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桃的環島日記-來去餵鵝餵鴨】
3/26號傍晚,我們從璇璇外婆的枇杷山移動到后里泰安的某個寧靜三合院,出來迎接我們的是,一位笑容滿面的慈祥爺爺,他是這個地方的理事長。家人長期住在法國,為了地方所有事情,他隻身住在遼闊的三合院裡,但他並不孤單。
他的三合院,經常招待著地方村民們一起辦活動,也常讓世界各地的學生來借宿體驗,璇璇也是當時受他照顧的其中一位學生,只要關於地方貢獻的事,理事長永遠都是跑第一個。
田中央的三合院,整齊不染,在院裡某個掛著剛洗好衣物的角落,我知道,理事長雖然上了年紀,卻有著誰也搶不走的那份堅持。沒有薪水的工作,他做得比誰都還開心。
好客的他,在當天將保留已久的珍貴咖啡豆開啟,從廚房端出西瓜鳳梨盆,還帶著阿桃去餵了雞鴨鵝,甚至邀我們一起漫步在后里舊泰安車站那充滿人情味的復古街頭。
慢慢地走,我們到了當地年代久遠的日進肉鋪,裡面的婆婆一看見理事長來就開心地打招呼,知道阿桃是日本人時,更是興奮的用年幼時期受過日本教育的幾個單字來與阿桃對話。
進到舊鐵軌旁的小賣店,老闆娘也是熱心地拿出當地限定的茶葉蛋來熱情款待。
到了泰安舊車站附近的縮景小公園,講解裡十句話裡有八句都不正經的理事長,聲聲句句都逗得我們捧腹大笑,但卻讓人聽出了他對泰安這邊每個地方深深的愛,親手撿垃圾,細心為我們解說每個歷史由來,看著眼前這位可愛的爺爺,我體會了何謂「用生命熱愛」。
謝謝理事長,用自己豐富的人生為我們上了珍貴的一課。
謝謝璇璇與男友,帶領我們看見不一樣的美麗風景。
#第一次餵雞鴨鵝的阿桃看著牠們的飼料就想往嘴裡塞
#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
環島日記-璇璇外婆與枇杷的美麗故事回顧
https://goo.gl/byudQe
-------------------------
胎胎阿桃服裝:
風香和服出租 Fuuka Kimono Rental Store
攝影師是好朋友海哥:
Quench Wedding 淬戀 婚禮影像團隊 是他的公司,要拍全家,婚禮,紀錄,小孩,寵物,全部全部~上山下海的都快找海哥!!!!
(誰叫他停工9天來跟環島,為我們寫下真實紀錄,如此挺朋友,一定要純真心幫他宣傳一下呀!!!)
-------------------------
新來的朋友看這邊:
❤️為什麼我跟阿桃要環島?請看這裡>> https://goo.gl/aiSJMC
❤️之後的環島每一天都會紀錄下來~大家可以先訂閱我們喔!
我們的youtube>> https://goo.gl/AXUcb9
阿桃的Instagram--> momo8atao
胎胎的Instagram--> mrs.ueda
❤️胎桃的相遇故事>> http://pics.ee/b7sx
❤️胎胎的所有卡通便當>> https://goo.gl/FfYLx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
三合院由來 在 跟著四寶媽環島旅行 Facebook 八卦
三合院一直是我和阿爸很喜歡的建築物,前幾年還認真尋找,希望可以換房,讓孩子以及我們倆的退休生活,有著不一樣的居家環境,雖後來沒有尋找到理想的三合院,不過仍將這夢想放在心裡。
就在一個巧合,透過朋友認識了位在大溪的‘雙口呂文化廚房’的兩位年輕夫妻,曾當過背包客遊歐的他們,和外國人聊天時,外國人問:「什麼食物可以代表台灣呢?」這個問題讓他們思索著並試著尋找答案,後來發現答案就在阿嬤的歲月痕跡裡,透過溫暖的手搓出、做出屬於家的團圓味道!
為了讓這味道能傳承給下一代的孩子,於是有系統的和阿嬤、鄰居、店家學習‘米食文化’:紅龜粿、湯圓、粽子等等傳統美食,讓孩子認識及品嚐台灣美食。
老師們細心的準備一人一件圍裙,好喜歡這亞麻材質的質感,簡單又舒服,穿好後坐在代表團圓的圓桌準備上課!
老師先拿出各種米種、糖讓孩子認識及品嚐,也介紹冬至以及吃了湯圓為什麼會多一歲的由來。
之後示範利用圓糯米做出粿團再搓成湯圓,孩子很可愛,搓出很多種造型,有:毛毛蟲、飛碟、雪人,大家邊搓湯圓邊聊天,很開心的玩著!搓好後, Rudy老師帶著孩子去看照片,美麗的溫柔老師在廚房煮甜湯圓,最後大家坐在圓桌吃軟Q的甜湯圓,哇~好好吃喔,自己做的都覺得好好吃,孩子們還吃不夠,老師繼續煮大湯圓請孩子們吃^_^
課程結束,老師還送孩子一瓶用新鮮草莓曬成乾磨成粉,送我一包糯米粉,兩者混在一起可以搓成草莓湯圓,好有心的禮物,我們都好喜歡💕
我喜歡Rudy兩夫妻在這方面的堅持與理想,因為有他們,才能讓孩子認識紅龜粿、發粿、甜粿等傳統美食,傳承給下一代!
今天的課程好適合喜歡閩南文化的你,或是不曾看過、做過的你,透過老屋翻修的三合院,用溫暖的手感做出美味的台灣味,從美食來認識台灣。
目前12月份有開課,名額有限,有興趣的可以跟Rudy聯絡,也可以包班帶孩子一同體驗,課程結束來可以去大溪老街走走,來趟大溪一日遊,知性文化美食之旅^_^
課程資訊:https://m.facebook.com/siangkhaulu/
三合院由來 在 環島走部落 Facebook 八卦
走部落・〔南投-雙龍部落〕
耶~今天跟著松鼠回部落 👣 【雙龍部落】是布農松鼠的家鄉,然而,對我們來說走自己的部落難免些許沈重,回鄉是每個在外孩子想休息、回家的地方,省思家鄉是否還保有以前樣貌?看著松鼠的眼神明白有很多話無法說出口,但我想這一切都是上帝最美的安排,在這段旅程中也給了我們更多意想不到的歡樂時光。雙龍部落舊名「依希岸」布農語稱為Ishingan,意思是「寂靜之地」或「佈滿石塊之地」,而“雙龍”是漢人幫部落取的名稱,位於臺灣南投信義鄉濁水溪河岸,部落居民以卡社群人、丹社群人、巒社群人為主。部落由來可以追溯到日本人佔領台灣的時代(1895-1945)。當時日本政府為了控制原住民、防止叛亂,原本居住在高山的布農族被迫搬離到海拔很低的地方,每次看書面文字記載對我而言真的無法體會,但跟著松鼠實際走訪聽故事,看著族人的神情語調更能感受當時緊張情勢的氛圍...。
.
{現代與傳統藝術的衝擊}
從台中出發,跨越濁水溪上的雙龍橋來到了雙龍村,部落四面環山、空氣清新、靜靜地聽著蟲鳴鳥叫,享受當下幸福的微風徐徐吹過,沿途有很多畫著布農傳說的壁畫,還有一些尚未被修復的公車亭,那些是被歷史沖刷的痕跡,松鼠說因為之前的風災導致部落公設受損,可惜當初的美麗可以被完整的修繕,但_沒有。反而開啟了新的“部落藝術壁畫”,看著原本手繪的牆更新為磁磚壁雕,很美很新潮卻少了一些味道...,但不可否認族人對文化的積極度與努力的態度,聽著松鼠說著布農族的民族內涵,與領導者的意義,明白了執行上的困難,不過相信做正確的事,行走在上帝旨意下的路,慢慢地一切將會順遂。回想環島當時一個人默默走在馬路旁,從身邊經過的修路工人、開卡車客運司機、路邊煮麵的媽媽...,【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崗位努力付出著,乍看之下是如此孤單,實際上誰不是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大家只是不打擾別人,勇敢追求自己要的生活樣貌,過程中難免辛苦但我想那是一種追夢的幸福。】
.
{雙龍部落的熱情}
走著走著,不到500公尺的距離相遇了好幾個停下車關心問候的族人,松鼠說有的是親戚、有的是同學、有的是妹妹的同學...,其實在部落裡大部分都是親朋好友,每個人停下腳步大部分都是用族語聊天,即使聽不懂他們聊什麼,卻能感受到部落滿滿的熱情,最感動的事大家都知道“環島走部落”除了謝謝,還是謝謝!對話結束後,總是會拉著松鼠問剛剛在說些什麼?關心的不外乎是我們倆的婚事,還有家人裡的事,這樣的情感問候彷彿讓我回到住在三合院的年幼時期,親戚、鄰居關心著彼此家人。接著到了傳統部落早餐店吃了一碗超好吃的乾麵+魯蛋,習以為常松鼠的說,其實部落裡的婦女都很會料理,所以在部落開小吃店,如果沒有兩三功夫是開不起來的。
.
{上帝給的禮物・雙龍瀑布}
吃完早餐後緊接著準備移到下個目的地,一句特別的 Hi~ 叫住了我們,是位騎著檔車、帶著大小行李獨自旅遊的以色列人,脫下安全帽後,了解他要去的地方-雙龍瀑布,那正也是我們要去的景點之一,松鼠貼心的說那我們就帶他一起去吧!騎了一小段路抵達『雙龍(依希岸)天時棧道』步道入口處,我們解釋著雙龍瀑布的橋目前還沒好,所以無法在橋上面行走,但可以從這個步道走到瀑布那,因此各自分開爬山,我們也開始錄影。走了一段之後才知道,天阿!這是條很有挑戰的步道,因為剛剛只想著做開場介紹,沒有注意坡度與總長度的告示,後來才知道天時棧道全長947公尺,梯步道高低起伏3300個階梯,是全台最多階梯鏤空棧道,費時大約50分鐘抵達瀑布區,所以旅客們切記備妥足夠的水與糧食喲!爬山途中也看到了掛滿動物頭顱的特色石板屋,松鼠解釋著那是表示家中男丁的能力,掛得越多表示狩獵能力很強,這裡真的很美很適合登山客前來挑戰、了解文化的一個步道,狼狽的我們最後終於到了優美勝地-雙龍瀑布。
.
{感激-臺灣的美}
每次辛苦過後看到的美景總是特別踏實,聽著瀑布宏大急促的聲音,清涼的水霧隨風飄在發熱的臉上,踏著那清澈涼爽的溪水,爽!真的!心裡真的踏實的開心,就像一隻平常被現實關著的小鳥自由自在地在溪谷中暢快翱翔,遠眺峻峭的岩壁,從這座山到那座山的相距,我們就這樣在大自然裡暫停了生活中的壓力,與剛剛那位以色列旅人聊了起來。他拿著自備的高壓爐與杯子,在瀑布旁隨地而坐與我們著分享義大利咖啡,原來他以前是傘兵,退伍後出國旅遊,來到了臺灣已經是第七個國家了,去過越南、菲律賓、印度...等等好幾個亞洲國家,自己一個人來臺灣環島已經十幾天,快完成這次的旅行,而下個目的地是充滿人情味的尼泊爾。
.
我問他喜歡我們國家嗎?他說很喜歡,因為他很高興臺灣人以自己國家所擁有的美景感到榮耀,在旅行過程中遇到了很多人,在臺灣他遇到的大部份都很熱情的介紹景點,對自己國家擁有的景色感到珍惜且感激,去了其他的一樣也有很美的風景國家,但不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我想這真的讓我收到了另一種的溫馨的說法,還表示我很幸運,因為擁有一個攝影師老公,那是每個女生的夢想,我也不甘示弱地跟他說,那是大家的想法,因為在他拍的照片裡都不會有他,畫面出現的只有我一個人,或者幫大家拍美美的照片,他都不會在那照片裡面,那感覺不一樣!雖然好像有點不知福,但不管如何都很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
這趟旅程對我們準夫妻來說是有點嚴肅、有點緊張,但也滿懷期待族人目前努力的成果,我們雙龍部落真的很美,從白天到夜晚都有不一樣的味道,無論是人情、或是大自然風景都值得走上好幾回,擁有很多原始部落的味道,是個讓人放鬆與大自然親近的部落,也謝謝上帝安排了一位來臺旅遊,騎著摩托車環島的以色列人相處將近四個小時,更讓我們明白走部落的意義。
--------------------------
🥰如果有很想暸解的部落
🥰或期待我們去拜訪的部落歡迎私訊介紹唷!
-
-
主持:張茹茹(一個輕熟女的零元徒步環島)
導遊:Wei Yi Bunun
攝影:Wei Yi Bunun
#taiwan #travel #台灣部落 #原住民的故事 #跟著布農松鼠走部落 #紀錄台灣部落文化 #南投部落 #走部落 #雙龍部落 #雙龍瀑布 #請多多支持分享 #感謝主安排所有的一切
三合院由來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

三合院由來 在 三合院由來 :: 台中住宅王 的八卦
三合院由來 | 台中住宅王. 三合院由來. ,2019年10月30日—三或四合院是華人2000年來歷史的建築風格,起源於古代中國,後來跟著閩南文化遷徙到了台灣。 ... <看更多>
三合院由來 在 回到兒時三合院古厝夢想起源地|陽明山有建號別墅 - YouTube 的八卦
回到兒時 三合院 古厝夢想起源地|陽明山有建號別墅|農莊農村山泉水|數千坪原始林|生態土角厝|獨立車道秘境|石階步道小徑|回歸大自然和諧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