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留魂之碑」----人的善意能跨越時間]
#不是木碑也不是木匾 #是有點感人的灣生小故事
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只是一塊很普通的石碑。
它座落在成大博物館前方的草皮上,雖然體積也不小,但存在感就是意外的低
不過就是這樣的一塊石碑,讓我每次回來台南
這裡就變成我必定造訪的風景,上週末回來當然也不例外。
畢竟,它一直在告訴我一件事:人的善意,也許真的能穿透時間
.
事情的源頭是在兩年前,那時剛好有篇新聞
說到有一位叫做泉美代子的灣生,在戰後回去日本70多年後
毅然決然在自己遺囑中把自己一半的財產1千多萬台幣,全部捐給成大。
.
這是成大第一起牽涉到日治時期的捐款,不過其實聽起來也還好啦
畢竟很多人都會捐錢給母校啊。
不過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了:成大不是泉美代子的母校
離開台灣時她才12歲。這所學校跟她唯一的關聯,就是她父親百瀨五十曾在這裡教過書。
.
為.什.麼??
為什麼會捐錢給老爸工作的地方?
在他們這些人的心中,這所學校到底代表著什麼意義?
.
[鳳凰樹下的記憶]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這樣的日本人其實還不少
前博物館長指了指博物館前面的石碑,它上面刻著《回憶八十年》
就是當年的灣生在2011年集資捐贈,以慶祝成大八十年的校慶。
.
那時的大禮堂人山人海,一群差不多八、九十歲的老爺爺老奶奶
吃力地揮著手上的校慶紀念帽,一邊走進偌大的講堂內。
在場全校師生掌聲雷動,上一刻才開開心心揮手的老人們,
突然就開始抽著鼻子,斗大的淚珠隨即掉下......
.
這群老人正是整個成大校史上最早的畢業生。1945年,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一名校友藤原一矢回憶,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那一天:
「那一天,台南高工上空一片晴朗,
僅餘幾朵夏季白雲漂浮,連日的空襲像是虛言般嘎然而止。
......有些人握拳摀眼,忍住眼淚和嗚咽聲,但我沒有流下一滴眼淚.....。」
.
隨後國民政府接管了台南高工,並規定遣送所有的日本學生及教員
而且每個人只能帶相當於一個背包的家當,和台幣100元的旅費回家。
回到日本3年後,一群畢業生聚集在教授家中,突然有了成立同窗會的想法
最後終於在東京成立了台南高工同窗全國大會,成員多達一千多人,
最後更以校徽上的鳳凰樹為同窗會取名:
.
「鳳木會」。
.
[跨越時間的善意]
不過,為什麼這群日治時期的學生這麽感念在這裡讀書的時光?
當然每人原因各有不同。但原來在戰後還發生了一件事,
至少成為部分人一輩子感念成大的原因。
一切,都起源於戰後第一任校長王石安的一個決定。
.
1946年初,37歲的王石安頂著留德航空學博士的光環來到台南。
原本政府文教顧問還跟他說:這所學校是一所夠水準的學校
規模、設備、圖書都很完備,當地人士對這所學校非常重視
所以想來想去,就只有你了~~
結果一來到學校後....啊咧?
.
學校在哪?我只看到一堆瓦礫啊啊啊!!!
原來當年的台南高工因為是機械重地,早就是盟軍重點轟炸目標
等王石安左望右望,全校看不到一扇完整的窗戶
舉目所見一片斷井頹垣、遍地磚頭淒涼,
運動場上,到處都遍佈數百個彈坑。
.
王石安就在這種淒涼的環境中開始了台南工學院的重建工作,第一個問題當然就是人才問題
所以他在抵達學校隔天,立刻就下令:留用所有日籍教員。但現在有一個問題:
教員可以留下來,那麼教員的家人及子女怎麼辦?
嚴格說來,王石安其實是可以不用考慮這麼多的,但他考量再三,終於決定:
一樣留下來!
.
不但要留下來,還要讓他們也有受教育的權利!
.
1946年,王石安請示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之後正式成立「省立工學院附設日本人中學校」
學生就是日籍教員的子弟。就因為這樣一個決定,
這些日籍子弟得以在台灣繼續未完的學業。2011年的校慶裡,
一位曾經就讀日僑中學校的學生深谷壽美子語帶哽咽,右手撫在胸前
向成大致上深深的謝意,一邊用流利的中文說:
.
「你們學校讓我們被打敗的日本、被看不起的人,
有這麼好的環境讀書,重視我們、讓我們受教育,我真的很感謝......」
.
[留魂之碑]
日中學校是一件幾乎已經被歷史遺忘的事件,但是曾在裡面就讀的昔日學生
卻一直記著。雖然最後好像王石安鬧出了些風波,最後黯然離開成大
但就是當年這樣的一個小小善意,穿透了時間、也跨越過國籍。
.
之後,我在訪談錄中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百瀨美篶。
這位女士是日中學校的班主任,也就是泉美代子的母親。
設立日中學校的決定,讓美代子在台灣的生活得以暫時延續。
不過很可惜的,不久後就爆發了二二八事件
國民政府決定遣返所有日籍人員,還成立不到一年的日僑中學校也跟著結束。
.
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讓泉美代子一輩子對成大、對台南念念不忘呢?
我無法回答,但看著文獻中那群成長的灣生們,想必是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最快樂的一段記憶吧。
這塊石碑,就是鳳木會留給台南最後的記憶
在揭碑儀式時,鳳木會會長濱壽夫表達了日治時期的學生,生於台灣、長於台灣、授業於台南高等工業學校,
雖然接下來也要離開台灣,但希望隨著這塊石碑,他們能將自己的魂魄永留於此。
.
「這塊碑沒有名字,但我私底下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博物館的褚老師說。
「什麼名字?」我問。
「『留魂之碑』。」
.
突然我看到一段,在八十年校慶那天
一位最後的鳳木會員玉孝男先生的一段話
讓在場所有人都為之動容:
「我生於台灣,在台南就學成長,這裡是我的故鄉,」
他舉起手來,把自己的身體劃成二半,很激動的說:
「這一半是日本人,另一半......
.
是台灣人!」
.
PS:圖片翻攝自成大校友會刊《成人之美》
另感謝成大博物館褚晴暉老師提供素材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青松觀是一個香港道教慈善團體,「青松」取其「松柏長青,老當益壯」的意思。青松觀,亦指場所,青松觀的「青松觀建築群」,位於新界屯門麒麟圍青松觀路青松徑。青松觀,創立於1950年,屬全真教龍門派,道派溯源於廣東廣州至寶台。青松觀佔地20萬平方英尺,除了是信徒道侶聚合參道之宗教場所,亦是中外遊客及香港市民...
不是木碑也不是木匾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青松觀是一個香港道教慈善團體,「青松」取其「松柏長青,老當益壯」的意思。青松觀,亦指場所,青松觀的「青松觀建築群」,位於新界屯門麒麟圍青松觀路青松徑。青松觀,創立於1950年,屬全真教龍門派,道派溯源於廣東廣州至寶台。青松觀佔地20萬平方英尺,除了是信徒道侶聚合參道之宗教場所,亦是中外遊客及香港市民參觀遊覽之道教聖地。建築為我國傳統的民族特色建築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青松觀於1949年落成,在屯門市內自成一隅。觀內園地廣茂,殿宇巍峨,金碧輝煌,花林池榭,風景清幽;建築以純陽寶殿為中心,殿內恭奉著呂純陽祖師、王重陽祖師和丘長春祖師三代聖像。這座傳統道教廟宇,原是一處供人避世修道之所。觀內亭臺樓閣精巧典雅,蓮池樹石錯落有致,古木盆栽生趣盎然,極富傳統特色。觀內還珍藏著不少瑰寶,其中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館饋贈的燈籠。主樓純陽殿的四周分佈著精心設計的亭臺樓閣、巍峨殿宇、水榭牌樓、中式園林、四合院和魚池,佈局考究,與不同的樹叢、園圃、花卉和盆栽相映成趣,情韻自生,妙不可言。自純陽殿建成後,青華堂、翊化宮、旭日亭、眾妙之門牌樓等也相繼落成,嗣後不斷廣辟庭園,遍植四時花木,增設池榭樓臺、九龍彩壁等,古色古香,美不勝收;千姿百態的樹木,可從觀內精心修飾的盆景中窺見其縮影。每年4、5月期間,青松觀都會舉行盆景展覽,展出數百盆悉心栽種及修飾的珍貴盆栽,開放予公眾參觀。
中山公園,又稱屯門中山公園、龍門路中山公園,位於香港屯門區蝴蝶灣以北,面對龍門路,鄰近蝴蝶邨及兆山苑。相傳此地是孫中山當年與革命同志聚會的地方。公園內的青山紅樓屬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建築物風格,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天的中山公園就是昔日青山農場的所在地。當時農場的面積廣闊,種植瓜類、水果、蔬菜、飼養雞 及鴨,能夠自給自足。青山農場地點隱蔽,是興中會的秘密基地,用作軍事訓練及儲存武器。著名的惠州庚子起義 及廣州黃花崗起義 事件,皆在青山農場策劃。紅樓內藏有一革命理論牌匾,相傳為孫中山手筆。公園尚有孫中山的銅像及紀念碑,還曾經種有6株桄榔樹,由黃興及孫中山所種植,目前均已經枯萎,只是餘下紀念碑文。近年,該處每年都會慶祝元旦日和雙十國慶,升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且高唱中華民國國歌與中華民國國旗歌,規模為香港之最。
不是木碑也不是木匾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1898年,在康梁維新變法的直接促使下,鄧家仁(字君壽)、鄧家讓(字恭叔)兩兄弟共同創辦了廣東首家民辦新式學校,取名時敏學堂,寓意敏於時務。現舊址旁建有時敏苑,立有石碑。唐荔園,建于清道光初年,是西關最早建的園林之一,它與後建的海山仙館、小田園、景蘇園等,合稱為“西關四大名園”,名傳於世。園主丘煕,廣東南海人,是道光年間接種牛痘的名醫,故唐荔園與主人齊名。
荔枝灣涌是廣州一著名景區,曾有古詩寫道“一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這句詩描述就是荔枝灣涌。古時候,這裏的水鄉美景曾是嶺南第一景,也是著名的荔灣艇仔粥的發源地。重建開發之後,荔枝灣重現了嶺南水鄉的風情。荔枝灣涌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泮塘一帶,是西關涌和荔枝涌幾條河道的總稱。遊玩的方式可以隨意逛逛散步或者是坐荔枝灣遊船。從泮塘路進入,沿著河涌遊逛,在文塔廣場和梁氏宗祠門口可坐荔枝灣遊船遊覽,在船上可品茗和品嘗廣東點心。沿岸主要景點有文塔廣場、荔灣博物館、西關大屋區、陳廉伯公館、荔灣湖公園、何香凝博物館、小畫齋舫等。可以看兩岸富有嶺南特色的建築風格。在文塔一側有旅遊諮詢中心。如果選擇隨意走走,可以沿著恩甯路看著那古舊的建築,一直看到那桃紅柳綠的荔枝灣涌。然後在河邊買上一份泮塘五秀之一的馬蹄做的馬蹄糕或者是馬蹄爽,感覺很正。不飽的話還可以去旁邊的荔灣湖公園吃上一碗艇仔粥。廣州的文塔又稱文筆塔、文昌塔,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逢源涌畔,是一座六角形金字尖頂瓦木建築的古塔。文塔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是廣州市區內唯一的功名塔。塔高13.03米,底座為石腳。塔身為東莞大青磚所砌,每面寬2.5米,塔圍共15米,直徑5米。二樓腰淺處有小檐,全塔檐口均設素色瓦當和須瓦。頂尖的陶塑葫蘆高達2米。塔身窗花裝飾樸實小巧,用白鱔土製成。塔首層門頭和二樓窗頂各嵌有「南軸」和「雲津閣」字樣的楷書石刻,隱含振興文氣、平步青雲之意。其整體風格與琶洲塔相似,也與香港新界聚星樓相似。塔內原供奉有魁星,即文曲星,一手捧斗、一手執筆。相傳誰人被此筆點中,便可中科舉功名,故建築外觀酷似一支向上筆尖的形狀。過往曾在塔附近發現有「古之花塢」石匾一塊,還有半副刻有「祀崇花塢樂平康」字樣的石聯,證明文塔所在之地為南漢國王花塢故地,而這兩副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之後便下落不明。
不是木碑也不是木匾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鎮海樓(廣州博物館),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誌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併,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大樓於嘉靖年間大修,到清朝毀於三藩之亂,康熙26年(1687年)重修,民國時期再被桂系軍閥所毀。1928年重修時,將樓內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磚石牆壁基本為明代舊物。1929年起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院。1950年改稱廣州博物館。1989年6月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27),並在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一。清代以「鎮海層樓」及1986年以「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2013年3月,鎮海樓被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海樓因樓高五層,俗稱五層樓。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是廣州現存最完好、最具氣勢,也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築。鎮海樓樓高28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兩層圍牆用紅石砌築,以上為青磚牆。底層牆厚3.86米,以上逐層遞減。有復簷5層,綠琉璃瓦蓋。飾有石灣鰲魚花脊。這五層高建築逐步向上收減寬度和深度,令到鎮海樓形似塔又似樓。廣府人將鎮海樓稱為「五層樓」,亦因為登樓所看的美景不絕,也被冠以「五嶺以南第一樓」和譽為「嶺南第一勝覽」。鎮海樓自十四世紀後期至今六百多年間曾被多數火毀和人為破壞,其中在明朝嘉靖年間所立的《重修鎮海樓碑》可作為証。此後在1928年再度重修鎮海樓時,將原來木建築樓層改為鋼筋水泥結構,並引入當地石灣彩釉陶燒作為瓦脊和簷角的鰲魚裝飾。樓頂正面懸掛「鎮海樓」橫匾,兩旁懸掛一副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鬥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樓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展示廣州五、六千年來的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歷程。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它是廣州傳統中軸線的起點和最高點。廣州博物館的前身是廣州市市立博物院,在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中國大陸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1941年改稱廣州市立圖書博物館。1946年改稱廣州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稱廣州博物館至今。
不是木碑也不是木匾 在 【南投鹿谷】萬年亨衢、佑我開山、德遍山陬、入番撤禁告示碑 ... 的相關結果
不遠處的鳳凰山寺,懸掛著一塊「佑我開山」木匾;新寮的石砌土地公廟旁邊,還有「入番撤禁 ... 有一說認為木匾是後來重製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看更多>
不是木碑也不是木匾 在 【匾額賞析】這塊木匾把書法的虛實、乾枯……體現的精妙絕倫! 的相關結果
匾額書法,並不是小字放大. □盧中南匾額書法,說俗點叫「題匾」。匾額,題字的長方形牌子。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簡稱爲扁、匾或額。 ... <看更多>
不是木碑也不是木匾 在 請李四川轉達「韓朱配」?韓國瑜:與朱立倫溝通管道暢通 的相關結果
否認口誤,不過講的是木碑還是木匾,就讓聽眾各自解讀。 ... 未來要延伸還是喊卡這問題,市民也很關心,上任超過半年,是不是也該給市民一個交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