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信 ◎#林餘佐
你寫了一封長信給我
在木質的書桌上
對我述說一整個夏季的午寐
是如何漫長⋯⋯年輪在桌上移動
你輕輕繞過歲月給我寫信。
窗前的花卉如期綻放
像是我們的承諾如今得到應許
陽光粗魯地闖進你的視線
有些字詞耀著光像是輕柔的螢火蟲
忽明忽滅的段落,是你呼吸的節奏
——我能想像你逆著光,謹慎地修剪語言
好像這一切看來自然卻又耀眼
你說:昨夜星辰的嬗遞
讓你感到心慌,後來又提到
整理抽屜的雜物時
最後被留下的往往是最不喜歡卻又掛心的。
信中的墨痕深淺不一,我想此刻應是
你起身喝水端詳被弄亂的天象
(或許一邊繞室、徐走,像是在守候某種易逝的念頭)
接著你坐下、寫我們都在意的細節
並與歲月一同等待事物流轉⋯⋯。
——你說與沒說的,我都將懂。
在夏天的終點
收到你寫的長信,雖未打開卻早已閱讀。
時光是漫長的信件,我們將成為彼此的郵戳
只為了述說一件掛心的小事。
--
◎作者簡介
林餘佐
1983年生,臺灣嘉義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生。曾獲東海文學獎、東華文學獎、清華月涵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蕭毅虹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桃城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出版補助等。
最近開始懂得一種抒情且緩慢的聲腔,寫作時總浮現這樣的聲音。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8448 )
--
美術設計:沛容
攝影來源:BARN IMAGES|Roman Drits
--
◎小編賞析
正因為這時代什麼都很方便,某些不方便的事情才更有意義——比如在木桌上寫一封長長的信給你,且持續久遠,成為彼此的儀式(年輪在桌上移動/你輕輕繞過歲月給我寫信)。那些喜歡手寫字的人們,常說用寫的字才有「溫度」,但這神秘的筆尖溫度到底是什麼?詩人已為我們精巧地抓到要點:當彼此默契深刻,單看字,便能在心中比擬對方寫信的形貌。寫字總比打字慢,但就因為慢,才有「忽明忽滅的段落,是你呼吸的節奏」,一字字緩緩刻下,無法輕易剪貼還原刪除,所以「我能想像你逆著光,謹慎地修剪語言/好像這一切看來自然卻又耀眼」,像一場平淡卻又精心的表演,在光潔的信紙上跳躍。
第三段更舉出了整首詩裡我最喜歡的細節:就連墨痕的深淺,也讓收信者看出了什麼,想像那時的停頓有何意義,並在心裡想著「嗯,肯定是這樣吧」。這種種細節傳遞出比文字更豐富的資訊,乃至他能說出整首詩裡最亮的一句斷言:「你說與沒說的,我都將懂。」這是多麽令人羨慕的關係哪。乃至末段會說「雖未打開卻早已閱讀」也不難想像了。或許信上寫的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只是某些「掛心的小事」,但選擇持續寫信給你的這個行為本身,就意味著始終把你掛在心上;而那才是真正重要、卻未必會寫在信裡的一句話。如果對方都懂,就不妨寫封長長的信,卻總是扯些不重要的瑣事。如此日常,如此安靜美好。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7/20160707.html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
「東海大學中文系」的推薦目錄:
東海大學中文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光上黑山》山系列三首 Part2 ◎#胡家榮
〈你時時上山〉
你時時上山
山裡時時下雨
你說你喜歡山
你帶我上山
--
◎作者簡介
胡家榮,1985年生。台北木柵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長大以後,花人生大部分時間寫詩、看漫畫和電影。
(摘自《光上黑山》作者簡介)
--
美術設計:陳又瑄
攝影來源:陳又瑄
--
◎小編宇路賞析
在另一首詩〈你時時上山〉中,這裡的山看來與前一首的意義不太一樣,但似乎也可以連結起來。看前兩句「你時時上山/山裡時時下雨」,表示「你」對「山」的景況是熟悉的,後兩句「你說你喜歡山/你帶我上山」,如果不是喜歡,「你」是不會帶我上山的。「山」在這裡可借指一個實際地方或者領域、團體,「你」是一個帶路人的角色,套用到現實社會中,看起來滿理所當然的,意思僅止於此;但若與前一首接著看,又會發現:如果不是你畫山給我,而我看見了這座山,我會上山嗎?只是畫的還不夠,要描述山裡的風景、山上的路是怎麼走,我才會對於這座山有更多的認識,而去接近它、跟著你上山。所以比起前一首,僅只是表面的「看到」,〈你時時上山〉還要更進一步地了解「山」,並且進入「上山」的過程了。
以這一段來說,〈你時時上山〉前兩句「……時時上山/山裡時時……」起了頂針的作用,讓閱讀節奏有了一些變化;後兩句「你說你喜歡山/你帶我上山」則是比起上一首「畫山-看到山」多了一些情感層次。
(待續)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1/20160106.html
東海大學中文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時序在遠方 ◎林餘佐
時序在遠方
而意義綻放在身旁
我們任時光經過:
窗前、花園、童年。
肉身腐朽像是廢棄多年的沙發,
青春早已起身前往遠方。
像「大風吹」遊戲我們換過一張又一張的椅子
在座位裡學習抽象的意義,具象的規矩
週一必須配戴手帕,
週二閱讀過詩篇在此刻又被記起。
時間是偌大的教室,我們依次進入、離開。
多年後空無一人的教室,
只有我仍在習字、閱讀
我寫下種子,等待青春離席後開出花朵。
彷彿進入最像自己的季節
我開始懂得一些幽微的事物,如隱喻、象徵
欲望以及隨之而來的自瀆。
——我能感受泥土在雨後的騷動,
像是遠方的貓躡手躡腳的經過。
(我想要寫下遠方,卻不知如何下筆)
遠方是觸碰不到的生字
陌生的筆順無法書寫即將到來的事物
所幸光影堆積著知識,我動用知識想像遠方
是一個巨大的書桌放置著過往的片段
或是一個小巧、堅固的箱子,
打開則是更多的生字
更多的遠方,是肉身永遠到達不了的遠方。
--
◎作者簡介
林餘佐
1983年生,臺灣嘉義人。東海大學中文系學士、國立東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生。曾獲東海文學獎、東華文學獎、清華月涵文學獎、中興湖文學獎、蕭毅虹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桃城文學獎、教育部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出版補助等。
最近開始懂得一種抒情且緩慢的聲腔,寫作時總浮現這樣的聲音。
(以上簡介轉自: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78448 )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Flickr c.c.|eflo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flon/3873573454/ ),原圖經左右翻轉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
--
◎小編賞析
我們生活在此刻,而遠方同時往前往後展開;寫作作為一種旅行,就是朝著「遠方」發進。那些逝去的(如青春),以及那些還未到來的,我們都急欲以寫作觸及。這些嘗試多半終是徒勞,別說想像未知的未來,甚至無從完整地重建青春;但我們仍樂此不疲。儘管經歷與體驗總是不足,無法在此刻完美地理解與捕捉、有些甚至花費一生也不可能;我們仍持續打開那小巧而堅固的箱子,拿出藏在裡面的生字,繼續拼湊成屬於自己的足跡。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5/20170517.html
東海大學中文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你是否想過,今日以中文書寫的地名,背後可能有漫長的演變與你想像不到的來由。大灣、大員、大冤這些用來指稱台灣的用語,原本僅是指台南的安平。而蘇澳的地名或許不是來蘇士尾這位漢人移民,而是四百年前一個橫越大海而來的西班牙聖人名字。至於以烏龍茶聞名的凍頂,據說地名來由是因為先民窮到只能光腳上山採茶,聽到這樣的解釋,難道你不會心生懷疑?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福建語、客語或北京官話。於是,要探討地名真相,得能聽其發音,分辨真義,而不是看著中文字妄自解讀,自己說了算。
透過兩位作者的完美配合,這本史無前例的新台灣地名著作終於得以問世。由中研院台史所翁佳音直接解讀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地圖史料,引用清、日文獻佐證。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則將兩人嚴謹推論的成果,以精鍊但親切的文筆介紹給讀者。
因此,從本書的三大單元,一段段不同以往的地名真義將被挖掘出來:
一、 地名源流:台灣有太多似是而非的地名,例如九份之所叫九份真的是因為過去住有九戶人家,每次都要把物資分成九份的緣故嗎?而生番空真的是取名自漢人把原住民殺光的歷史傷痕?亦或只是地名以口語傳述時,語言差異產生的誤解?
二、 常見地名:有些地名處處都可見,但它們的意思真的相通嗎?你是否想過處處可見的紅毛港與紅毛城,這些紅毛指的是哪國人?荷蘭、西班牙,還是英國人?
三、 命名邏輯:地名可能蘊藏某些特殊現象,有的來自台灣的地形氣候,有些則是人文環境,因此仔細回想便能發現台灣的河流大多叫做溪,而且有些地名明明叫湖,卻又沒有水。但,這又是為什麼?
要去探索這些真相,必須懷著對這片土地的溫情,以及對於過往歷史的尊重,才可能做出最接近真相的解答與討論。只有這種有趣但深入的追索,才能讓你感受到台灣地名是一種融合長久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族群的智慧結晶,因此這些探索,將不只是一則則文獻地圖上的田野考查,也會是你回溯自身與土地從何而來的一段過程。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Hw0eXgIxm0/hqdefault.jpg)
東海大學中文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從語言文化看懂台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出自閩南語?
冬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台灣,代表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滷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閒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台灣食物語源考察
台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出成為英日語系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台灣多元文化的歷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出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歷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滷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台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了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只有歷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別?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台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台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台南擔仔麵和台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台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系豐富了台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系。而泡沫紅茶等反輸出的外來語,更推廣了台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QvcENdI1yI/hqdefault.jpg)
東海大學中文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放假了」兒童繪本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 楊麗玲
內容簡介:
放假了!真開心!
這個假期你想做什麼呢?
你知不知道你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
小時候放假的時候做些什麼呢?
三個世代的童年假期,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組成穿越時空的年代劇場
臺灣從戰後至今,隨著時代的前進,小學生的放假生活也在演進,從貧窮的簡單到富裕的多樣,歷經很多變化,但不變的是與家人共度假日,那不論辛苦或享樂的幸福。
現在的小學生如何想像,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小時候放假做什麼呢?現在放假跟爸媽出國旅行,有沒有想過從前要幫忙爸媽到市場賣菜?現在出門開轎車、搭高鐵,沒有看過從前城市的三輪車?還有鄉下的牛車?
三個世代的童年假期,透過文字的故事、繪畫的描述,組成穿越時空的年代劇場,一幕接著一幕,帶領小學生從現在回到過去,因了解過去而珍惜現在、展望未來。
放假是童年最美好的時光,放假也讓上學變得更有意義,所以說:放假了!真開心!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作者簡介:曹銘宗
擁有童心和熱情的臺灣文史作家、專欄作家,致力以淺白、貼近生活的文字書寫臺灣的歷史文化。
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文化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曾獲三屆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多次入選「好書大家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出版三十多種臺灣歷史、文化、民俗、語言、人物著作,繪本文字著作有《鷄籠中元祭》、《臺灣宗教之美:迎媽祖》、《臺灣小吃之美:基隆廟口》、《洄瀾》,近年著作有《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臺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臺灣食物名小考》、《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與翁佳音合著)等。
作者簡介:楊麗玲
1962年冬天生,插畫工作者,喜歡旅行、喜歡走山路、喜歡寫寫畫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BlTS-l0B0Y/hqdefault.jpg)
東海大學中文系 在 東海大學中文系排球隊- YouTube 的八卦
AboutPressCopyrightContact usCreatorsAdvertiseDevelopersTermsPrivacyPolicy & SafetyHow YouTube worksTest new features. © 2021 Google LLC ... ... <看更多>
東海大學中文系 在 東華與東海的中文系 - 閒聊板 | Dcard 的八卦
我妹妹今年高三學測完申請入學正取東海備五東華她現在很煩惱如果兩個都上要去那間請問 ... 選東海. B142015年4月24日. 國立交通大學. 0. 終究是中文系.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