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常規中六三期三(第11堂),派發的桃色筆記,SET A
說話能力的內容,如果同學的版本不清晰,可看以下內容:
1.有人認為應該撤銷公共屋邨不准養狗的條例。你同意嗎?
2.下列哪一個地標最能夠代表香港?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
青馬大橋 尖沙咀鐘樓 金紫荊廣場
3.有人說資訊科技愈發達,人際關係愈冷漠。你同意嗎?
4.現今社會,青年求職時最需要具備哪一種能力?試談談你的看法。
協作能力 語文能力 解難能力
5.假設要放棄使用下列其中一種家庭電器,你會如何選擇?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
6.有人說「希望」是推動進步的最大動力。試談談你的看法。
7.香港青年選購服飾時,你認為下列哪一項對他們影響最大?試談談你的看法。
口碑 品牌 代言人
8.有人認為在互聯網的時代,學校圖書館已經沒有存在的價值。你同意嗎?
9.有調查指香港青少年視野狹窄 ,試提出拓寬學生國際視野的具體可行方法。
10.為保障乘客與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有人提議政府應推行「強制職業司機驗身計劃」。試談談你的看法。
11.下列哪一項活動最能幫助高中學生鍛煉毅力,提升責任感?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軍訓活動 野外求生訓練 山區生活體驗
12.為保障消費者權威,如何有效防止商戶欺騙顧客?試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
13.有人提議應該取消中學的留級制度。試談談你的看法。
14.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節慶,請議定一個能代表香港的節慶活動,讓遊客與市民同樂。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15.創意比勤奮更切合現今社會需要。你同意嗎?
16.政府擬製作一輯短片鼓勵年輕人逆境自強,下列何者是擔任主角的最佳人選?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運動員 演員 紀律部隊人員
17.近年,節日廢物問題備受關注,請討論問題成因,並提出相應的具體改善措施。
18.有人認為數字忌諱是迷信。你同意嗎?
19.如果你很富有,還會工作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20.「我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高興。」試談談你的看法。
21.哪三種陋習是香港青少年必須改正的?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22.時下改名換姓的現象並不罕見,但也有年堅持「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試談談你的看法。
23.近年,謝師宴愈見鋪張,有人認為是隆重其事,也有人認為失去意義。試談談你的看法。
24.「遠親不如近鄰。」你同意嗎?
25.假設你是杏壇中華文化興趣小組的成員,試討論向同學推廣中國書法藝術的具體方法。
26.有人認為父母不應給予18歲以下的子女附屬信用卡。試談談你的看法。
27.「律己以嚴,待人以寬。」是否適用於現今社會?試談談你的看法。
28.電視廣告常遭到市民投訴,有人認為應該加強管制,但有人認為這樣會扼殺創意。試談談你的看法。
29.愈多選擇,帶來愈多痛苦。你同意嗎?
30.下列哪一項是城市規劃的首要考慮因素?試討論並達成共識。
經濟發展 文物保育 環境保護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於2000年成立,旨在表揚及鼓勵亞太區內由個人及公私營部門主導的文物古蹟保護計劃。得獎項目成為區內文物古蹟保護技術和社會的...
中國文物保育方法 在 游蕙禎 Yau Wai Ching Facebook 八卦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下—教育)】
語言乃一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份。上文提及中共意圖以人口政策,包括單程證和內地人才輸入計劃等將香港改頭換面,與此同時,港共政府著力以政策配合,令本地的粵語發展停滯不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文物以發展為名拆卸銷毀,於這種情況下保留自身文化,甚是艱巨。而本地教育直接關乎文化傳承,故本文將集中探討教育部份。
理想的教育政策,尤著重語文課程設計。2017年最新版本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及教學其一目的,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能以普通話溝通」[1]。然而本地慣用語言課程,長遠以來缺乏系統,著重讀寫聽,說話能力次之,又如何有效令學生掌握流利的粵語?雖近年課程已稍強調學生聽說能力,並強調必須關注學生的懶音問題,但一般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語音、粵拼系統知識,而此項知識對發音、語言學習尤為重要。他們必須倚仗如網上學科天地等額外的教學資源以習得拼音,而該批教學資源卻往往停留於二零零零年代的電子檔,與現今學生普遍使用的電腦器材不相容(按:筆者亦只因為大學主修中文,於音韻學課程中方習得粵語拼音,大學之前從未有機會習得粵拼系統)。既然學童早於小學時已能習普通話拼音,這一系統亦能全然套用於粵語教學,令學生自小熟悉正確發音、辨別入聲字,解決最基本的發音問題。與此同時,要他國人易於入門,拼音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授之拼音,方能掌握粵語中不同的發音部位和方法,降低學習門檻。發音如舌根音[ŋ]、舌葉音[dz][ts],若欠缺拼音加以說明,難以掌握正確發音方法。這點對於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而言,尤為重要。
根據2016的統計數字,其他國家的移民人口亦有明顯增加之勢[2],社區中的少數族裔學習粵語的問題同樣令人關注。非在學的少數族裔固然需倚靠部份非牟利組織學習粵語,嘗試融入本地生活,少數族裔學童於本地課程中,仍然無法順利學習本地語言。教育局網頁中刊有關之英博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具體倡議如何以「浸入式教學」教授第二語言,並以海外例子以證之[3]。現實卻是,本地許多少數族裔學童被本地小學拒收,並著其報讀以少數族裔學生為主的小學。與此同時,本地中文教育文憑課程中,並沒有要求學生修讀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學生大多修畢文憑成為合約教師後,在職進修相關的短期課程[4],反映以第二語言授課的資源和人才嚴重短缺,加上欠缺有系統的粵音教學,少數族裔學童掌握基礎粵語已甚具難度,又何以追趕上普遍同齡學童的進度?這一惡性循環,使少數族裔遲遲不能融入本地文化和生活,故除正規粵音教學亟需引入小學教學外,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亦需投放更多資源培訓專科教師,以及度身訂造地制訂教材,方能有效使少數族裔掌握本地語言,融入社會。
此外,現有政策應積極考慮全面恢復以粵語授中國語文科,同時重設普通話科,令粵普兩語重新分流。取消普教中,並非要將一門語言排拒於外,而是要避免兩語相互混淆。先不論先前已有報告證明普教中無助學童中文能力更好,兩語之中不同詞彙,乃兩地文化相異之鐵證,縱然以普通話取得高分,在市中也不可能以「土豆兒」、「計算機」取代「薯仔」、「電腦」。而恢復普通話科,令學童不止能掌握兩文三語,透過提供相關提示和資訊,從比較粵普兩語中,了解語音流變,打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更能掌握本地語言。
撇除語言教學外,歷史科亦為文化保存之關鍵。歷史乃記憶的教育,故在學的課外活動宜加入更多本地歷史遺跡的參觀和考察,透過析述不同古跡的歷史背景,在學生「編年史式」的本地史學習中加入親身遊歷的記憶,方能更有效達致學科之目標。
教育改革僅為保存本地文化之一小部份,需同時配合城市規劃、遺跡保育以至移民政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輕視自身文化,以一己之力保育和傳承當中的精神。
[1] 教育局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 (http://www.edb.gov.hk/…/c…/CLEKLA_20170513_for_uploading.pdf)
[2] 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要統計表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12006XXXXB0400.pdf)
[3] 關之英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載於教育局網頁 (http://www.edb.gov.hk/…/chi-e…/second-lang/SL_Strategies.pdf)
[4] 樂施會 - 中小學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支援研究調查—內容撮要及政策建議,2016年1月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24743tc.pdf)
中國文物保育方法 在 Knowhere Facebook 八卦
[ 中環製造,最後的小學雞 ]
正正經經地,在 AndThen.hk 的專欄裡寫了La Jeunesse的練習簿,made in Central,千禧初年於中上環印刷釘裝,屬於香港工業的珍貴。
本來巳一本不留的沽清,竟然能夠再度上架,理由有點傷心,文末會有提及。
亦意外地發現從未曝光的米黃色,請親自來knowhere看看實物。
失去的可以再追,我們擁有當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刊 @andthenhk
有時回過神來,才知沿路失去幾多。一本硬皮筆記簿,尋常如此,可以成為某種香港文物。
資深文藝青年不可能沒有印象,La Jeunesse,2006年春天成立的文具品牌,香港設計。
不過十數年前的事。其時這練習簿在油麻地kubrick上架,Cats and dogs are not for b(eating),叫人會心微笑,封底印著類似九因歌,少少幽默,少少舊textbook的老套優雅,輕易讓人失守,成為多少青年的生活道具。
只是當時並不知道,這本生產於2006年的練習簿,賣的不獨設計,還有最後一代香港製造——地理位置再準確一點,那是中環製造,名副其實的made in Central:千禧初年,香港印刷工業已經步入式微,而中上環仍存少數還未結業的印刷工場,比如活字印刷(letterpress),燙金,印刷品釘裝等,多屬家庭式經營。
時間線再推前一點,戰後五十年代末,中上環滿佈洋行及報館(最有名的《華僑日報》及《中國日報》等,舊址均在該區),因而養活超過一百間印刷廠、紙行、燙金、電版、油墨、燙金、電版等相關行業。
翻查統計處資料,六十年代香港共有六百多家間印刷廠,七十年代急增至千五家,從業員接近二萬,可以想像那盛況。
大家熟悉的永利街,短短一條小街的距離,當年便曾出現超過十家印刷廠。
La Jeunesse的練習簿,就是把握夕陽的最後一刻做出來,沿用六十年代的古老方法,去生產千禧年代的設計。
每一家做燙金,另一家做活版印刷,第三家以人手把書簿釘裝,不同小店負責一小部份工序,逐本逐本地生產,全都發生在老街地舖,或者唐樓樓上。
今日你會覺得這樣做文具,很文青也很職人,腦裡浮起是日本工匠的唯美畫面;而La Jeunesse創辦人及設計師Benedict給你真相:「打大赤肋,跟印刷行的師傅流住汗去做,大熱天時,場面非常倒胃。」
那是文青二字未被廣泛使用的年代,香港手作未成氣候,於是La Jeunesse的焦點,當年落在設計如何精美,背後的社會意義與份量,難免顯得失色。
然後十四年過去,一晃眼印刷工廠消失人間,剩下的紛紛轉用電腦,或者集中保育推廣letterpress印刷,中上環摩登依然,只是有些東西不會一樣。
「當年幫我做燙金的店,就是現在PMQ對面的位置。」Benedict補充。那位置現在成為豪宅,地舖是日系文青咖啡店。
接近二十年前的設計,它本身已經沉澱出另一種舊,一種值得收藏,需要收藏的美好。
La Jeunesse是法文,翻譯過來是the youth,人與事物會衰滅,然而青春永不會老。
練習簿自當年下架後,已經所餘無幾。前陣子Benedict把最後一批交到小店寄賣,並悄悄留下數十,真正倉底中的倉底,基於一個浪漫念頭:「等待廿年後,三十年後,可以有後生來清我的倉,到時再賣。」
然後國安法突然來了,他的想法改變。「原來那一天根本不會出現。」
最後的存貨,當時的產物,就在今天散去,讓人發現,擁有。
唯有此刻,才是永遠。
———————————
丨coffee & people丨
日期:13/8-29/8
時間:1-7pm
丨knowhere丨
▪️中環鴨巴甸街35號PMQ元創方B座H205
▪️Wednesday to Sunday 1-7pm
▪️https://instagram.com/youknowhere
中國文物保育方法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於2000年成立,旨在表揚及鼓勵亞太區內由個人及公私營部門主導的文物古蹟保護計劃。得獎項目成為區內文物古蹟保護技術和社會的基準,亦是該地區文物古蹟保護活動的催化劑,推動其他業主保留歷史建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項目獎: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鹽田仔是一條座落於西貢的客家村落,自傳教士於 1863至1867年開始在西貢植根,鹽田仔逐漸成為信奉天主教的村落,村中約建於1890年的聖若瑟堂,羅馬式建築聖約瑟堂亦保存了村莊的古老風貌。在 2005年度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優異項目獎。獎項說明: 「鹽田仔鹽田位於郊區,這個活化項目不但將久被遺忘的工業遺產重現眼前,同時亦有助開拓保育工作的新里程。該項目以原址調查的田野方法進行保育,克服了歷史紀錄缺失這一難題;並透過採用簡單的本地建築物料及技術,將鹽田恢復運作。現時鹽田已成為學生教育中心,亦是訪客日增的生態旅遊點。這個項目由興建鹽田的陳氏後裔所統籌,不但重新喚起大眾對早期香港發展史的興趣,亦為保育工業遺產景觀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方法。」,復修後的鹽田亦剛於2015年獲頒發卓越獎。
中國文物保育方法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Youtube 的評價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由文物保育建築師謝正勤先生,講述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和現況,當中的爭議與平衡,並分享618上海街活化項目的特色、保育方法和經驗。
分段:
01:42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發展
09:49 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現況
15:38 保育爭議與平衡
31:23 項目分享:618上海街
41:26 如何裝備自己以參與保育事業
「專題課堂」配合「教材套」推出,透過邀請本地專家及學者,闡述不同具體例子的文化藝術內涵,豐富學校教師在應用教材套時的教學內容。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
「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現已上線,相關的教材套簡介及教學素材可於本計劃網頁下載: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kit
教材套內容包括教師手冊、教學PPT及多媒體素材,供全港中小學免費下載。老師可按照不同科目的學習需要,選取適用的部份於課堂或學校活動中應用。「看得見的記憶──建築」教材套共分為四節,透過認識傳統建築乃至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配合數碼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技術、多媒體教材,讓同學認識箇中收藏的記憶,學習閱讀和欣賞身邊的建築,嘗試發掘和發揮建築蘊藏的創意和文化價值。
本計劃的教學專員將會為參與教材套支援計劃的教師提供教學支援。
報名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education
觀看本影片並填妥問卷的教師,可獲贈實體印刷「建築教材套」乙套,數量有限,送完即止。
請按以下連結登記「建築主題教材套簡介及專題課堂」:https://forms.gle/na1Qs42CYZUNYVgx6
成功登記的教師將於影片首播日收到觀看連結及問卷通知電郵。
(繪畫主題登記連結將會稍後通告。)
「建築專題課堂」影片
建築主題影片首播日期:(時間均為下午2:30)
5月31日(一):建築教材套簡介會(主講: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教育總監 馬健聰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6
6月1日(二):從文曲里公園看中國園林特色(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7
6月2日(三):古蹟活化案例分享─綠匯學苑(主講:註冊園境師 古兆奉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8
6月3日(四):香港歷史建築保育的發展與項目分享(主講:文物保育建築師 謝正勤先生)
http://howmemorysticks.org/QR/?no=seminar9
6月4日(五):從終審法院大樓細讀香港的風格記憶 (主講: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兼任副教授 馬冠堯先生)
詳情請參考:https://www.web.howmemorysticks.org/teacher-workshops
(繪畫主題播放日期將會稍後通告,敬請留意。)
賽馬會「看得見的記憶」藝術教育計劃
主辦機構: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捐助機構: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
網址: www.howmemorysticks.org
Facebook: www.facebook.com/howmemorysticks/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howmemorysti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