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我以 #團結台灣自信前行 為主題,發表了演說:
#防疫成果貢獻國際
今天是中華民國109年的國慶日,今年因為疫情,慶典的規模縮小了,但所有的國人同胞,無論身在何處,都發自內心,慶賀中華民國台灣,度過了重重挑戰的一年。
2020這一年,在新型冠狀病毒威脅下,無論對台灣或全世界,都是驚濤駭浪的一年。但是,也因為這場全球性的危機,才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 #堅韌之島 的特質和能耐。
我們沒有封城,沒有關閉學校,也是世界上少數還能夠在管制措施下,開打職棒、舉辦大型藝文活動的國家。我們更展現了傲人的國力,將防疫物資送到世界各地。
從今年三月以來,有超過三千三百篇國際媒體報導,都在談論台灣的防疫表現。台灣在國際上的面貌,越來越清晰,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加亮眼。
這樣的成就,要歸功於全體台灣人民的團結、合作。除了最辛苦的醫護和檢疫人員,我們也要感謝,製造業攜手投入防疫物資生產,科技業開發APP,藥師朋友、超商員工協助發放口罩,還有所有的民眾,井然有序的配合,各項防疫措施。
我們也看到,海外歸來的國人,依規定居家隔離、檢疫。旅館業者提供防疫旅館,租賃車業者提供防疫車隊,餐廳娛樂場所落實實名制規定。因為全國上下一心,我們守住了疫情的防線,讓台灣成為了世界的模範生。
當日本的森喜朗前首相、捷克的韋德齊參議長、美國的阿札爾部長和柯拉克國務次卿,相繼來訪,表達他們對台灣的敬意時,相信許許多多的國人,都感到無比的振奮。
透過因應疫情的挑戰,我們證明了國家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建立了國民的自信。更重要的是,我們團結了,因為我們深刻體會到守護家園的重要。所以這一年,的確是辛苦而險峻的一年,但也是豐收的一年。
今天的大會中,邀請到各行各業的防疫英雄,來為大家領唱國歌。當中有許多我們熟悉的故事,像是賴碧蓮護理師,臉上光榮的口罩壓痕,或是張莞爾護理師,瞞著家人出任務,陪伴血友病少年返台的感人事蹟。
還有更多無名英雄,不曾被報導,因為這一場戰役,有太多人的投入,有說不完的故事。我要請現場的好朋友,用最熱烈的掌聲,再一次給防疫英雄滿滿的感謝,謝謝他們為台灣的付出。
#新情勢下的經濟戰略
因為疫情控制得當,台灣成為全球少數可以維持經濟正成長的國家,我們也為疫情後的經濟發展,超前部署。#六大核心戰略產業 正在積極規劃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也已經分期編列特別預算,加速進行當中。
最讓我們感到振奮的,是國人及企業,對台灣經濟發展的信心更強了。台灣資本長期外流的趨勢,已經翻轉過來。
我們迎來幾十年來最大規模的資金回流潮,台商返台投資,已超過新台幣一兆元,還有數以千億元計的海外資金,正在陸續匯回;許多外商及知名跨國企業,也在加碼投資台灣。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
在國際經貿合作的領域中,我們也有不少實質進展。台灣和美國將進行高層經濟對話,在全球供應鏈重組、科技合作、基礎建設等領域,尋求未來合作空間。
上週,台美雙方宣布,已完成簽署 #台美基礎建設融資及市場建立合作架構,雙方將攜手投入美洲,及印太地區基礎建設計畫。台美經濟合作的深化,已經進入到行動階段,這也是我們在國際經貿合作上,尋求全面性突破的開始。
不過,我也要提醒國人。全球疫情還沒有結束,疫情帶給各國在經濟、社會層面的複雜挑戰,仍然很嚴峻。
展望未來,還有更艱鉅的挑戰等著我們去克服。疫情後世界經濟的復原,人類生活型態的轉變,全球及區域貿易情勢的劇烈變化,還有經濟秩序的重整,每一項都考驗我們經濟的續航力,以及整體的應變能力。
面對數十年來最大的內、外變局,台灣會持續展現韌性,政府更會掌好舵,朝三大策略方向前進,打造大家所期待的新台灣經濟。
首先,要全力、全方位投入供應鏈的重組。現在,全球供應鏈的快速解構及重組,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各地台商也正在朝向區隔市場、轉移生產基地、回台投資等方向,加速調整。
我們已經在推動的「5+2產業創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兆元投資計畫、「新南向政策」、台美經濟合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等等,都和供應鏈重組息息相關。
我們會將這些相關的政策和計畫串聯起來,並整合政府和民間的資源,以及跨部會的能量,全力、全方位的投入,讓台灣成為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關鍵力量。
第二,要打造台灣成為國際資本、人才及數位技術匯聚的重鎮。未來供應鏈的重組,最關鍵的元素是資本、人才,以及邁向數位經濟時代的核心技術。
我們將會在吸引國際資本跟人才的環境及法制上,持續深化改革,排除障礙。同時,也會透過國際交流、產學合作,以及雙語國家政策的努力,積極培育國內產業人才。
另一方面,我們也會運用台灣在資通訊、半導體、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優勢,開發及掌握核心技術,加速推動產業及經濟的數位轉型。
第三,要全力落實經濟與社會的均衡發展。疫情後的經濟、產業發展,可能會有失衡的風險,資金供給大幅的增加,也可能帶來後遺症。
所以,未來政府會更加重視資源的合理分配,照顧因經濟轉型而受衝擊的弱勢族群,加強促進青年就業,引導資金進行最有效的利用,讓台灣經濟再起的紅利,可以讓全體國人共享。
#堅實國防維護國家安全
當然,台灣經濟的前景,也有賴於區域的和平穩定。我們很清楚,示弱退讓不會帶來和平,只有自我準備充足,憑藉著堅實的防衛決心和實力,才能保障台灣安全、維護區域和平。
精進國防實力,降低戰爭風險,這是當前國防政策的原則。這段時間,面對對岸機艦騷擾,台海情勢雖然比較緊張,但是我們的國軍,都能夠即時掌握和因應,達成防衛固守的任務。
這幾年來,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前往部隊,看看我們的國軍官兵。從高山上的空軍雷達站,到返航靠港的海軍艦隊;從在陣地操練火砲的陸軍部隊,到培養年輕軍士官的學校。
我的目的,不僅是要對這些日夜輪班、保家衛國的軍人,說聲謝謝,更要讓國人知道,國軍是我們的家人,也是國家主權、自由民主最強的後盾。
在跟國軍官兵的互動中,許多故事堅定了我的信心。我還記得,當我到第一線的空軍部隊時,警戒室裡,隨時準備緊急出勤的飛官,充滿信心地告訴我「務必將空防交給空軍」。
我也記得,我在陸軍工訓中心,看到女性軍官,帶領著工兵同袍,展現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氣魄。在海軍水下作業大隊,則有穿戴重裝備的弟兄姊妹,奮勇潛入海底,排除障礙。
這就是中華民國國軍。他們不分前線後勤,不分男女,都是我們的子弟,都有共同守護國家的信念。
這段時間以來,也有國軍弟兄姊妹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為國受傷,甚至殉職。我們感念他們的付出,並且以英勇盡責的國軍為榮。
身為三軍統帥,國軍的未來、未來的國軍,就是我最心心念念的事。
面對對岸的軍事擴張和挑釁,我們會持續強化防衛戰力的現代化,並加速提升不對稱戰力。在外購武器裝備的同時,我們仍然堅持加速推動國防自主,高教機國造、潛艦國造,已經有相當的成效。我們以雙軌並進的方式,來強化防衛實力。
不僅武器裝備性能正在提升,國軍更需要有素質優秀的戰士。除了提升志願從軍的官士兵的專業素養,更要建立有效的後備制度,來強化國軍的人力素質及戰力。
最近這段時間,相信很多被教育召集的後備軍人都覺得,教召變得更加精實。而在常後一體的原則下,接下來,後備動員制度的改革,也將會快速推動。
面對區域的和平穩定受到威脅,我們會堅守「不畏戰,不求戰」的原則,避免擦槍走火。國防部也會適時發布共軍動態,和周邊國家交換資訊,強化安全夥伴角色;也讓國人明瞭台海動態,讓全民國防更加堅實。
#積極作為參與區域合作
這段時間,我們都密切注意著區域安全情勢的變動。從南海、東海主權爭議,中印衝突,到台海局勢的變動,乃至各國關切的港版國安法實施,印太區域的民主、和平與繁榮,正受到嚴峻的挑戰。
區域內的國家,為了確保自身安全和民主體制,不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展開各種形式的合縱連橫,已經導致這個區域,發生前所未有的情勢變化。
我們要把變局的試煉,轉化成歷史的機遇。我們堅持主權以及守護民主價值的原則,不會改變;但在策略上,也會保持彈性、靈活應變。
情勢在改變,只有超前部署,才能掌握未來,才不會在變局中隨波逐流,甚至被別人決定了命運。
我們將積極參與未來的國際和區域新秩序的建立。我們會秉持 #價值同盟 的原則,在國際社會廣結善緣,並且跟理念相近及友我國家,持續提升夥伴關係;我們也會更積極地參與區域及國際的多邊合作和對話。
維持和平及促進繁榮發展,這就是中華民國台灣,在區域中最重要的價值。我們要做良善力量的倡議者,將進步及良善的價值,推廣到全世界。
我也注意到,對岸領導人最近在對聯合國的視訊演說中,公開表示:中國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
在區域國家、乃至於全世界,都擔憂中國擴張霸權的此刻,我們希望,這是一個真正改變的開始。
尤其,在全球高度關注印太及兩岸局勢變化的重要時刻,北京如果能正視台灣的聲音,改變處理兩岸關係的態度,和台灣共同促成兩岸的和解及和平對話,相信一定可以化解區域的緊張局勢。
面對兩岸關係,我們不會冒進,也會堅守原則。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是兩岸共同的利益;我們有決心維持兩岸的穩定,但這不是台灣可以單方面承擔,而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現階段兩岸當務之急,是本於相互尊重、善意理解的態度,共同討論和平相處之道、共存之方;只要北京當局有心化解對立,改善兩岸關係,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我們願意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這就是台灣人民的主張,也是朝野政黨的共識。
#結語 #團結合作共度挑戰
這段時間,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台灣人民在對外關係以及國家安全的議題上,彼此的距離正在拉近。台灣人民都希望區域的和平繁榮,能夠安定永續。
朝野政黨間也是如此。像是最近在立法院,在野黨提出促進台美關係的議案,獲得朝野黨團支持,無異議通過。還有,六都首長一致對外,共同抗議,成功更正了國際組織矮化台灣的做法。這些都是跨黨派合作,團結表達立場的表現。
我想透過這些例子,呼籲並且邀請國內各個政黨,一起攜手努力。對內,互相競爭,立場針鋒相對,這是民主日常。不過,為了國家的生存發展,為了自由民主的價值,對外,我們都應該團結努力,攜手帶領國家度過挑戰。
就如同過去七十一年來,台灣經歷的一切,困境磨練出我們的堅韌,挑戰激發我們的志氣,一場疫情,可以凝聚出台灣人民團結的意識,給我們繼續前進的勇氣。
我們守住疫情防線、發展經濟戰略、穩定區域局勢、捍衛台灣安全,為的是什麼?就是要把一個壯大的國家,留給台灣的下一代。
今年的金曲獎,我們也看到了年輕世代蓬勃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他們用各種曲風,自信地唱著自己的母語,呈現對各種議題的價值觀。尤其是《kinakaian母親的舌頭》這張專輯,獲得了「年度專輯獎」的大獎。
這些年輕的創作者,雖然風格各自不同,但都能在舞台上發光發亮,也為台灣的多元文化,做出最好的詮釋。而支撐起這一切的,就是我們民主、自由的環境。
我們現在打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下一代、讓世世代代的台灣人,可以在創作上展現自信,也能對土地的文化和價值感到光榮,並勇敢的走向世界。
在中華民國國慶這一天,我們也一起許下願望,願二十年後的台灣人,回想起2020的時候,會想起正是這一年,因為我們在時代中把握機遇,在變局中勇敢前進,克服了挑戰、擺脫了枷鎖,讓他們有真正以自己的意志,選擇未來的機會。
從現在起,就讓我們團結彼此,一步一步,「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一起朝有光的地方前進。
中華民國生日快樂!謝謝大家。
不隨波逐流例子 在 Facebook 八卦
#神父的鹽
.
老實說,我覺得民進黨有些民意代表挺可恥的.
.
自身的政策不去辯護,反而去迎合對手的那一套.
.
一個成功的政策已有成功的經驗不去實行,偏要學習失敗的政策-消費券,這令人想到日本,已經有學者計算出普發現金沒有效益,只會造成人民拿去存,但是日本政府抵不住民粹還是發了,結果日本發12兆,儲蓄創新高,振興效果其低,就算其他人再怎麼要現金,他們不敢再發第二次.
.
這是一個失敗的政策.
.
為什麼明知道會失敗,還去做?人云亦云而已.
.
這就像有一個坑,明明知道走過去會掉下去,為什麼人們還會去走呢?因為人們鼓吹他們走,而他們都覺得,掉下去的,不會是自己,前頭掛著餅,我一定吃的到,拿到好處的,只會是自己.
.
至於有些反對者講什麼,發振興券還不是學馬英九發消費券,消費券失敗,五倍券能成功嗎?這就搞笑了,被這些人一說,五倍券又變成直發了,原本是交一千發給你五千,這下子,還真的變成消費券了,一舉倒退回到馬英九時代.
.
寧願你繼續加碼到六千,出一千換六倍,也不用直發五千,這只會讓經濟效益下降,這一千的意義,神父已經說過了,當消費者投資進入這個賽局之中,「那麼你先付一千元,必然會有更強的動機把三千元花完」,因為你已經先投入了,不花就會覺得是自己的損失,更能減少券被放到過期的機率,並能確保你必然進行一定基礎的消費,「當你付1000塊的時候,其實你已經等同在消費了.」,也能避免最壞的情況,券過期了,沒用.
.
台灣確實爆發過疫情,而現在已經被抑制,也許人們叫苦連天,但必須說,此時的台灣對外國人而言幾乎是天堂一樣,發現金,無論是美、日、韓,都是單日確診數千數萬以上,疫情已經嚴重影響到基層人們的生活,已經到了沒有現金就無法過明天的日子,所以才需要發現金,台灣現在一日確診數多少?光看就知道現在講發現金根本就是愚蠢的一件事,台灣要發現金的時機,只有一個,就是等delta病毒入侵的時候.
.
你以為的痛苦,是別人的夢寐以求,真正的痛苦,你根本還沒體會到,當真正的痛苦時刻來到,把錢花完了,還有餘力再發第二次嗎?
.
你在街上,隨便找個人說,給你5000塊,好不好?他一定會說好,這是簡單的人性,所以,不要說,這是一種民意.
.
拿著這種民意當背書,不斷吶喊「發現金」的民代,其實跟乞丐沒什麼兩樣,就是喊著「我要錢」罷了,這種事,連乞丐都會做,需要一個民意代表來做?發了現金,每個人拿到錢當然都說好,但這真的是為了人民好嗎?
.
疫情到現在,也不過三個月,台灣沒有經歷真正的封城,甚至連三級警戒也只有兩個月,自由移動也沒有限制,人們現在已經開始回去上班,開始訂旅遊行程,想著要去哪玩,這實在是很奇妙,當真如某些人說的,老百姓的日子已經過不下去,不發現金就活不下去?
.
你給他魚吃,不如給他一根釣竿,現在的情況是,人們有釣竿,但釣不到魚.
.
所以你給一個商家5000元是沒用的,撐過了今日,撐不了明日,你給所有人5000元的振興券,讓這些人去跟商家消費,才能提供這些商家每日需要的柴火,至於你讓每個人花1000元去領5000券或更多的券,則是讓這把火變成熊熊大火,讓更多人受惠.
.
這麼簡單的道理,我想有點常識的人都明白,你領這券不只領券而已,更是在幫助受創店家,刺激經濟,這也是為什麼,商家會喊,「一定要限制實體消費」.
.
你發現金,不綁定,不限制消費,還要拿去繳水電費?還扯啥日常生活開銷,「生吃不夠,曬成乾」、「五千塊錢而已,這麼看不起人民?」,講這種話的人,才是真正的看不起人民.
.
如果政府發這些錢,人們都拿去繳水電費、房租、應付生活開銷,那還振興個屁阿?商家還不倒嗎?說這種話的人到底有沒有常識阿?
.
乃至於說啥,「五倍券既然這麼有用,能帶動經濟效益,為何不發個十次八次呢?台灣經濟可以突飛猛進,超日趕美.」
.
同樣的邏輯,你發現金有用,可以救萬民於水火,讓人民找回尊嚴,怎麼不發個十次八次,天天發現金,開倉賑糧,人民個個感恩戴德呢?如果照這樣去做,國家不倒才怪.
.
什麼叫做為反對而反對呢?我們可以舉柯文哲的例子,他先批評花1000換5000,「一定要花23億印紙嗎?國家還把公務員搞瘋,不知道這個家在做什麼」然後等到要直發5000了,又改口「中央想好再轉彎,不要自己內部都亂掉了,最後要轉彎不知道轉到哪裡去了.」,又稱「做甚麼事情,內部一定要有正、反意見的討論,像北市府決定一件事情或政策時,都會有紅、藍軍對抗,正、反意見討論出最終結果再來定案,否則會亂掉.」
.
這個就是典型的民粹,打假球.
.
台北市當初靠著1000換3000,綁定敬老卡、悠遊卡,一邊罵,一邊自己不斷加碼,稱「敬老卡4成綁三倍券,是了不起成就」,若沒有使用者預付1000的概念,那麼,這些各縣市加碼措施,如敬老卡刷3000領回3000,也就作廢了,說到底,用消費券的方式,就減少了許多靈活度,這些嘴巴反對的藍白縣市長,加碼的概念也都跟振興券預付差不多,消費滿多少,加碼多少,做一樣的事,卻在反駁別人,這不是一手摸奶,一手念經嗎?難道這些縣市首長,當初都在瞧不起人民嗎?
.
民粹的語言說的多了,現在發現對方真的改了,自己得不到利益,又心虛了,痛批對方怎麼可以轉彎,自己只是正反意見討論而已,不是真的反對,這就叫,白嫖還要當聖人,其實自己想預付1000元想瘋了,只不過怕被罵,所以乾脆罵對方,讓代價由對方承擔.
.
這些人真的是為了人民福祉嗎?為了商家的利益嗎?不是,他們不是笨,就是壞,只想到自己而已.
.
振興和紓困是不一樣的概念,但也並不是絕對的,對於商家來說,一次成功的振興,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紓困,例如ptt上的白痴所說的,「許多人質疑『振興』兩套標準,不能繳水電瓦斯電話費,卻可以繳學雜費.」,事實上,過去3倍券也可以繳掛號費,當初怎麼不說這是兩套標準?這是為了便民,也是給弱勢者,無法參與這個遊戲規則,達成振興目的的一點救濟措施,一項政策,不是要就全要,不要就全不要這種簡單思維,也不是發現了一點矛盾就以為是一種真理,事實上,用腦袋想一想,水電費是人人都會去繳的,學費只有特定人士會去繳,這兩者影響「振興」的本質就不同,當然不在同一個標準,ptt上的柯糞,大多沒有腦袋,找碴居多,媒體和政府,真的不用看ptt治國,就如同上頭的柯糞鼓吹打科興一樣,你相信了,就真的會亡國的.
.
在振興的概念下,保有彈性,可以讓弱勢者解除他們生活的困境,這只是讓這個政策更好而已,相反,如果你不做任何限制,或者從更好的效果退讓成更差的,這才是在違反「振興」的本質.
.
人民選出政府的目的是,政府更能站在群眾的角度,審視公共利益,和國家福祉,當人民的心態緊縮,或認為自己蒙受損失,例如在疫情之中被剝奪了什麼,想要討取回來,這時候,就會產生盲點.
.
什麼方式是能創造最大利益的?什麼方式更能讓人雨露均霑?什麼樣的決策可以有所保留而未雨綢繆?這就是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人民選你出來保障群體最大利益,追求所有人民福祉的理由,也是你應該去做的事.
.
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風往哪吹,就往哪倒.
.
不是叫你去吶喊「我要錢、給我錢」、「不給就是瞧不起我」,這叫思考無能,嘩眾取寵.
.
三倍券,是成功的政策,若不是成功的,各縣市不會爭相加碼,消費券,是失敗的政策,當初就算再怎麼吹噓,也逃不了人民的眼睛成為馬英九的汙點.
.
真的不用放棄好的,學習差的,捨本而逐末,不過,不管怎麼樣都不會比馬英九差是了,因為他的消費券根本沒限定用途,完全就是在浪費錢罷了.
.
神父在此建議,如果人民有抱怨,嫌錢不夠,那麼就繼續加碼振興券,五倍也好,六倍也行,真的不用什麼改成由中央負擔1000元,更何況,原本弱勢者就直接進帳戶了.
.
擇善固執,福國利民,而非鄉愿,這才是為政者應該有的態度,brother.
.
.
本篇文章的完成 感謝 #spencer #陳潤星 #無名 #陳峰五 #timchi #范皓程_海王星人 tomoyo的贊助
.
【贊助神父的菸 擇善固執為民】
https://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不隨波逐流例子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FIRE這個縮寫在個人理財方面,指的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即早退休。這是近年來在美國興起的運動。我聽說過,但“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是我第一次看完相關論述的書籍。
作者Scott Rieckens,講述自己如何得知這個理財概念,被說服後身體力行,拉著太太一起投入,生活產生重大變化的過程。
FIRE這個理財方法,針對兩個常見重要問題。
我們先講後兩個字RE,Retire early,早退休。
書中讀者會看到不少FIRE實踐者在早到不可思議的年齡,譬如40歲或甚至35歲就退休的例子。
大多讀者看到會覺得,”啊,這真是太好了,不必再過著每天朝九晚五,壓力沉重的日子。我可以睡到自然醒,早上起來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大多人是羨慕、期待退休的。
這反應的是人生早期種下的一個重大問題。那就是,你根本不喜歡你的工作。
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也未必是你的錯。在當代社會,工作太常被當成一個因為需要糊口養家,所以必需去做的事。工作也太常被當時一個需要展示某種社會地位與成就,而必需有的職稱。
但真正令人羨慕的,不是可以早退休的人,而是找到一生熱愛的事業,可以樂此不疲,不僅從工作中為自己帶來成就,也造福人群的人。
譬如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他雖在1996卸下Vanguard執行長一職,但他退休了嗎?
沒有。他仍持續寫書,接受訪問、發表演講,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告訴投資大眾指數化投資的優勢、投資成本的重要,金融業者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
就在2018年十月,就在他因癌症去世前三個月,他仍參加年度柏格頭聚會。
他從來沒有退休。他樂在其中,全心投入。他帶著使命感,過著人生的每一天。
這是最好的工作狀態,也是人生從求學到剛就業的階段要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願意投入的事業。當你找到時,你每天起床的感覺會是:
“太好了,又有一天可以做我喜歡的事。”
而不是:
“天啊,今天才星期二。還要四天才放假!”
後者,你自然會想要早退休。
但實際上,對大多人來說,找到熱愛的工作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許多人的工作,就真的是為了那一份收入而已。
那假如工作的確不是那麼令你開心。早退休是你希望的目標。那麼你需要的就是FIRE的前面兩個字,Financial Independence。財務獨立。
不需要再工作的前題就是,不工作你也有足夠支應生活的資產。
要達到這點,有兩個方法,第一個,累積足夠資產。第二個,生活開銷夠低。
FIRE族群用高儲蓄率與低成本指數化投資達成第一點。以節約的生活達成第二點。
他們的節約生活可說是令人大開眼界。譬如住在拖車中、自己種菜做家具,騎自行車或走路上班,冬天不開暖氣。他們盡可能的去除物質欲望,來降低生活支出。
這個態度對付的是現代社會另一個常見問題,消費主義。
你是否覺得,自己工作那麼累,達到這個層級的收入,就應該得到自己這個收入層級的享受。該背怎樣的包、該住怎樣的房子,該開什麼品牌的車。
花掉”符合自己收入等級”的開銷後,發現所剩無幾,或是還想買更好的東西。於是只好繼續或加倍努力工作。
你發現家中身旁都是好東西,但工作占據了你大多的時間,你根本沒時間好好享用這些好東西,甚至沒時間跟家人跟小孩多講幾句話?
那麼,你恐怕已經落入消費主義的圈套。
工作收入應該是用來讓自己享受更自在的生活。
現代人卻常用物質標記來衡量一個人的生活是好是壞。以為只要能擁有、展示名牌包、好錶、名車,就是快樂人生。這樣一來,你的人生目標會看起來,就是想要賺到足夠的錢能支應這些高端消費。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說買這些精品就一定是種罪惡。
在自己負擔得起的能力範圍內,這些現代工藝的高端產品,在外觀、舒適度、功能等方面,的確有機會讓擁有者帶來愉快的感覺。
應該是你喜歡,也負擔得起,所以去買。不是為了要跟別人”比拼”,跟別人”並駕齊驅”,別人有所以自己也應該有,而去追逐這些東西。
作者在實行FIRE之前,就有過度消費的傾向。他與太太兩人收入不錯,就覺得說,負擔得起啊,加入遊艇聚樂部,好啊。晚餐一頓300美金,OK啊。長租BMW,有何不可?
於是落入不斷工作,卻一直在財務方面不夠寬裕,儲蓄低落的困境。
書中引用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你看這些高端物品,不要只看它值多少錢,要看它值你多少時間。
譬如一台好車,需要你工作三年的收入去買。假如能活90歲,三年就占去你人生的三十分之一。不是幼小無知的那三年,不是老年失智或身體不好的三年,是你青壯的三年。你可以想一下,是否值得。
人天生喜歡好東西。但過份追逐這些好東西,卻讓許多人的人生不再自由。
所以Financial Independence,指的是不再隨波逐流的消費,要有意義的買。買必要的,自己真正需要也喜愛的東西。這種消費態度所帶來的節約,將讓自己的每一分收入可以花得更有意義,也可以用的更久。藉此達到財務獨立。
而Retire Early和Financial Independence背後共通的主題,其實就是自我的追尋。
當大家都說這個工作不錯,收入穩定、前途好時,你是否願意走上一條不一樣的路。追尋自己真心喜愛的事業(但未必有前景,目前也沒人或很少人在做)。做你真正喜愛的事,就不會有Retire early的問題要處理。
當大家都認為某某東西值得擁有時,你是否能堅信自己的價值判斷,排除他人看法,就是買自己認為必要的東西。如此一來,你將更容易取得Financial Independence。
當你相信自己,在工作與消費都得到自由,你也就FIRE了。
FIRE是表面做法與目標的描述,但它背後更深層的思維,是人生態度的選擇。
用心思考,著手探索,人生才得自由。
完整讀後心得,請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0/05/fireplaying-with-firefire.html
不隨波逐流例子 在 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的相關結果
... 随波逐流,没有人生的目标。与生俱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 不随波逐流的例子. 1个回答2022-10-13 11:03.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 ... ... <看更多>
不隨波逐流例子 在 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的相關結果
不随波逐流 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1、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 ... ... <看更多>
不隨波逐流例子 在 不随波逐流、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的相關結果
不随波逐流 、走自己的路的名人事例: 一、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吕梁瀑布。它从高处倾泻下来,水声訇訇。这时孔子看见一位老者走了下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