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阿金出來參選「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還請各位會員多多支持【13號】!
睡眠年會與理監事選舉,因為疫情而從3月延至6/28,首度採分散三地投票方式,可能會因為連假、資訊不足、沒有與年會同時舉辦,而影響投票意願,所以在此請託!
====
阿金除了是重症醫師也是「睡眠專科醫師」治療「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症」。我本身也是呼吸中止症的病人,使用正壓呼吸器CPAP超過18年了,因此特別能夠感受病人在CPAP治療時所面對的問題。
11年前成立睡眠中心,在ICU工作以外,在夜間設門診,專看打鼾。
https://tw.sports.appledaily.com/headline/20091124/7WZR2AXHQGYGTCNWM2FR3XEM3A/
#投票資訊
6/28下午1:30至4:30截止
【北區】:台北凱撒飯店4F香港廳(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38號4F)
【中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第一醫療大樓B1第八會議室(台中市北區育德路2號 第一醫療大樓B1F)
【南區】:高雄高鐵站前訓練中心(高雄市左營區重惠街201號1樓,近高雄左營高鐵站、台鐵新左營站、捷運左營站,步行約5分鐘)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在使用免疫療法的時刻,他一定是把傳統的療法都進行完畢,你才會有一個ADD ON,這個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院長周德陽院長特別提醒很多患者的,現在台灣是開放了免疫療法,稱之為特管辦法,所有的醫院都必須往上報,而且你的價格多少,它必須透明化,然後經過中央的批准,但是因為過去坊間,太多隨便收費的狀況,有的人收到1000萬,有的人收到500萬。
周德陽院長說,癌末的病人這麼可憐,對他們而言,其實在美國一針抑制癌症的免疫療法,我們稱為叫Anti-PD-1的藥,一針就是5000塊美元,加上整個醫療的照顧,對中國醫藥大學的附設醫院,或者是對台大醫院來說,病人已經生這麼重的病他要自費,你頂多收到20萬左右,你怎麼可以搞到1000萬跟500萬,他們覺得這樣的醫院,他們並不以為然,而且希望提醒很多患者,在接受這一類型醫院治療的時候要特別的小心。
另外什麼樣的醫院有能力為你做細胞療法,因為他要培植出你的血液裡頭的細胞產生抗體,他一定是醫學中心的實驗室,我們特別到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的醫學實驗室,這醫學實驗室不只是在中國醫藥大學的醫院裡面,它在中科裡面,幾乎是到一定的規格才做得到,所以如果你是到一般的綜合醫院,或者是一般的診所裡頭,他要告訴你說,我跟哪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然後因此我把你送到哪裡哪裡去,其實你要格外的小心,而在台灣有這麼大規模的實驗室的醫院,在全台灣的醫學中心也不是每一家都有,特別有的除了中國醫藥大學之外,台大有 長庚有,所以各位在接受免疫療法,跟細胞療法的時候要特別的小心。
{內文}
2018年9月6日,台灣衛福部正式宣布自體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即日起納管開放,其中最受產業關注的抗癌領域,自體細胞治療範圍大鬆綁,等於宣告了細胞治療已跨越「儲存」時代,正式進入所謂「專業技術」的戰國時代,而在這裡比拼的,將不只是醫師的醫術,各個培養細胞的上游生技公司也都要進入淘汰賽,以專業技術決定每一輪的出線機會。
台灣生技界佈局細胞療法多年,但多數是由生技公司以建構好的GTP實驗室,也就是所謂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實驗室,直接與各大醫學中心洽談合作,由生技公司扮演上游製造培養細胞廠的角色,醫院則負責治療,不過中國醫藥大學因為走得很前面,一切都由學校和醫院主導。
(李瑞玉/中天記者)
GTP實驗室是免疫療法當中最重要的一環,目前全台粗估有16間,光是中國醫藥大學這邊,粗估就有兩間被以最高標準認證合格
看好這波生物科技與新藥開發的未來潛力,中國醫藥大學率先於2016年選擇最接近基礎醫學大樓和藥園間的立夫醫療大樓七樓,設置抗癌決勝關鍵的GTP實驗室。
(李瑞玉/中天記者)
這裡是中國醫藥大學的細胞治療轉譯中心,除了可以進行細胞儲存之外,免疫細胞一切的研發與製作,都在我身後這個細胞產品工廠的實驗室裡進行
就在特管辦法公布施行後一個月,文茜的世界周報團隊率先獲邀前進中醫大GTP實驗室,揭開高端生技實驗室的神秘面紗。
(邱紹智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轉譯中心副主任)
我們進去這個高規格的GTP實驗室,我們第一件事情要把自己的防護做到最好,所以我們標準就是會在進去的時候,參照這個流程圖 更衣流程圖去進行,簡單講就是我們要先穿鞋套 然後戴頭套 口罩 手套,然後再穿這個無菌衣,希望就是不要落地的方式著裝完畢後,我們就進入到我們的準備室,準備室最主要就是要準備我們細胞生產的一些試劑耗材,那我們試劑耗材大部分會放在4度C的冰箱裡面保存,首先我們要確認我們要什麼樣子的試劑,拿出來確認之後 擦拭完以後,然後就把它放在傳遞箱裡面
紅燈跟警報的示警,主要是要提醒你,這個門是開啟的狀態,然後如果東西放進去之後,如果門沒有確實關妥的話,這個示警燈跟警報器是不會停止的。
(李瑞玉/中天記者)
GTP實驗室嚴格採取人物分流,東西透過傳遞箱,而人 單向前進,而且為了避免人員複雜,必須等到這一扇門徹底關閉之後,下一扇門才打得開
一扇扇門猶如重重關卡,特別需要防護的地區,還會加裝這道不銹鋼門檻,甚至二度更衣以確保無菌
(邱紹智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轉譯中心副主任)
當我們進到細胞管制區後,我們就要將我們準備從準備室傳遞好,傳遞進來的這些reagent(試劑) 拿出來,然後送到我們操作的GTP實驗室裡面
(李瑞玉/中天記者)
一般的實驗室是透過高溫加壓滅菌,但在細胞治療的過程當中,這可是大忌,因為細胞是活的,如何確保在這個過程當中無菌,在GTP實驗室當中,就必須要營造一個高效率的空氣潔淨品質,而這就必須要透過特殊的空調與壓力配置
(邱紹智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轉譯中心副主任)
這個壓力表主要是顯示,我們即將進入的這個實驗室的一個壓力的一個狀況,照法規規定,我們必須進去,前一間跟後一間的壓力差,必須要達到15個壓力差以上,這個意思就顯示,裡面的壓力大,然後讓外面的東西,不乾淨的東西沒有辦法跑進去,維持裡面的潔淨度,現在我們進到了實際操作我們細胞產品的一個實驗室 GPT1 這一間的規格可以說是最高級,潔淨度是等級最高的,這一間的空氣是主要透過這上面兩片濾網來產生,同時我們細胞操作就會在這個生物安全操作櫃裡面進行
這個生物安全櫃,它的氣流是從上面往下吹,吹下來以後,會透過這個桌面的兩邊,把氣流往回抽,它是一個循環 抽回去以後,到這個機體的上面,會有一個濾網 將你循環後的氣流再去作過濾 再往下吹 ,所以經過這不斷的循環,就會這個裡面的空氣,空間裡面空氣的潔淨度達到最高零落菌數的一個情況。
事實上,細胞的處理和培養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室內做到最高規格的無菌只是第一關,而細胞活在水中則需要營造與人體相符的環境,然後透過離心機一次次地
將試劑替換處理。
(邱紹智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轉譯中心副主任)
我們在處理的時候,細胞是一個活著的一個狀態,所以我們必須要提供它足夠的養分跟一些資源,這些資源在我們操作的過程中,是透過液體的方式來提供它這些資源,所以在我們培養跟處理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這些液體的部分需要換掉的時候,置換掉的時候,我們補充更新鮮的液體進去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細胞離心機,然後將這些一顆一顆的細胞,利用離心力的方式,把它沉澱 拉到最底下,然後再把沒有含細胞的這個液體置換掉,當我們在生物安全櫃,把細胞的一些處理,操作過程完畢以後,那細胞就必須要送回模擬我們身體裡面 37°C CO2濃度(5%)的一個環境下, 進行細胞的培養跟放大的一個動作,那我們在這間裡面,最主要用的就是這個CO2的生物培養箱
不只看得見的環境到操作者GTP實驗室必須接受主管機關認證驗收給予評級,我們的鏡頭走進鮮為人發覺的角落,也可以體會這裡環境的建置和一般實驗室大不同,因為所謂的恆溫 恆濕 恆壓,不能單靠你我熟知的空調,必須搭建特殊的冰水送(回)水管,讓溫度終年維持在攝氏20-24度,濕度50%-60%之間
這些都是台灣生技產業跨足免疫療法的重要建置,但要邁向商品化,還得要大規模生產的設備。
(李瑞玉/中天記者)
除了GTP實驗室位在中科這裡,還有所謂工業等級的GMP實驗室,中國醫藥大學斥資千萬,引進了全台第一台的細胞處理隔離箱,確保免疫細胞的產製過程,能夠最高規格的做到零汙染
記者在這裡即使是依照SOP消毒也不被允許進入,因為相較於GTP實驗室的客製化,這裡更多需要標準化的大量生產,兩個細胞技產品儲存庫,裡頭有兩個液態氮桶,每個都可以至少儲存4萬支2CC的細胞儲存管,實驗室內專用攝氏負80度的冰箱,也各自設有即時溫度監控系統,一旦溫差過大 就會發出警報,而細胞在完成製作後,會進入這台流式細胞儀,確認打入的細胞是不是你所要的,每個做好的細胞產品樣本,都會跑出一個生物蛋白標記的數值,再經過鑑定是否為所需要的免疫細胞,一旦確認OK,病人才能夠施打。
(李瑞玉/中天記者 VS邱紹智博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細胞轉譯中心副主任)
(大概需要培養的時間會是多久),大概培養的時間要看你的目的,可以是一個禮拜 ,可以是兩個禮拜或者是一個月的時間
據了解 目前在醫療院所部分,台大 北醫 榮總 中國附醫等,均已設有相關GTP實驗室,衛福部表示,若提出申請案將可望優先通過讓需要的民眾諮詢,不過GMP實驗室則仍僅限於中科,台灣要大步邁向免疫細胞療法的全球競爭,從軟硬體方面仍需急起直追。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癌症新治療及免疫療法特別專輯系列(首播)
【趙坤山享譽國際放射腫瘤醫學專家 投入新醫療科技不止步】
趙坤山是全球最頂尖,享譽國際的放射腫瘤醫學專家。2008年,當美國康乃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兩大醫學院,決定共同投資8000萬美元,聯合發展<放射腫瘤中心>(Radiation Oncology Center)時,這所全美最大的醫院想到的是請Professor K.S. Clifford Chao(趙坤山),擔此重責大任的主席一職。
他手中發表具影響性的學術論文 超過100篇,兩本出自他手的教科書,是全球"放射線治療癌症"的專業臨床和學術界中,最廣泛使用的必讀書籍。
60歲,沒有我們想像中國際頂尖醫者的嚴肅和不言苟笑,四年前他從美國回到台灣擔任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以及中國醫大附設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在美國和國際醫學領域裡,他是人人都要他留下來的珍寶,趙坤山為什麼幾乎在人生最巔峰時,轉身落腳台灣。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母親有中風,然後不斷反覆的中風,然後我父親有開始有阿茲海默症,變成他沒有辦法互相照顧,我那時候幾乎是常常往來回這樣跑,我已經離開家鄉已經26年了,我決定說,還是回來好好的陪爸爸媽媽
他人生的每個決定都很純粹,他不是選擇最快 最捷徑的解決辦法,反而像海綿一樣是"求知若渴"的心,帶著他接下挑戰往前走。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啊 別人不會 我一定要學到會,我在高中的時候物理不好,所以那時候想說,啊 重來一次,搞不好有機會證明一下我沒有那麼笨,你知道嗎?
趙坤山說的是自己在25歲那年,對"高能物理"好奇又熱情的心情,那時,高雄醫學院畢業,他在長庚醫院任住院醫師時,腫瘤科林芳仁教授從美國最大私人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attering帶回來,用放射線精準殺死癌細胞的嶄新知識,而馬偕醫院著重整合照護的英國式醫療制度,這些教科書上沒有的最新醫療,都讓趙坤山著迷又大開眼界。後來,從澳洲回台的陳泓凱教授和趙坤山一起照護一位攝護腺癌擴散到骨頭的病患時,給了他當頭棒喝。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從書上講的就是,你要用女性賀爾蒙來把身上的賀爾蒙要壓下來,我馬上把那個賣癌症,那聖經那麼大本的書才剛剛出版出來的,我就 把這個書拿過來翻給他看,說這個就是要這樣治療,那時候很得意,然後他看看我 然後說 來 我告訴你,你查查看,它這個論證,後面的參考資料是什麼,我就查一下,然後看到說,它說這個參考資料,是五年舊的東西,那個時候是另外一次的震撼,他就說 "你需要走出去,更多的學習",一棒就敲醒了,那次我那時候決定了兩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說,我需要走出去,第二件事是,有一天我要出版教科書來教導其他人,我要出去,但另外一個目的是,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寫教科書來教導更多的學生跟住院醫生
"到國外去","有一天寫出教科書",這是趙坤山的初心,是一位醫者渴慕為病人,學習到最好 最先進的治療。
到美國的第一站,趙坤山在全美排名前三大的醫學院Washington Uni. 修習M.D.(Medical Doctor),為了學最尖端的醫學常識和技術,他一邊做臨床,一邊進了最"苦"的實驗室。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們都是在run drill*,每天就是在養細胞,這條路還真的很辛苦,做研究的路
但就也看見了他的肯吃苦,當時的系主任(Dr. Carlos Perez)對趙坤山提出一個,從此改變他人生的問題,"想不想 留在美國當醫生"。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嚇了一跳,我說 啊 留下來是什麼意思,因為留下來我要重頭來,我說我已經走到這裡了,你還要再重頭來,他說這樣子,在美國的訓練一般來講要五年,第一年你要先去內科 做一個輪流學習,接下來才是四年的專業的訓練,你如果願意留下來的時候,我讓你五年的訓練 讓你兩年半就可以走完
一位30歲的博士若留在美國當醫生,就得一切從"小實習醫生"開始重來,或者回到台灣當主治醫師 繼續一路往上走,若是你,你選擇哪一條路?結果趙坤山選擇了最不容易的路。
他選擇在30歲時在美國重新接受醫生訓練,而且還自請將2年半延長到3年半,多花一年在內科當實習醫生,因為"我得知道美國藥怎麼開 怎麼寫處方"這樣還不夠,他晚上還上大學部的英文課學論文寫作,並和私人老師 上了整整兩年的英文發音,因為"有病人抱怨 聽不懂趙醫師的英文"。
他把身段和靈魂壓低,別人認為是挫折或羞辱的事,他認為是繼續學習的動力,後來,趙坤山捨棄了在外開業薪水多2倍的選擇,而是拿到華盛頓大學副教授職,一頭鑽進台灣當時還很陌生的"分子生物學"領域,八年後,趙坤山以"如何以非侵入性的生物影像","知道腫瘤缺氧狀況"的研究,不但一舉拿下華盛頓大學的終身職,更掀起了醫療界第一波"將生物影像用在癌症治療"的成果和趨勢。
他因此寫下了兩本教科書,第一本(Radiation Oncology Management Decision),至今是放射腫瘤領域最暢銷的書,第二本是IMRT為當時最棘手的頭頸癌,清楚寫下一步步 安全的放射治療流程。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IMR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強度調控放射治療),第一次我們發覺說,一個技術 一個放射計算的一個技術,可以改變了整個治療的一個生態,而且能夠讓全世界那麼多的病人去受惠,所以當它的技術出來的時候,Old school people 就是這些老教授,他覺得說怎麼可能,這種東西太危險了...一大堆的理由,當然現在回頭看,我們現在看說那時候是這樣,怎麼會那麼沒有遠見,但是你要知道,這放射治療 癌症的治療都是一種進化,都是要花上數十年,也在那個時候的整個IMRT變成一個趨勢,發覺說 哇 這次真的是有發展前景了
對的Timing,原來需要這麼久的等待和基本功的訓練,它需要趙坤山18年的時間"打掉重練"醫生訓練,不被高薪誘惑地留在醫學院和實驗室探索最新研究和技術,更不恥下問的 磨好英文寫作和發音。
(陳文茜\主持人vs.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你應該謝謝你當時願意),(屈身回去學英文的寫作對不對),的確因為那個抱怨,如果沒有那個抱怨,老實說我不會去把寫 聽跟講這件事情,好好的打好基礎,這個基礎在往後的日子 對我幫助甚大,因為到最後當你到一個階段的時候,你所需要的事實上是到各處去傳遞,(當時在)2001(年的時候),因為我做的這兩個領域,IMRT跟分子影像,剛好是那個時候 我們那個領域裡面最熱門的主題
(2001.09.11 紐約發生九一一事件)
(陳文茜\主持人vs.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本來就是要去紐約(Sloan-kettering)了,911發生了以後 就糟糕了,那時候我跟我太太講說,我從來沒有作過惡夢,不知道怎麼夢到說,紐約被放了核子彈了。所以最後沒有去Sloan-kettering,沒有去紐約,決定選MD Anderson,你太恐懼卻也太幸運,真的太恐懼,對核子彈太恐懼
九一一後,趙坤山到了德州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擔任放射腫瘤科主任六年,後來在康乃爾和哥倫比亞兩大醫學院聯合"挖角"下,他再擔任新成立的<放射腫瘤中心>的主持人兼系主任,2002-2014年的12年間,趙坤山44歲到56歲的年歲,他沒有停歇,還拚命三郎的完成兩項創舉。
一是使用MD Anderson在臨床研究的強項開設生技公司,讓治療技術能在短時間內 拿到FDA的認證上市,幫助更多的病人,二是他居然還當了"醫生工頭",跑工地看管線的,蓋好康乃爾和哥大醫學院斥資8000萬美元,為發展下一代放射腫瘤的新院區。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中國醫大癌症中心院長)
我蓋的那個地方(以前)剛好是Yankees的洋基隊,那個下面就是石頭,但是旁邊都是像這樣子的建築物,四面都是建築怎麼去挖這個東西呢?結果不是怪手 是火藥,我們那時候要用火藥,去把石頭炸掉,所以那時候必須要把所有的地方保護了,一炸的話其他的大樓都倒了就不得了。
趙坤山曾經這麼形容他所熱於研究的目前最新的質子治療,形容它"像焰火","焰火的特色是它可以控制在一定的高度引爆","還能默認引爆時候的顏色和亮度","質子治療也一樣","人類也可以決定在身體的什麼地方引爆它","同時控制它引爆後的顏色和大小”,於是達到更精準治療的目的。一如趙坤山的人生。
醫者三十年的歲月,所有的選擇都來自最原點的初衷,學習最新的知識,寫出教科書以幫助最多的人。於是他不疾不徐的預備能量,直到一定的高度才全然引爆,爆出對這個世界和患者 最大的貢獻,但我們不能忘了,集榮耀於一身的光彩背後,是多少個睡在實驗室的日子,或許還有他難以避免的低潮 沮喪 他人的揶揄。我們很期待趙副校長下一步對台灣的眼光,和對新醫療科技不止步的投入。
採訪撰稿/李怡慧 攝影剪輯/陸念勤
中國醫藥大學第一醫療大樓 在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病房環境介紹 - YouTube 的八卦
中國醫藥大學 附設醫院官網http://www.cmuh.cmu.edu.t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