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紅棉襖跟您拜個年,祝福您新年吉祥如意!
這一季與師大教授胡衍南合作,翻轉一本又一本的明清小說,從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七俠五義、到金瓶梅,打破刻板印象,還原原著精神。我們聊得開心,相信聽眾也能跟著開心。
這一集錄的是三言二拍、聊齋誌異。恰逢小年夜前一天,合作愉快的四人團隊一起向聽眾拜個年!
啊!對了,本週六大年初一下午五點播出的那一集,我特別跟大家講述了家中青春小母雞的故事,接著衍南老師講金瓶梅,精彩極!歡迎收聽,教育廣播電台「文學四季」。
晒🐔祝福大家雞年得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30的網紅陳美濤Tomat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用公務員來當武俠小說主角,除了《七俠五義》之外,最經典的,當然是《四大名捕》了。 戲軌重點是破案、打boss、律法和江湖規矩的矛盾;不過,感情戲就相對少了。 這一特色,在張徹導演縱橫電影界的70年代,當然沒有問題;放在今天的影視圈,就難免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陳美濤FB:https://www.fa...
七俠五義 小說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古代太后級的人物自稱「哀家」?|舊史新知
在古代白話小說或戲文曲辭裡常有「哀家」的稱呼,這個稱呼可不能隨便使用,它可關涉到皇家稱謂以及古代婦女身份,它是古代太后級別的人才能使用的自稱,黎民百姓可不敢僭越濫用。如《七俠五義》中流落民間的李娘娘對包拯說:「包卿,苦煞哀家了!」包拯聽後大惑不解,登時對李娘娘的身份產生疑問。
七俠五義 小說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失敗者回憶錄:古國風情(李怡)
「……賽梨……辣了換」,從百步外的胡同(巷子)傳來濃重北京口音的呼喚聲,我聽了三天,才由同住的三叔公告訴我那是賣蘿蔔的喊聲,以及那聲音是些甚麼字。呼喚聲沉厚又悠長,像從古遠的地方傳來。北平那個時代仍然保留的古老傳統,從這賣蘿蔔的呼喚聲可以體味到。我到今天仍然記得那聲音。
1946到1948,北平兩年,從繁華喧囂的上海來到純樸的古城。街道沒有車水馬龍,沒有熙來攘往。汽車不多,三輪車、人力車是中產者的交通工具。馬路有人牽着掛鈴鐺的駱駝走過。
先住在四合院。感覺非常特別,從胡同走進一個大門,穿過一個走道,進入四面平房圍繞的一個大院。院中夏天有花,傍晚各戶人坐在院中聊天;冬天有雪,孩子在那裏堆雪人,打雪球。
隨家人去了許多名勝古蹟,故宮,北海,頤和園,天壇,在景山上「明思宗殉國處」的碑前留影,在天壇回音壁上聽姐姐從另一頭傳來的話語。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是跟其他孩子在上面奔跑的一段段舊城牆,和後來因為肺病輟學而每天早上去學太極拳的太廟。太廟,是以前皇帝每隔兩天就去祭祀祖宗的公園,園裏佈滿要好幾個人才能圍抱的粗高大樹。有老師傅在那裏教太極,不少人在學拳學劍和練推手。
我學會了騎單車,溜冰,夏蟬冬雪季節交替的日子裏,這是我最愛的運動。
習慣和愛上了麵食,學會了包水餃。記得有一次,李伯伯帶我去餃子店,堂倌問:來一百還是八十?意思是要點多少隻水餃,李伯伯回說,先來五十吧。北平有許多清真店,涮羊肉是傳統的地道美食。也有只吃豬的各個部位的「全豬」店。我也吃過貧窮人家吃的窩窩頭,那是以玉米麵(玉米曬乾後磨成的粉)為主要材料做的,形狀像塔形,底部有凹洞。那真的難吃。頤和園有提供據說是給西太后做的窩窩頭,很小,味道就很好啦。那是皇家體驗平民生活又不損口福之道。
京戲很流行,老北京人會一邊走路一邊哼着京戲的段子。我也到過聽戲的戲園子,漸漸算是喜歡和懂得欣賞京戲了,也會哼幾段。
那兩年上小學四、五年級,學了一點書法,學會國語注音符號,當過童子軍而且被選在門口站崗。大量的閱讀是在那時候開始的。剛有足夠認字能力的少年人,娛樂消遣只有看書。看《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續小五義》,然後是徐訏的小說《精神病患者的悲歌》等。
1947年北平學生發動了「反飢餓、反內戰」的示威遊行。我姐姐那時候剛入中學,也參加了。後來證明這是中國共產黨利用1947年國民黨統治區的物價飛漲,而在學生中挑動的國共鬥爭的「第二戰線」(第一戰線是國共在戰場上的交鋒)。我的小學老師,補習老師,為人正直、教學認真和充滿愛心,他們都向學生灌輸反國民政府、爭取民主自由的思想。我年紀小,沒有參加示威,但嗅到社會洋溢着親共思潮。而國府對這些沒有禁制,讓共產黨坐大了輿論勢力。
父親那兩年在東北的瀋陽、長春經營電影院,在北平的時間不多。我也去過東北幾天。1948年初,國共在東北的戰況展開,父親的電影院辦不下去,於是闔家移居香港。
在北平兩年,給我人生留下了一個現實版的中國古老傳說。那時統治者和人民仍然祭祖、敬天,老規矩老民風還在。(現在是不是已經被一掃而空呢?)古國風情,猶如遙遠的呼喚,長留我的記憶,十多年後滲透在我「不悔少作」的兩篇散文中。(22)
七俠五義 小說 在 陳美濤Tomato Youtube 的評價
用公務員來當武俠小說主角,除了《七俠五義》之外,最經典的,當然是《四大名捕》了。
戲軌重點是破案、打boss、律法和江湖規矩的矛盾;不過,感情戲就相對少了。
這一特色,在張徹導演縱橫電影界的70年代,當然沒有問題;放在今天的影視圈,就難免被改得面目全非了。
陳美濤FB: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0728cha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HpvRJi64B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