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一二集觀後感與小彩蛋分享
公視粉絲團真壞,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一次就上兩集,真的是逼人一口氣看完吶!我還真的看完了...根本停不下來~
心得:
超精緻的史詩劇,只看兩集就可以說,是我所見過最用心的台灣史詩劇。
對於19世紀末的台灣生活,尤其是房舍的考究十分仔細,還有劇中不斷穿插的5種語言:原、台、客、華、英,真的是聽得很過癮啊~雖然只聽得懂三種XD
其實看片尾的致謝名單,就知道他們聯繫了多少在地部落的耆老進行調查甚至協助,一部戲劇能做到這個程度,除了感動已經沒什麼話好說了,還原度真高。
---
這邊小小幫大家整理一下「斯卡羅」事件的背景:
「斯卡羅」是一個由許多部落組成的部落邦聯,位於中文文獻中稱呼此區眾部落的「瑯嶠下十八番社」範圍之內。(感謝眾高人指點與《傀儡花》作者陳耀昌醫師臉書分享)
斯卡羅是一個很特別的統治實體,族群的主體為排灣族,所以劇中族人使用排灣族語與穿著,然而他們的統治階級是從知本社(卡大地布)南遷的卑南族,雖然好幾百年前因打輸普悠瑪部落而來此,但因為他們仍武力高強、善於使用巫術(強弱果然是比較出來的),而使得恆春半島南方的排灣族等民族臣服,形成一種有點類似島內殖民的統治組織。但也因為被排灣族環繞的關係,耳濡目染下這支卑南族人的文化也漸漸被排灣化了。這裡要注意的是,因為不是所有南恆春排灣族都臣服於斯卡羅,所以不適合直接拿來代稱整個地區;當時台灣清國勢力範圍外的狀況,可以想像成歐洲那種小國林立的狀態。
早在荷蘭時代,《熱蘭遮城日誌》(江樹生,2003,已絕版)中就有提到「瑯嶠君主」這個用法,也提及該族群的強大。
然而,為拓展殖民地事業的荷蘭,在1642年底,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任命戰地指揮官Johannes Lamotius率軍前往基隆淡水等地,想奪走西班牙人的城堡(淡水紅毛城等等,不過今天的淡水紅毛城是荷蘭人在西班牙人原址上重建的就是了),也征服北部的居民。而在任務結束返回台南時,也順路征討虎尾、二林等不順從的聚落,就這樣回到安平古堡。放假一陣子之後,他率領了一支300人的軍隊再次向南挺進,目標:征服瑯嶠君主。
結果,該次遠征大敗數個瑯嶠十八番社成員,毀了許多舊社,君主更敗逃知本。(因荷蘭時期年代久遠,此部分其實存在多種不同解釋,本文僅取其一)
這應該就是正片開頭,龜仔甪(音作「鹿」)社族人宣稱「為祖先報仇」、12分鐘搶先看版中「幾百年前,斯卡羅被洋人殺的家都沒有了」的由來。這新仇舊恨的糾葛,原來是起源于荷蘭,羅妹號船難的美國人不管是劇中還是史實中,真的都死得莫名其妙... 被報錯仇了...
沒辦法,現代人都會臉盲了,也就別為難人家分不出來美國人和荷蘭人了(其實我也分不出來啊!!)
好啦,大概就是這樣,剩下的自己看~ 否則又會變成萬言書喔~
---
*小彩蛋:
1. 柴城=車城,社寮=射寮=屏東海生館旁邊
2. 龜仔甪=龜仔角=社頂公園一帶
3. 羅妹號船員上岸的地方,大概在墾丁青年活動中心到墾丁福容大飯店之間的海岸。(自李仙得手稿比對地圖地形推測)
4 .那個第二集突然開口講很標準很出戲的英文的總兵劉明燈啊...他大人就是在草嶺古道寫「雄鎮蠻煙」和「虎字碑」的那位啦!下次去走草嶺古道,記得多看兩眼真跡啊~或者可以直接看我和Joeman 去走的影片就好,空拍超精彩喔:https://youtu.be/QnmYd9ieJzM
5. 我說那個梅花鹿的部分... 溪裡那幕那隻中央大公鹿,鹿角的叉好像有點不自然XD 然後在任何有狩獵活動的地方,鹿群都不會等到人離那麼近才跑掉喔~ 這邊有違事實,比較像卡通常見的「人與自然共融共處」的烏托邦世界觀裡,但那是不存在的;或者只存在於沒有狩獵人又多的地方,比如說能高安東軍(扶額頭
6. 根據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羅妹號是在七星岩附近觸礁失事,距離台灣還有8海哩遠(14.8K),船員是乘坐救生艇登陸的,而不是片頭「大船就擱淺在海岸邊」的樣子。
7. 第一集龜仔甪社把船長夫人的頭丟回海中,但史實上,那是李仙得和卓杞篤簽訂條約之後,他們才把頭還給美國人。
8. 另外,羅妹號那名倖存的船員,並不是直接被送到府城。而是不知受何人幫助,逃到打狗(高雄)後自己向官府稟報,消息上呈台灣府,經英國領事館傳遞至北京辦事處,再由該國公使移牒美國公使蒲安臣(Burlingame)。當時,一艘停泊在安平港的英國軍艦哥爾摩蘭號(Cormorant)有前往墾丁進行搜救任務,但一接近海岸就被龜仔甪的族人攻擊,只能趕緊躲回船上,甚至向陸地開砲擊退族人(居然有這段,怕),最後無功而返。經歷這段插曲後,才輪到李仙得上場,來到台灣,要找龜仔甪族人算帳,但龜仔甪首領不買單,加上清廷敷衍,才有後續美國派兵殺來台灣的故事。
9. 李仙得這趟來台灣的故事他自己有寫成書,有中譯版《南台灣踏查手記:李仙得台灣紀行》,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著作。不過很遺憾...博客來最後一本現貨被我買走了,明天到貨,椰(欸
10. 我年初去山型者 Wilder在那山那谷辦的WILDER LAND有遇到温貞菱 Wen Chen-Ling 本人,那時候她和謎卡 Mika on the road 一起在溪邊放空,我那時候有眼不識泰山... 還問她是誰(眼神死)記得跟她講過幾句話的感覺... 她本人根本就是劇中蝶妹的感覺,輕飄飄的啊~這次看《斯卡羅》,真的很佩服她能背好講好這麼多種語言的台詞,太強了!!而且那帶一點英文的口音,有夠自然!讚讚!
我吐槽到這邊,你可能會覺得「欸等等,這時間軸怎麼差有點多?」但是畢竟《斯卡羅》可是經過兩次改編的歷史(陳耀昌改編一次,劇組再改編一次),而導演接受訪談時也已表示:「一部片不需要去、也不可能去承載所有歷史的真相。」
這部分我是認同的,本來就不應該把《斯卡羅》當成一部正史來看,而是以看《三國演義》那樣的心情,去欣賞當代影視劇作如何將150年前的台灣生活樣貌、族群互動、服裝居住乃至語言樣態,活生生的還原到眼前。
我可不會說《三國演義》因為不符合史實所以不好看哪...
而這部劇最大的價值是,《斯卡羅》可以是個起點,喚起我們的意識,去探究那些固著於這片土地上,長的硬邦邦,卻有著記憶溫度的真實歷史,深切的認識流在自己血液中的台灣基因。
台灣沒有史詩?滿腦子中國五千年?
講這種話的人,只是沒看書罷了。
今年起,也可以說,他只是沒看公視罷了。
---
誰說台劇沒人才、不好看、沒質感?那個時代早過去了,《斯卡羅》證明了,你如果還沒看到好看的台劇,就只是經費不足而已啦~一集1550萬,總算能摸到韓劇邊邊的製作費,果然可以拍出國際級的水準啊!!!
我會繼續追下去的(腦粉貌),
期待下週六(我是日,Netflix)!
#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24日治地形圖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9萬的網紅Laowu老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Dynasty Warriors 9 is a hack and slash game with stealth elements. The title will revamp the gameplay of the serie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pen ...
「三國時代地圖」的推薦目錄:
三國時代地圖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從兩亞戰爭看台灣:我們會被消失嗎?】
近日受訪,被問到亞美尼亞和亞賽拜然衝突的事情,衝突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亞美尼亞稱為阿爾察赫共和國)消失了,有些人很擔心這個情形有沒有可能發生在台灣? 台灣會不會被消失?
我想來跟大家聊聊兩亞戰爭和納卡的故事。
1. #這不是精確的類比
其實台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和納卡差異很大,納卡的規模多大呢? 我們做個類比,納卡的面積是台灣8分之一,人口是150分之一,經濟總量大約是850分之一。
基本上不論亞賽拜然或亞美尼亞,以前都是蘇聯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才獨立。納卡問題就是上溯到史達林那時代一路留下來的爛攤,以前都是蘇聯一部分沒差,但大家獨立後發現蘇聯老大哥以前沒把地圖劃好,問題就大了。
地緣政治上,外高加索地區(喬治亞、亞賽拜然、亞美尼亞)位在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三大勢力的交界,誰強就是誰控制,從19世紀俄羅斯帝國壓倒鄂圖曼土耳其到蘇聯時代,蘇俄都掌控著此處。但到了蘇聯解體後,勢力範圍退縮,西方介入加上此處複雜的種族和宗教問題,使得高加索區域衝突頻傳。
此區最大的經濟利益在於裏海油田往歐洲的輸出管道,原本大部分的油管都控制在俄羅斯的內高加索領土之中,但自從2005年巴庫-提比里斯-傑伊漢管線(ACG油田出口用的管線)蓋好以後,美國與英法透過參與油管事務,開始能抗衡俄羅斯和伊朗在能源輸出的優勢。
而巴庫-提比里斯-傑伊漢管線,正是為了避免納卡地區紛爭,刻意繞過亞美尼亞,從亞賽拜然=>喬治亞=>土耳其 (這三國也和西方互動比較多一點)。也就是以能源穩定上來看,亞美尼亞影響力不大。誰佔了納卡對各國都沒差,只要不要擴大打起來引起區域動盪就好。
雖然,在外高加索三國中,俄羅斯和亞美尼亞關係最緊密,甚至在亞美尼亞有基地駐軍。並且亞美尼亞和俄羅斯一樣屬於基督信仰,亞美尼亞教會較親近東正教。但俄羅斯並不希望大舉支援亞美尼亞,與伊斯蘭教為敵刺激國內反抗勢力,或是因派兵引起喬治亞緊張而使喬治亞加速向西方傾斜。 對俄羅斯而言,穩住外高加索,確保內高加索無事,才是核心利益,以俄羅斯國力而言,近一步控制外高加索利益有限、成本高昂,本身並不如地中海的出海口等其他戰略佈局重要。
因此,俄羅斯雖然是亞美尼亞的盟友,但只要沒有動到亞美尼亞「本土」,俄羅斯並沒有要無限支援亞美尼亞的打算。
反倒俄羅斯施壓亞美尼亞認輸,俄羅斯還能派維和部隊進駐納卡,並做面子給亞賽拜然。雖說亞賽贏,土耳其影響力增加,但對俄羅斯來講並沒有大虧損,輸家只有亞美尼亞。另外,俄土雖然是地緣政治上的長期競爭者,但並不是完全敵對,例如土耳其就因為跟俄羅斯買S-400防空飛彈而得罪美國被取消F-35訂單。
納卡戰爭背後有俄土角力的影子,但並不是東西陣營的大對抗。
#台灣戰略位置與科技能量
但回到台灣,相對來講,誰佔了台灣就很有差。
軍事上,自由陣營若失去台灣,被中國佔領,就沒有第一島鏈防線,共軍海空軍,特別是潛艇部隊,就可以任意進入菲律賓海,往太平洋第二島鏈隨意進發。且可以截斷南海往日韓航線,斷了東北亞能源供應,並逼迫美軍在太平洋必須後退2000-3000公里,而中國就會成為海權強國,什麼南海自由航行就很難繼續了。
另一方面,台灣是一個全球排名25、出口排名17左右的經濟體,並在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上佔有全球領先地位。誰控制了台灣,特別是台灣人才,將可能對於美中科技戰產生關鍵性的戰果改變。
你應該有聽過,台灣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引爆點之一,但從來沒聽過納卡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引爆點之一。所以台灣發生戰事,影響大,可能性低,要真的打各方陣營就會卯起來打。 納卡發生戰事,影響小,可能性高(1994-2020年間就真槍實彈衝突多次),強權不想為了單純一個納卡犧牲太多,這是很大的差異。
2.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但你要問「台灣可不可能像納卡一樣亡國」,我們必須要說,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你嘴硬說一定不會發生搞不好就偏偏發生了。
今年7月亞美尼亞還在跟俄羅斯麻吉麻吉一起演習,結果真的跟亞賽打起來,亞美尼亞拼命請俄羅斯根據 「集體安全條例」(塔什干條約)出兵,但俄羅斯裝死,說納卡根據國際法不是你的,所以我不用出兵。
結果亞賽打下納卡第二大城蘇沙以後,亞美尼亞在各種不利與俄國施壓下只好接受停火協定。
這告訴我們,只有自立自強,展現國防決心,才會得到盟友力挺。
#國防能量很重要
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之初 ,蘇聯、美國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很快都予以承認,但是阿拉伯國家馬上圍攻以色列,列強當時袖手旁觀,不出手相救。反倒阿拉伯軍許多是拿著二戰中英軍剩下的物資在打以色列。直到中東情勢改變,以色列才在冷戰情勢下,慢慢透過各類外交管道爭取到支持。
但就算在美國力挺的狀況下,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色列遭到南北同時奇襲夾擊,死傷慘重,初期也是靠著自己力挺,擋住了敘利亞軍在戈蘭高地接近10倍兵力的突襲。後期美軍拼命空運補給的輸血才有意義。要是一開始擋不住以色列就直接亡國了。
所以依賴外援,都是很難預料的。
要強化國防、強化自己的價值、強化對國際的交往和論述,台灣的存在才能獲得保障。要是台灣對世界很重要,就會有人來幫我們一起守城,要是像納卡那樣雞肋,守不住還會被踹一腳。
因此,加強和國際間的盟友交流,並展現我們捍衛家園的決心,台灣這個國家就會一直存在!
三國時代地圖 在 張哲生 Facebook 八卦
【歷史上的今天】1945年8月6日,美軍派 B-29 轟炸機攜帶槍式原子彈「小男孩」,對日本的廣島執行了人類史上第一次核武轟炸,造成9萬人喪命與可怕的後遺。三天後,1945年8月9日,美軍再度派 B-29 轟炸機在長崎上空投下收聚式原子彈「胖子」,導致近4萬人立即死亡,當時的長崎市人口有24萬,戰後估計死亡人數約達14.9萬人,而境內約有36%的建築物遭到破壞。
這段影片剪輯了三段美聯社在1945至1946年間針對美軍以原子彈轟炸日本之事件所製播的新聞影片:
(一)1945年10月4日播出的「HAVOC AND DEVASTATION IN JAPAN」(發生在日本的浩劫與毀壞)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進行的原爆實驗。
1945年7月初,美國終於研製出了三枚原子彈,為此,美國總統杜魯門刻意延後了波茨坦會議的時間,因為他希望原子彈能夠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爆炸,以提高美國的國際地位。
1945年7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到達波茨坦。翌日,1945年7月16日上午5時29分45秒,人類歷史上的首枚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沙漠上爆炸,實驗極為成功。
1945年7月30日,美英中三國在波茨坦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威脅日本若不立即投降,「日本即將迅速完全毀滅」,然而日本在當日便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於是杜魯門隨即在回國途中向軍方下達命令:「去投擲那顆大炸彈吧!現在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了。」
1945年8月6日早上8時15分,由美國空軍保羅·蒂貝茨(Paul Tibbets)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Enola Gay)在廣島相生橋上空9400公尺高度投下人類歷史上第一枚用於戰爭的槍式原子彈「小男孩」(Little Boy),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8時15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造成7萬人立即死亡,戰後估計因燒傷、輻射和相關疾病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9到14萬。
(二)1945年10月15日播出的「NEWS FROM JAPAN - ATOMIC BOMB ON NAGASAKI」(來自日本的新聞-投在長崎的原子彈)
1945年8月9日,即廣島原爆後第三天,由美國空軍查爾斯·斯威尼(Charles Sweeney)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伯克之車」(Bockscar)在長崎上空9000公尺高度投下收聚式原子彈「胖子」(Fat Man),於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2分在550公尺高度爆炸,導致近4萬人立即死亡,當時的長崎市人口有24萬,戰後估計死亡人數約達14.9萬人,而境內約有36%的建築物遭到破壞。
在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後六天,也就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時間中午12點,裕仁天皇宣布向盟軍投降,並在1945年9月2日簽署《降伏文書》,象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影片一開始的原子彈爆炸畫面是在投擲原子彈的B-29轟炸機裡所拍攝的,然後可以看到日本裕仁天皇在部屬的陪同下視察遭到空襲的東京市區,接著他俯身看著桌上的地圖對部屬下達指令,到處是滿目瘡痍的景象。
影片最後拍攝於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裡,美軍約翰·亞其諾(John Archinal)正在捐血給戰後自殺未遂的日本大政翼贊會總裁(日本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東條英機。
1945年9月11日下午4時20分,東條英機在三十多名荷槍實彈的美國憲兵衝進他家要拘捕他的時候,使用柯爾特32口徑手槍近距離射擊自己的左胸膛,但是沒有擊中心臟,後來當醫務人員把他抬上救護車時,他表示自己沒有朝腦袋開槍,是為了讓人們可以認出他的容貌,確認他已經死了。隨後,東條英機被送到橫濱的美軍第四十八野戰醫院進行救治,在美國軍醫盡力的施救與護理下,東條英機奇跡般地迅速痊癒了,接著,他被遠東軍事法庭判處絞刑處死,並於1948年12月23日執行。
(三)1946年8月12日播出的「HIROSHIMA ANNIVERSARY」(廣島原爆一週年)
當年美軍決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真相:
1945年8月9日,日本九州長崎市遭受了人類史上第二次也是至今最後一次的核子武器攻擊,當天美軍轟炸機原本要將原子彈投擲在小倉市,卻因天候因素將攻擊目標改為長崎,而此舉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
美國《大西洋》月刊回顧70年前美方選定原子彈轟炸地點的歷史,發現其決策過程交雜著面對人類命運的興奮與焦慮。千年古都京都一度要變成核彈的實戰試驗場,直到最後一刻才被剔除轟炸名單,決策者一開始就知道投下原子彈不是只為破壞日本的戰力,而是要在心理上給日本人最大的震撼,為了達成這點,就必須將攻擊目標選在民眾聚集的區域以瞬間殺死數萬人。
美軍是在1945年5月10日,也就是德國投降後三天開始討論對日本進行原子彈轟炸的地點,參與人員為科學家與軍方人員共同組成的「目標委員會」(Target Committee),他們討論的焦點是,選擇日本的哪個城市做為原子彈的投擲地點,最能展現這項劃時代武器的威力,進而對東京當局造成威攝性的震撼?
領導研發原子彈「曼哈頓計畫」的美國陸軍工兵團葛羅夫斯將軍(Leslie Groves),訂出了選定目標的四個要點。第一,轟炸城市必須是日本人情感上看重的地點,摧毀該城可以降低日本人繼續作戰的意志。第二,該地要有一定的軍事重要性,像是有兵工廠或是部隊集結地點。第三,該地必須仍大致保持完好,才能展現原子彈這種新武器的摧毀威力,因此不能選擇已經被美軍空襲嚴重破壞的城市。第四,該地規模要夠大,才能表現出原子彈的破壞力之廣。
與會人員立刻點出廣島是日本境內最大的「轟炸未觸及目標」,並將之列入考慮名單,而東京則是馬上被排除,因為其已遭受連番轟炸,在李梅領導的東京大轟炸之下更是被炸到只剩日本天皇的皇居宮殿區仍然矗立。
代表美國陸軍航空軍的科學家史登斯博士(Joyce C. Stearns)列出四個優先考慮的攻擊目標:京都、廣島、橫濱與小倉市,這四個城市都是「市區直徑超過3英里的大型都會區」,均能在原子彈爆炸中有效地表現出破壞威力,而且它們在當年8月之前應該都不會被美軍空襲。雖然也有人提出轟炸東京皇居的想法,但是基於東京已經被炸成瓦礫,會議認為轟炸皇居在軍事上的作用並不切實際。
史登斯指出,擁有100萬人口的京都既是日本重要的工業中心,也是日本知識與文化的中心,京都的古老木造遺跡容易破壞,轟炸京都符合彰顯原子彈威力的要旨。而擁有32萬人口的廣島亦具備同樣的吸引力,廣島是日本派兵的據點,市中心的彈藥庫也是原子彈絕佳的投彈目標,能同時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而且廣島多面環山,可以讓原子彈的爆炸效果更為集中。
與會者一致同意投彈瞄準點應選在城市中心,並避免瞄準已經疏散到城市邊緣的工廠或軍事設施,這個決定一方面這是要對市區造成極大破壞以彰顯威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當時投下原子彈的轟炸機必須在3萬英呎(1萬公尺)的高空投彈,以避免受到爆炸波的衝擊而損毀,而在這種高度下便只能瞄準大面積市區的中心。生產原子彈的洛斯阿莫斯軍備處副處長帕森斯更直接了當地說,轟炸市中心「對人員與物資的毀滅威力將非常明顯」,如果炸到任何軍事設施或部隊,只是附帶的好處而已。
葛羅夫斯將軍堅決反對預先警告轟炸地的居民,也反對選在無人地帶丟下原子彈,因為這樣將失去原子彈的震攝威力。他說,就算炸出來的彈坑非常巨大,敵人也不會感到佩服,原子彈投入實戰的第一與唯一目標就是該丟在成千上萬的日本人頭上。
1945年6月15日的備忘錄上顯示,目標委員會減少考慮攻擊的目標,不過京都仍舊是頭號標的,因為京都既是典型的日本城市,也有大量的木造建築與非常集中的民宅,並且有許多大專院校以及「文化地點」,而小倉也有絕佳的吸引力,該地是日本最大的軍火庫之一,而且可能藏有大批的毒氣。
但在「目標委員會」之外,美方另有一個「過渡委員會」(Interim Committee)參與原子彈的投彈決策。這個過渡委員會的成立宗旨是為美國總統提供運用原子能的諮詢,包括軍事用途與和平用途。過渡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包括美國戰爭部長史汀生(Henry L. Stimson)、即將成為美國國務卿的杜魯門總統個人顧問伯恩斯(James Byrnes)以及鼎鼎大名的科學家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與費米(Enrico Fermi),其層級看似比目標委員會高,但實際上,這個委員會的影響力在對日決戰的要務面前已日趨淡薄,葛羅夫斯將軍認為當務之急是贏得對日作戰,至於原子能與人類的前途則留待以後再談。
過渡委員會在5月31日召開一次馬拉松會議,會中有人質疑使用原子彈對於削弱日本的作戰意志,究竟與已經卓有成效的燒夷轟炸有何差別?歐本海默反駁說,原子彈將可以造成1萬到2萬英呎高的蕈狀雲,產生巨大的閃光,視覺震撼度遠非燒夷彈所能比擬,而且中子射線還能在三分之二英里範圍內殺人,歐本海默估計一顆原子彈便可以造成約2萬人喪命。
史汀生則是主張不要轟炸京都,因為這個他曾在1926年與夫人前往度蜜月而為其深受吸引的古都,「是個充滿藝術與寺廟的獨特地方」,原子彈轟炸日本「應該要瞄準軍事目標」。史汀生深被科學家估計的破壞力震撼,他在日記中寫道,問題已經不是「有多少平民會死亡」,而是「能有多少平民存活」。史汀生的焦慮使他在會議中訂下的使用原子彈三原則看似自相矛盾:一、不能給日本人任何事先警告。二、不該以平民聚集地當目標。三、應要盡可能在最多日本居民心中造成最深重的震撼。他想讓東京當局深受震撼而投降,但如果不選在殺傷力最集中的地方投彈,又怎能造成最大的震撼?會中最後的結論是,投彈的理想目標是「兵工廠以及大量圍繞兵工廠的工人住宅區」。史汀生藉此同意在住宅區向平民區域使用原子彈。
不過,史汀生依舊不放棄保護京都。葛羅夫斯很不滿意要把京都移除,因為京都是他心目中展示原子彈威力的絕佳場所,但在戰爭部長史汀生不斷的指示下,葛羅夫斯終於在6月30日很不情願地把京都從轟炸目標候選名單裡剔除。葛羅夫斯最後選定的四個目標,依序是廣島、小倉、新潟與長崎。地形崎嶇的長崎不是原子彈轟炸的絕佳地點,但是因為長崎造船廠曾是日本海軍多艘戰艦的誕生地,具有象徵性地位,因此被選上。7月25日,美軍敲定這四個城市作為原子彈的投彈目標,並預定在8月3日之後於天候狀況許可時進行轟炸。
1945年8月6日,晴朗的天候讓美軍派出B-29轟炸機,攜帶原子彈「小男孩」對廣島執行了史上第一次核武轟炸,約有9萬人因而喪命。三天後,1945年8月9日,另一隊B-29轟炸機前往轟炸第二目標小倉市,卻因天候阻礙觀測,改飛往鄰近的次要目標長崎,投下另一枚原子彈「胖子」,導致死亡的人數則多達15萬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避免了第三次的原子彈轟炸。
影片來源:British Movieton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q777_waKMJw6SZdABmyaA
三國時代地圖 在 Laowu老吳 Youtube 的評價
Dynasty Warriors 9 is a hack and slash game with stealth elements. The title will revamp the gameplay of the serie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pen world environment. A traversable map of China will be implemented which the player can freely roam on foot, horseback or boat, though the game will focus on livable environments such as cities and towns as well as places where large battles take place. The characters' move-set combinations are also planned to be revised.
《真‧三國無雙 8》是問世至今已 17 年的《真‧三國無雙》系列最新作,首度採用開放世界形式製作,以連貫的單一大地圖重現三國時代的中國大陸全土,同時導入日夜變化時間概念。動作設計翻新,會因應戰況而有所改變,此外還加入從遠方狙擊敵人、使用勾繩入侵敵軍城池等多采多姿的行動。將收錄系列登場的全 83 名武將,以及包括「周倉」、「程普」、「滿寵」等新武將。

三國時代地圖 在 英雄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文鴦的手上只要有槍,誰都沒有辦法殺他。
⚔三國志14 with 威力加強版⚔
大地圖制再強化!活用「地利」描繪新戰略
系列作首次!與歐亞大陸諸國進行貿易,成就世界規模的三國志
重現三國演義著名場面的戰役模式「稱霸戰記」
更加進化!更具深度的「三國志14」的世界
2020年12月10日(四)發售預定:https://bit.ly/3kILdHR
#文鴦
#三國演義
#三國志
編劇:阿睿
剪輯:Sam
加入頻道會員|https://bit.ly/2sIrQcr
業務合作信箱|[email protected]
加入英雄Telegram|https://t.me/HeroStoryTW

三國時代地圖 在 巴哈姆特電玩瘋 Youtube 的評價
《真‧三國無雙 8》是問世至今已 17 年的《真‧三國無雙》系列最新作,首度採用開放世界形式製作,以連貫的單一大地圖重現三國時代的中國大陸全土,同時導入日夜變化時間概念。

三國時代地圖 在 三國歷史地圖- 曹操勢力發展過程 - YouTube 的八卦

地图 三国志1 曹魏势力发展过程演示(转载) ... <看更多>
三國時代地圖 在 三國之蜀漢歷史地圖 的八卦

三國 蜀漢歷史地圖- [蜀漢興衰史/蜀漢歷史疆域演變/蜀漢重要歷史事件] [因HAAWK for a 3rd Party 对视频原BGM 进行了版权攻击所以替换了背景音乐] ... ... <看更多>
三國時代地圖 在 [問題] 三國時代哪一郡縣有管到今天的上海? - 看板gallantry 的八卦
上海的地理位置應該是孫權的轄境
孫權建都地點是今天的南京 南京還真有一個行政區叫做建鄴區呢
https://0rz.tw/bQTFp
看這個圖 好像是吳郡耶
可是查了一下 吳郡=蘇州
這樣說 吳郡的轄境有管到今天的上海嗎?
現在 上海跟蘇州距離有夠近的
意思是說 上海以前是被蘇州管的一個小村莊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9.9
※ 編輯: DingLey 來自: 114.24.9.9 (07/10 00: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