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再一次矛頭對準了陳菊。
現在看柯文哲,我已經沒有去年大選混戰時的錯愕,也沒有今年稍早他一再背骨時的憤怒。
現在我更多的,是惋惜,甚至有那麼一點可憐他,感嘆一個曾經被視為台灣政治希望的明日之星,會被自己的 #憎恨、#偏見、#傲慢、#投機、#野心,扭曲到如此面目全非,被眾人所棄的程度。
我已經看破了柯文哲這個人,但,我還是得幫陳菊說幾句公道話。
🔹 高雄市長是台灣最不容易做的工作之一
很多人會覺得,高雄長期作為台灣唯二直轄市之一,市長應該是威風八面、滿手資源。但事實上,這都犯了以台北市的角度看高雄的刻板錯誤。真正有直轄市的資格,又有與之匹配的資源的,其實只有台北市。高雄市雖然有直轄市的行政框架,卻未必有與之同等的資源。
在中央地方權責劃分上,直轄市比其它縣市要多負責不少東西。舉個最淺顯的例子,在直轄市裡面,公立高中職一般是「市立」,也有自己的「市立」醫院系統;而在其它縣市裡面,公立高中職、公立醫院一般是「省立」,凍省以後則由中央概括承受,改隸「國立」或「署立」。
這些都意味著直轄市必須自行扛起很多日常政務的財政負擔,不像其它縣市由省府/中央概括承受. 也無怪乎2010年五都升格(桃園則稍晚)時,當時還是台中市長的胡志強率先發難,對中央政府要求「不接手國立高中職與署立醫院」。
同樣的差異,也出現在健保費補助、地方工務與道路修繕等方面。而當有重大建設專案的時候,直轄市也要負擔不少自籌款。
胡志強的大動作,看在1979年即已升格,默默承擔直轄市財政框架三十年的高雄,難免有種「我們早知道了」的心酸。
🔹 柯文哲不告訴你的「雙城故事」
高雄市有直轄市的行政框架,但經濟資源呢?
柯文哲和陳菊隔空交火,常常拿台北與高雄的「創稅能力」出來說事。身為熟悉城市發展軌跡的高雄子弟,沒有什麼比柯文哲這種去脈絡化的批評,更令人憤怒的了。
高雄自從日治時期就被定位為重工業的南進基地,國民黨來了,蕭規曹隨,仍舊在日本人遺留的基礎上,繼續把高雄建設成重工業城市。長期以來,高雄的城市經濟,高度倚賴於黨國色彩濃厚的石化、煉鋼等重工業。
重工業給高雄帶來了就業人口與繁榮,卻也留下了嚴重的污染問題。最不公平的,是在稅收數字上,台北卻以「總公司所在地」的姿態,掠奪了其它縣市以勞工血汗、環境污染所換得的經濟成果。
例如,2014高雄氣爆案的肇事元凶李長榮化工,一直到現在總部還放在台北市八德路。而產值上兆,九成以上產能都在高雄的中油,在2016年以前總部都還在台北市信義區,連帶地「創稅能力」也算給了台北市。
也因為黨國政府長期以來向台北「一極化」的發展策略,科技產業、國際商貿、高等教育,幾乎都集中在從台北到新竹之間的狹窄走廊。連帶地,高收入的就業與產業創新、國際化的機會,也都向北集中。
也無怪乎柯文哲會大言不慚地說台北市繳稅繳得多。
他所不知道的,是國家掠奪了多少外縣市的勞動成果、打壓了多少外縣市的發展機會,才造就了一枝獨秀的台北市。
撇開城市的常規財源與創稅能力不談,在「中央補助」這一塊,高雄與台北比也是吃虧多多。
台北捷運可以政府蓋好,用「一元起租」給捷運公司營運;高雄捷運就要搞一個四不像的BOT方案,讓捷運公司自負設備折舊與貸款利息,然後天天喊窮喊破產,直到陳菊完成債務協商與財務重組為止。
台北鐵路地下化可以中央全額負擔,高雄就得分段負擔25%~50%的自籌款。
健保欠費,馬英九可以編特別預算給郝龍斌幫自己擦屁股,陳菊就只能摸摸鼻子自己想辦法。
台北治水,三、四十年前就可以花掉上千億,高雄拿個兩三百億,用滯洪池這種省錢的方式做,還被柯文哲嫌到臭頭。柯文哲不告訴你的是,他的「海綿城市」概念,還是客卿林欽榮帶去的「高雄經驗」。
台北就像吃了最大的一塊餅,猶嫌不滿足的千金之子;而高雄卻是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很多事情得靠自己想辦法。
🔹 高雄的困境與陳菊市長的努力
上一代的高雄人,流血流汗,拼出了上一代的繁榮,卻輸給了全球化、都市化、知識化的世界經濟潮流。
因為全球化,台灣的製造業大量外流到中國,受傷最重的正是重工業起家的高雄。因為都市化,台灣的商貿與就業機會一股腦往台北集中,造成了高雄青年「北飄」的窘境。因為知識化,獨佔台灣一半以上高教資源的台北格外吃香,而高雄的科技業和高教資源,甚至還比不上台中、台南。
高雄,是一座陷入瓶頸的城市。
吳敦義時期,治市的宗旨是「不做不錯」、「好官我自為之」,只等著混完資歷、回歸黨國中央,更上一層樓。這時的高雄是停滯、怠慢,完全沒有在為未來做準備的。
直到謝長廷上任,才開始發掘高雄的問題,並一一提出對策。高雄艱苦的轉型,發想自謝長廷,而主要執行的部份,是在陳菊任內。
陳菊任內,在資源遠遠不及台北的情況下,高雄完成了包括高雄捷運、輕軌第一期、高雄港大型車輛「三國通道」在內的大型基礎交通建設。
從「文化沙漠」的惡名,到「文化新銳」的美名,高雄文教發展至關重要的衛武營兩廳院、海洋流行音樂中心、圖書總館、一鄉一圖書館,也是由陳菊完成主要的執行部份。
高雄未來的CBD「亞洲新灣區」,原來是高雄港邊的重化工業跡地,有嚴重的土壤污染問題。也是在陳菊任內完成曠日廢時的污染整治過程,才有現在蓄勢待發的姿態。
「大駁二特區」原本只是萬年荒廢的港邊倉庫群,在謝長廷發想,陳其邁、葉菊蘭協調,陳菊落實擴大的接棒努力下,已經成為聞名全世界的文化地景。
這麼多的成績,主要的執行部份都是在陳菊任內,是陳菊頂著不友善的中央政府與困窘的行政資源,一點一滴地打拼、實踐,才讓高雄展露出城市轉型的一線生機。
而在2016蔡英文政府執政下,高市府、市議會和中央政府終於有了「同心協力」的大契機。這時高雄的政策利多,多到看得大家眼花繚亂。黃線捷運初審通過,國艦國造與綠能給高雄帶來數以千億計的產業機會,橋頭科學園區起跑,舊有工業區清丈整理準備迎接台商回流,亞洲新灣區終於整治完成可以開發……
而這一切一切的機會,卻因為一次選錯人,而不幸地停下腳步。
🔹 柯文哲的五大罪
柯文哲被自己的「憎恨、偏見、傲慢、投機、野心」,扭曲到面目全非。事實上,從柯文哲對陳菊的明槍暗箭,便一一曝露了這五大罪。
因為憎恨民進黨、憎恨因理念差異而與自己分道揚鑣的蔡英文與陳菊,從「比較胖的韓國瑜」到「民主罪人」到「不是上半生坐過牢、下半生就可以為非作歹」……柯文哲不只一次用非人的、無的放矢的話語針對陳菊。但是,明理的人都看得出,柯文哲的話語裡,沒有邏輯理性,只有失控的憎恨。
因為對陳菊和新潮流的的偏見,柯文哲將吳祥輝、喜樂島等人在選戰中對自己的攻擊,都「乾坤大挪移」到陳菊對新潮流身上。但事實證明,吳祥輝和喜樂島甚至還談不上是民進黨,不管是非新潮流的姚文智,還是新潮流的陳菊,在器捐指控事件當中都找不到角色。
因為基於台北市長角色的傲慢,柯文哲毫無脈絡地批評陳菊治下的高雄「繳稅不如台北」、「還債不如台北」,但是,他卻忘了台北是天子腳下,是集黨國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千金之子,享受的資源與優惠都不是高雄可以比得上的。柯文哲講的愈多,只是愈突顯他的缺乏同理心。
因為投機的政治性格,柯文哲可以一再背骨,為難幫忙他做好第一任市政的林欽榮、蘇麗瓊、林洲民等人;可以把高雄妖魔化、全盤否定他曾經模仿學習的高雄經驗;可以完全背棄自己保護台灣主權的初心,向蔡衍明與中共政權輸誠。
因為問鼎總統的野心,柯文哲昧著良心為韓國瑜背書、出動網路聲量暗助韓國瑜,想讓韓國瑜成為自己在南台灣佈局的一枚棋子。諷刺的是,選後韓國瑜聲勢反而壓倒自己,斷了自己的總統夢。
柯文哲以為自己可以一再拿陳菊當稻草人,來換取不明究裡的選民的注意。但是,選民雖然可以一時被愚弄,時間久了,終究要給陳菊一個公正的評價。機關算盡太聰明,柯文哲,又幾曾算到自己現在總統夢碎的窘境?
我們也只能輕輕淡淡地說一句,「我們的生命,跟柯文哲沒有交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9的網紅劉櫂豪,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強颱尼伯特來襲,重創台東地區,劉櫂豪立委第一時間聯繫中央,國軍即刻派遣人員協助,並與行政院長聯繫,要求院長林全立即前來台東了解災情,並要求專案處理補助事宜。今(9)日空中運輸恢復後,行政院長林全與行政團隊第一時間搭機抵達台東,先後慰勞國軍、聽取台東縣災損簡報、馬偕醫院慰問醫護人員、探視安置在南清宮的...
一般修繕貸款 在 QQmei Facebook 八卦
【Q家英國買房日記end: 你了解你的房子嗎】
上一篇提到,英國買二手老房的過程中,除了財力證明、資金來源、貸款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甚至可能影響買家是否要繼續買下這間房。這個關鍵就是「房屋調查/評估報告」。
在冗長的買房程序裡,買家通常會收到兩種類型的報告。一個是由買方律師所提供的房屋調查報告(Searches);另一個則是強烈建議買二手老屋一定要自費做的建築評估報告(Building Survey)。這兩份報告當初可說是折磨死我和DDC了,每份報告都多達上百頁,晚上孩子睡後,我倆就挑燈夜戰邊看邊度估 😂 但不看仔細又不行啊!
大家一定納悶,這些報告是做什麼的咧? 如果用比較具體的比喻,律師所提供的 #房屋調查報告 就像是「身家調查」,舉凡跟這間屋子周邊有關的自然環境、政府基礎建設等,這些報告裡都會清楚地列出來,比如說:附近會不會建高架橋、高速公路或鐵路? 未來有沒有興建發電廠的可能?Thames Water 自來水管線位置?這塊土地是否是受污染的地?地下水或是附近河流水道造成淹水的風險指數?地層下陷風險?是否有氡氣污染? 基本上,跟這塊地所有有關的資訊全部公開透明,所以買家完全不用擔心自己買到受污染的房子而渾然不知。
至於我建議買二手老房一定要自費做的 #建築評估報告 呢? 則比較像是房屋「健康檢查」。 買家需額外找專業的建築評估師(Surveyor )到你買的房子進行全面性的檢查,這種檢查包羅萬象,幾個大項目包括:屋頂/窗戶是否有破損? 房子是否受潮?木結構有無蟲蛀?水管是否堵塞?是否有沒經過許可的改建?周圍的行道樹樹根是否可能影響地基?最重要的是,房屋結構有沒有損壞甚至倒塌的風險? 會如此強烈建議大家一定要花錢做這個Building survey的原因,就在於一般買家在看房時,根本不可能注意到這麼多細節;尤其英國大部分的房子又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古屋,就算重新裝潢過,也很有可能金絮其外、敗絮其中。
比如我們買的這間房,雖然屋主維持得算很好,但當初建築評估報告回來的時候,上面還是紅字一堆。其中最嚴重需要處理的就屬屋內有幾處滲水(damp)的痕跡,所以我們在裝潢動工之前,必須要先做好防潮層的工程(damp proof course)才比較安心。
總之,上述兩種報告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們絕對是影響買家是否繼續買下去的關鍵!很多買家收到報告後,發現房子問題比想像中多,光修繕費用就超出預算;抑或是發現房子周邊的天然環境不如預期(可能很常淹水、或是受污染),這時候隨時都可以放棄(Pull out),把損失降到最小。或是Building Survey出爐後,買家可以拿這份報告再和賣家議價一次,通常程序都進行到這邊了,賣家大多願意降價,這筆費用就當作負擔部分修繕費用。
以上,關於英國買房的房屋報告,我就詳細解釋到這邊啦! 就我所知,在台灣買房似乎沒有這樣的調查步驟? 但我覺得這點其實蠻重要的,等於在買到之前,已對這間房子了解到透徹,也是對買家本身多一分保障。
最後就來給大家看一下當初我們Building Survey裡頭,有一張房屋結構的解說,大家看完後應該可以想像當初我們在看報告時有多愛睏....
——-
#Q家英國買房日記連載
Ep0 交屋囉:https://pse.is/38rlhy
Ep1 老屋的美麗與哀愁:https://pse.is/3aur2j
Ep2 與房子的緣分:https://pse.is/3bn93q
Ep3 漫長的買房程序:https://pse.is/38alpv
買屋連載日記就到這裡正式劃下句點。請大家繼續敲碗接下來的裝修日記吧!
一般修繕貸款 在 Facebook 八卦
前一陣子有一則新聞討論度還蠻高的,有一位單親媽媽,向牙醫兒子提告,請求他依在20歲時與媽媽簽立的協議書,給付高達2,000多萬元的扶養費用,這個金額聽起來有些驚人,不過最後媽媽在這個官司中是勝訴的喔!
整件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這位媽媽在年輕時與先生離婚,隻身扶養2個兒子長大。老媽媽在法庭上表示,年輕時為了養大兒子,她總共舉債了2,000多萬元,包括幫兒子補習、重考及就讀大學牙醫系7年,然而,因為擔心兒子長大之後不孝順,不願意奉養她,所以當年就跟2個兒子簽立了一份協議書,約定以後經濟獨立的扶養方式。
這份協議書中主要是約定兄弟2人未來在取得牙醫師資格後,要把執業收入純利的60%,按月攤還給媽媽當扶養費,一直到累積至5,012萬元為止,以用來清償母親對2人所支出的教育費用等開支。
媽媽主張兒子既然取得了牙醫師資格,並且自行開設牙醫診所,收入優渥,自然應該履行協議書的內容。
既然會鬧上法庭,自然是兒子不願意依約履行。這位牙醫兒子主張,他在簽訂協議書時才20歲,就讀大學2年級,而協議書所約定的高額扶養費用,已經超過一般社會的道德觀念,違反公序良俗,所以無效。
不知道案情說到這邊,大家覺得要求兒子給付這麼高額的扶養費用有沒有道理呢?
民法怎麼看扶養費?
律師娘先帶大家來看看民法對於扶養費用是怎麼規定的呢?
在民法第1120條規定:「扶養之方式,由當事人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時,由親屬會議定之。但扶養費之給付,當事人不能協議時,由法院定之。」也就是說法律上的確是容許當事人透過協議書的方式,自由訂立如何給付扶養費。
當年這位媽媽在與兒子的協議書中,主要是訂立了這樣的內容:
由於2位兒子的父親對他們的經濟、生活起居、學業完全不負責,所以母親耗盡了精神、金錢,單親獨自栽培兒子長大。有鑒於現代的人多無倫理觀念,母親唯恐老來需要仰人鼻息。所以跟兒子約定好,在2人可以自力更生以後,要把收入純利的60%按月逐次攤還母親所支出的費用。
協議書中並訂明該筆金額是5,012萬元,而且須從簽立協議書日起,按銀行貸款計算利息。
日後如2人孝順則可以酌減催討的金額……等等,另外還敘述了遺產分配的原則。(這裡要特別說明,遺囑是有法定的成立方式,不是訂協議書就有效喔!)
看起來,如果法律規定當事人間可以自由協議扶養費用,協議書又訂得這麼明確,那麼牙醫兒子這筆扶養費用是跑不掉的。
只是兒子認為,母親既然說協議書裡的費用是2個兒子從出生後到成年期間所有的扶養費,包括家用日常支出、未成年時就學、教養費用及母親所付出的時間勞力等折算金錢,照理這些應該是母親對孩子的扶養義務,所以要求兒子要返還法定的扶養費用,是屬於違反公序良俗的無效約定。
雙方協議時兒子已成年,應有能力決定簽不簽
法官對於這則老母親跟牙醫兒子間的糾紛又是怎麼看的呢?
法官認為,這份協議書中雖然提到這筆高額的扶養費用是,老母親照顧兒子花費的經費以及心力,但是目的是在於約定兒子對老母親老年扶養的安排。協議書中,既然是約定自2位兒子可以自力更生開始,才按收入純利60%計算攤還的費用,也記載了將來減少的催討金額及遺產分配之原則,並不會造成牙醫兒子生活上的困難。
而且簽立本協議書的時候,兒子已經滿20歲,是完全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為有效的法律行為,自然可以依其智識能力理解協議書的內容,並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簽訂,既然簽訂了,就應該按約定於自立更生後,扣除開銷費用等支出,按月以收入純利60%奉養母親。
最後法院判牙醫兒子應該履行協議給父母親2,000多萬元的扶養費用。
不知道,各位若是這位母親,會採取同樣的方式嗎?
孩子從娘胎出生到20歲,如果母親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會擔心兒子不感恩在心,不懂得反哺呢?既然簽了協議書,為什麼兒子卻不願意報恩?按照法院判決裡面的描述,兒子的月收入可是在250萬元以上,不過,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故事,希望多數人都可以在關係裡找到彼此適當的距離。
手足之間,可請求分擔扶養費嗎?
除了父母向孩子請求扶養費之外,法院裡常見的還有手足之間請求分擔扶養費的案件。
像是雲林地方法院曾經審理一個案件是,一位母親的晚年扶養由兄弟其中一人一肩扛起,其他手足則是以遠居南部、另有家庭須照料等理由,並未負擔照顧母親之責。後來負責照顧母親的那位兒子因為中風的身體因素,已無力再繼續獨力負擔照顧母親,迫不得已就向調解委員會提出要求其他兄弟共同扶養母親的調解聲請,並也達成輪流扶養之協議。
不過,本來單獨扶養母親的這位兒子又另外向法院請求其他兄弟依比例分擔他過去十多年代墊扶養母親所支出之一切費用。但因為無法逐一保留所有支出憑證,而且長期保留憑證亦有實際上之困難,所以就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以每人每月平均消費支出計算,各兄弟應負擔其所代墊之扶養費用。
然而,法官調查本案母親在配偶死亡時,帳戶存款大概約有150、160萬元,其後也曾自行支付看護費用,其財產除了生活開銷所用之外,尚有支應購買服飾、親友間紅白帖禮金、孫輩結婚之價值不菲金飾、老家之水電、稅賦、修繕等費用,及捐贈佛堂、寺廟之香油錢等,甚至在農會、郵局仍有幾十萬的存款,所以有相當的現金存款可以自行運用,所以本案母親過去並無不能維持自己生活的狀況,就駁回了聲請人的請求。
可見目前實務上,對於請手足代墊扶養費用門檻並不低,孝順的部分,還是各自的心意評估能做到多少,不假外求吧!
一般修繕貸款 在 劉櫂豪 Youtube 的評價
強颱尼伯特來襲,重創台東地區,劉櫂豪立委第一時間聯繫中央,國軍即刻派遣人員協助,並與行政院長聯繫,要求院長林全立即前來台東了解災情,並要求專案處理補助事宜。今(9)日空中運輸恢復後,行政院長林全與行政團隊第一時間搭機抵達台東,先後慰勞國軍、聽取台東縣災損簡報、馬偕醫院慰問醫護人員、探視安置在南清宮的安養中心長者與卑南鄉農損勘災。劉櫂豪表示,行政院目前已全盤了解台東災情,林院長宣布農業災損補助專案,劉櫂豪並爭取一般財務受損災害同樣比照專案處理。針對台東許多校舍遭颱風毀損,劉櫂豪承諾極力向教育部爭取經費補助協助修繕。
尼伯特強颱重創台東,嚴重毀損台東地區街道、房舍與農業收成等,劉櫂豪立委要求行政院以最快的速度辦理補助專案,林全院長與農委會曹啟鴻主委當場宣布將台東縣全區列為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地區,受災農民自明(10)日起10天內向所在地公所提出申請,農委會已承諾預先播放救助金三億元至台東縣政府,林院長表示將與地方政府密切配合,改以抽查不需勘查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審核,協助農民度過難關。
劉櫂豪立委表示,謝謝林全院長在天氣狀況允許之後第一時間趕來台東了解,劉櫂豪向農民強調,此次補助將以專案處理,初步播撥款三億元補助現金,不論今年初有無申請過寒害災損補助的農民,均可備齊資料提出申請,程序處理將從速辦理。此外,劉櫂豪要求行政院應研議一般災損專案補助,以及針對觀光業者的低利貸款補助,並協助協調其他縣市調配大型機具與操作人員進駐台東,盡快恢復市容。針對台東縣內許多校舍遭颱風損毀嚴重,劉櫂豪承諾全力向教育部申請經費補助,盡速協助恢復完整的校園。劉櫂豪表示,除了政府資源外,重建台東仍需要民間的力量,民進黨已拋磚引玉捐出共110萬元,包含民進黨團50萬元,與立法院蘇嘉全院長60萬元,至台東縣政府社會救助金專戶協助重建,謝謝各界善心人士與台東站在一起。最後,劉櫂豪感謝今天來到現場的全國媒體記者報導,將台東的現況如實傳遞出去,劉櫂豪相信台東一定很快就會再站起來,屆時再邀請媒體朋友們一起回來看看台東重新站起來的面貌。
林全院長表示,除了農業災損專案補助之外,尚有針對一般鄉親的財物受損專案補助尚待中央政府研議,一定盡速研擬完成並與地方政府積極配合。保障鄉親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的責任,將以最快速度優先恢復水電供應,就財務與農業損失,農委會已預備至少六億,優先撥款三億元現金救助。林全院長表示,危機就是轉機,農委會台東農業改良場協助農民就排水、淤積、病蟲害等盡速解決與改善,中央政府將與立委劉櫂豪及地方政府保持聯繫,全力與台東站在一起,協助鄉親度過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