 當時覺得奇怪,甚至懷疑是不是這個印度朋友忘記送印,現在在拖延時間不想讓他發現。沒想到不久後,講義真的送到了。
他才意識到這個教授的身分,在印度是必須保持距離的權力關係。
但是在討論權力距離時,也不要忘記每一個文化裡面,都還有次文化(子文化)
以美國來說,整個美國算是權力距離較低的社會,但是當你看那些非裔美國人時,你會發現他們跟長輩說話的方式又是屬於權力距離很高的群體 (常常用 Sir, Madam來稱呼長輩)
我們都覺得歐洲是很相似的,都是屬於權力距離低的文化,但是當你單獨看法國時,會發現法國對於權威還是非常尊重的,甚至連家庭裡親子互動關係,也不像其他歐洲國家那麼平等。
而權力距離高的文化,常常會跟上一章講到的集體主義掛在一起。
權力距離低的國家,會比較強調個體的平等性,但是不代表這就是一個比較平等的社會,比如說美國,雖然強調個體的平等性,但它社會裡存在的貧富差距卻極高。
後來Livermore也針對了家庭、學校、公司三個不同的面向,來探討不同文化中的權力距離。
一個權力距離高的人初到一個權力距離低的社會 (比如一個台灣學生到歐洲或北美求學),會特別容易不知所措,當教授要求發言時,其他學生可能會覺得「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說」,但這個台灣學生會覺得「要有重要的,好的想法才說」。在他/她原來的文化中,社會階層是非常明顯的,老師-學生/父母-子女/老闆-員工,當她/他到了一個權力距離低的文化或組織時,她/他知道還是有所謂的階層,只是這個階層非常的模糊,所以會不知道怎麼去掌握跟互動。
而一個權力距離低的人到權力距離高的社會時,會容易覺得不舒服。就像Livermore到印度時經歷的,或者是他舉了一個《項塔蘭》這本書裡的例子。
作者 (澳洲人) 初到印度時住在一個旅館裡,因為天氣襖熱,必須每天洗很多次澡,直到有天,他發現原來他每次的洗澡水,是一個印度人來回到乾淨的水源處提水提六次來的,他突然覺得很愧疚,覺得他享用了他不該享有的。
這也是很多開發國家到未開發國家會經歷到的,用自己過去的生活體驗來評斷新的經驗。
他把這個體悟跟另一個印度朋友說,還說他再也不在那間旅館裡洗澡了,沒想到這個印度朋友卻跟他說:
這是他們的工作,因為有你們這些外國觀光客,他們才有工作做,才有錢賺,他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家庭、有小孩,如果你不洗澡了,他們就沒辦法維生,所以你不只要洗澡,最好還是每天洗三次澡、四次澡、五次澡,越多次越好!這樣才是真的在幫他們。
文化就是這麼有趣,理解一個文化,就會知道為什麼單單是洗澡這件事,就能影響到整個與你不相關的家庭。
我很喜歡項塔蘭這部小說,除了故事本身精彩,主角融入印度生活的過程和細節,就是我正在學習的文化智商。
為什麼我們需要文化智商?了解文化智商,去理解有不同的權力距離存在,並不是為了要改變誰。而是當我們意識到每個人都來自不同文化時,在做決定之前,我們可以停一下,跳出自己的框架外,試試不同的做法。
一個有文化智商的領導 (老師、主管),在領導一群對權威看法不同的人時,他可以用其他方式讓所有人參與其中,而不是只單就發言這一向來衡量彼此的表現。
想要了解更多文化裡的權力關係,最近剛好有一個英國紀錄片,內容是一所英國中學,邀請了五個中國的老師,用中國式的方法來教英國學生中文、數學、理化、體育。不只是教學上的中國化,就連學校規定也是,比如說穿制服、午睡、自修、從早上到晚...
然後兩個月後,來看這群學生跟校內其他用英式教育的學生成績有何不同。
我看他們崩潰看得很開心!
我們的學生夠堅強嗎? (中文字幕)
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T6c4NZ6jk
---
很大概的筆記,歡迎大家討論,有錯誤再麻煩跟我說 :)
第五章要講不同文化對不確定性跟風險的承擔
要聽這個課程的,可以到這裡下載,用Audible App 第一個月第一本書免費
Customs of the World: Using Cultural Intelligence to Adapt, Wherever You Are
http://www.amazon.com/Customs-World-Cultural-Intelligence-Wherever/dp/B00EIQ3KR2
#文化智商 #CQ #CulturalIntelligence
中國 集體主義 例子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生命之花 #神聖幾何 #Floweroflife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大家知道什麼叫神聖幾何嗎?英文裡面就叫做Sacred Geometry,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科學,而生命之花也是神聖幾何裡面的其中一種,謝謝網友Ngasi Leung留言建議我講生命之花,這個也是能讓我們腦洞大開的主題哦~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影片,我影片主要的題材就是稀奇古怪,靈異,外星人和UFO,或是一些神秘但卻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如果你也喜歡研究這些奇異主題,歡迎你訂閱HenHenTV。
好!我們開始吧!
神聖幾何,是由新紀元活動開始的,New Age Movement在1970-80年代開始的,這個活動所牽涉的範圍非常的廣,有神秘學,替代療法還有綜合其他宗教的元素和環保主義,這個活動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思想,把許多的觀念和科學融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神聖幾何學,
其實並不可以說是產生,而是這個形態一直都存在宇宙萬物當中,是宇宙所有物體最原始的能量模式。到最後發現,原來很多生命/物體的能量模式都是相同的,所以這個神聖幾何就是去探索,解釋,統一和研究宇宙萬物的能量。
他們相信上帝在創作宇宙萬物,是根據幾何平衡來創造世界的,很多科學家或哲學家都有發現這些共同點,例如普魯塔克講過:柏拉圖說上帝是一直不停的幾何化的,而現代的數學家改編了這句話,稱之為‘上帝算數’
根據Steven Skinner博士的書有講到,神聖幾何是研究大自然的物體根源,很多生物的形態都是和幾何學有關,例如好像是鸚鵡螺,它的螺的外殼並不會因為成長而失去幾何形態,它會以適量的成長而不會讓外殼變形,這個很神奇,對吧?另外蜜蜂築的蜂窩呈六角形,以便容納它的蜂蜜,還有大自然的花朵,植物,還有自然界的水晶,漩渦都是幾何形態的。
在此你應該可以聯想起更多的例子吧!
在古遺跡裡面都不難發現有幾何形態的建築,例如是古埃及,羅馬,古印度,希臘的建築裡面都包含幾何學,到了中世紀,很多的天主教堂都是根據幾何學來建築的,而在人體構造學裡面,也有幾何形態,在leonardo Da Vinci的維特魯威人裡面也是根據維特魯威的建築原理來畫的,而維特魯威的建築原理也是來自幾何學。
其實還有很多東西都和幾何學有關,例如印度的曼陀羅,中國的太極,八卦,風水,西方的魔法封印,瑪雅的圖騰等等。
那什麼是生命之花呢?
生命之花是由多個均衡間隔的重疊圓形組成的幾何形狀,這個形狀排列成好像花朵的圖案,呈六角形對稱,是一個完美形態。在神聖幾何學研究人員認為,它是深層精神意義和啟蒙的形態,在異教徒裡面,它是包含所有生物基本信息的阿卡西記錄,什麼是阿卡西記錄呢?
阿卡西是創造我們這個世界的頻率格局方程式,這是指在我們思考時,記錄我們的思想,行動和文字的系統,記錄會印在一直叫Akasha的微妙物質上,其他四個原則包括火,空氣,地和水,都是由這個法則中產生的,而五項的原則則代表人類的五種感官。有人說:這個阿卡西記錄講的形態和宇宙集體意識相同,也有人認為阿卡西,可以經過冥想,誘發人們的心靈感應和洞察力。
而在煉金術裡面也有和生命之花有關,在煉金術裡面,有個叫Metatron cube梅達特隆立方體,這個是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的立體圖組成的幾何圖案,這個立方體代表萬物的最根源,它詮釋了宇宙根源形態就是這樣的。而這個梅達特隆立方體就是啟蒙於生命之花。
Learnardo da vinci 也有研究過生命之花和數學屬性,他繪畫了生命之花,也繪畫了生命之種子,在他的畫畫裡面,也運用了一些生命之花的原理,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完美比例。Golden Ratio。
生命種子,是六個對稱的圓形畫在一個圓形裡面,作為生命之花的基礎。有人說:這七個圓圈也代表上帝用了七天創造這個世界。很多的形態都是源自於生命之花,例如是生命之果,是由生命之花裡面演變出來的,它是由13個圓圈組成,它被認為是宇宙的藍圖,包含每個原子,分子的結構,生命的形態和所有存在物體的設計基礎,大家看看分子,原子和量子的結構就會明白很多的原理都是來自生命之花。
而生命之花也在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會看到,例如中國的紫禁城裡面,以色列的古老猶太教堂,日本寺廟,印度的金廟等等,那可能古代的人已經明白生命之花是代表世界的平衡,和萬物的起源。
但是那生命之花又對人類有什麼幫助,你知道了萬物的根源又會如何呢?
由於生命之花是所有萬物的根源,因此它有很深的靈性層面意思,在能量的測探中,它可以轉化和淨化的能量,在你冥想時,這可以讓你和大自然產生共鳴的能量,讓你提升落地感(Grounding),能夠驅使身體裡面的能量振動頻率,使一些干擾身體的負面電磁波減低,不再讓它們影響你的心靈。
當你可以掌握生命之花能量時,你發覺你是可以感受到宇宙和大自然生物的能量,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能量,在了解其他人的能量時,同時可以去醫治他人。如果你的意識頻率提高,你是可以和更高維度的能量或是其他靈性生命體聯繫的。
像之前的影片講的一樣,宇宙的根源是愛,是光和平衡的象徵,凡是以正能量的態度去面對生活,遇到別人負能量時給予關愛,無私的愛,我覺得那才是在我們人生當中需要學習的東西。
最後讓我們也來一起畫生命之花吧!
願這可以帶給你們平靜和平的感覺。
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SkZnynHcX4/hqdefault.jpg)
中國 集體主義 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寰宇漫遊的團隊是在兩個星期前,接到總統府的邀請,想要做一個對談。府方的重點,是希望在蔡英文總統下星期出訪前,藉這個機會把蔡英文總統在外交上的理念,透過我們的節目跟大家做說明。
#蔡英文 #范琪斐 #外交政策 #出訪邦交國 #友邦 #動眼神經 #張嘉玲 #台美關係 #美中台關係 #中美貿易戰 #拚經濟 #國際新聞 #軍售 #國民外交 #民主自由 #台灣關係法 #台灣保證法
由於官方版本的出訪主要目的地是加勒比海友邦,但過境美國時間來回相加長達四天,我相信不是只有我而己,很多人很多很多人都會認為美國部分比友邦的部分更重要。所以這次我們在準備訪談時,我就確定了幾個主軸。
🔎第一:是蔡政府目前是否對美國太過傾斜?美國可信任嗎?川普可信任嗎?政黨輪替之後,美國的態度會不會改變?
🔎第二:是對中國,蔡英文上台之後,與中國關係倒退是事實,不管是那一邊造成的,蔡英文將來會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
🔎第三:是經濟,台灣在堅持民主體制與經濟發展中,一定要擇一嗎?🔎第四個主軸是如何看待我們與邦交國的關係。
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主軸蔡政府目前是否對美國太過傾斜?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目前台灣跟美國川普政府的關係有多好,我在節目中以星等來評,現在是四顆星,馬英九時期是兩到三顆,改變的關鍵不在蔡英文,是在川普。是因為川普將美國與中國的夥伴關係轉成了對手的關係,刻意拉攏台灣。那這次蔡英文訪美,就是要看看台美關係是不是還是四顆星?
美方讓台灣總統來過境,一定會被中國抗議。美方會讓這位台灣總統來過境,多少有點背書的味道在,但又不能做得太明顯,把中國惹到翻臉。所以如果能過境美國本土,而且地緣上越接近華府,能見到的華府高級官員及國會高階議員的機會就更多,這是為什麼這次過境紐約是個big deal!
見到什麼人當然很關鍵,我的經驗是去之前,是一定不會講的,省得被中國知道了從中作梗。果然不管我怎麼問,她就講了些五四三,她還說了這個。
蔡英文:這幾年我們過境美國,在很多方面的待遇是有改善,那尤其是媒體新聞的同仁的採訪,也放寬了很多。
美方讓這位台灣總統過境多少有背書的味道,台灣媒體大幅報導台灣總統在美活動狀況,有助"外銷轉內銷",這對選舉造勢是有幫助的。所以不要小看這個記者發稿的放寬程度。再加上之前的軍售正常化及眾多友台政策,所以目前看起來台美關係是好,但可以延續嗎?川普下台之後怎麼辦?這是為什麼小英會一直強調台美友好是兩黨共識。
蔡英文:美國其實對台灣的友善,跟對台灣安全的關心,它是跨黨派的,換句話說它的兩黨,還有它的國會議員,還有它的行政部門,其實對台灣的友善是蠻一致的。
這就是在說川普即使下台,換了民主黨上台,美國目前的友台政策是有機會會延續的。另一 個問題是美國會不會只拿台灣去當壓制中國的棋子或籌碼,大家擔憂的是美國把台灣用完就扔,這個問題我們用不同方式問了二次。
范琪斐:那時候就有很多民眾會講說,你看…美國就是拿我們台灣當籌碼,可是我想這個棋子說,我想在台灣民眾的心目裡面,我覺得這個是很難揮之不去的一個陰影。
動眼神經:美中貿易戰結束的話,妳覺得對台灣的角色,會不會有什麼改變?
蔡英文:台灣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因為它就是一個民主自由的標竿,從威權社會走出來的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而且它從過去的經濟相對融合的情況,在幾十年間,它變成是一個蠻成熟的自由經濟體嘛!那對很多的國家的發展來講,這都是一個很好的典範,這種典範的存在,對這個區域的穩定是有意義的,對很多的國家,它有一個示範的作用,台灣的存在本身,就是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如果你本身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而且是重要的一件事情,為什麼擔心自己變成棋子呢?
這是在說台灣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你找到自己的價值,就不用擔心凡事沒有話語權,不用擔心會被人家用完就扔。在蔡英文的想法,台灣的定位與價值,就是…
范琪斐:我們最大的價值是抗中嗎?
蔡英文:我們最大的價值是證明,再大的外來壓力,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是撐得住的。
我拿在台灣很多人在講的以色列模式來做例子。以色列在中東站得住腳的起源,不是因為幫美國在中東做代理人,1973年的十月戰爭,以色列同時遭到埃及跟敘利亞南北夾攻,當時全世界以為這下子以色列被滅國滅定了,結果以色列竟然打贏了這場戰爭,把這些阿拉伯國家打得稀哩呼嚕,以色列為自己在中東的地位卡下來了,第二個關鍵是以色列總理納塔亞胡在2003-2005年當經濟部長的時候,發展出以色列國防工業領軍的經濟政策,這讓以色列能兼顧國防及經濟濟發展。以色列模式最厲害的地方是將它的危機轉變成它的優勢。這個模式有沒有問題?有!有一個很大的副作用,就是中東危機降低時,賣武器的以色列經濟是不是就不好了呢?
但在台灣目前的狀況我們還不用去想這個藥丸副作用,先把藥丸做出來再講,這是為什麼蔡政府最近一直在強調潛艦國造的重要性,這是想要兼具國防跟經濟發展。
我另一個問題是民進黨一直強調民主自由,國民黨強調經濟發展,台灣選民似乎被強迫只能在民主跟經濟中選一個,我們真的不可能兩個兼顧嗎?
蔡英文:這個邏輯再重新轉一下,你如果沒有民主自由,你荷包守得住嗎?
范琪斐:可是沒有荷包的時候,也沒有民主自由。
蔡英文:任何的一個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會面臨到公平正義分配的問題,也一定會發生環境保護的問題,勞工的問題。
蔡英文這是自由派思維的說法。民主跟經濟如果無法兼顧時,那個要放在前面?蔡英文是堅持民主要放在前面,不是將重點放在如何創造財富,而是放在如何公平分配財富。這個說法現在在美國在歐洲都有很多人主張。全球化是創造了很多財富,但這財富卻是極度集中,所以很多人都說一定要改,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裡像桑德斯,華倫都是這一派。這一派說法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但這個說法也被保守派批評,餅都還沒做出來,只會吵著如何分餅。
另一個是有關全球產業鏈轉移對台灣是不是有利?我有這個問題很久了,川普要的是製造業回到美國,也就是美國這麼大市場,最好都是美國公司自己來做自己來賺。所以任何政府只要跟美國是出超關係的,他都看不順眼,這次G20之後,跟中國貿易戰只不過停下來喘口氣,他馬上回頭就說要懲罰越南。
蔡英文:兩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是貿易的平衡問題,事實上我們跟美國的貿易或經濟的互補性其實滿高的,換句話說我們賣很多,其實我們也可以買很多回來,所以這個互補性是存在的,所以這種雙邊貿易的平衡這件事情,我覺得應該不是最困難的課題。
這個說法我還是覺得還是有些問題,川普主張的是單邊主義跟功利主義。他的重點是對美國有利,不是互利。所以在川普的心中,有任何國家跟美國的關係是所謂的互補關係,我還滿懷疑的,將來要跟美國買很多我想不是問題,但要賣很多的部分是我有問號的部分。
至於跟中國的闗係,我的問題其實只有一個,習近平上台之後,基本上是拒絕與蔡政府對話,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處理跟中國的關係?
蔡英文:一方我們不挑釁,第二方面呢?我們要讓它不要有誤判,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為什麼當習近平講,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講清楚,另外我們當然也要對國際社會講清楚。
最後一個問題是我自己臨時加上去的,現在民主這個觀念,在全世界都受到挑戰,川普總統在美國國慶日才舉行了一個法西斯味道很重的閱兵,俄羅斯總統普丁才說自由派思維己死,我常常在想,像我這種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看得這麼重的是不是在歷史站錯邊了,蔡英文是這麼說的,我以她這段話來作為我們今天整個節目的結論。
蔡英文:每個時代的民主都會接受挑戰,因為你會開始質疑,這個民主是不是一個好的民主,你這個民主是不是跟我的經濟利益是衝突的,可是我們都忘了一件事,民主也是需要進步,民主要接受挑戰,當你經過挑戰,再進化過的民主跟自由,其實它跟經濟,你要的那個經濟利益是不衝突的。民主自由不是就是這樣自然存在的,它是每一天我們都要去守護它、強化它,讓它能夠接受不同時代跟各種樣態的那種挑戰,如果你把民主當做是一個靜態的存在,沒有錯!民主自由有時候會撐不住。
范琪斐:那我撐得住嗎?
蔡英文:我們應該撐得住,因為以台灣社會,雖然我們常常會有一時的情緒的集結等等,但是它總是有一種集體的理性的存在,所以妳問我對台灣的民主,我還是抱持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T_1rcrOQHc/hqdefault.jpg)
中國 集體主義 例子 在 日本集體主義例子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 ... 的八卦
日本集體主義例子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討論內容,找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中國集體主義例子,集體主義台灣在YouTube影片與社群(Facebook/IG) ... ... <看更多>
中國 集體主義 例子 在 日本集體主義例子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 ... 的八卦
日本集體主義例子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體育賽事討論內容,找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中國集體主義例子,集體主義台灣在YouTube影片與社群(Facebook/I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