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頭,不離不棄的客戶難能可貴,還帶我到德國拍旅遊特輯,心存感激。
從慕尼黑落機,坐三個小時車,到了第一站羅騰堡 #Rothenburg 。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保存程度叫人驚訝。環繞舊城的護城牆,就像《進擊的巨人》設定,部分也似 Winterfell 的薄弱防禦。遊客的目光都集中在滿城紅頂的中世紀建築,樓房外牆漆成柔和的淺黃、淡綠、天藍,還有歌德式大教堂,根本是拍婚照的場景。坐在景點石橋上,一個麻甩佬望著鏡頭有點不知所措。
這個巴伐利亞古城,中世紀是個獨立王國,是南方商旅必經之地,是以富裕快樂了幾百年。到17世紀,天主教聯盟四萬大軍壓境,小城幾千人死守三日,最後因爲一個愚蠢守衛,帶火把進入火藥庫引發爆炸而失守。一個人的失誤可以導致多恐怖的骨牌效應,香港人最清楚。三十年戰爭引致小城八成人口死亡,再經歷數以百年的貧窮陷落。
直至19世紀末,一批文人墨客再經此地,自發復修這個中世紀小城,羅騰堡突然又成為著名的旅遊城市,重現昔日風光。突然又到了20世紀初,一位美國年輕女遊客路經此地,買了一幅舊城油畫,回家掛在客廳中央,竟成為拯救這座城市的契機。
女遊客的兒子叫 John Jay McCloy ,長大後成了美國戰爭部副部長。二戰尾聲,盟軍計劃轟炸羅騰堡,他記起家中那張風景畫,覺得炸了古城可惜,於是派人進城勸德軍投降,將領知道差不多要戰敗,無條件棄守,美麗的羅騰堡也逃過一劫。
歷史充滿必然和偶然,一念之間,累積的壓力可以爆發,也可以化解。有時鑰匙繫於一人手中,愚蠢當然越少越好,善念在危急關頭也許能轉危成機,可惜善念實在太罕有,讓羅騰堡的真實故事聽來像童話一樣。可幸的是,這裡大媽們不算多,讓我有一刻安寧,可以慢慢走,慢慢想。
Germany Tourism ZEISS Vision Care
#VisitGermany #GermanySimplyInspiring #ZEISSHK #visitfranconia #14cities #reiselandfranken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2萬的網紅cheap,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來是神聖羅馬帝國內戰而已 後來變成宗教戰爭 又演變成法國vs神聖羅馬帝國對決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密碼的故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8584 參考資料: 一本書讀懂歐洲史 楊益 Cheap貼圖上架啦 https://store.lin...
「三 十年戰爭」的推薦目錄: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柳俊江 Lauyeah Facebook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Cheap Facebook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許信良 Facebook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cheap Youtube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wes wes Youtube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轉文]李若庸、為信仰而戰?從三十年戰爭的定位談- 看板historia 的評價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三十年戰爭 哈布斯堡家族單挑全歐洲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三 十年戰爭 在 擲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 PTT新聞 的評價
三 十年戰爭 在 Cheap Facebook 八卦
不是啊,我做歷史影片的,我嘴民進黨幹嘛?
我今天講1618年三十年戰爭,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法國..大混戰
無緣無故插播時事評論是不是?
「這一仗發生了著名的呂岑之霧,瑞典國王戰死...ㄜ 現在插播一下時事頻論,這個疫苗阿...」
靠北,我連韓國瑜都沒嘴過,是要嘴三小?
我又不是政治型YT,政治型的請洽波特王還是高雄歷史哥、寒國人
我就是講歷史的
每次講歐洲史,你就扯怎麼不講日本人大屠殺
靠北,你家廁所門壞了,要不要順便講
#Cheap被嗆到哭不敢回
我還很好奇說我被嗆到哭? 我生平被嗆到哭很像沒有
特別用他的名字搜尋了一下回覆紀錄
原來這個叫做嗆到哭,不敢回啊?
我根本不知道在講三小 怎麼回
阿是找到我野史當正史講的影片了沒
最後誰說我不敢嘴民進黨的? 笑話
1450真的很多,但我跟你保證我絕對不是
--
來看看三十年戰爭的前因吧
天主教和基督教怎麼分家的? 贖罪券與宗教改革
https://youtu.be/xQuq0QU3hWU
天主教與基督教怎麼分裂的? 馬丁路德為什麼不爽呢?
三 十年戰爭 在 許信良 Facebook 八卦
今天下午,應邀到台北市政府「大陸事務暨兩岸交流實務研習會」,演講「美中對抗與兩岸關係」。我把去年九月在海基會針對同一議題所作的演講內容,根據半年多以來的新情勢發展,作了一番補充與修正。以下是今天演講稿的全文:
美中對抗與兩岸關係
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正當中國的春秋時代,古希臘城邦世界爆發了以斯巴達為首和以雅典為首的兩大集團的爭奪霸權之戰。三十年戰爭的結果,雖然斯巴達獲勝,其實兩敗俱傷。曾經輝煌燦爛的,民主繁榮的古希臘城邦世界從此沒落,不到百年,便臣服於來自北方的比較野蠻的馬其頓王國。
曾經親自參與這場戰爭的傑出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真研究這場影響世界歷史走向的大戰,得出這樣的結論:
使得這場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
美國當代傑出的戰略學家、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創辦人艾里森教授,把修昔底德的結論稱作「修昔底德陷阱」。就是說,新興霸權大國的崛起,以及這種崛起在既有霸權大國引起的恐懼,必定引發戰爭。
艾里森教授於前年5月出版「註定一戰」,"DESTINED FOR WAR",認為當今的美中關係正走向「修昔底德陷阱」。
艾里森教授的警告,完全被川普政府所接受。前年底發表的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報告」以及去年初發表的美國國防部「國防與安全報告」都把中國大陸稱為「戰略對手」,而不再是以前的「戰略夥伴」,或「建設性的夥伴關係」。川普總統在去年的一次演講更明確指出:美中貿易戰的目標,就是不讓中國大陸繼續崛起。
所以,問題不在龐大的貿易赤字,而在潛在的霸權之爭。
當然,美國也不可能忽視嚴重的貿易赤字。2017年,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貨品貿易赤字是3752億美元,佔美國對外貨品貿易總逆差的46%。美國對中國大陸出口貨品1304億美元,對中國大陸進口貨品5056億美元。
在美國川普政府的高壓之下,美中貿易戰極可能以中國的讓步妥協暫時休兵。但是,這只是美中世紀大對抗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在美中大對抗的新戰略形勢之下,美中台三邊關係也勢必隨著改變。
中國大陸從來都把台灣問題視為「核心利益」。自1970年代開始主導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季辛吉主義」,其基本精神就是不挑戰這項主張。上海公報開宗明義的陳述:"美國認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主張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對此不予挑戰。"這就是季辛吉主義的精隨。
現在,美國重新評估台美關係,不再堅守這個立場。美國國會去年通過了「台灣旅行法」,以及更重要的「亞洲再保證倡議法」。「台灣旅行法」要求美國政府派遣高級官員訪問台灣,並邀請台灣高級官員訪問美國;不再把台美官方關係視為禁忌。「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更把台灣當作是美國「印太戰略」的夥伴,要求美國政府堅守「台灣關係法」和「六項保證」,並定期檢討和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
這些規範台美關係的法案,現在都成為對美國政府有約束力的美國法律。「六項保證」本來只是1982年美國雷根總統對台灣的一項政策承諾,現在也因為列入「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而成為美國法律。這「六項保證」的最後一項,明白宣示「美國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而在四十年前中美建交當時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本來就給予美國政府一切必要的法律依據可以維護台灣的安全。除了明白宣示「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來決定台灣前途之舉–包括使用經濟杯葛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全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這個法案也明白規定「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將依據他們對台灣防衛需要的判斷,遵照法定程序,來決定提供上述防衛物資及服務的種類及數量。對台灣防衛需要的判斷,應包括美國軍事當局向總統及國會提供建議時的檢討報告。」
根據美國政府的解密文件,在50年前發生金門八二三炮戰當時,美國軍方曾經建議提供核子武器給台灣,但為艾森豪總統所否決。
這幾年,中國大陸對台武統的聲音,甚囂塵上。中國大陸政府想必有所準備。
如果台海今天發生戰爭,情勢應當比50年前更為嚴峻。
50年前的美國軍方,面對台海戰爭危機,認為有提供台灣核子武器的必要。今天的美國軍方,面對同樣的危機,沒有理由不對台灣的防衛需要做同樣的判斷。從沖繩美軍基地把核武送到台灣,只需幾小時。所以,如果大陸以為可以依靠絕對優勢的武力在台海開啟戰端,在美中對抗的時代,那絕對是輕率的估算。
那麼,台灣是不是可以因此無所顧忌,肆意挑釁,像有些人主張那樣「推動獨立公投」?
不久前,前美國駐台代表卜睿哲先生公開致函給「喜樂島聯盟」主席郭倍宏,明確反對獨立公投的提案。他說,「如果台灣的行動造成戰爭風險並可能引發美國干預,那麼這些行動的台灣運動者應該事先徵求美方的意見。」
卜睿哲甚至也不贊成美國國會邀請蔡英文總統赴美演講。他指出,美國國會議員邀請蔡英文總統到美國國會演講的提議有三大缺失:「一是違反中美關係核心價值,在陸美商恐被報復,中美貿易談判也受影響;二是大陸必以更激烈的外交與軍事演習報復台灣,台灣付出的代價會比蔡英文至美演講的獲益要大;三是不尊重台灣的立場,蔡英文必須在對美關係與對陸關係之間保持某種程度的平衡。」
卜睿哲的意見,應該能夠反映現在美國國務院官員的主流想法。這就是說,在美中對抗的新形勢之下,美國雖然會更堅定支持台灣對抗中國大陸的壓力,但也不會鼓勵和支持台灣主動挑釁中國大陸對台灣的立場底線。
蔡英文總統的兩岸政策,正是美國政府現在所支持的兩岸政策。卜睿哲也不諱言,「美國支持蔡英文及其政府的原因是她謹慎再謹慎,她並不認為美國的承諾是理所當然的,並且理解密切溝通的價值。」
蔡英文總統主張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要求中國大陸尊重中華民國在台灣繼續存在的歷史事實和在台灣實施的自由民主政治體制:這是非常理性的立場;也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民支持的立場。這其實也是美國政府一再宣示不容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的台灣現狀。
「獨立公投」或「正名制憲」,是台灣片面改變台灣現狀。「九二共識」或「一國兩制」,是大陸強迫改變台灣現狀。這都是美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
中華民國是兩岸歷史連結和法理連結的關鍵。由於中國大陸否定中華民國,否定中華民國憲法,遂使「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在台灣沒有被接受的空間。
這正是國民黨現在的兩岸論述的困境!
年初以來,中國大陸官方對「九二共識」的詮釋越來越不含糊。根據香港中評社的報導,軍方出身的前中共中央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在今年二月二十四日的一個座談會上講話,非常不客氣地指出,「多年來國民黨把『九二共識』解釋為『一中各表』,扭曲了九二共識的本來意義;如果只認同一中,不謀求統一,就不是真正的九二共識。所謂的『一中各表』嚴格意義上偏離了一個中國原則。」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國民黨還繼續高談九二共識,明顯自欺欺人。
的確,兩岸關係需要善意,不只是理性。但是,就台灣的立場而言,接受否定中華民國的九二共識,是屈從,不是善意。
典型的兩岸關係的善意表述,是「兩岸一家親」。兩岸一家親純粹是一種親善態度的表達,不具法理意涵,不像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則有特定的法理意涵。接受否定中華民國的九二共識,在法理上,就是默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要求。當美國國會剛通過法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要求之時,如果台灣的主要政黨居然可以默認這項要求,美國將情何以堪?!台灣人民又將情何以堪?!
惠台三十項措施,本來也是大陸對台灣人民表示善意的政策,卻因為否定中華民國,而讓善意成為懸疑。
台灣理想的兩岸政策,應該兼具蔡總統的理性和柯市長的善意。
柯市長的善意,讓台北和上海的城市論壇可以繼續舉辦。柯市長從來不談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
蔡總統的理性確保了寸步不讓的主權立場,卻並不傷害台灣的經濟。事實上,蔡總統上任快三年,兩岸貿易不減反增。在2017年,依據中國大陸的統計,大陸對台灣出口444億美元,從台灣進口1550億美元。台灣的順差約1100億美元。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居然高過美國對大陸的出口。在2017年,美國對大陸的貨品出口只有1304億美元。
蔡總統深刻瞭解兩岸經濟已經形成牢固的結構關係,大陸對台灣的依賴並不比台灣對大陸的依賴更少。
只有當中國大陸也能像對待兩岸經濟一樣理性地對待兩岸政治,兩岸的政治談判才有可能對兩岸有利無害!
蔡總統和柯市長都是具有高度智慧的領導人。「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就兩岸關係而言,兩位都是卓越的領導人。可惜她和他的卓越卻往往淹沒在喧囂的議論之中!
三 十年戰爭 在 cheap Youtube 的評價
本來是神聖羅馬帝國內戰而已
後來變成宗教戰爭 又演變成法國vs神聖羅馬帝國對決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密碼的故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8584
參考資料:
一本書讀懂歐洲史 楊益
Cheap貼圖上架啦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author/1784332
成為VIP訂閱戶 每月台幣30元起 享有不同的專屬粉絲福利
https://tinyurl.com/y2b43ap2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heapAOE/
discord群組:
https://discord.gg/ymNuMVg
cheap遊戲副頻道:
https://tinyurl.com/y3hfw7du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P0baJfT98/hqdefault.jpg)
三 十年戰爭 在 wes wes Youtube 的評價
提到歐洲的戰爭,各位會想到什麼?
是各種鋼鐵巨獸初次亮相的一戰?
還是如同浩劫一般的二戰?
那你知道在四百年前,有場更加慘烈的戰爭嗎?
這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場波及全歐、耗時三十年的大戰爭吧!
馬上幫我們按下訂閱按鈕!!!!每周三跟每周六更新,讓您每周跟著我們一起環遊世界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ShuTw/
如果想要聆聽我們與世界的旅行也可以點此網址:
https://www.ximalaya.com/zhubo/87430655/
我們同時也擁有Bilibili 歡迎收看我們的節目:
https://space.bilibili.com/446945494?...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dYrKLrPJqI/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6vBTNHiHxdCjFTFDAxNnboXk31Q)
三 十年戰爭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評價
美因茨的美景有一個堡壘中,美因茨的堡壘,它由三十年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該瑞德特(如當場名稱)實際上是被稱為瑞德特(所以正確的屬),平均退兵營。 在瑞德特現在房子博物館Castellum,當地博物館的美因茨,Kastel的 。
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QFXUp4A4-I/hqdefault.jpg)
三 十年戰爭 在 三十年戰爭 哈布斯堡家族單挑全歐洲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本來是神聖羅馬帝國內戰而已後來變成宗教 戰爭 又演變成法國vs神聖羅馬帝國對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密碼的 ... ... <看更多>
三 十年戰爭 在 擲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索 - PTT新聞 的八卦
三十年戰爭 ,指的是1618-1648 年歐洲的一場規模宏偉的戰爭,歐洲的主要國家基本都有所介入。這次戰爭影響非常大,因為戰爭結束後建立起一個新的體系和 ... ... <看更多>
三 十年戰爭 在 [轉文]李若庸、為信仰而戰?從三十年戰爭的定位談- 看板historia 的八卦
各位晚安。這篇文章是去年2月27日,李若庸教授在師大歷史系的演講。題目
是「為信仰而戰?從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定位談起」。趁連假貼上來給大家
參考。
原文連結如下:
https://ppt.cc/X3g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間:2014/2/27
題目:為信仰而戰 從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定位談起
地點:師大歷史系視聽教室
講師:臺北大學歷史系主任 李若庸教授
一、師大歷史系陳秀鳳主任開場
李教授是台北大學歷史系教授與前主任。特別研究英國都鐸王朝與宗教改革的宣
傳、近代以前歐洲強權等題目。
二、李若庸教授主講
李若庸教授先解說三十年戰爭的來龍去脈,接著探討這是不是一場宗教戰爭。本
篇側記附有李教授提供之ppt,並依李教授期望,只保留ppt文字部分。學科中心在此
表示感謝。
李教授這場研習談論三十年戰爭的大背景、定位問題與宗教改革,以及上述問題
還有多少研究角度。
傳統研究將三十年戰爭分成四個次戰爭,劃分依據為哈布斯堡家族輪流跟誰對打。
一、波希米亞-帕拉希尼戰爭(The Bohemian-Palatinate War,1618-1623)
1555年奧古斯堡條約後,神聖羅馬帝國內確立「教隨君定」的原則,這算部分的宗
教寬容。波希米亞王魯道夫二世(後成為神聖羅馬皇帝,皇帝在位為1576-1612年)准許當
地貴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馬蒂亞斯繼任其兄,給了更多自由空間。之後換斐迪南(虔
誠的舊教徒),因此當地出現衝突。
事情引爆點為(第二次)布拉格拋窗事件。聯軍選出新的波希米亞國王腓特烈(新
教),新教聯軍在白山之戰被打敗。因此波希米亞控制權、腓特烈的老家都被哈布斯堡
家族控制了。原則上戰爭暫時結束。
二、丹麥荷蘭(下薩克森)戰爭(The Danish–Dutch War,1625-1629)
荷蘭重啟對西班牙的獨立戰爭,並得到丹麥王支持,在北日耳曼開啟第二戰線。丹
麥王領導新教聯軍,但被華倫斯坦打敗,退出。
三 瑞典戰爭(The Swedish War,1630-1635)
瑞典為何加入這場戰爭?第一個原因是先前的勝仗,使哈布斯堡家族勢力北上,進
入波羅的海。第二為神聖羅馬皇帝斐迪南二世於1629年頒布《歸還詔令》。頒布《歸還
詔令》的原因是已經經歷十幾年的戰爭,各地產權、治權都因此大變。皇帝下詔規定一
切產權、治權回歸至1555年的狀態。這對新教徒很不利,因為他們許多地盤是在1555年
奧古斯堡條約後搶到的。因為以上兩點,所以瑞典出場。瑞典王古斯塔夫(北國之獅)橫
掃全日耳曼,得到空前勝利。雖然如此,他仍然戰死了。因此瑞典的局勢開始走下坡。
最後日耳曼諸侯們聯合皇帝對抗瑞典,這段戰爭又暫時告一段落。
四、瑞典法國戰爭(The Swedish-French War,1635-1648)
瑞典雖然開始不利,但尚未退出戰局,法國在李希留控制下加入戰爭。最後1648年
法、瑞獲勝。
講完戰爭的過程後,李若庸教授開始帶領以下思考:前面傳遞的訊息很有限,我們
該如何理解這戰爭?次戰爭的數目也是可以變的。雖然時間順序有梗概,但為何規模如
此?戰爭的遠因呢?
要了解這些問題,必須從歐洲史的脈絡以及這個時代的衝突入手。
接著李老師依序提出傳統與新穎的解釋。
傳統的解釋:一是為宗教而戰。二是日耳曼內部的媒體戰。
李教授指出,為宗教而戰的論述,可以用早期現代「信仰組織化」所帶來的「結構
性的不寬容」來理解。原本教派之爭只是單獨個人的爭吵。在1517到1618這百年中,人
群開始會跟同信仰的人結合、組織,所以才會變成一群人對抗另一群人。人們也因此對
自己相信的事物越來越強烈,也對不同意的東西越來越不接受。這就是結構性的不寬容。
所以組織化同時造成信仰的標準化,各教派越來越強調本派的標準禮儀。
不管路德、舊教或改革教會,都說自己是邁向基督教真理的唯一正確道路。既然都
強調正確又唯一,就代表每一派都完全不能接受其他教派並存。這是同一宗教的理解衝
突─誰對基督的詮釋正確?大家都主張自己是唯一正確的繼承者,否定其他團體有存在
的必要,所以會打起來。
從奧古斯堡條約(1555年)到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期間,歐洲到處打仗,反而
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相較和平(因奧古斯堡條約之故)。此條約為之後兩個世代的日耳曼
世界避免了橫掃西歐的宗教戰爭。
那為何後來日耳曼地區的和平消失呢?原因有二:喀爾文派違背包容、舊教不接受
異端。
以上兩者都對雙信仰系統表示質疑,因為當時其他國家都不接受這種事,卻只有神
聖羅馬帝國接受雙信仰(路德派與舊教)並存!對這兩派來講,這實在是一件奇怪的事。
原本以尼德蘭為中心的喀爾文國際主義逐漸變成新教國際主義,喀爾文開始跟其他新教
派系結合了。所以以腓特烈(喀爾文派)為領袖對抗皇帝。1608年就出現新教聯盟。信仰
喀爾文的波希米亞暴發衝突後,就呼籲所有反舊教勢力集結。事情因此鬧大。
媒體也是戰爭激化的原因。三十年戰爭也是傳單戰。在宗教改革早期就有單頁傳單。
這種傳單夾帶圖像與文字,讀者就算不識字,看圖也能猜到在罵贖罪券。三十年戰爭繼
續用傳單宣傳此時戰況,大家往往宣揚自己的勝利是上帝的旨意!這讓人們相信自己是
對的。所以媒體的加料,促使大家繼續關注、投入。
事情為何在1618年暴發?1517年路德進行抗議,所以1617年大家進行「宗教改革周
年紀念」(Reformation jubilee)。這次周年慶舉行很多天,順便大力宣傳、講道,使舊
教新教都注意到此事。薩克森慶祝得特別賣力(因為當年薩克森選侯保護路德)。
但對舊教來講這是挑釁。Jubilee這個字在宗教上,是教皇才能用的。Jubilee這個
紀念最核心的特色就是販賣贖罪券。結果新教徒自己弄了個「冒牌」的周年紀念,而且
這個紀念不是用來慶祝耶穌誕生,而是慶祝路德對贖罪券的攻擊!所以教皇貴格里十五
世(Gregory XV )下令進行反周年紀念,要消滅異端。所以在1618年的前一年,雙方都已
經摩拳擦掌了!
瑞典有類似現象。1630年是奧古斯堡宣言的百年紀念(不是1555年的奧古斯堡條約。
此宣言於1530年的帝國會議通過)。1629年皇帝又頒布《歸還詔令》,所以新教無法忍
受。就在這時候,瑞典王在1630年加入戰局,因此新教當時把他當作救世主。但其實新
教選侯們並沒有邀請瑞典王加入!所以選侯們不喜歡他,可是手下信新教的人民喜歡他,
選侯們只好加入瑞典王的陣營。
所以1618與1630年的兩場百年慶祝,促使戰爭繼續打下去。
但這真是一場宗教戰爭嗎?
宗教戰爭之名出現在教廷外交文獻上。但若以宗教解釋,有侷限性。一開始這就不
是兩大陣營對抗,而是三大陣營。溫和的路德派,被迫在激進的喀爾文派與舊教皇帝中
做選擇。路德派雖是新教,但政治態度上卻是忠於帝國的。所以路德派的信徒,在兩方
陣營都有人。而所謂的新教聯盟,其實在一開始就分道揚鑣了!
為了避免局勢惡化成宗教戰爭,薩克森選侯一直沒有加入聯盟,並說波希米亞只是
純政治問題。薩克森選侯一直居於調和角色,並未一直站在新教或皇帝陣營。就連被宣
傳為新教救世主的古斯塔夫,也從未說自己是為宗教而戰。他其實是為了建立哥德王國
而戰。法國更是攻打同屬舊教的神聖羅馬帝國,為何?法國想搶舊教世界的領導權。
所以這個戰爭從來不是兩大陣營對決。法國加入戰爭,與「信仰錯誤」的瑞典合作,
就是濃濃的政治考量。雖然當時爭論時也會提到宗教,但當宗教與政治相衝突時,政治
考量其實遠超過宗教。
從政治來看,這可說是場建國戰爭。不是國家間的衝突,而是不同政治陣營與理念
的衝突。在此之前,形成一個國家所需要的進一步的組織化已經出現。但至宗教改革時,
對於歐洲該有幾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領域如何?都還有待決定。結果戰爭打完後,這些
問題都解決了。
所以這場戰爭可說是關鍵的測試,用以決定大致上國家的數目與幅員。同時也存在
兩種國家概念與型式,這兩種概念型式也在戰爭中互相競爭。(大一統vs各自分立)
第一種是全歐洲做一個國家(A state for everyone)。
這種理念來自羅馬帝國的遺產-大一統的帝國夢。歐洲的政治統一奠基在基督教王
國/帝國/君主國等概念之上。代表的是一種普遍/全面主義傳統,這仍是當時政治的理
想型態。依據當時位階秩序概念,歐洲政治金字塔頂端只能有一個。所以一個多政權/
權威的狀況,代表失序。
哈布斯堡家族身為擁有皇帝頭銜的繼承人,並且統有半個歐洲,所以試著利用這個
優勢建立一個統一歐洲。也因此大家(歐洲)都在反抗這家族。
查理五世就想當這種「普世君主」。他宣傳西班牙是歐洲的頭,波希米亞是心臟。
他死後分為兩支的哈布斯堡家在1617年再次結盟,以對抗波希米亞/尼德蘭的分離問題,
並對抗法國之挑戰(法國也認同這種普世君主概念,差別在法國不要哈布斯家族領導)。
以哈布斯堡家族來看,這場戰爭就是顛覆此結構(哈布斯堡家做普世君主)的戰爭。
第二種是與此同時,在歐洲出現的多元/複數國家系統(a plulistic state system)
複數國家系統是一種由下往上的國家形成方式,主要由貴族階級所支持。他們身為
某地區勢力代表,往往支持這種建國運動。波希米亞貴族長年享有自主權,因此不喜歡
哈布斯堡家來控制他們。所以拋窗事件代表他們想反抗統治者的權力,奪回自己的主權。
因為他們是一群人,所以建國後就算是君主制,也是王權較弱的半君主制。而要脫離哈
布斯堡家只能透過戰爭,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場建國戰爭。
另外,經濟為何可以支撐三十年的戰爭?
華倫斯坦用傭兵打仗。有時薪水發不出來,就用第三方資金做信用借貸,甚至到時
仍沒錢,就准許傭兵用搶劫當做薪水!所以人民死的最慘。
三十年戰爭也是軍事史的題材。以前打仗動員一萬人就是很大的數字,這時每個勢
力都能出動一萬以上的軍隊了。新軍制訓練來自奧倫治的沉默的威廉。火槍使用也需要
更精確的行伍運動(訓練靈感來自古羅馬帝國的練兵書)。古斯塔夫就是當時把這種戰術
用的最好的,所以橫掃日耳曼。常備軍也漸漸出現了。
同時三十年戰爭也造成嚴重的社會破壞,這也是社會史研究的題目。
最後是李教授認為仍然可以宗教改革的面向進行的研究:
1 神學本身的討論。
2 傳布(怎麼傳布的)
各地政經狀況與接受度有關。有時是官方政治推動。他們用什麼媒介作宣傳?後續
影響改變哪些社會狀況?這是社會史的研究內容。比如瑞士就變成不可以在教堂禱告了。
因為喀爾文派認為那是舊教的神祕主義。而修道院被解散後,原本救濟貧困的工作由誰
接手呢?
3 牽動社會的其他面向。
路德說大家平等,因此農民很高興地起事了。結果路德說平等只是救贖機會平等。
上帝創造出的是有位階的社會,所以大家還是繼續當農民吧!
4 宗教戰爭
5 天主教會的反應與海外傳教
三、 問題與討論
1 請問這與民族國家有沒有關聯?英國扮演什麼角色?我看了一些書,說格勞秀斯與自
由主義有關,(注1) 請問這與三十年戰爭有何關係?
答:我對民族國家的研究不深。後來有人提出想像的共同體的概念-民族是被建構出來
的。在16世紀的德國,民族仍不是打仗的重要原因。百年戰爭常被當作民族國家的例子。
確實16世紀有些民族國家的影子,但這與19世紀的民族國家仍有很大距離。
英國宗教改革的狀況很複雜,也有點偶然。因為亨利八世之兄亞瑟死了,才意外造
成後來英國宗教改革。英國的特色是國王強力地由上往下推動,不同於路德或喀爾文。
也因此英國變成唯一單純新教國家,後來不知不覺地變成各國新教信徒的希望,希望英
國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好。但英國對清教徒的鎮壓仍讓一些人失望,所以後來有五月花號。
關於自由主義。洛克是清教徒,當時許多自由主義者或多或少與清教徒有關。清教
徒認為人與上帝的距離沒有那麼遠。所以清教徒在政治體制上,比教傾向共和制。而君
主制比較接近舊教概念。所以我們若仔細檢驗早期自由主義者的信仰,可以發現大部份
有清教徒成分。所以這可解釋,為何在那個大家流行君主制的時代,會有一些特立獨行
之人主張共和制。
2老師剛剛提到歐洲有大一統對抗各自國家的概念。請問現在歐盟是否又是大一統思想
的復辟?
答:這兩個傳統仍皆存在於歐洲。有些人仍認為歐洲是一個整體。有趣的是,經濟上的
同盟是很好的理解方法。有些人甚至認為光經濟整合不夠,要往政治結合前進。但也有
人很反對。英國就反對加入歐盟。英國反對歐元理由之一是,以後我們的紙鈔上就沒有
女王肖像了!女王肖像代表英國特色。所以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3美洲白銀在這場戰爭有何影響?各個打仗的政治主體,財政問題怎麼解決?
答:白銀大量進入歐洲,為此時歐洲帶來物價革命。西班牙白銀大量付給傭兵當薪水,
因此影響歐洲物價。英國斯圖亞特王朝因此倒楣,物價暴漲,最後變成國王與國會衝突。
怎麼解決?各有方法。借款、開拓經濟商業(荷蘭)、向第三方借款都是可行之道。
但我對此缺乏研究,只能講一點點。所以這也是可以研究的方向。
4若想研究西洋史,應有什麼態度條件?
答:興趣、想像力。因為距離遙遠,文化有差異,需要一點想像力。最大障礙是語言。
我很鼓勵大學生學習拉丁文,因為歐洲主要語文都來自拉丁文。越近代越不需要拉丁文,
但拉丁文還是有幫助。我常說學不會拉丁文就無法跨越英吉利海峽進入歐陸。先把拉丁文
學好,對學習歐陸各國語文都有幫助。
注1: 筆者推測,提問者指的也許是楊昆,〈淺談格勞秀斯和洛克自由主義思想的異同〉,《
魅力中國》2011年,第5期。
--
戰鬥的陸戰隊
看我們部隊多精壯 氣如山河聲勢雄 聽我們歌聲多嘹亮 震撼山岳破長空
訓練嚴格 裝備精良 軍紀嚴明 士氣如虹
灘頭作戰永無敵 反共勝戰立首功 陸戰健兒永忠誠 保國衛民誓精忠
為海軍收戰果 為陸軍作先鋒 戰鬥的陸戰隊 萬世雄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9.68.173.8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427979693.A.E9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