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減法哲學
最近同溫層也漸漸擁抱極簡。
極簡其實是一種生活哲學,也是某種人生觀的實踐。
每個人面對的課題不同,目標不同,實踐方式自然也有所不同。
箇中冷暖,如人飲水。
然而共同點一定是:只要渡過瓶頸,必能海闊天空。
你會感覺生活變得輕鬆、愉快、有效率,家裡變得讓人更心動、更紓壓。
減法生活於我來說是持續深化的進行式,分享我持續領悟的減法哲學。
===
【留白的美學,有助自我察覺。】
藝術裡有所謂「留白的美學」,建築空間亦然。
適當的留白,才看得出來比例是否平衡?是否具有美感?
日式庭院之美,在乾景、留白與禪味。少了留白,庭院變得索然無味。
當身處在擁擠的空間,視覺感官容易麻木,即使心理壓力逐漸增加,也難以正視。麻木會引發連鎖效應,我們無法得知接下來還會對什麼麻木?
都市裡的擁擠建築叢林會加劇麻木的傾向,快速推出的商品讓人眼花撩亂,五光十色的霓虹燈讓人漸漸失去對美的敏感度。安藤忠雄擅長在都市裡設計「逃城」式的住宅,就是為了被都市喧囂追到喘不過氣的人們打造一處能夠呼吸的所在。
我們不一定都住得起安藤忠雄設計的房子,但「為空間留白」這一點,每個人都做得到。
===
【我的家就是美術館。我的家就是飯店。】
為什麼美術館這麼吸引人?
如果美術館的作品陳列擁擠不堪,還會吸引人嗎?
為什麼飯店這麼受歡迎?
如果飯店房間堆滿雜物,床上只剩下人字形空間可以躺下來,還會受歡迎嗎?
我們熱愛在漂亮的空間打卡,穿梭在美麗景點。
那麼,
我們何不把自己家裡的公共空間當作美術館來營造?
何不以飯店的高標來佈置自己的房間呢?
空間的質感不在昂貴的傢俱與飾品,而在適度留白與畫龍點睛。
===
【物品不只是物品,它承載了意義與意念。】
為什麼從減物開始呢?
因為物我對話是自我對話的開始,也是自我察覺的練習。
藉由與物品的對話,可以透視藏在它背後的「我」,包括我的焦慮、我的追尋、我的期待、我的目標、甚至是我的想像。
因此,物品絕對不是清空歸零就好。
看清楚藏在物品後面的是什麼?再來決定去留。
「能解決的事,不必去擔心;
不能解決的事,擔心也沒用。」
於是減去的不是物品,而是曾經的擔憂與執念。
留下的不是雜物,而是興趣與心動的進行式。
===
【為空間拍照留念】
每位空間設計師或建築師設計的作品完工以後,一定都會拍照記錄下來。
若請你為自己生活的空間拍張照,是否能留下讓自己心動的照片呢?
拍照檢視,是讓自己抽身成旁觀者的方法之一。
旁觀者清。
如果空間裡都是心動的物品,那就拍照下來欣賞,從中感受到空間之美。反之,如果拍下來不大滿意,那麼就能持續尋找改善方案。
===
【一目瞭然的收納】
櫃子裡、儲藏室裡的收納,最好一目瞭然。
容易看見家裡還儲放多少備品,就不會發生重複購買的行為。
如果東西實在太多,在決定添購收納容器之前,最好先釐清到底有哪些東西值得留下來?也許斷捨離過後,發現物品大減,根本不需再購買收納箱。
===
【收納術、暫存空間、告別的方法】
為物品定位、圖文標示、物歸原位、收納技巧都只是讓空間有序的手段。它們和要不要實施減法生活並沒有相關性。
減法生活蘊含宗教、哲學的意涵。
是茶道世界裡的「一期一會」。
是佛家世界裡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是文學世界裡的「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斷然告別對念舊的人而言,是非常艱難的決定。
在決定告別前,設定暫存空間,給物我彼此六個月至一年的緩衝時間,如果都沒有想起也沒派上用場,就能放手說再見。
臨別前還是依依不捨?
不妨拍照留念吧!
珍藏的記憶不必然要靠物品提示,拍照同樣具有提示作用。
若引發思緒奔騰,趁勢用文字整理記錄下來,梳理清楚,更有意義。
===
【尊重家人的領地】
減法哲學是我的人生觀,我的選擇,但不是其他家人的。
我持續自我提醒:勿以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他人身上。
孩子上學後就會開始發展出自己的新生活圈、社交關係、審美觀、新的喜好與興趣。
秉持著互相欣賞、互相尊重的精神,讓孩子擁有獨立的房間,並全權交給孩子打理。
孩子從自己生活的空間經營與佈置開始,可以練習很多生活技能與佈置美感,她們得到了信任與尊重,才能學會欣賞自己並尊重他人。
如果孩子把房間搞得很亂呢?
我仍然只會固守自己的空間,讓空間散發吸引人的有序之美。
在書架上的建築空間書籍、收納書籍、減法哲學書籍,隨時歡迎孩子閱讀。
「佛度有緣人。」
===
圖一為我的工作區與親子閱讀角。
圖二為我的洗衣間與備品儲藏室。過去我曾購買許多收納箱放在儲藏室,後來徒增搬家困擾。現在我採取的收納策略是:盡量不使用收納箱,備品減少至不用收納箱也能整理好。
圖三是小雨的房間,照片經她同意分享。
圖四是小風的房間,照片經她同意分享。
小雨小風房內牆上的畫作都是她們自己最喜歡、最滿意的作品。
我工作區域的油畫則是小雨和我共同的作品。(然後我們家沒有客廳和電視,您發現了嗎?)
一點透視圖房間 在 御音本 minahonn Facebook 八卦
關於透視圖 很多人提出過類似的問題 在這邊繪製簡易的說明圖
給各位說明一下 希望能給對學透視有興趣的朋友們一些幫助owo
1. 透視基本上分為三種 一點透視 兩點透視 以及三點透視
有過透視基礎的朋友們多多少少因該有聽過 這基本上是一個延伸的概念 而線與線延伸的盡頭被稱為消失點 近的物件較大 遠的物件較小進而產生空間感 下方用企鵝簡單的進行演練。
2.關於如何用消失點的概念製造出空間 以一個房間來說好了
基本上就是一個方體的內部 在這方體內再用相同的概念進行物件的擺設 物件的多樣化以及空間的擺設構圖就是需要多看看這個世界了owo
3.然而關於魚眼透視 基本上就是線條的扭曲 其扭曲的程度是由創作者們自定的 基本概念不偏透視的基礎
那關於我是有沒有打草稿再進行原子筆繪製的 給各位的答覆是有的owo 我有打草稿 草稿的程度會比下面的圖還要再多出物件的雛形 方便定位 希望以上的說明能給有興趣的朋友有效的幫助
一點透視圖房間 在 Facebook 八卦
【在創作的世界裡,我們看孩子表演就好】
房門半開,我正在房間讀書。蕃茄突然衝進來,拉開我左邊的抽屜就開始大翻特找。我還來不及反應,他就掏出一個粉紅色的小東西,大喊:「好漂亮的削鉛筆機!!!」。接著他隨手一推,把削鉛筆機的下半部打開,發現裡面裝滿了削過的木屑。
唉唷,這東西灑了的話很難清理的!
我正要出聲提醒他小心,結果小童一臉滿意地表示:「喔太好了這正是我想要的!!」然後小心翼翼神秘兮兮地端著削鉛筆機就走出房間了。
恩?誰沒事想要木屑啊?
我本來想開口追問,但是怕這個很難伺候的傢伙一問之後反而不爽起來,到時候反而變成我的麻煩,所以就隨便他去了。
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五分鐘過去了,我反而讀不下書了。蕃茄像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樣,從門口離開以後就沒有發出過任何聲音了。這孩子平常只要醒著嘴巴就沒停過,難道是睡著了?我非常疑惑地走出房間,在餐桌那邊找到蕃茄,發現他從「創意工作站」裡拿了一堆工具和材料出來,聚精會神地在寫寫畫畫。白紙的正中央,是剛剛被他拿走的削鉛筆機裡的木屑。
「誒?你把木屑拿來這裡用啊?」
「對啊這正是我要找的!」
「所以你把它黏在紙上了嗎?」
「對啊。」
「你怎麼黏的啊?」
「先在紙上塗一層白膠啊!」
我順著蕃茄指的方向看過去,有一小張白紙,上面有一攤白膠,旁邊放著一根頂端沾著膠的冰棒棍,充分說明了剛剛的過程。桌面上散落著原子筆彩色筆等東西,感覺是一件大工程。蕃茄已經沒打算理我,埋頭繼續完成他的工作。我安靜地回到房間。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家裡鴉雀無聲,直到蕃茄突然大喊「好了」。我走出房間,看見他得意洋洋地爬上沙發,在牆壁上貼了一張五顏六色,有各種線條、形狀、還有文字跟木屑的抽象畫。
蕃茄蹦蹦跳跳地去把爸爸拉來看他的大作了。
***
之前的文章提到過,我是一個會畫圖,但是對於畫圖這件事情充滿了許多遺憾和畏懼的人。
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種感覺,我對自己還滿驕傲的。我的學科成績還不錯,「而且」我還會畫圖,聽起來就是一個多才多藝,也常常會被同學羨慕。國中的時候甚至還曾經出刊漫畫,一天一頁畫了一個小短篇,也滿有那麼一回事的。我確實隱約發現自己畫圖的時候得失心有點重,長越大也越容易因為擔心自己畫的東西很無聊於是畫不出來,但是我依然是認識的人當中最肯畫,也最常剪剪貼貼做一些可愛手工藝的人。
後來,我有幸到美國專攻了一陣子插畫,感受到極大的震撼。
班上同學大部分畫得非常「醜」,一點也不寫實,絕對是美術老師會皺眉給低分的畫法。很多人畫出來的人物比例非常奇怪,五官很歪斜,但是卻莫名很生動。或者根本不畫人,只用一些非常強烈的顏色,拼湊起來就有一種很強大的視覺效果。或者一個畫面裡有好幾個空間,透視法亂七八糟,可是整體的構圖卻非常平衡?
有的人根本不介意把紙弄得很髒;有的人只用原子筆畫圖,有人用牙刷畫圖;有的人隨身攜帶一本塗鴉本,裡面貼滿了樹葉、廣告紙、撕下來的書頁,隨手畫的圖,還有密密麻麻鬼畫符的字。有的人喜歡畫明信片大小的圖,線條精緻到讓人眼花撩亂。有的人習慣畫一整面牆壁大的圖,好像顏料不用錢一樣大片大片潑上去。有的人這一輩子只用水彩,有的人一張圖就用了剪貼、水彩、壓克力顏料、水粉、鉛筆、原子筆、照片、果實、羽毛、電腦後製等等所有能用不能用的工具都一次用上了。
我只是規規矩矩地漂漂亮亮地畫圖,但是他們是用圖在把自己內心的世界呈現出來。那樣的感覺就像是,我寫了一篇說理直接,清晰穩重標點端正,還引用課本名句的國立編譯館標準優良作文,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轉頭卻發現隔壁同學根本不按照「起承轉合」的順序寫作,融合新詩小說各種文體的不同結構,流暢又狂野地把各種意象和情感交織在文字當中,讀起來色香味俱全,全身的所有神經都被觸動到。
「你怎麼想到要這樣畫的?」
「恩?就覺得這樣會很有趣啊?」
那樣的衝擊是直接打在靈魂上的。我「會」畫圖,也算畫得出不錯的作品,但是我無法自在感受畫圖最單純的樂趣,也從來沒有體會過什麼叫做用畫圖和創作來舒壓,來表達自我和情緒。我看著同學創作時的眼神,真心羨慕,看得出來他們內心感受到某種精彩,正在傾全力用所有的工具捕捉那個瞬間。
我很單純的認為,就是我的創造力不如別人吧,所以想不出怎麼結合那麼多的元素來作畫,這點我可以接受。但是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我沒有辦法享受畫圖的樂趣,因為我親眼看見過,可以享受畫圖樂趣的人(不等於他是專業人士),真的是得到一個很重要的寶物,讓他們多了一個表達內心聲音的窗口。
因為這樣的經歷,我很希望蕃茄可以喜歡畫圖。尤其他個性敏感,我相信如果他能夠有畫筆幫忙,一些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感受也許可以用圖像的形式抒發,有助於他的情緒穩定。而且因為看見同學作畫時完全不受單一素材的限制,就決定把水彩色鉛筆蠟筆紙膠帶剪刀膠水等等所有的東西都集中在一起,也許可以刺激蕃茄嘗試使用各種素材。
沒想到,就這樣誤打誤撞讓我找到了當年「你怎麼想到要這樣畫的」問題的答案。
原來,創意是玩出來的。
孩子一開始對「什麼可以拿來創作,什麼不可以」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必須靠大人幫忙建立,而大人定下來的規範,往往就這樣決定了孩子探索的空間。
我的環境幫我定下來的規矩,所謂的畫圖就是「用鉛筆打草稿,然後用彩色鉛筆水彩或者彩色筆好好的上色」。如果當初我有想要用某些比較「奇特」的方法作畫,例如說用衛生紙去吸水彩的顏料,立刻就會被罵「浪費」。如果我塗色故意超出範圍,或者拿起筆就在紙上毫無想法畫線,也會立刻就被認定在「亂畫」而被制止。
而輪到我當父母的時刻,因為我已經見識過同學各種亂七八糟千奇百怪的創作方式,不管蕃茄拿什麼東西想要用,我都覺得「好像也沒什麼不可以」,就跟他一起試試看。
沒有被規定過「不准亂畫」的蕃茄,就這樣從只用原子筆,鉛筆,色筆開始,進化到筆和貼紙,筆和紙膠帶和軟木塞,筆和紙膠帶和撕破的色紙,筆和破色紙和棉花球和冰棒棍,一路進化到從我房間拿了木屑就走,覺得那是他正在找的完美素材。
我站在貼滿畫作的牆壁前,看著他今天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完成,完全看不懂他在幹什麼的狂野作品,覺得快樂。
孩子,希望這個興趣可以伴你一生。
---
隨文附贈「創意工作站」新活動:「#玩混合素材」例圖請看留言區。
(「創意工作站」傳送門:https://reurl.cc/a91oy4)
這個活動可以讓大家體會使用不同素材的樂趣。先拿一支筆在紙上畫出繞來繞去的線條,形成各種大大小小不同的區域。接下來,一次挑一個區域,用不同的素材把它填滿。可以把所有的區域都填滿,也可以有留白的地方,只要你覺得好看都可以。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小,可以跟大人一起完成一張圖;如果孩子年紀比較大,可以跟大人各自完成一張,比較看看彼此的創意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