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的減法生活
#整理物品也是整理你的心
過去這幾年來,我的生活一直都很不穩定,搬來搬去在不同國家和城市裡。尤其創業的前幾年真的很多挑戰和壓力,工作相當忙碌,再加上要照顧兩個小孩(尤其弟弟開始邁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長時間下來,我漸漸感覺到內心裡有一股力量在反撲,面對生活上的大小事都感到無比沈重,所以決定今年開始學習如何過著減法生活,開始徹底落實「斷捨離」這件事,希望能一步一步減輕生活裡的各種負擔。
首先把家裡穿不到的衣服、用不到的物品、玩沒幾次就被冷凍的玩具,通通打包裝箱,捐給需要物資的單位。看著衣櫃被清出很多空間,孩子們的桌面和書櫃不再雜亂,立刻感覺舒服許多,也因此覺得家中空間變大了。
再來就是刪除手機裡和電腦裡不要的照片和檔案,有些不好的回憶也趁此乾脆扔一扔。接著斷開生活裡不必要的一些心理負擔,不再強迫自己去做不開心或者會有壓力的事情,不再逼自己當一個好人。
最後就是離開那些生活裡不對的人際關係,面對那種無論如何努力溝通卻都無法改善的關係,就別再強迫自己繼續聯絡,應該把時間耗費在更值得的事情上。
只跟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一起,只跟自己喜歡的人相處,只留下有必要、有需要的人事物在生活裡,剛剛好就好,清爽沒有負擔的減法生活,2021年我努力實踐中。
✂️如果你也想斷捨離一下,家裡如有過剩物資,例如吃的、擦的、用的、洗的、穿的不要丟,可以直接寄給以下單位,「#寄前先電話確認哦」。
🙏但拜託不要寄泛黃、污漬嚴重的衣物過去;有小朋友的更好,因為他們的父母沒多的錢買衣服🥺🥺 感恩❤️❤️
3.《汾陽課輔班》約26位學生
⚠️ #缺吃的跟物資文具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隘寮村汾陽二巷19號
電話:0981977620
聯絡人:怡惠老師
087992530(教會)
收件人:許瑞美牧師
4.《水門靈糧堂課輔班》約17位學生
⚠️ #缺吃的物資跟文具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中山路202-5號
電話:08-7993631
聯絡人:洪珮倫
6.《都蘭書屋》學生約20位
⚠️ #缺物資文具
聯絡人:潘曉珍 潘波麗
電話:0976597357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40-3號
🔰7.《馬兒社區課輔》學生約25位
⚠️ #什麼都缺
聯絡人:林慶鴻, 宋文慶
電話:08-7958880
地址:屏東縣三地門鄉馬兒村馬兒巷一鄰一號
🔰8.屏東縣泰武鄉佳平村獅子巷6鄰1號
馬仕文健站 08-7833267
⚠️ #尿布什麼都缺【棉被還不夠】
。。。。。。。。。。。
※《地區社工》服務範圍如下:
1.獨居老人21人
2.長期臥床貧病家庭8人
3.單親家庭6戶
4.弱勢邊緣家庭7戶
5.小型課輔辦16人
6.柔道隊關懷(需要)23人
地址: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村東園三街77巷11號
聯絡人:黃恩倍
電話:0952732001
⚠️ #什麼都缺
可以幫幫忙分享嗎?如果不能分享也可以用複製貼上喔,感恩🙏
三地門鄉幾個村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回顧系列 | 八八水災重建十周年:禮納里部落】
八八水災,又稱莫拉克風災、或八八風災,你還記得嗎?
2009年那一年颱風莫拉克侵襲臺灣,挾帶了破世界歷史紀錄的降雨量,它造成臺灣許多地區山崩、滅村與土石流,中央山脈山頂凸了一大塊。
從此許多人不只失去家園,而且永遠找不到他們的家人。他們的家人在地底層很深的土層裡,多少天的挖掘,也不見屍骨。倖存的家人再走回山區,若摔了一跤,就告訴自己:或許地下的先生在叫喚她吧。
有些山區村民躲在山洞,全身濕透,沒有食物,沒有飲水⋯⋯在最文明的時代回到最原始的求生之道⋯⋯直到救援直升機出現。
救援直升機也出了意外,被山區常見的流水繩卡住,摔死了。一片霧茫茫,一片混亂,一片狼藉,一片城市的慌亂與胡亂指責。許多人走了,島嶼多數人忘記了。
於是十年又四個月後,那些喜歡指責的人們繼續指責他們從來不願深入了解的其他事。
這個世界移動地太快,人心也是如此。
感謝常民團隊(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他們累積了自1999年九二一災後重建、2005年龍王颱風災後遷村、2008年川震農房重建及起始於2005年中國大陸農村建房的經驗,接受台灣世界展望會及紅十字會委託,參與了近800戶的八八水災受災戶家屋設計及興建工作。十年,磚磚皆辛苦,這些基地位於屏東、台東、高雄、嘉義四縣市,分別以永久屋、中繼屋及避難屋等三種重建。
*瑪家農場永久屋基地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又稱禮納里RINARI部落,由霧台鄉的好茶部落、瑪家鄉的瑪家部落以及三地門鄉的大社部落組成,共計483戶,為八八水災重建計畫的第二大永久屋基地。
(註:瑪家農場永久屋基地經過部落與各界討論,決定命名為「禮納里RINARI部落」,意思就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基地占地94.4公頃,原為臺糖的相思樹林,做為永久屋建設基地,在建設數量的密度之下幾乎無法保留原有的植被,同時在半年工期要全數完工的壓力下,四個營造廠投入大量資源同時施工,風風火火,紅土飛揚,大興土木。
當年身處耶誕節完工地的「社區」看著形式相近的房屋綿延,像是沒有生氣的電影場景,參與建設其中的謝英俊曾經質疑自己:「協力造屋、這是他們的房子,但是居民參與在哪裡? 我們真的有做對事情嗎?」
*但禮納里部落走過八八水災重建的漫漫長路後,部落的樣貌隨著時間慢慢產生變化,家屋逐漸出現族人的文化特色,及特殊生活樣貌。其中好茶部落的魯凱族人發展出「接待家庭」的部落產業,將部落樂於分享、待客溫暖如家人的精神帶給遊客。
他們不是為了觀光產業賺錢,部落居民希望外來的人在彼此的互動下,外界有機會能夠瞭解魯凱族的好客文化。
*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臺灣工作站)工作人員從2016年開始,每一年暑假都會回訪禮納里。
事務所工作夥伴及當年的實習生們都會在部落至少住一晚,在家屋前涼棚的「主客廳」一起聊聊天;隔天一早,步行部落中,看著也習著當地住民生活友善自然環境的古老智慧。
*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人可以擁有永久的土地
「土地沒有永久擁有,人類的使用都應該是『中繼』的思維」——謝英俊
『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本是莫拉克重建條例的原則,在常民團隊參與的重建永久屋項目,除了嘉義阿里山來吉部落以外,幾乎都未遵循此原則。
但八八水災重建初期謝英俊建築師即提出了「中繼屋」的概念,這使中繼屋有機會於台東嘉蘭村、屏東三和村實踐。
有些人説「遷村是一代人的事。」但他們不是災民。
謝英俊依據過去經驗,了解僅找尋適宜地點過程,便涉及行政申請的繁文縟節,起碼是三年之後;災民的日子、處境不只是人類學,不只是文學,他們面對的是生活殘酷的現實。他們至少需要一個家,一個可以安心住下來,遮風避雨的家。
「部落生活,本來就是不斷移動的過程。」
沙還是沙。人有時候也是沙。
—以上部分內容節錄自 苦勞網 "沒有永久的土地–謝英俊與他的「中繼」思維" 文/陳韋綸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7395
-----------------------------------------------------------------------------
規劃設計:常民建築(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
基地位置:臺灣屏東縣瑪家鄉
戶數:總數483戶(好茶部落 177戶、瑪家部落132戶、大社部落174戶)
基地面積:94,441m2
建築面積:801型 54 m2 |802型(雙拼) 108m2|803型(雙拼) 108m2
樓地板面積:801型 108 m2 |802型(雙拼) 216m2|803型(雙拼) 216m2
設計階段:2010年1月至2010年4月
施工時間: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
鋼結構施工:常民建築(達文營造+原住民工班)
施工單位:豐邑營造、大賈營造、璞園營造
常民團隊:謝英俊、謝長榮、邱芙蓉、陳美英、陳憶玲、洪明裕、江敏懿、潘泗毓、顏學理、高春貴、蔡佩妏、林書吟、張鵑后、黃柏堯、劉肇隆、陳敬烜、鄭國卿、潘昌佑、宋煥美、陳彥廷、張修瑋、吳佳華、廖期逸、廖偉佐、陳聖傑、謝以士、張志偉、王威懿、施舜文、楊彥航、謝天...等曾經參與過的每一位。
原住民工班:南投邵族工隊、南投布農族工隊、台東排灣族工隊、台東魯凱族工隊、台東卑南族工隊、台東賽德克族工隊、屏東排灣族工隊、屏東魯凱族工隊、高雄南鄒族工隊及嘉義北鄒族工隊。
三地門鄉幾個村 在 伍麗華|Saidai / Reseres Facebook 八卦
其實沒有更多的話可以說,就只是想謝謝。
今早在南部的大雨中跑了幾個行程,接著趕來無雨的台北。行政院開會,林政委做了結論:這是伍委員質詢蘇院長的列管案件,民眾的問題一定要解決,我們會定期開會,直到解除列管。
我來,原本只想列席聆聽,對我來說,「學會聽」比「說話」重要。但是,主席仍舊禮貌性的請我說些話,我說:
「就只是想謝謝大家,一個很少人知道的部落,今天能夠由政委召集大家在行政院討論他們的事情,這份心意我覺得很重。但是我也想表白一下,我為什麼會慎重其事。
二月份我到秀林公所鄉政座談,會後有一群人堵我,希望晚上可以跟我陳情;沒想到,晚上來了將近二十人到我下榻的民宿。隔天早上六點,又來堵我,請我到他們的部落「散步」。其中有一名病榻上的老人家,經介紹得知我是來幫忙的人,老人家緊握我的手請我為部落禱告,能夠還給他們一條回家的路。」
看得出大家聽得入神,所以我繼續說:
「這件事在我的心裏縈繞不斷,我是一個會考慮事情該不該做的人。例如上週我和原民會副主委去看了三地門鄉的「達來橋」,這是一個遷村50年新舊部落的通行橋。村民訴求二十年一直沒有結果,若是有了,不是我願意幫忙,而是我覺得政府應該做。為什麼?因為他們的部落沒有農耕地,農耕地還在舊部落,他們的工作往返,政府本該提供安全的橋樑,並且,我認為政府將他們遷過來的現居地很危險,有一日終究要再度搬遷,而舊部落就是一個最好的回歸。
同樣的,民國60年被政府遷下來的大同大禮,沒有農耕地,於是不得已在這五十年的歲月都要回到原居地。老人家慢慢衰老,求政府開墾方便的1米道路,從李總統求到現在,第四代已出生。ㄧ百年前日本建設台灣,現今世代有「天路」也有「海底電纜」,我們的政府若是願意看到最小兄弟的需要,那才是國家真正的偉大不是嗎?」
很欣慰,今天NCC特別提到昨天的原住民族日總統臉書提醒向原住民族致敬、學習,今天的結論,由台電負責規劃可以滿足民生、通訊用電需求的計畫,謝謝原民會願意承擔公所提出來的道路復建經費,謝謝營建署來負責法規的統籌協調。謝謝會議主席林政委的同理與堅定!我們下次見。
#報導 👉 http://titv.ipcf.org.tw/news-6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