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當業務的時候,常會有人前來分享業務經驗或是會常有聽人家演講的機會,那時候我常聽我同事說:『他講的很多我都聽過了。』
現在跑回去念大學,也常聽到孩子們跟我說:『這堂課很無聊,老師講課很無聊。』
關於前者,我當時到現在的想法都是「所以他們的每一個觀點你都會?」
而關於後者,我則是想當面回一句:「老師傳授學業給你,還要讓你感到有趣還是高興?只因為你有繳學費?你是當自己上酒店?還是叫傳播?」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去參加一場演講,兩個小時內能撿到一兩句有用的話,而對你的工作生活甚至人生的價值觀有正面的影響,那這場演講就有價值。
同理。如果老師在上課中傳授的知識,有你不懂得,那你就應該好好聽完,而且再無聊都要聽進去,因為我們繳學費是為了學習,不是來看表演;另外還有聽不懂的,就要想辦法去問、去搞到懂,只因為你繳了學費(如此也才對得起幫你出學費的人)。
----------------------------
我常在想,我在不同位置上都遇到不同的人,那表示這不是年齡的問題,而是認知的問題。
那認知出現了什麼問題?
無非覺得自己很懂,或是自己不需要懂。
(在演講中)如果很懂,可以當場離席,以防止浪費錢之後,再浪費自己的時間;(在課堂上)如果不懂,那就應該要問到懂,以防止繼續浪費錢跟自己的時間。
(如果你覺得上課很無聊,那是一種錯誤期待,因為大學生活裡有趣的是社團、互動、談戀愛、高度自由跟自我管理,而不是課堂上的老師。)
而這樣的錯誤認知,也被這些人帶到社會中的許多地方,例如這一則新聞。
----------------------------
對我來說,這是一則有趣的新聞與一個了不起的孩子。
別的不說,先看一項:一個孩子把《西遊記》中的幾個段落看了十幾次。
實在話說,大家都知道經典名著對身心有助益,我也將《三國演義》的很多章節看了十幾次,但絕不是在十歲;更不要說我還能在這些過程中得到什麼啟發跟疑問,甚至歸納了。
這孩子展現的是一種獨立思考與觀察歸納的能力。
她理解、歸納並對應其它觀察到的現象,然後結合生活中的觀察,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論點;光是這一點,就掀翻了你我身邊許多碩士生以下的各階段學生。
許多學生並沒有這種能力,何以我敢妄下定論?
因為就在我上一次念大學時,我聽著一個淡大歷史系的教授說:『現在的碩士生糟糕到自己無法想題目,所以我只能給他們題目,然後看著他們把這些題目做得一團糟,我真的很想把題目拿回來做……』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嗎?
寫論文,簡單說就是一個自問自答的過程。
學生用過去所知道的一切知識常識,加上課堂學到的知識,來想出一個假設,並且用所有的知識常識去找資料,來證明自己的假設是否可以成立。
這就是一個“理解、歸納並對應其它觀察到的現象,然後結合生活中的觀察,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論點",所以我說,那個小五的孩子已經足以掀翻了你我身邊許多碩士生以下的各階段學生。
而那個淡大教授的學生們連給他(小)論文題目都無法理解題目,自然無法歸納,只能亂找資料,然後不僅無法自問自答,甚至只能寫出一堆自己大概也看不懂的、不知所云的東西。
這就是我在上一個大學的所見所聞,而這些人也已經出社會了……
所以不是你我周遭遇到的主管們都無能或根本邏輯有問題,因為那些無能跟邏輯有問題的人,還是會畢業,還是能在因緣際會或某些被人不齒的手段下,當上主管、當上你的主管。
----------------------------
#說回剛剛說的那些邏輯跟獨立思考上的缺失
而這些思考邏輯上有缺陷的人,也將把這些思考方式帶到生活中檢視各種事件,這就造就了我在這則新聞中的所見所聞。
何解?
我是在臉書中的社群中看見這個有趣的新聞的,當時底下的留言充滿了各種輕視與風涼話。顯然,他們對於……一個國小五年級的女孩,認真把神話虛構的小說看了很多次,然後整理出一個上不了臺面、甚至無足輕重的發現,然後還被浙大人文學院院長重視………的這件事感到可笑。
他們覺得自己清晰的對真實世界有認知,聰明的知道自己可以分辨神話小說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同……嗯,甚至認為自己比人文學院的院長還要清晰與聰明。
於是我當下很好奇那些留(酸)言的人到底在生活中都是何方神聖?
因為那必定是在生活中有敏捷思慮與驚人藝業,又或是聰明絕頂到能發現更深層的學問的人,才能輕易地認為其他人的作品是低層次的產物;但我很快就知道自己的設想只是過度高估了他們。
因為,一、真的有這種驚人藝業的人不會上來這種新聞,或至少看了以後不會發表意見,更別說是這種不入流的意見。
二、我高度懷疑《西遊記》他看過嗎?發現過有毛病嗎?
要是連他口中虛擬的都找不出問題了,我很難相信他在真實生活中能展現多少洞察力,然後能混得多好?
----------------------------
每個人都不一定要有什麼特殊的成就,才能心安理得的活著,或對其他人說嘴(不然沒選上總統的,都沒資格罵總統了)
但我總覺得,當人家能夠有成就時,試著去找出裡面的不平凡處,而不是平凡的只會在雞蛋裡挑骨頭。
就如同在演講中,如果主講人講的你真的都會,不如試著想想自己有沒有辦法表達的比他更好?
在課堂上,如果老師講的有八成你都會,那表示你只需要專心搞懂剩下的兩成。
因為埋怨跟冷言冷語,不會在當下給你任何幫助,也不會讓你看起來比較厲害。
求學如此,人生亦復如此。
.
.
哇…這孩子不得了啊!別說我十歲的時候還在看《七龍珠》,然後常常為了四則混合運算被老師罰寫幾十次;即便是現在的我,也還會翻出書櫃裡的《西遊記》,然後試圖找出她所發現的那些事---------這就是我對這件事的看法,至今依然是。
.
.
.
.
====
#獨立思考永遠是該被訓練的首要能力
#批評別人的成果前該想想自己是否能做得更好
#見賢思齊
#上班上課忙到快沒空寫貼文
#所以感覺撿到槍?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https://udn.com/news/story/7335/3522268?fbclid=IwAR0YqZ0CfG1l31u2HrUfCdq4PyH-wzd58M-Xp19PIjKryM7jmkuQ3DA6X08
三國演義論文題目 在 Facebook 八卦
從三國演義到江戶女鬼與怪談—《三國演義》東傳日本後的演變
中秋過後的星期日,氣淑風和。經朋友介紹及報名,前往參加居合道場千月堂舉辦的陋室講堂的日本文化活動,了解三國演義在江戶時代日本的演變與發展。
道場位於葵芳地鐵站附近的工廠大廈,門口掛上醒目的牌子,書架上陳列茶道、劍道、日本武術等相關書籍,幾個有點歷史的桐木盒放着茶具與德利。
茶、酒、劍都兼顧到,頓時刮目相看矣。
演講嘉賓姓李,博士論文跟隨中大日本研究吳偉明博士研究三國演義東傳日本的演變。吳教授的《和魂漢神》新鮮滾熱辣,一拳書館的分享會獲益良多轉頭又可拜讀李博士的研究,巧合巧合!
在參加講座前我以為我會讀到關羽在地化成為祭典角色,又或者用潮流文化角度講光榮、真三國無雙,等等。豈料講座內容別開生面,用江戶時代的繪圖插畫以及妖怪角度分析三國演義作品的演變。
日本最初翻譯羅貫中《三國演義》的人是京都僧侶湖南文山,書名名為《通俗三国志》,翻譯年份大約是元祿2年(1689年)。我在コトバンク查閱資料,看見評價是「忠實翻譯」。
李博士比較中文版本與日文版本,卻發現當中加入大量「怪しき」「不思議」等等詞語。經過他的研究,不排除譯者收到江戶時代鬼怪作品的影響,把報夢、各種徵兆都跟鬼神妖怪拉上關係。
至於另一本以圖片講故事的葛飾戴斗的《絵本通俗三国志》就更加不得了,要是讓當時中國的士大夫們看到,不知道會不會嚇得昏倒:酷刑的畫面畫得恐怖、還有關羽化身沒有腳的幽靈飄飄飄⋯
話題一轉,原來李博士對日本的幽靈、妖怪、怨靈等等都有濃厚興趣,從三國演義跳到円山応挙的典型江戶女鬼、鳥山石燕的百鬼夜行。
日本的女鬼基本上都是沒有腳的。關羽去到日本成為畫中人物後,他的鬼魂也沒有腳—Well,這是什麼開心大發現!?
話題轉來轉去,竟然跳到了福岡的太宰府。菅原道真惡靈曾經作祟,如果不是有京都北野天滿宮以及福岡的太宰府,安撫憤怒的鬼魂,他怎會成為保有莘莘學子考入東大京大的學問之神?為什麼日本幾百年來都大權旁落、將軍掌權,等到明治天皇才重新掌權?因為被流放到烏冬王國—讃岐的崇德天皇,要等到1860年代才好好地在白峰神社得到祭祀!
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日本的女人死了好可憐,無論妳是遇到渣男的阿岩又或是打破碟子的阿菊,你就只能永遠當一隻淒厲的女鬼;但如果你是男人,無論你死得多麼冤枉痛苦恐怖,只要得到後人的祭祀就可以成為神明,得到尊敬,保佑萬民。菅原道真如是,關羽自然也一樣。
幕末年間英雄豪傑,吉田松陰也好近藤勇也好,閱讀《三國演義》看的是忠義精神,原來早在他們出生前200年,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版本竟然如此。
且慢,桃園結義之後集體去「找姑娘」的春宮版《三國演義》江戶版本還未講到呢?看來這些18禁題目,要讓有興趣的朋友們自行發掘了。
圖1的靚女女鬼:上村松園『焔』大正7年(1918)絹本着色
因為怨念導至生靈出竅的女性。若然要數日本文學上最著名的生靈出竅,《源氏物語》六条御息所認第二相信沒有人膽敢認第一。
不要以為靈魂出竅沒有殺傷力,光源氏正妻葵の上算是她殺害的(留言位置貼田中麗奈扮演的六条御息所)。
——————
最後感謝 千月堂(日本居合道 Iaido、拔刀術 Battoujutsu、日本刀 Katana) 提供場地舉辦有趣的文化活動,李博士的分享內容豐富、題材創意十足,獲益良多。
三國演義論文題目 在 李佳燕醫師 Facebook 八卦
關於高中國文課本到底要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話文。早上讀到這篇吳明益寫的長文,完全說中我的想法。
我ㄧ直認為不是比例的問題,而是目的的問題。除了能使用(語文),文學涵養的培養,仍是值得努力的目標。可是,不是文言文背多了,唐詩宋詞朗朗上口,就有涵養。涵養,無關道德不道德,愛國不愛國。辯證、賞析、體會、創作....都是每個人生命的一部份,而每個人的生命呈現,也塑造了藝術涵養的本體。
底下,請靜下來,慢慢品賞吳明益寫的好文:
【為什麼孩子要上語文課?】
收到一位參與課綱審查,卻素昧平生的學生來信,遞給我關於近期國文課綱審查的新聞,詢問我的看法。我回應他說,我已經在臉書多次表達過我的概念。
大約十年前開始,我到高中去演講,都會有一張投影片是: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另一張投影片則是:語文學與文學的差異。
這兩個問題,我們的教育都沒有好好回答。至少在我的經驗裡沒有。
§
先不談第一個問題,簡略地談談第二個問題。廣義的「語文學」一般來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也就是我們在文學教育或課綱審查時常說的「聽、說、讀、寫」。它可以和「文學」(literature)深度相關,也可以不那麼相關。比方說寫一封信,若能達意、傳情、敘事、說理就行了(不必兼及四者),但它未必具有文學質素。某些信「才會」被視為文學,這意味著文學的評價有著比一般寫一封家書或情書更複雜的元素,以及審視的標準。
過去也會納入國文課教育的「應用文」,就是比較接近語文學的部門(只是它的教材編寫也不太符合時代情境)。我認為語文學若設定教學目標,它會更強調語言文字的認識、在不同情境(包括情感、論辨、思考表達等等)的正確使用,以及非刻意曲解的理解模式。
在這個範圍裡,是不一定要用文學作品來上課的。我們的國文課多半想兼及兩者,因此常只用文學作品來上語文學課程。結果出現的問題即是:我們的中學生不會讀、寫科普文章(作文課鮮少會叫你描述今天自然課的氣壓實驗以及你的思考歷程),當然也很少要學生用文字嘗試去表達法律、歷史、政治見解。
一個班級的學生只有少數的少數會(想)成為文學家,多數是對其領域有興趣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在語文課裡學會未來可能專業領域的文字表達。對他們而言,尋找證據、參照資料、親身體驗或實驗來強化自己文章基礎的寫作方式更有實用性。而這類型作品並不容易在半個小時考場裡的考試來驗證,考場裡最有效打動評分老師的文章,多半是辭藻華美,具有較強抒情性的作品(即使那些情感不一定是真的),而這種慣性,則是從只選文學教材的國文課本累積起來的誤解。
只使用文學作品來上國文課的另一個漏失是,「口語表達」部門長期受到忽視。臺灣的口語表達訓練通常反映在演講與朗讀比賽的選才上,老師通常挑選擅長背稿、反應敏捷、外形良好、發音及語言情緒精準的孩子。這基本上沒有太大錯誤,但長年下來的陳舊教法形成了荒謬的制式標準。以朗讀來說,我曾在任教初期擔任過國語文競賽的評審,之後一律婉拒,原因是我受不了朗讀比賽裡的「假情感」、「假音調」。(這個議題且先按下不表。)
演講與朗讀活動雖然重要,卻欠缺與人溝通(傾聽)的元素,要補足這部分應該加入「理則學」與「辯論」。語文課不上理則學我實在無法理解怎麼教學生寫出有效的論文? 而辯論則會在傾聽後做出回應,正好可以補足演講與朗讀欠缺的訓練。
過去我在文化基本教材倒是學過一點狹義的語文學,如古典語文學(philology)或較專業的語言學(linguistics)。前者偏重從文獻的角度來研究語文,比方說中文系稱為小學的文字、聲韻、訓詁; 後者則研究語言形式,結構,內容等等。這部分我倒是希望保留在中學教育裡,依據不同的語言請校外教師開設短期的母語語文學概論。(比方說台語語文學入門、鄒族語語文學入門等等)
§§
或許有些人還是不能理解把語文學和文學混用造成教學目標混亂,以至於討論課綱選文也隨之不清晰的狀況。我舉大學的英文教育為例來說明。在臺灣的外文系可以粗分兩個系統的教學,一種強調語文學訓練(如翻譯、語文運用、狹義語文學),另一則是強調文學評論。
比方說師大英語系的英文系名是Department of English,明確地是以語文學為主力的科系。看專任師資名單,語法理論、語意學、外語教學……這類專長的教師要比研究莎士比亞、福克納等文學作者的專家要來得多。但台大外文系的英文系名則是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強調自己是語文學和文學研究並重(實際上較偏向文學)。從國內的研討會出現的教授與論文比例也可以知道,哪一個學校著重的是文學研究,哪一個系所是強調語文學研究。你很少看到師大外文系的老師參與臺灣文學的討論,但臺大外文系卻是常客。
這兩者當然是不能完全割離的,語文學是文學研究的基礎,有時用文學作品來教授語文學也會有很好的刺激效果。只不過我們在觀察國外大學入學時要求的成績多半都是語文學式的內容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混淆兩者的教學目標。
除非是文學科系的招生,一般的學力測驗都側重語文學領域,這是為什麼?因為藝術、美學教育大部分很難量化評量,也沒什麼量化評量的必要。而大學一般科系要的是有基本語言文字能力的學生,並不是文采很好,未來可能成為文學家的學生。
當然,一般來說,藝術教育很成功的國家,國民平均的審美、藝術知識的水平是會相對來得高,但它並不是測驗的結果。部分可以評量的藝術指標,比方說是藝術史、文學史的認識,都未必完全代表一個人藝術鑑賞的能力。文學鑑賞更重要的特徵是:深化知識、批判力、想像力、觀察力,以及視野胸襟。它和語文學的評量很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原因是:語文學強調普遍運用,文學強調獨創;語文學強調正確,文學強調解放;語文學強調科學性,文學則可以接受偽科學;語文學是一種知識性的技術,文學可以是一種氣質、態度。要知道,許多時候,詩作與小說根本就挑戰了既定語言的文法、敘事模式,要能夠鑑賞與感受,本身就需要拋棄許多既定的語言文字規範與思維。
再從內容來看,現在國文課本選的文學作品,著重道德、倫理、族群與特定的文化意識的塑造......(最近的爭議,可以看出有些教師就是以道德意識批判作品,有些則是以民族情懷來檢驗)但如果我們直指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有悖德、挑釁倫理、批判自我族群文化等等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這類作品就不易被選入教科書。這麼一來,文學視野的培養就顯得局限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作家作品選入課文後,作者看了測驗題目通常會覺得痛苦或不可思議——因為我們課本及考試系統都有刻意朝「道德正確解釋」的傾向,而許多作者是那種討厭與人同的孤僻者。
我的看法是,與語文學部門強調的秩序與規則不同,文學部門的教材應該朝向解放。文學部門的選擇,不應該以篇幅、類型為限,以「散文」為主體的選文早就落伍了,小說的篇幅也不該限於短篇、極短篇。我在中學時代,國文課本大概一周就讀完了,只有像《三國演義》、《聊齋》、《笠山農場》這類作品,才會吸引我讀一整個學期。篇幅並不代表閱讀的負荷量,吸引人的作品能讓你一天讀進數萬字,還覺得不夠過癮。
我的期待是,在文學教育這個部分裡,沒有部頒的「核心選文或選書」、沒有「文言或白話文」的固定比例,把這部分的權力下放給中學教師群體。好的學校或教師自然漸漸能在這領域的教學獲得成就感,也會得到學生的正面回饋。作品則在不同理念學校的選擇裡,重新競爭「典範」在不同時代的合理性。而各學校推薦不同的作品,預期也能帶動一定的銷售效應。
§§§
最後來談談翻譯作品能否選入國文課本這個子議題。我認為完全可以,而且非常重要。首先,翻譯作品是以此地語文呈現的,好的譯本通常已經修改為所譯語言的文字邏輯。比方說在學習科普寫作時,為什麼不能讀E. O. Wilson?為什麼在談現代主義時不能讀Emily Dickinson的譯詩?當然在比例上,以我的立場,希望以臺灣作家為主體,至於中國及亞洲作家、世界作家的作品當然也可選入。
以此地作家為核心的重要意義是,讓下一代理解寫作也是一個值得投入、讓人尊重的行業。且這些作品的文章內容必定含有更多在我們年輕時就能感同身受的元素。而原住民作品是此地文化演化出特殊性的重要關鍵,更應予以重視。
語文學與文學是否併在一門課裡的不同比例,或分立兩門課,或必修選修都可以再討論,但「文學」這個部分不要再讓考試來領導教學了。這是臺灣語文教育讓學生毫無興趣的致命傷。
從其它國家的經驗來看,文學教育也可以讓人興味盎然,像是歐洲現在部分國家,在初等教育時不再單以課名分類為主軸,還增加了主題式的課堂。比方說某周的主題是「機器人」,那麼各科目的老師就可以從機械、生物學、文學、音樂、歷史…….的角度來談機器人。這樣的教學終究會回饋到語文學與文學教育裡。你可以想像,在學生接觸到科幻小說時,同時讀到科學報告、機器人沿革史、生物的定義,以及播放音樂的機器演變……就會更了解,科幻小說不只是作者的想像力展現,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寓言,這時真正深植下一代身體裡的文學品味才有實踐的可能。
請以語文課程為基礎,讓文學課程成為最具叛逆、反抗、想像的場域吧。這應該是一堂沒有禁忌的課,可以挑戰現在所有的政治(想想那些安那其的作品)、種族、性別、人類中心主義的認同。這應該是一門最體現人性的課,性慾望、弒父慾望、叛國叛族(以追求個體卑微的愛情)、身體裡活著的殘酷性都是孩子們有一天可能面對的。文學教師也將成為最特別的一群人,習於接受挑戰、論理、談情,陪著下一代渡過一個又一個百無聊賴青春午後,想像人生與人性。
年輕時我曾幻想過自己成為博學而有影響力的人,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我只能選擇幾個方向做為自己努力的指標——中學的文學教育並不在我深入鑽研的範圍內。這只是回應那位同學,以及我十年來反覆在演講中提及文學教育時的一點想法。文學教育自有願意投身其間的前輩、同儕去努力。文學教育朝不朝我心底理想的目標走,都傷害不了我現在從事的「文學」此一行業的信念與理想性。
你或許會問我,為什麼沒有回答第一張投影片「為什麼要有藝術教育」的問題?我在想,如果到了闔眼之時,有些人認為我的存在曾對這世界產生過價值,那麼就算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回答了這個問句。正因為那些我所受的教育,所追求的藝術知識、審美、體驗或是創作,才構成我這個人活著之時的行為與價值。
所以,我們每一個受到藝術影響的人,都是這個問句答案的一部分。
三國演義論文題目 在 [聘書] 立象科技ggoohoo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优秀论文科研成果转化及展示开放实验室. akalad, orino, ikebax 政策法规最新活动往 ... 投稿时请标明论文作者、单位、论文题目、论文主题及联络方式,邮箱投稿与论文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