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藝術史上最知名的馬鈴薯或許首推梵谷1885年春天所作-《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那年三月,梵谷老爹剛因心臟病去世,一向情感細膩的梵谷雖然傷心,卻沒有忘記成為畫家的志向。父親逝後不久,梵谷來到荷蘭南部布拉班特(Brabant)的紐南(Nuenen)小鎮進行創作與研究。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傑出的人物畫家,他捕捉當地農民最真實不加矯飾的面貌,甚至跑到農民家裡,畫下100多張各式各樣的肖像素描和兩張油畫。
《吃馬鈴薯的人》就是如此誕生。事實上,梵谷不只畫過這麼一次馬鈴薯。
=======================
從《吃馬鈴薯的人》可以見到,屋內陳設簡陋燈光昏暗,圍在桌邊的五位農民正在喝咖啡吃馬鈴薯。除此之外,並無其他配菜,看起來只有簡單粗糙的水煮馬鈴薯。這是布拉班特農民-德・格魯特-範・魯伊(De Groot-van Rooij)一家人的晚餐。
梵谷用灰暗色調描繪出農民生活的樸實艱辛,這些馬鈴薯甚至沒有削皮。他們都有著疲憊的面容和粗糙堅硬的雙手,得經歷風霜日曬辛勤勞動,才能從土壤得到足夠的食物果腹。
畫面和色調看起來既不討喜也說不上悅目,但人家是有遠大抱負的梵谷耶~他的人物畫才不想因循那些繪製達官顯要之往例,而是傳達靠天吃飯,以勞力獲取溫飽的踏實滋味。
熱情好客的農民可能還會邀請梵谷一同享用熱騰騰的馬鈴薯與咖啡,工作狂如梵谷,應該要等到手上創作告一段落,才會坐到桌前咬上一口馬鈴薯。冷掉的馬鈴薯其實做成沙拉也很美味(喂~)。
即使《吃馬鈴薯的人》由於用色晦暗沉重,不同於當時主流,或是人物比例明顯不符合透視法,都無損無梵谷自成一格描繪人物,進而書寫藝術史的能耐。
=======================
然而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吃馬鈴薯的人》不見得會出現。
=======================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與船隊在歷經兩個多月的航行之後,穿越大西洋來到巴哈馬。
此刻他以為自己按照預定計畫抵達了亞洲,當地原住民也因此被他稱為「印地安人」(indios,西班牙語中的印度人),只是這些地理與人類學上的無知,相較於接下來美洲原住民即將面對的慘絕人寰屍橫遍野之慘況,一點都不算什麼。
美洲新世界與歐洲舊世界從此開始建立聯繫,無論是文化、經濟、種族、生態之間的差異,以及疫病彼此傳播,都大大改變了兩座大陸。即便這場接觸對於美洲原住民來說,傷亡絕對比獲益來得多。當年新大陸被哥倫布登陸後,最直接的結果是西班牙締造眾多殖民地,也為歐洲各國接下來的殖民經濟開了先鋒,同時讓美洲成為基督教亟欲征服的新對象。
1972年,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教授透過生態觀點,將1492年哥倫布染指美洲大陸以來,東、西半球之間各項領域之衝突、影響與交流,所引發的明顯轉變,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這也是歷史學研究中,首度以生態觀點解讀昔年往事。
身為開路先鋒,向來得冒大不韙,克羅斯比教授當年同樣如此。《哥倫布大交換》一書那時不僅得苦苦尋求出版商印刷發行,出版後還得面對一連串負面書評,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進入主流。
=======================
一頭栽入《哥倫布大交換》,完全可以感受到豐沛充實的知識量與考證講究的眾多資訊。
舉個例子,全書共344頁,光是注釋和參考書目加起來便有113頁,很驚人吼。在此真要感謝克羅斯比教授努力研究貢獻所學,便宜了我們老百姓爽爽看故事。
你知道的,悠閒地窩在沙發上,一頁一頁翻著,遊走於眾多驚人史料與情節之間,一直發出〝OMG〞或〝原來如此…〞的喃喃自語個人時光,其實非常享受。
=======================
拿《吃馬鈴薯的人》來說,如今已成為歐洲人主食的馬鈴薯,初來乍到現身於歐洲時,曾經被誤認帶有毒素還會引起痲瘋病而遭到嫌棄,因此頂多只能充當豬飼料。
當時整個歐洲只有愛爾蘭人張開雙臂擁抱馬鈴薯。多虧馬鈴薯的無私餵食,讓愛爾蘭人口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約90年之間,成長超過三倍。只是過度依賴單一主食的結果,也使得愛爾蘭在馬鈴薯枯萎病肆虐之下,造成慘重傷亡。
其他歐陸國家則要經過幾次嚴重飢荒之後,才知道馬鈴薯有多麼溫良恭儉讓,美德可感天。馬鈴薯到了19世紀末終於迎來她的春天,產量與接受度大幅躍升,約莫就是梵谷畫下《吃馬鈴薯的人》之時。其實一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ㄧ般農民都還是以麵包粥為主食。
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梵谷的主題大概會變成《吃麵包粥的人》。
親近藝術,若有廣博歷史知識相佐,往往能夠激發更多感受,創造更多聯結,也有助於全面性的理解。了解「哥倫布大交換」,那些16世紀後的靜物畫和風俗畫裡許多細節會看起來更其來有自。當然,「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遠不只如此。
=======================
就我們而言,500多年前的往事,而且還是發生在地理位置毫不相干的歐美地區,聽來似乎頗為遙遠。
但若細數現代台灣生活面貌,卻會發現不少「哥倫布大交換」,而且你肯定嚐過:薯條、烤地瓜、燒番麥、花生糖、鳳梨冰、木瓜牛奶、番茄蜜餞、麻辣鍋、甘草芭樂、臭豆腐、火雞肉飯、金瓜米粉、巧克力…blahblah。
這些台灣日常中熟悉的各色小吃,主要食材其實都是源自於「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登陸巴哈馬的那個清晨,哥倫布肯定沒想過他除了拓展殖民帝國、開發金銀礦等重要任務之外,會以這種方式影響到遙遠的島國生活。等到讀過這本書,下次逛夜市的時候,或許你也會認真尋覓哥倫布。
(狀態顯示非常餓…)
#哥倫布大交換
#人類走進世界史的第一步
#精彩非常知識量滿滿
#夜市到處哥倫布
#給我台灣小吃(打滾+摔酒瓶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wiki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Wong Wai Man 這個星期日,是七月一日,回歸原來已經二十一年。 六七年到九七年,是香港盛世巔峰的三十年,香港人過的,是流金歲月;九七是分水嶺,香港步入衰世。 盛極而衰,這本是宇宙自然的規律。 每逢衰世,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兩條路線,一是儒家精神的中流砥柱,明知不可為仍然挑起時代擔子的志士仁人...
世一出處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照字面的意思是指,一句說話分量十足,就像有九個鼎這麼重。實際上,九鼎在中國歷史中確有此物,而且具有很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
古時,九鼎是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根據《史記》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相傳禹建立夏朝之後,用天下九牧所貢的金(青銅)鑄成九鼎,象徵他統治全天下的權威。《春秋公羊傳註疏》解釋九鼎代表了天子的地位,因為只有天子能以九鼎作祭祀之用,諸侯只能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
至於一言九鼎的出處,可見於《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國君孝成王委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到楚國後,平原君無法說服楚王出兵援趙,但平原君門客毛遂對楚王清楚分析了當中利弊,最後成功說服了楚王。平原君回到趙國後就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大讚毛遂的說話分量十足,起到重大作用。
話說回來,九鼎作為傳國之寶、掌握統治天下的象徵,自然極受後世所重視。相傳夏朝滅亡後,成湯遷九鼎至商邑,周武王滅商後又將它遷到洛邑。然而,商周時代的九鼎早已消失於歷史洪流當中。九鼎下落不明大概有幾種說法,包括秦昭襄王將九鼎遷入秦都時,於中途丟落泗水當中。另一說法是周末戰亂時被熔了並作鑄錢或鑄兵器的材料。
後世一些帝王對九鼎似乎念念不忘,例如武則天、宋徽宗等也曾經重鑄九鼎。
#知史 #中國歷史 #諺語 #成語 #小品
世一出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梅迪奇教宗】
梅迪奇家族(Medici)於15-18世紀在歐洲,尤其是義大利佛羅倫斯具有深厚勢力,也是文藝復興人文藝術成就重要的贊助者。但在那個年代,義大利仍屬於政教合一制度,教會享有豐厚資產和極大權力,富可敵國縱橫一時如梅迪奇家族為了維護自家權益,肯定也會染指教會。
整個梅迪奇家族前後共誕生四位教宗:利奧十世(Pope Leo X,1475-1521)、克勉七世(Pope Clement VII,1478~1534)、庇護四世(Pope Pius IV,1499-1565),和利奧十一世(Pope Leo XI,1535-1605)。
其中克勉七世於1523年被推舉為教宗時約莫是45歲,在此之前,他曾在教廷內擔任堂兄利奧十世和利奧十世繼任者亞德里安六世(Adrian VI,1459-1523)的首席顧問。
========================
克勉七世在位期間已是文藝復興末期,政治、軍事、外交甚至宗教問題都相當詭變複雜,梅迪奇家族在佛羅倫斯的威權也不如以往專斷。
尤其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入侵,當時佛羅倫斯統治者皮耶羅.梅迪奇(Piero di Lorenzo de' Medici,1472-1503)竟然二話不說直接投降,瞬間燃起人民積鬱已久的怒火,加上道明會神父薩佛那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1452年9月21日-1498年5月23日)大力譴責與鼓動下,整個家族只能流亡異地,財產悉數被查收,佛羅倫斯回復共和體制,直到1512年梅迪奇才又重新掌權。
除了梅迪奇銀行在歐洲各地分行陸續決策錯誤,導致營運不善,讓〝偉大的羅倫佐〞(Lorenzo de' Medici,1449-1492)乾脆將佛羅倫斯市府基金挪為己用。再者梅迪奇家族第一位教宗利奧十世生活豪奢,極度世俗化,這些精緻奢侈的享受與教廷大型建造工程等都需要大量金錢支援。教宗便派人至各地募款,鼓吹人民藉由奉獻金錢求得大赦直升天堂,廣發更多贖罪券好籌措資金。
於是,德國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在1517年10月31日向教廷下了戰帖,發布《九十五條論綱》(即《關於贖罪券的意義及效果的見解Disputatio pro declaratione virtutis indulgentiarum》),為新舊教派之爭拉開序幕。
========================
這些問題已經夠難解了,克勉七世還要處理歐陸兩大強權:法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 1494~1547)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Quint, 1500~1558)之間的角力,你知道的,大家都想要獲得教宗的支持,這樣攻打別人的時候可以更加理直氣壯。
結果沒啥政治智慧的克勉七世選擇與法國結盟,查理五世一氣之下在1527年殺進羅馬,整個羅馬城被洗劫一空,人民死傷慘重,連克勉七世本倫都淪落到被囚禁。好不容易脫逃之後,由於經濟、政治和軍事勢力都相對弱勢許多,這位牆頭草教宗只好又轉向跟查理五世聯盟。
另外,英國國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 1491~1547)雖然痛恨馬丁.路德新教主張,但也是在這位軟弱教宗任內,藉由與後來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母親--Anne Boleyn的再婚問題而削弱教會勢力,拓展絕對王權,成立英國國教派。
========================
這幅《克勉七世肖像》(Pope Clement VII,c.1531)繪製時教宗大約53歲,距離去世還有3年光景。這時候的教宗已經歷過階下囚的悲慘命運,而新教改革運動正如野火般在歐洲蔓延展開。
畢歐伯(Sebastiano del Piombo,1485-1547)為文藝復興時期重要〝油畫〞畫家,創作主題以肖像畫和宗教畫為主,也是少數能與孤僻暴躁的米開朗基羅長時間交好的人之一。
說來也算他夠乖覺,威尼斯出身的畢歐伯從家鄉來到羅馬後,便確立自己的創作方向,不與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等世紀天才競逐大型濕壁畫委託案。
拉斐爾1520年英年早逝後,畢歐伯儼然躍升為羅馬城內首席畫家,只是因為徒弟們都太不成材,不夠傑出,加上作品流傳不夠廣泛,導致其影響力大大減弱。
畢歐伯根據拉斐爾1519年為教宗利奧十世繪製的肖像《教宗利奧十世與樞機主教吉里奧和羅西》(Portrait of Pope Leo X with Cardinals Giulio de' Medici and Luigi de' Rossi),在石板上畫下克勉七世晚年身影,其中畫面左邊就是當時的樞機主教吉里奧.梅迪奇,也就是後來的克勉七世。
========================
《克勉七世肖像》裡,教宗也是同樣以右側臉示人,坐在扶手椅上,從頭上帽子到白色衣衫在畫面成連結成對角線。
在1531年7月22日的一封信上,畢歐伯告訴他的好友兼老師米開朗基羅,教宗最近剛參觀過他的工作室,看到他為教宗在帆布上繪製的肖像畫後,感到非常滿意,於是又訂製了另外一幅肖像畫,但這次要畫在石板上。
在石板或石頭上繪製畫作被認為起源自1500年代初期左右的羅馬,畢歐伯在1530年代便開始熱衷石版畫,並認為石版畫的保存時間比畫在畫布和木板上來得持久。大概是畢歐伯分享創作理念的時候太過熱情,連教宗都被感染到,覺得石版畫可讓自己的形象永垂不朽,因此才下了這份訂單。
但諷刺的是,石板雖堅硬卻也易碎,油畫顏料即使再光滑穩定,遇上運送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碰撞、碎裂等狀況依舊是悲劇一場。
========================
克勉七世後來因誤食有毒蕈菇類而去世,但這也只是據說,根據史料記載,教宗去世前的症狀並不符合此項推論。以當時的醫療水準和宮廷風氣而言,只要死因不明,多半都會說成是毒發身亡。
幸好他老人家離世前幾天,向米開朗基羅下了一個重要訂單,於是我們如今才能在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義Cappella Sistina)中,見到恢弘雄偉的祭壇壁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ment,義 Il Giudizio Universale)。
#教宗石板肖像畫
#文藝復興推手家族黑暗史
#文藝復興下毒手法千奇百怪匪夷所思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世一出處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評價
Wong Wai Man
這個星期日,是七月一日,回歸原來已經二十一年。
六七年到九七年,是香港盛世巔峰的三十年,香港人過的,是流金歲月;九七是分水嶺,香港步入衰世。
盛極而衰,這本是宇宙自然的規律。
每逢衰世,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了兩條路線,一是儒家精神的中流砥柱,明知不可為仍然挑起時代擔子的志士仁人;另一條是道家因應自然的隱逸遯世,忘記自己,忘記時代,詐醉佯狂,相忘於江湖。
時代興衰,關鍵都是人。
一個時代中,有人才,時代就興;人才衰落,時代也就完了。
一個領袖,懂得賞識人才,培養人才,他的事業便成功;如果不認識人才,不賞識人才,不知道培養人才,事業一定失敗。
領袖如此,政權也是如此。
至於個人,立身出處,非常重要。你的立足點,你的追求,影響著一個時代的風氣。
當人人都關心社會太平,百姓幸福,他們可以輔助領袖,做到時代太平,人民幸福,才飄然引退,不要名利,功成身退,不事王侯。中國歷史上很多,這是道家中的隱士。
隱士,並非對世事漠不關心,他們在時代無可挽救時,遯世去了。但他們不是消極的逃避,他們是有意的保留一點文化血脈,培養下一代,等待創造時代的復興。
時代興衰,始終決定於人才,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村野隱逸,當大部份人的追求,都是百姓幸福,社會安居樂業,那即使一時衰世,復興的日子也是不遠;如果人人都是隨波逐流,追求的,都是個人榮辱,即使時代未衰,沉淪之象已現。
有記者最近訪問了一位25歲的年輕人,他得父母代付首期之助,買了一個292呎,600萬元的劏房單位。因為地方小,他本人的雜物都要放在父母老家,但他坐在新屋廳中梳化,仍是顧盼自豪,說:
有樓才是人生勝利組!
今日香港,持這看法的人很多,但最可怕的,是特區政府都是這樣看。
所以,他們認為解決了年輕人上樓的問題,就解決了今日香港的問題。
所以,各司官員,都在呃呃騙騙,無心施政。大小工程,蒙混過關;官商勾結,明目張膽。因為問題只在覓地起樓,人人居者有其屋,社會便相安無事。
有陰就有陽。
另一些年輕人,關心社會公義,對香港仍然有夢。他們抗議東北發展,衝擊議會;另一些對官僚施政失誤,走上街頭勇武抗爭;再一些乖孩子循選舉走入議會,在制度中起事……
有些被捕重判入獄,有些逐出議會,有些被剝奪政治權利。
強權暴政之下,他們仍然意氣沖霄漢。
同情者不少,但訕笑者更多。
如果有樓才是人生勝利組,他們這群一無所有,判入獄留案底的年輕人,是典型的香港失敗者了。
衰世時代,永遠有儒家中流砥柱的志士仁人,求的不是當世事功,這便是中華文化了。
孔子學生子路,微子篇第十八,有番莽莽蒼蒼的說話。
子路跟著孔子周遊列國的車隊,某次落後了,見到一位老人家,用拐杖挑住竹籮,子路急問:
你有看到我老師他們嗎?
誰知老頭頂回一句:
什麼老師?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淨係識吹牛那些?
我不識你的什麼老師!
講完低頭除草。
子路給他的氣勢攝住,拱手站在一旁,等他忙完再問。
黃昏日落了,老頭知道子路無飯無宿,就招呼子路回家過夜。還劏了雞款待,叫了兩個兒子出來陪客。
第二日,子路找到孔子,報告經過。
孔子一聽,知道老人非常人也,叫子路回去找他請教濟世之道。
子路到那裡一看,人去樓空,老人一家離開了。
子路對著空房,講出一番亂世大丈夫的道理:
一個知識份子,有學問有能力,不出來貢獻社會,是不合於義的。
家庭有長幼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秩序。人倫的倫理不可廢,國家社會的責任如何能廢呢?
為了潔身自愛,不和俗世合流,把自己身心人格搞得很像好清高,但把時代的人類大倫理搞亂了。
人於時代是有責任的,君子出仕,走入社會,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只是為了貢獻社會,行其義也,做該做的事而已。
至於理想,不能實現,其實,早已心裡有數。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頂天立地,是春秋亂世一個人物。
香港之所以有希望,因為仍有一群子路一般的人物。
北京最討厭香港兩大社會活動,一是六四維園燭光,一是七一遊行。你可以不去,但不要訕笑。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貿易戰
2018年6月26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世一出處 在 PILI 霹靂布袋戲 Youtube 的評價
#千年輪迴 #白秋楓之歌
#KTV開放點唱 #點歌代碼15017
◎詞:風采輪
◎曲/編曲:風采輪
◎演唱者:風采輪
◎專輯出處:霹靂英雄音樂精選72
◎KTV點播代碼:15017
◎歌詞:
如謎如夢 聲聲呼喚
黑暗中 我聽見你的心跳
輕紗外 琴瑟共寂寥
如癡如醉 寸寸斷腸
命運啊 你將引我向何方
胭脂落 生死共淒涼
串串珠淚 為你斟滿希望的酒杯
紅了秋水岸 還了三生迷茫
謝天謝地 我不再流亡風雨亂世
一夜含願 千年輪迴
殘燈如泣寄新月
粉身碎骨無後悔
瓊華幾度紛飛雪
天涯海角再相會

世一出處 在 【BTS金泰亨】世首帥?最可怕的是他還不上鏡!生圖殺人系列 的八卦
Sep 25, 2020 - 全球流行kpop組合BTS成員金泰亨V,作為攬盡世首帥、世一美頭銜的名品級美貌代表者,他的臉蛋同實力一樣舉世聞名,但在去過現場的阿米圈內流行著一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