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歐洲今夏迎來兩波熱浪,在英德兩國導致百年一遇、法荷引發千年一次的破紀錄高溫,同一時間,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單日融冰紀錄也寫下歷史新高。美國國家暨太空總署NASA,近期就將長達十年、對格陵蘭從海空兩路雙管齊下的研究成果透過影片公開,發現當地的融冰不限於冰川表面,最大的威脅深藏水底,隨著格陵蘭最深海水溫度不斷變暖,最大的冰川難以避免將加速融化】
這不是山洪爆發,而是位於北極圈格陵蘭的融冰景象,紀錄片導演凱斯帕當時正在當地,拍攝「Into the Ice」氣候變遷紀錄片,意外捕捉2019年8月1號的真實畫面,才知道原來前一天,高達110億噸的冰已融化入海,創下格陵蘭單日融冰的最高紀錄。
(Clare Nullis/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
最近幾周,格陵蘭冰蓋的融化速度非常劇烈,僅在七月份,透過表面融化就損失了1600億噸的冰,這大約相當於6400萬個奧運規模的游泳池,僅僅七月,僅是表面融化,還不包括海洋融化
格陵蘭擁有僅次於南極大陸全球最大的冰蓋,丹麥氣象單位稱,當歐洲今夏因北非與西班牙的熱空氣蔓延,經歷了兩波熱浪,高溫比過往還要高出攝氏1.5-3度後,格陵蘭已有高達60%表面冰層開始融化,且從6月1號開始的傳統融冰季節起算,格陵蘭融冰量已高達2400億公噸,光是7月份就融掉2170億公噸。
(Ted Scambos/科羅拉多大學環境科學資深研究員)
除了2012年之外,我們已經有長達150年沒有看到這樣的融化,看起來2019年實際上將打破這個紀錄,格陵蘭才能有這麼大的融化量,我們看到冰蓋兩側的大量徑流,當然最終會增加流入海洋的河流量,正如我所說,長達七年的時間,我們已經看到了非常戲劇性也是最大的融冰,但在此之前,自格陵蘭最頂峰開始融化以來,已經有超過150年的歷史
根據丹麥氣象研究所的說法,格陵蘭自今年6月13號就曾出現,單日融冰量超過20億噸的驚人紀錄,超過40%地區都在經歷冰雪融化,被視為「極不尋常」,近期格陵蘭溫度高出均值攝氏10度,海拔3200公尺的頂峰部分地區,甚至每天有長達10小時氣溫在攝氏零度以上,七月開始融冰加速,全球海平面粗估上升幅度至少半毫米,這也使得專家憂心,格陵蘭這樣的融冰季節正逐漸成為新常態,海平面上升恐將對全球產生重大衝擊。
(Ted Scambos/科羅拉多大學環境科學資深研究員)
一毫米可能聽起來不多,但即便是很少量的海平面上升,對非常低窪非常平坦的地區也會產生重大衝擊,如果你跟邁阿密 新奧爾良 休士頓那裡的人談話,他們擔心的是,未來幾十年內,海平面會上升一到兩英吋,因為這意味著更高的風暴潮,這意味著現在地下水的氾濫與變化,最重要的一點,它不是二三十年前,且我們知道預測顯示,我們將來會看到更多類似的狀況
一份由美國及丹麥合作發表的最新研究,敲響了人類近期最震撼的末日警鐘,報告稱,最快到西元2100年前,全球海平面將因暖化而上升5到33公分,屆時許多地勢較低的島嶼與海島國家都會消失,如果格陵蘭的冰層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7.2公尺,人類恐將因而面臨空前浩劫,諷刺的是,對照今年的酷暑,2018是格陵蘭近10年來最寒冷的一年,美國國家暨太空總署NASA為了解密,長期派遣研究團隊駐紮格陵蘭,發現當地的融冰絕不僅限於冰川表面,最大的威脅深藏水底。
(記者VS Eric Rignot/冰河學家)
所以你正在掃描海底嗎?是的,我們正在測量所有冰川各方面到最底的高度,我的意思是基本上它(冰川)是站在水裡,現在我們正前往冰川曾經所在的其它地方,你知道所謂的地標,沿著冰川的一側就得看到冰川消失的證據
在這個名為「海洋融化格陵蘭」(OMG)的計畫中,科學家們發現,不同於大多數水體,格陵蘭周圍的海洋是隨深度而逐漸變暖,這是因為來自大西洋的溫暖鹹水,比新鮮的冰川水更重,這些水最終落到了底部,隨著格陵蘭最深海水溫度不斷變暖,最大的冰川難以避免將加速融化,NASA深知,必須得知融冰速度有多快,才能有助於降低人類受到的傷害。
(記者VS Eric Rignot/冰河學家)
我們一直都知道冰川已經從底部開始融化嗎?沒有,這是我們從十年前才開始思考的問題,十年前,是啊,為什麼你認為要花這麼長的時間,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冰川中看到了這麼多的變化,你真的必須弄清楚這裡缺少的東西,並且理解之前發生的事,可能人們過去從來沒有問過這個問題,是因為和他們有關聯的冰川並沒有劇烈變化
負責執行計畫的科學家說,格陵蘭在2002到2016年間,每年損失了2800億噸的冰融出的水量,足以填滿10億個奧運規模的游泳池,今年破紀錄的融冰只是開始,隨著海洋變暖,融冰量只會無止盡地爆增。
(記者VS Eric Rignot/冰河學家)
冰川真的非常大也非常深,那些是我們應該擔心的嗎?是的,水不僅從海底融化,而且如倒數計時般,迫使冰川後退,就像打開了一個水壩,它們是主要導致冰蓋融化的控制元素,是它們決定了一切
為了更全面了解格陵蘭,科學家兵分兩路,除了深入海底,還有一個團隊是從空中投放感應器,同步測量氣溫和海水鹽度,即時傳送,藉以勾勒出格陵蘭的暖化全貌。
(記者VS. Josh Willis/ OMG計畫首席研究員)
為什麼要把這麼多精力和經費集中在格陵蘭?格陵蘭有足夠的冰讓海平面升高25英呎,如果今天它全部融化,現在我們雖不認為(格陵蘭的)冰會在一年內融化,但無論是一千年融化25英呎,或者幾百年融化25英呎,事實上結果同樣是毀滅性的,這正是我們試圖透過這項(OMG)計畫想要獲得的,因為冰蓋將快速融化,這是源自於海洋與冰的交互作用,而不是因為空氣變暖,如果我們以激進的方式重塑海岸線,你是否想要對30年內,可能淹沒的房屋徵收30年抵押貸款呢,這是真的,是時候該開始面對處理了
2019年8月18號,北歐冰島將舉辦一場很特別的告別式,主角是當地第一條因氣候變遷而消失的冰河,因為冰河面積自2014年便從原先的9.3平方公里,大幅縮減剩下0.4平方公里,連原先的7%都不到,在這場告別式中,科學家們將替這條簡稱OK的冰河豎立紀念碑,敬告大眾,未來兩百年,所有冰河都將殊途同歸,同時也在呼籲世界各國,當極端氣候肆虐,撒哈拉捲起的熱浪已延燒至格陵蘭,海平面升高所引發的連鎖效應,必須及早設法因應。
一公尺幾毫米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
【連日的暴雨,已對緬甸及中國大陸13個省市造成嚴重災情。據統計,中國314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大陸南方六月份平均降雨達110.9毫米,比歷年同期多了12%,這也是1961年以來,雨量的前十水準。三峽水庫在6月29日進行今年以來的首次洩洪,7月2日,三峽庫容達到每秒5萬立方米,長江水利委員會宣布,啟動長江水旱災害防禦的Ⅳ級應急響應。包括重慶.四川,湖北.湖南.貴州.江西等地,這已是從六月以來,就一直遭到洪澇不斷。六月底,雲南昭通也普降暴雨,多個縣市遭受洪水侵襲。4日起,中國西南地區、江漢、江淮、江南北部等地,還會再出現新一輪強降雨,大陸氣象單位預計,未來三天將會出現雷暴大雨及大風等的強對流天氣。而在雲南鄰近的國家:緬甸,也是因為連日的暴雨,使得北方一處玉石礦場堆積形成了一片堰塞湖,而在雨水慢慢侵蝕下,在2號清晨終於承受不了,湖水挾著泥土沖刷之下,造成當時現場有上百名礦工來不及逃離,瞬間被活埋。】
{內文}
大陸南方地帶的暴雨,似乎沒有停歇的跡象,中國中央氣象台已經連續超過30天,發布藍色暴雨預警。
(大陸央視記者/陳揚)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重慶市的綦江區,那麼在一個星期之前,我在這裡為大家進行了一場直播,當時綦江區是迎來了有紀錄以來的最大的一次洪峰過境,那麼現在,也就是一個星期之後,這裡又迎來了一次超保證水位的洪峰,目前(6/30)洪峰正在通過
6月22日綦江流域出現1940年來,最大的洪水,一個多星期之後,又來一次。馬路變成河道,記者只能乘著衝鋒舟前進。
(大陸央視記者/陳揚)
看下這邊的門面一樓已全部進水了,那麼在早上的時候,當地收到了水利部門的預警,非常快速的轉移了當地的民眾,總共是轉移了六千多名
重慶這座山城,變成了水都。堅挺的山壁,成了融化的冰淇淋。
滾滾泥石傾瀉,向鄰近的三環高速公路逼近,威脅,從6月底以來已有跡象,交警單位早早進行交通管制,禁止車輛通行,而脆弱不堪的山體,終究,抵不過強降雨的摧殘,所幸沒有釀成傷亡。而在隧道內,不但路面,頂部的滲水情況,也讓安全堪慮。大雨過後的城市,到處都是積水,還有,等待拖吊清理的泡水車。
(民眾)
我的車是在這等紅綠燈,淹到腰部了,水後面漲起來了,車子都飄起來了,跟著水飄起來了
據統計,受到強降雨的影響,今年已有314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大陸南方六月份平均降雨達110.9毫米,比歷年同期多12%,這也是1961年以來,雨量的前十水準。三峽水庫6月29日進行今年以來的首次洩洪,7月2日,三峽庫容又達每秒5萬立方米,長江水利委員會,宣布啟動長江水旱災害防禦的Ⅳ級應急響應。
(上海氣象局首席服務官/鄒銳)
我們去年11月到現在,已經連續幾個月到達了厄爾尼諾事件(聖嬰現象)的標準,但是還是一個弱尼爾尼諾事件(聖嬰現象),這代表著降水偏多,包括我們從比較局部的地方來說,就是今年南海夏季風暴比較早,而且比較穩定,所以江南雨帶一直呈比較強盛的態勢
四川涼山冕寧縣6月26日一場7小時的特大暴雨,一處營地山洪來襲,遊客受困。
(待援民眾)
慢點慢點 水急的很
經遺一整夜的搶救,終於成功救出所有人,然而在冕寧縣有2100多戶受災,280多間房屋倒塌,道路中斷,至少造成22人死亡,經濟損失達到7.38億人民幣,洪水褪去,居民開始清理家園,想到那一夜的驚恐,仍然心有餘悸。
(居民)
60公分左右都是泥巴,腳伸下去,從這裡下面全是泥巴,水位是到這裡,浸泡了超過24小時了,因為這個水一直都降不下來
六月以來的特大暴雨,不只是重慶.四川,包括廣西.貴州.湖南.江西和雲南等13省市,1216萬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57億元人民幣。
(雲南彝良縣派出所副所長/許世雄)
所有人員全部起床,不要再睡覺了,關注河道裡的水,關注房屋清況,注意泥石流
6月30清晨四點多,警笛聲劃破了寧靜。
(雲南彝良縣派出所副所長/許世雄
白水江裡的洪水直接灌到了街道上,與我們街道挨得比較近的小區,它的路基已經沖毀,房屋已經成了危房,然後中途我們的車輛不時被落時擊中,後來喇只也被損壞了,沒有辦法只有用口頭喊了
雲南彝良縣派出所副所長許世雄聲嘶力竭的喊,要民眾起床快逃,讓當地兩百多人安全脫困。但隔著一座山,鄰近的緬甸就沒那麼幸運了,同樣也是受到連日豪雨的波及,北部的克欽邦一座瓦卡(Wai Khar)玉石礦場,形成了一片堰塞湖,雨水慢慢侵蝕著山坡的穩定度。2日清晨,終於承受不了。
6公尺高的泥流大浪,讓現場數百名礦工,連喊逃命的時間都沒有。官員表示,罹難人數已經攀升到162人,但還有數十人失蹤。
(記者/DAVE GRUNEBAUM)
就算氣象條件很好,這也是個危險的工作,但是這次情況,碰到了雨季 雷雨很頻繁,但問題是,這些人是絕望而且貧窮的,他們急需要錢,我們需要指出很重要的一點,據消息指出,這些人不是為礦場工作的礦工,而是在礦工結束工作後才會出現的拾荒者,他們翻遍廢棄物,尋找被漏下的玉石,有時他們的確會找到挖礦公司漏掉的玉,拿去變賣發一筆橫財,所以這些(出事的)人是希望撿到玉的拾荒者,他們絕望又貧窮,所以惡劣的天氣無法阻止他們,只要有辦法進入礦場, 他們就會一直這樣做
官員表示,政府擔心季風暴雨期間,恐發生土石流,先前就已下令7月1日到9月30日期間,區內礦場一律關閉,但數百名非法勞工,不顧規定乘隙闖入,釀成重大傷亡。極端天氣的威力超乎我們想象,暴雨過後並非寧靜,災害正持續威脅著我們。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7.04《文茜世界周報-歐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q6SHdojCaY
一公尺幾毫米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中天的夢想驛站》
【日島國治水以大地為師 從災難記取教訓 打造世界最大地下河川 興建最天空樹 成儲水防洪設施 效法"草船借箭" 把釀災暴雨轉成水資源】
前一陣子文茜的世界周報曾經為大家介紹過荷蘭總共做了好幾個在都市裡治水的設施,例如停車場刻意再往下挖,當下雨的時候就會變成滯洪池,日本前一陣子很著名的公共建築叫天空樹,天空樹蓋起來的時候,不只是一個高起來的高塔,事實上最頂端可以把很多的雨承接下來,然後透過裡頭的管子排到地下水道,而地下水道更是被認為世界級的金氏紀錄。
台灣和日本擁有著許多歷史上的共同記憶,而同屬於島國的特性,也讓彼此經常思考著相同問題,譬如治水。
1996年位於首都圈周圍的埼玉縣暴雨淹水,當時因為快速都市化所搭建起的,房舍、道路、水泥、瀝青都是堅強的隔水層,致使雨水只能通過路面流進河川,消化不及,數度釀災。
日本國土交通省首都圈外郭放水路管理支所長荒木茂:解決方法是要在地面上挖掘人工的排水路,但是要建造這些排水路,如果是要經過民宅就必須要徵收房子的土地,而且如果要蓋新的,也會比較花時間。
於是日本人治水的腦轉往地底思考,他們耗時14年在埼玉縣國道底下50公尺打造了一條長6.3公里,號稱世界最大的地下河川。位於外郭放水路的地下調節池高18公尺、面積更廣達13806平方公尺,號稱如果順利運作,能一口氣容納67萬立方公尺的水。
荒木茂:這個設施過去有56次流入的記錄,其中38次有真正排出到江戶川,剩下的十多次,流入的水量並沒有達到要運轉幫浦的程度,也就是說流入的水少於67萬的狀況。
這條東京外圍的地下河川,從2002年部分開始運作,平均每年運作5到7次,最高一次排水紀錄是在2008年8月,颱風所帶來的超強降雨,靠它調節排放了1172萬立方公尺的水量,但日本人並不以此自滿。
興建日本最高塔天空樹的時候,除了要它擔負起電視訊號傳送的任務,也打造它成為當地最大型的防洪儲水設施。
東京都墨田區雨水利用協會前副會長村瀨誠:現在的天氣常常會下很奇怪的雨吧,所以下的那些雨全部貯留在裡面。五十毫米、一小時五十毫米的雨量全部存在裡面,下面有空間,在這個地下有2635噸的水槽。
這是全球首例。東京天空樹從設計之初,就把雨水貯留納入考慮,包括塔上兩個展望台,和大面積的屋頂都能接水,然後透過集水管送進儲水槽。
村瀨誠:一年兩千萬噸的數字,下很大雨的狀況的話,墨田區會有兩千萬噸的降雨量。這些如果全部流到下水道就會發生洪水,但是如果全部都儲存起來的話,就會變成兩千萬噸的水資源,這樣很不得了。調查過之後,墨田區的人口23萬人,23萬人一年的用水量剛好是兩千萬噸。
把威脅人類的暴雨,瞬間轉化為可用的水資源,日本人從上到下集思廣益,效法諸葛亮「草船借箭」,像是高橋先生30年多前整修房屋,也趁機設計管線,讓雨水貯留,不但能自用還能避災。
雨水貯留浸透技術協會會長高橋裕:貯留下來的部分用在家裡的馬桶用水,有一部分滲透的水是分散到庭院那裡,然後流到地下。也就是說那段期間下的雨,完全不會流到外面,所以就是防洪的措施。在這個房子範圍下的雨全部是拿來利用,不然就是滲透到地下,絕對不會流到外面,所以可以防止淹水。
對日本而言,學會與水共生是島國的生存密碼,早在1400年前的江戶時代,著名水都大阪就曾仰賴四通八達的水運發展經濟。但隨著陸路建設增加,大量運用阻絕式的治水方法,也讓水都風華逐漸淹沒在歷史浪濤中。
大阪府西大阪治水事務所水都再生課課長輔美馬一浩:以前是防潮堤很高阻隔在河和都市之間,河和城市之間被隔開,大家蓋房子不會面向河。
不過近年大阪開展了水都再生計畫,透過水門控制市中心的河川水位,同時改良提防建構方式。以道頓堀川水門為例,平常水位就比木津川還要高,船隻從木津川開過來的時候,先等待第一道閘門開啟,開進水門後,兩邊閘門都關上,在裡頭等待水位調節到和道頓堀川一樣高,才離開水門。
自2001年完工後,配合周遭治水設施,不但讓市區免於淹水威脅,也讓當地人生活有更多機會與水親近。
身為島國,日本治水用心。好不容易貯存的水更是涓滴珍惜。為了要讓自來水直接飲用,他們不斷改良水的輸送淨化過程,先是透過沉澱過濾砂石,接下來臭氧和活性碳聯手消毒殺菌,而配送管線更是反覆巡查,逐步汰換,從二戰後高達七成的漏水率,如今大阪已降至只有6.1%。
大阪市水道局配水擔當森野和彥:漏水率高達70.7%,這真的很浪費,水就算製造出來也會被流掉。為了防止漏水,市內按照順序做漏水的檢測,發現有漏水的話,然後再檢查再修理,像這樣的事情重覆了非常多次。
嚴以律己,友善環境,日本島國治水,是以大地為師,從災難中記取教訓,終致深化全面地寫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