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國家重要民俗 #口湖牽水狀(車藏)
即將在7/27、7/28盛大舉行
那場奪去許多沿海居民生命的水患
雖然已經過去175年
但我們沒有忘記當時慘痛的教訓
在地居民不斷尋找與環境共生共存的方法
歷屆政府也積極改善環境、治理水患
祭祀活動一代一代傳承至今
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
今年我們依然以慎重嚴肅的心情緬懷先人
也整合 #國家文化記憶庫 計畫資源和在地社區合作
透過學生親自訪談、錄影記錄留存牽水狀活動
讓下一代深入瞭解並延續在地歷史記憶
我期盼所有雲林旅外子弟可以回鄉慎終追遠
也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參與這場敬畏天地的盛事
詳細活動日程:https://bit.ly/2WHSiP8
#金湖萬善爺廟 #蚶仔寮萬善祠 #下寮仔萬善爺廟
#挑飯擔 #祭祖靈 #放水燈 #牽水車藏
下寮仔萬善爺廟 在 張麗善 Facebook 八卦
【口湖牽水車藏(狀) 175周年活動】
連續兩天參與咱口湖牽水車藏(狀)活動,是我們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之重要民俗活動。昨日在下寮仔萬善爺廟舉辦挑飯擔祭祖靈,透過挑飯擔徒步至廟前祭拜祖靈,以及點燈儀式追思先人,金湖萬善爺廟及蚶仔寮萬善祠分別舉辦放水燈儀式,藉由水燈邀引水難罹難的孤魂前來接受超渡;今天在金湖萬善爺廟則辦理排車藏(狀)、起車藏(狀)、牽車藏(狀)、倒車藏(狀)及謝壇等儀式,祈求幫助亡靈早日轉世,展現慎終追遠意涵。
透過周年活動舉行追思祭典、感恩祖先貢獻,表達慎終追遠意義外,也記取水難教訓要有居安思危及憂患意識,縣府在沿海治水也投入相當心力,不只要將惡劣環境改善還要改善生態,讓鄉親能夠免於水患之苦。
藉由宗教信仰儀式活動,追思因水災罹難的先民,將過去的歷史、祖先辛苦的過程,教育我們下一代,了解在地歷史意義;也透過地方環境生態改變,讓鄉親生活在平安的安全環境。
下寮仔萬善爺廟 在 蘇治芬 Facebook 八卦
口湖牽水狀文化祭系列活動,今(7/10)在下寮仔萬善爺廟舉辦挑飯擔&點燈祭典,下寮仔萬善爺廟集結口湖和四湖等14個聚落村民,每年這天會用扁擔挑著飯菜徒步前來祭拜祖靈。
在尼伯特颱風過後,跟大家分享171年前雲林這場天災創傷。據史料和口述記錄,(西元1845年)農曆六月七日傍晚烏雲密佈狂風暴雨,驚人的大浪襲捲,虎尾溪與北港溪間沿海聚落全部淹沒,尤以下湖口一帶的九個村莊(下湖、蚶仔寮、台仔挖、新港、無尾墩、蝦子寮、下崙仔、泊仔寮、竹苗寮)最為嚴重。數千人罹難的天災創傷,口湖鄉、四湖鄉民每年都舉辦挑飯擔祭祖靈及牽水狀儀式超渡亡魂。
每年這天,特別在口湖地區的遊子都會返鄉參加牽水狀祭典,這項科儀活動目前已被列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對道教科儀有興趣的朋友,可利用7/11(ㄧ)15:00-19:00前往關金湖萬善爺廟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