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的時間,全球至少還有兩個產業很有機會出現很大的變革:一個是能源業,另一個是汽車業,能源業的綠能項目正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展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在全球持續在擴大發展,汽車業則是從燃油車,過渡到油電混合車,隨著Tesla的產能擴大與價格優化後,純電動車很可能進一步慢慢擴大市佔率,傳統汽車廠一個個跳進來純電動車領域,全球汽車業很有機會掀起電動車大競賽,過去十年,Steve Jobs引領風潮,讓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結合,徹底融入人類的生活中,改變了人類上廁所,從看報紙變成看手機的習慣,人類的消費能力與生產力出現了新的升級,如果未來十年,Elon Musk能引領風潮,讓汽車與網路充分結合,改變交通工具融入人們生活的方式,那麼人類的消費能力與生產力,很高機率可以再次出現新的升級,電動車將會再次改變人類的生活慣性。
雖然全球近年來貿易環境驟變,台灣製造業出口走得艱辛,不過台灣不需要妄自菲薄,台灣製造業在全球有許多領域仍具備高度競爭力,尤其是許多零件項目,從科技、醫療器材、汽車零組件、機械到紡織產業,這些都是過去台灣非常擅長的領域,未來數年可預期是網路科技運用在許多人類生活和家庭蓬勃發展的時代,物聯網、智慧家庭環境、雲端科技、電動車都會是重要的高科技產業,但全球能和台灣抗衡者其實不多,台灣最強大的優勢是,不管有多高科技的產品,只要能量產,台灣都可以把這些產品變得「物超所值,物美價廉」,台灣的強項就是擁有非常高效率且完善的供應鏈,台灣人做不出大品牌,但是跟著大品牌吃香喝辣,這倒是非常熟練。
換另一個角度想,不管全球哪個品牌稱霸地球,只要他們願意下單給台灣製造業代工,台灣製造業都能受惠,如同19世紀的淘金熱,雖然挖到金礦可以發大財,但是挖礦者如同品牌建立者,風險非常高的,成功者只有極少數,台灣反而適合當金礦旁的賣牛仔褲和鐵鏟業者,不管誰挖到金礦,重要的是跟台灣買「工具」,雖然獲利不如成功挖到金礦者,但是經營風險卻大幅下降,這或許更適合台灣的產業發展模式。
雖然台灣製造業無法像歐美和日本等製造業大國擁有高階技術,但對這些國家來說,即使有技術,考量許多實質商業條件,自己產品量產不如給台灣代工,對方技術合作,台灣製造,全球能把高科技產品做到物美價廉的國家,大概只剩下台灣和南韓。如果要考量南韓傾中的國策,而中國和美國的關係持續在惡化,商業布局的政治不確定性帶來高風險,那台灣反而是美、歐、日等擁有技術的企業的更佳選擇,商業效果未必比南韓差,做不出品牌沒關係,能跟著大品牌一起賺整個產業的產值,那也是相對理想的選擇。
中國電動車品牌市佔率 在 林俊憲 Facebook 八卦
不管是智慧車、電動車、自動駕駛,
只要是政府涉及汽車研發、升級的補助專案,一定都有裕隆一份。
而且通常都是最大、極大的那份。
國民黨執政一樣,
民進黨執政也一樣,
大概是交通部常任文官不動如山,
好像都固定很欣賞、激賞裕隆。
結果卻總是這樣,
裝成中國品牌,
在中國賣車竟然賣到用ppm在算市佔率,
在台灣呢,繼續爽領百億補助,
真是領補助一時爽,一直領、一直爽。
ppm咧,真是悲劇,唉。
https://www.ptt.cc/bbs/car/M.1560505962.A.A54.html
中國電動車品牌市佔率 在 黃欽勇 Facebook 八卦
老謝問「半導體與電動車」
產業太熱門了,大家都來問。今天週六晚19:00到「老謝看世界」的節目談半導體與電動車。我拿著兩張圖板去報到,兩張只講了一張,30分鐘就用完了。產業很複雜,電視台的時間很精簡,只能配合運作囉!
我說,全球半導體市場約有4,330億美元,其中傳統的系統整合元件製造廠就有2,660億美元,只是他們不見得都自己生產,英特爾、意法半導體、德州儀器也會委託台積電生產。
晶圓代工業一年大約850億美元,客戶除了IDM委外代工之外,就是來自IC設計業者(Fabless),至於IC設計產業一年大約1,300億美元,也是塊大商機。2020年台灣表現得很好,有三家業者進入前十大,而且成長率都超過30%,可喜可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封測產業,全球313億美元的商機,台灣人掌握了六成上下,如果把台積電的封測事業算進去,那就更高了。但這個行業在大陸的江蘇長電購併星科金朋之後,中國的市佔率也有20%的水平,僅次於台灣。
最後這產業產值4,330億美元的產品,要透過自己的品牌,或零件通路商賣到市場,而半導體的市場有31%來自通信、38%來自電腦運算,汽車貢獻了11%,其餘則是消費電子、工控與國防。這是基本的架構,大家可以參考附圖,就可以理解半導體產業的基本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