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Brick Lane的一條小巷子裡,髮型師Terry說他幾年前曾於這裡留影,於是我替他再拍照之餘,他亦替我於這裡留影。
Photo by TerryyeungHair
#這條叫留倩巷
#下次再來又會是幾時
#everythingisconnected
#laneoflondon
同時也有2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V.K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Hua-Sui-Yue 為【Deemo】遊戲收錄曲。 V.K-Love Infinity Live Concert in Taipei 5 緋櫻 Crimson Sakura 花水月 Hua-Sui-Yue 演奏曲目 : 09 緋櫻 0:10 10 花水月 6:01 一輪明月依稀 小...
下次再來又會是幾時 在 V.K克 Youtube 的評價
Hua-Sui-Yue 為【Deemo】遊戲收錄曲。
V.K-Love Infinity Live Concert in Taipei 5
緋櫻 Crimson Sakura
花水月 Hua-Sui-Yue
演奏曲目 :
09 緋櫻 0:10
10 花水月 6:01
一輪明月依稀
小喬臨畔流水
花開花落幾時
亙古長談唏噓
多少千古絕話傳唱
水中月映花瓣紛語
絕對沒想過,鋼琴可以這樣彈
你絕對沒看過,創意如此無限
顛覆你的所有想像空間
一場華麗的聲音饗宴
今晚,我們將重新定義《鋼琴》
歡迎進入《V.K克》的魔幻世界
You have never thought piano could be played this way
Endless creativities one has not yet seen
Overturning your every imaginations
A splendid musical feast
Tonight we shall redefine "Piano"
Welcome to V.K's magical world of piano
《V.K克》,台灣新生代跨界演奏音樂最傑出的鋼琴演奏藝術家!
2009年推出第一張個人鋼琴演奏創作專輯《鏡夜》,以不採用唱片行銷售的方式,只在網路上販售,引起廣大迴響及話題,甚至擊敗已經在KKBOX心靈演奏排行榜蟬聯三年冠軍寶座的國外輕音樂大師《凱文‧柯恩》,並同時在海外下載試聽次數達25萬次之多。
2010年V.K更推出他的第二張全新創作專輯《愛‧無限》,不但再度攻陷台灣KKBOX心靈演奏類排行榜冠軍,更在短短一周內,在網路商城博客來演奏銷售排行榜上攻進前三名,引爆風潮,也在兩岸三地華人區引起熱烈討論。
在這樣的好成績之下,V.K擁有來自11個國家的粉絲團,聽眾年齡層從9歲到90歲,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建立在V.K對音樂及對人的一顆誠摯的心。V.K在14歲時即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病症,每天早晨永遠是最痛苦的時刻,錐心的痛卻養成了V.K對人生不屈不撓的毅力與堅持。一天四、五個小時的鋼琴練習,成了V.K最重要的功課,他用音樂來忘卻痛苦,也用音樂記錄人生每一刻的點點滴滴。
V.K的音樂最大的特色是結合各項華人音樂的元素,融合多種樂器,曲風多變,時而清新自然,時而開闊千里;縷縷扣人心弦卻又能讓人感到加倍幸福溫馨。一直對台灣有著相當大的關懷以及情感的《V.K》,利用音樂及網路的力量,在國際間發光發熱,為台灣的藝術音樂文化,增添一筆筆佳話。
一次收藏所有VK克 產品
http://www.vk-style.com/EVENT/FourHands-OST.html
V.K克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VKstyle
V.K克 國際官方網站 http://www.VK-style.com/
無双樂團 http://www.wretch.cc/blog/liu1969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UbUxPVHOaw/hqdefault.jpg)
下次再來又會是幾時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一日之計,在旭日。
墨藍天空默默,靜候着晨暉到來,哈,真寫意,不如底下的一片昏黃。街燈有序,嗞嗞作聲地控訴着自己晝夜顛倒的工作,不似繁星亂綴,悠悠眨眼。也不止它們,石屎公路亦然,明明三更,卻還是熙熙攘攘,承受車輛不住地穿梭,月兒看着倒嘆美。也不是每位辛勤者都愛嗟怨,就如此刻於大道上馳騁的小貨車,靜謐地運載着車上的一老一嫩,也許是物似主人,司機座上的老人,臉上不帶半分煩躁,銀絲滿頭的他,比身旁尚留些許青絲的小伙子爽利得多,老人一雙銳目炯炯,跟他半皺的臉龐不太相襯;反倒小子眼臉圓潤,卻撐不起眼皮來,不住打瞌睡。
發叔,這是老人的稱號,一臉從容,一點料不到他正往骯髒之地去,上水屠房。他不是執刀的屠夫;也不是清潔大叔;更不是看更。他,是買賣牛雜的老行尊,這行業有一個略有耳聞的名號——執雜佬。身旁的阿漢,是發叔的兒子,如今父子倆正準備闖蕩他們每夜的老江湖,在朝陽趕至之前。
落日江湖
夜半路路亨通,小貨車已經抵達了屠房的閘口,阿漢猛地醒過來,雞手鴨腳地翻出往來屠房的通行證。閘口看更查證期間,平靜下來的小子,憶起這與他印象中小時候的屠房,很不同。小時候放假,做完功課沒事幹的他,就吵着要爸爸帶他到屠房玩,那年代嘛,很窮,沒有太多電子產品,對小朋友而言,屠房是一個樂地,因為到處是水,孩子玩水不畏濕身。當年,屠房的守衛沒有那麼緊張,基本車子上載甚麼人進去,都無人過問。「入得!」比發叔年輕得多的看更,把通行證看了幾遍,又點算車上人數,確保沒有外人才放行。還好,小子長大了,不再玩水。歲月神偷,總在十年廿載後,才東窗事發。唯獨是僅餘的這十來個逐臭之夫,依舊夜出早歸。
是的,這一行只餘十二人。行內年紀最大的發叔,五十多年來都堅持這樣的生活,凌晨一時許來到屠房作準備功夫,清潔﹑磨刀﹑磨剪。執雜佬在屠房內,都擁有自己的位置,做好準備,他們就靜候着屠夫宰掉一頭又一頭活牛後,把取下內臟運送到他們的位置。牛雜分成上雜及下雜,牛柏葉及牛雙連是上雜,由於價值較高,故肉食公司都會保留。至於執雜佬執到的,就是下雜,包括牛膀,即牛胰臟、牛腸、牛粉腸﹑牛肺、牛肚,即牛胃﹑牛脆骨,即牛氣管等。兩點半左右,接到牛雜後,先把內臟清洗乾淨,這個階段的牛雜,相當齷齪。牛畢竟是雜食,內臟廢物多,發叔形容這是一陣餿味,臭氣熏天,他邊洗擦着一大幅牛胃,邊講解原來吃不同飼料的牛隻,氣味會有所不同:「嗱,食草嘅牛呢,就冇咁臭;食粟米嗰啲就不得了。」尤其是牛胃,有糞便,甚至鐵釘﹑沙石,就連古幣他也見過。
他把另一幅小巧得多的牛胃交予阿漢清洗,這是牛沙瓜,牛胃的其中一部分,因為物罕而最搶手。接過沙瓜的阿漢不住調侃:「講句難聽,比一個未洗嘅公廁仲臭,不過細個成日嚟,慣咗陣味。」除了味道,最苦了人的,是工序,當中最花工夫就是洗牛腸。只見,發叔洗好牛胃後,就於放滿水的藍色水桶內,捏起一條牛腸,用鐵通串好,再從末端反方向拉往自己一方,就把牛腸內外反轉,要逐條通乾淨。他指牛腸油脂多,洗完大腸後,手心一陣肥膩,久久也洗不去。發叔沒有戴上手套,就這樣用手擠洗,他笑謂:「好多行家話唔戴手套,做耐咗手會唔好,我就做咗幾十年都唔戴,冇嘢啊,你睇幾滑。」把最後一條牛腸洗好,他伸出手來,着兒子幫忙把一桶桶的牛雜搬到車上。
屠房偌大,一路上,發叔滔滔未停。他說執雜這江湖很小,各行家都得遵循老行規。誰個每晚分配到多少牛雜,早已跟隨第一代而定,不能巧取,如遇缺貨,就只能高價向其他行家買入,但人家也不一定有多餘的可賣。至於他們提供予哪一家食肆,大抵是固定的,鮮會出現搶客的情況。然而,發叔最擔心兒子經驗不足,較死板,不會因應情況而增加或減少數量給客人,致牛雜分配不均。說着說着,二人已經來到停車處,協力把數桶子都抬入車尾之時,天色已成藏藍,把車子撻着,電子鐘顯示為凌晨五時,小貨車又再出動,送雜去。
日出而息
離開腥臊之地,這趟車去屯門,算是長途,由阿漢掌軚。執雜佬每日工作約莫七小時,五點離開屠房的話,大概七至八點送畢所有牛雜,可以回家休息。阿漢卻例外,下班後,他還要去當貨車司機,他苦笑:「冇計啦,有老婆有個女要養,呢一行又唔可以賺好多,咪要努力啲囉。」這勾起了發叔的刻苦歲月。
發叔本是澳門人,十八歲來香港,跟隨姐夫到牛棚工作而入行,成為了執雜佬。當時的牛棚比屠房更糟,無瓦遮頭,宰牛後於地下洗牛雜,又黑又血腥,起初他十分不習慣,但讀書少,打任何工都只能苦幹,反正當時這一行人工算是高一點,而且做生不如做熟,習慣習慣,就好。後來成家立室,更離不開這一行。至一九八六年,姐夫退休,於是便接手生意,半輩子,就這樣過去。
貨車終於停定,父子倆合力把藍桶卸下到小鐵車,往砂紅招牌的「新興麵家」推去,只見小店仍未開門,發叔就把東西放在門口,再往對出草叢處拿走一個空的大桶,就往車子走。這次換了發叔開車,阿漢則在一旁解說。他們現時共供貨予八間食肆,全都是合作多年的老字號,大家有固定的交收模式,甚至有店主把門匙交予他們,好讓他們夜半把牛雜放到店內。說到只供貨八間餐廳,發叔開着車也忍不住慨嘆,有些事,的確無可奈何。活牛由五豐行從大陸收購後,運來香港。他猶記得全盛時期,全港每日宰殺四百多頭牛,他最高峰一晚洗三十多副牛雜,是現時七至八副不能相比的。
如今,普遍認為吃內臟﹑吃紅肉不健康,不如舊時熱愛,活牛愈來愈少,每日只有四十來五十隻牛,牛雜供不應求,行家之間根本沒有機會競爭,縱有客人想買貨,大家也沒貨可交,很多食肆惟有買急凍貨。當然,也有尋鮮之人,故有些行家會取價高者得的策略,放棄出價較低的舊買家,改供貨予高價者。但發叔卻有他的堅持,只要老客戶仍然向他買牛雜,他就不會棄之不顧:「做耐咗,好多都變咗老友啦。」就如銅鑼灣「九記」,由現時事頭的父親單眼九當家那年代開始,發叔已經認識他爸爸,他吃吃地笑:「舊時單眼九同我老細買牛雜,我收工就去幫佢洗碗仔,搵外快嘛。」
說時遲,小貨車已來到中環,阿漢留下來看車,發叔則帶貨到「水記」,老闆水哥一見老朋友,就不住聊天,口水多過浪花。返回車子的途中,發叔仍然掩不住笑意,這一份情誼,是此刻坐於駕駛座上,等待着父親歸來的阿漢所不能理解的。噠一聲,貨車向最後一站——黃大仙駛去。抬頭,上方已是一片湛藍。
送走了最後一桶牛雜,父子二人坐於車尾邊緣回一回氣。發叔知道兒子孝順,這個行頭,兒子願意接手父親生意的,只有三人,他自覺幸運。今年年頭,阿漢因為眼見爸爸年紀開始大,始終這一行要勞力,半夜又辛苦,故回來幫忙。年輕人嘛,總有些少埋怨,畢竟執雜佬日夜顛倒,沒有假期,又請不到新人入行幫忙。現實歸現實,日日有牛雜分配予他們,不開工的話,牛雜拿去哪裏?這一行,很難回頭。老人淡然,深知這是心態上的調節,雖說厭惡,但執雜卻養活了這幫執雜佬,養大了他四個兒女。一旁的阿漢搭了搭爸爸的肩膀,道:「佢幾時冇力做,就正式接手,冇牛雜就冇我哋,佢一世人心血,會繼續做落去,做得幾耐得幾耐。」
人可真矛盾,很多執雜佬都嫌辛苦,只是,一旦退下來,沒有了寄託,不出三年就走了。發叔低首盯着石屎地,嘟嚷着:「唔想啊,唔想死啊。」卻不見頂上,赤烏正冉冉上升。
回首,一生之計,也在旭日。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剪接:胡浩賢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dyyJrRxBCA/hqdefault.jpg)
下次再來又會是幾時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評價
瘦削的單親爸爸李芝融,推着嚴重智障的女兒彥汶向前走,廿年來如是。李芝融沒有強壯的身軀,卻支撐着身患天生隱性遺傳病彥汶的生活費,包括醫藥費,廿年也如是。
一笑融化父親的心
前妻早就拋棄家庭,雖有埋怨,但無阻李芝融照顧女兒。彥汶出世後身體狀況一直很差,更不懂表達自己。他憶述餵一餐奶女兒曾幾乎嘔了四分三出來,亦試過連續七日狂哭,令自己束手無策,「嗰陣真係有諗過唔要佢,但我一講佢就對住我笑。」就是這樣,使疲憊不堪的他有能量支持下去。
溝通成最大困難
與兒女溝通不是必然,李芝融有一段時間不知道女兒為何狂哭,是折磨,送院後連醫生也不知道彥汶身體出現甚麼毛病,是無奈,「當時唯一可以做就係不停將佢送院。」至2008年,愛女因胃出血入院,醫生才發現她有胃酸倒流及吞嚥障礙,身為爸爸最難受的就是一直不知道女兒痛苦的原因。
竭盡所能仍感內疚
病情一直只變差不好轉,女兒因為身體退化入院次數更見頻密,李芝融要負擔醫療費用,經濟曾出現困難,最誇張時一天只吃一餐,但他仍覺得自己對彥汶有所虧欠,「對比其他全職父母,我始終無辦法好貼心咁照顧佢,而且我的確有一段時間忽略咗佢,所以內疚感係清除唔到。」
由延續生命到放棄治療
一直以來用盡方法希望延續女兒的生命,直到有一次,李芝融的想法開始動搖,那次女兒半夜不適入院,「當值醫生話佢無事,但我有強烈感覺知道佢下腹有問題,只可以睇住佢不停叫,感覺好難受。」翌晨第二名醫生果然診斷出彥汶腹部有異樣,經搶救後雖逃過鬼門關,但自那次之後,李芝融就開始考慮簽署預設醫療指示,當彥汶病情去到不可逆轉時,就不再進行搶救,讓至愛結束痛苦的生命。
「我唔知道嗰次救返佢係為佢好,定係滿足我唔想佢咁快走嘅感覺。」由握緊到放手,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他坦言每次醫生問及預設醫療指示是否有效時,自己仍會感到難過,「我唔知道佢幾時走,但我希望我能力範圍內,可以畀佢嘅就盡量畀。」
他說女兒曾是自己的全部,「以前為咗照顧佢真係咩都可以放低,但佢隨時要離開我,如果我仲覺得佢係我全部嘅話,佢突然間走咗我會接受唔到打擊,要慢慢畀自己有適應期抽身。」
辭職陪伴愛女
女兒今年已經20歲,李芝融此時決定辭職,將她從宿舍帶回家全力照顧,「其實我喺佢身邊嘅時候,佢係好滿足,佢係好鍾意返屋企。」而對這位爸爸而言,日日都可以是父親節,「所謂父親節就係我同佢一齊生活,佢又開心我又開心咁樣,最好就係佢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生活,就係最好嘅父親節禮物。」
請大家用幾分鐘,收看今集《那天爸爸決定不再搶救妳》,在這共聚天倫的日子,看看這個有淚的父親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請關注《港。故》fb:https://bit.ly/oncckonggufb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bGKuyfz3F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