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豪老師文字專欄
說到讀「文言文」,你會想到哪一本參考書呢?
我打賭,99%的人,會想到《古文觀止》。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自己也是從學生時代就讀到今天。
那麼,這是不是中國文學的歷史上,「最好」的一本文學參考書呢?
這個問題,如果你問中文系的學生,恐怕答案會很分歧。
如果你問中文系的教授,那麼答案大概是肯定的:
「不是,前面還有《昭明文選》呢!」
在這裡,先做點文學體系的科普。
中國的文章分類,有個最簡明的分法:
「一種是駢文。」
「一種是散文。」
散文好理解,你今天看到滿大街的作文補習班,教的都是散文寫法。
那麼,什麼是駢文呢?
為什麼文章的體例,還搞個「馬」偏旁的專有字呢?
那就來說說「駢」這個字。
「駢」的本義是,兩匹馬拉著一輛車。
所以可以引申為:「並列」
再進一步引申為:「對仗」
所以,駢文就是一種對仗體的文章。
你可以簡單理解成:
「由很多個『對聯』組成的文章。」
有一句成語,最能形容這種文章,叫做「駢四儷六」
因為,駢文的句式,四字句和六字句最多。
順便提一下,「儷」是「成對」的意思。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文章?
這是一種讀起來,會搖頭晃腦的文章。
因為,駢文非常重視形式美和朗讀的節奏感。
所以,一讀駢文,自然就容易搖頭晃腦。
比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再比如:
「暮春三月,江南草長。」
「雜花生樹,群鶯亂飛。」
當然,這種文章愛的人很愛,不愛的人,則很看不順眼。
主要就是「華而不實」,很像流行歌曲的歌詞,有點無病呻吟的味道。
唐朝這種浮華的時代,當然很流行駢文。
可是,就有兩個文人很看不慣,所以提倡寫散文。
「散文」,沒有「駢文」那麼多形式上的講究,只要文從字順就好。
像我現在寫的,就是散文,很貼近口語,讀起來沒壓力,不用查字典。
因為這也很符合人性的需求,所以慢慢的也就流行起來。
這兩個人,就是韓愈跟柳宗元。
這兩位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但是,請注意!
「唐宋八大家」,是古代文章的最高水準嗎?
當然不是,他們最多只能代表「古文」的最高水準。
「古文」就是散文。
因為,先秦諸子百家的文章都是「散文」。
所以,韓愈他們的主張,在當時來說等於是:
「恢復古文寫法」
所以,韓柳二公並不是「文章」八大家。
而是,「古文」八大家。
在文學的天地裡,還有另一半屬於「駢文」。
清朝大才子袁枚有一句話:
「一奇一偶,天之道也。」
「有散有駢,文之道也。」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說到這裡,你應該就明白文章一開始的那個問題了…
要把《昭明文選》跟《古文觀止》分優劣,其實沒什麼意義。
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
這兩個選本,一個屬於駢文陣營,一個屬於古文陣營,沒有可比性。
(當然,《古文觀止》也有若干駢文經典作品,這是特例,別抬槓)
不過,不能相比,並不代表兩者的文學價值相當。
無論文學風氣怎麼變,中文世界中,地位最高的文章選本,永遠都是
----《昭明文選》
不信你去問問中文系的教授們。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研究中文的人都貴古賤今呢?
還真不是。
來聽聽白話文大家的評價吧。
魯迅說過這樣的話:
「以《古文觀止》和《文選》並稱,初看好像是可笑的」
「但在文學上的影響,兩者都一樣地不可輕視。」
這話意味著,《古文觀止》的影響力,確實不亞於《昭明文選》,畢竟通俗。
但是,將這兩部書相提並論,在內行看來,確實可笑。
關鍵在於藝術性。
文學的本質,在於藝術性。
我們來看看兩部選文集的對比,你就知道了。
《古文觀止》,書名聽起來氣派很大,其實還真是中文作文參考書。
是清朝的兩位私塾先生,選編的古文入門讀書,給學生當範本的。
《昭明文選》,則是國家級文獻。
由一位文化素養極高的皇太子(蕭統),帶領全國第一流的知識份子(比如劉勰),精心編選出來的文學典範。
說一下歷史背景好了。
梁朝的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品德姑且不論,文學素養沒話說。
他兒子蕭統遺傳了父親的文學興趣,最喜歡和文人雅士們談詩論文。
等蕭統做了太子,就開始想做點文學事業了。
他一方面搜集天下圖書,一方面延攬知識精英
準備再三,然後從歷代詩賦文章優中選優,編成《文選》。
(昭明是他的諡號,後人補加上去的)
這些精英裡邊,最有名的就是《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
看到這裡,你應該知道這兩部看起來並駕齊驅的文集….
背後蘊藏的差異有多少了吧。
在學中文的人心中:
補習班老師的講義《古文觀止》
跟國家級資源堆出來的《昭明文選》,是不能相比的。
當然,看到這裡你可能會不服氣:
「憑什麼太子編的就比較有藝術性?」
「沒聽說過高手在民間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請你先做一道國文常識選擇題。
問題:你覺得以下哪些類型的文章會被《昭明文選》收錄呢?
(A)儒家經典節選,比如《詩經》、《春秋》
(B)諸子百家節選,比如《莊子》
(C)歷史名人演講,比如《左傳》、《戰國策》
(D)重要歷史記載,比如《史記》
如果以單純好文章就選的標準來看,以上四項都應該收錄才對。
好比說《古文觀止》,選了大量的(C)、(D)
但是, 《文選》作者蕭統在序言裡特地強調說:
「以上四項,一概不選。」
理由倒也充分。
不選儒家經典,因為這些經典是人倫典範,節選就等於褻瀆,萬萬使不得。
(這是政治原因)
不選諸子百家,因為那些著作重在立意,不重文采。
(這是藝術原因)
不選名人演講和歷史記載,因為它們不屬於文學創作。
(這還是藝術原因)
而且,這個標準還有個合理的例外,就是史書裡的評論部分。
因為這些評論都是史官深思熟慮之後的個人創作,很重視修辭,所以就入選。
(這也是藝術原因)
以這種態度跟標準來選文,內容當然沒問題。
至於《古文觀止》呢?
這本書我個人非常熱愛,爛熟於胸,當然沒有非議兩位吳夫子的意思。
但是,這就只是本參考書,還是抄來抄去之後的結果。
好用是好用,歷史性的意義就一般般。
這可不是我說的,是兩位夫子自己在序文裡說的。
古文宜選乎?
曰:「無庸也!」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則選尚已。
古文至今日,操選政者,代有其人,駸駸乎有積薪之歎矣!
尚宜選乎?
曰:「無庸也!」
詳略互見,醇疵錯陳,則選又尚已。
且余兩人非敢言選也,即焉云耳!
即之奈何?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選而略者、詳之,繁者、簡之,散者、合之,舛錯者、釐定之,差譌者、校正之云爾。
蓋諸選家各有精思深意,以抉古人之奧,讀之者取此置彼,則美者或遺。
一概觀覽,則勞於睹記,此余兩人所以彙而集之也。
-
是為選文之論。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誰造就了奇異的明朝士大夫(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自十餘年前中國興起說史熱,明史便成爲一門顯學,迄今爲止,僅關於明朝死因,恐不下百種說法。五花八門的明人明事講作,圍聚了衆多明粉,其中不少人以明朝爲理想社會,對夢迴大明心弛神往。
他們喜愛明朝哪一點呢?很多明粉都對說史者描繪的明朝讀書人生活充滿豔羨。他們過著體面的日子,且非常賦有氣節,不平則鳴,進諫起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歌可泣,壯懷激烈。
查看明史,這確是實情。以大明王朝的言官爲例,他們知無不言,敢於面斥皇帝,死於廷杖也不畏懼。似乎是了不得的士人。
但是,我在讀明朝作品、看明代人物時,總感覺這個時代的士人,比起漢唐甚至兩宋來,有些不對勁。
哪裏不對勁呢?
他們不怕死,卻從不敢造反。
他們看似活得體面,但在皇帝甚至皇帝的奴才太監面前,卻沒有尊嚴。
他們的壯烈,大多通過犯諫的形式實現。那種犯諫,於今人而言,無異找打、「犯賤」。
有人說明朝很硬氣,對外有骨氣,對內有正氣,但細品起來,這種硬似乎不是強硬,也非堅硬,而是僵硬。
史料顯示,大明王朝臣民普遍具有自我壓抑的陰柔人格。
「無論是他們的外貌氣質,還是他們內心的情感流露,他們看起來全像是溫柔的女子。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
這是明朝萬曆年間到達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男人印象記,他驚訝於中國男人都如此文弱,看起來都像女人。
他的明人印象絕非空穴來風。《明史》爲證,當時士大夫們打架也是這個樣子。萬曆之前的隆慶年間,隆慶五年,內閣發生內訌,朝堂之上,大學士殷士儋揪住首輔高拱的脖領子,出言不遜,推來搡去,而滿堂之上,士大夫們沒人敢拉架,或者連拉架的氣力都沒有。再後的天啓年間,魏忠賢把持的內廷,隨便派幾個太監,就可以揍士大夫一頓,甚至將他們活活打死,大臣毫無還手之力,即便知道對方並未奉旨行事,在正當防衛範圍,對打起來也一敗塗地。大約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手無縛雞之力。
這種衰相,在漢唐時代是無法想像的。所謂漢唐雄風,雄在哪裏?首先是士人的陽剛尚武,漢唐文人持劍,關鍵時刻可以強行改變國家命運,諸如東漢末年三國前期朝堂群雄們,挾天子以令諸候,逐鹿中原。而明清時,全然不見了這般霸氣。他們談武色變,完全淪爲「動口不動手」的雌化書生。這個時代,智勇雙全的諸葛亮類「士表」已近絕跡。文人士大夫的主流人群,向著另一條方向發展。那是一條甚麽方向呢?
就是家臣化。這種家臣的特點是:以君爲國,把君主家的事視爲國家大事的全部,沒有整個族群命運的考量,更沒有政治文化革新使命的擔當,就個體而言,也失去了自我,喪失了創造力所必需的個性與野心。
回顧中國二十四史,我們知道,隋朝開闢了最有活力的中國盛唐,宋朝則是開創了華夏文化繁榮的頂峰,而這兩個王朝的建立者,都是握有重權的士人、前朝權臣,而自明朝始,這樣的權臣再也沒有出現。
明朝所有皇帝寵臣,看似神通廣大,其實在皇帝面前極其卑微,都算不得權臣,因爲沒有決策權力可言。明朝中後期,皇帝的寵臣,大都是嚴嵩這樣的怪胎。得寵時,他們與皇帝並肩出入內宮、共進御膳;失寵時,他們失魂落魄,甚至流離失所、乞討要飯。從天堂到地獄,只憑皇帝的一句話。士大夫自己掌握不了自己命運,更休論左右甚麽國家民族命運。
從才華而言,嚴嵩也應該算是士人中的佼佼者,他是著名的詞人和書法家,在詞章和書法上的造諧一流。但是這個四十八歲才開始發跡的士人,靠的不是傳世之作,而是給皇帝拍馬屁、貢獻華而不實的神馬浮雲——敬天「青詞」。
明史《嚴嵩傳》給嚴嵩這種士人的定義是奸臣,還給嚴氏父子羅列了衆多罪名,無非是他整了人殺了人。其實,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瞭解,那些嚴嵩父子整殺的人,都是嘉靖皇帝想殺要殺的人,自始至終,不是嚴嵩父子弄權,而是嘉靖皇帝弄權。你可以說嚴嵩是個沒有人品的奸臣,但卻不是甚麽一手遮天的權奸,真正有資格叫權奸的,唯有當朝皇帝。
就明朝士人形象而言,嚴嵩顯然是個反面,而正面形象人物又如何呢,他們是令人鼓舞的士人麽?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揭秘:秦始皇后宮嬪妃為何在史書上集體失蹤?(三)|知史百家
李開元、歷史春秋網
(續)
胡亥對始皇帝的愛戴和信賴,近於盲目,也成了他生存的依賴。始皇帝死後,胡亥將對始皇帝的愛戴和信賴,移情轉移到了老師趙高身上,最終釀成了身死國亡的悲劇。胡亥人性中的這樁隱情,隱藏在一個有名的故事當中,這個故事,就是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的故事,見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故事大概如下: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想篡位,怕群臣不服,設法預先測試一下。他把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忍不住笑了說:「丞相搞錯了吧?把鹿說成了馬。」他當即問左右的臣下們,臣下們或者沈默,或者說是馬,也有說是鹿的。事後,趙高網羅罪名,將說是鹿的人一一處治。從此以後,群臣都畏懼趙高。
指鹿為馬,已經成為漢語的常用成語,比喻顛倒黑白,混淆是非。這個故事,也廣為流傳到海外,日語中說傻瓜為「馬鹿」,詞源就在這裡。中文以指鹿為馬比喻顛倒黑白,著眼點在於趙高,是基於趙高的行為生出的意義。日語以「馬鹿」比喻傻瓜,著眼點在二世,是基於二世的行為生出的意義。這件事情,作為故事來聽,非常有趣,傻瓜加騙子,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作為歷史來看,非常離奇,難以令人相信真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那麼,這個歷史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呢?
我今天的回答是,這個歷史故事,是一個有特殊背景的歷史故事。這個特殊的背景,就是胡亥與趙高之間的特殊關係。胡亥與趙高之間究竟有什麼特殊關係呢?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請大家注意這樣一個問題,趙高為什麼敢於在二世面前如此顛倒黑白,二世又為什麼在趙高面前如同瞎了眼的傻瓜?
胡亥這個人,不善言辭,不喜歡交往,做事無城府而有些莽撞。他一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信任的人依賴極深,幾乎到了盲信的地步。秦始皇在世時,他對秦始皇就是這樣,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到的,秦始皇之所以格外寵愛他的原因之一。胡亥的這個特點,在始皇帝去世以後,非常明顯地轉移到他與老師趙高的關係上來。
趙高是始皇帝親自為胡亥選定的老師。始皇帝之所以選中他,首先是出於對他的信任,再就是看重他出類拔萃的才能。趙高早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秦宮擔任尚書卒史,相當於秦王的秘書,長期在秦王嬴政身邊從事機要工作,後來被嬴政提拔為中車府令兼行璽符令事,就是秦王的御前車馬班長兼管秦王的璽印,可謂是得到嬴政絕對信任的心腹內臣。趙高曾經犯有大罪,蒙毅治以死罪,削其宦籍,秦王嬴政憐惜其才,赦免其罪,官復原職,可見嬴政對趙高的器重。
趙高做了胡亥的老師以後,深得胡亥的信任。始皇帝去世以後,胡亥將對始皇帝的愛戴和信任移情於老師趙高,他以後人生中所有的行動,都是在趙高的指導下進行的,可以說是事事聽從趙高。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舉出七件事例來說明。
一、 沙丘之謀,二十歲的胡亥之所以上了賊船,偽造遺詔,逼迫長兄扶蘇自殺,是聽了趙高的勸誘。
二、 即位以後,他之所以誅殺兄弟姐妹,斷絕了人間的親情,也是出於趙高的主意。
三、 他曾經有意釋放蒙毅,重新起用,在趙高的反對下,他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四、 他苦惱生命短暫,想享受人生,知心話只對趙高傾訴,將趙老師視為唯一的密友。
五、 他身居宮中,不見群臣,由趙高充當群臣與自己的聯絡人,將趙老師視為自己唯一的代理人。
六、 當趙高幹政日甚,李斯和老臣們上書請求罷免趙高時,胡亥完全不能接受,他在給李斯的覆信中,極力為趙高辯護說:「你們說趙高有擅權生變的危險,這句話從何談起!趙高是仕宦於宮中多年的舊臣,心志不以安穩而鬆懈,不以危難而變易,行為廉潔,處事幹練,憑藉自身的努力,以忠誠上進陞遷,以信義稱職守位。朕甚為看重他,而丞相甚為懷疑他,究竟為何如此?」
七、 在表示了自己對趙高的信任以後,胡亥用幾乎近於哀求的語調請求李斯等大臣不要對趙高多疑,他說:「朕年少時痛失先人,人事上識知甚少,行事上不習治理,丞相年老,來日不多,不知何日撒手人世,朕不屬依趙君,還有誰人可以托靠?趙君為人,精廉強力,下知世事人情,上能尊君適朕,丞相不要多疑。」他把趙高視為始皇帝死後的唯一依靠,幾乎賦予了兒子對父親的信賴。
正是出於這種信賴,當李斯等老臣堅持清除趙高、勸諫休養息民時,二世選擇了站在趙高一邊,他將消息通報給趙高,下令將以李斯為首的老臣們逮捕下獄,交由趙高審理處置。趙高羅織罪名,將李斯屈打成招,趙高將結果報告二世時,二世高興地說:「如果沒有趙老師,我幾乎被丞相出賣了。」
八、 陳勝吳廣起兵,天下大亂,鉅鹿之戰,秦軍主力被項羽消滅,劉邦軍逼近關中。趙高見大勢已去,發動政變,命令弟弟郎中令趙成(宮廷警衛大臣)和女婿咸陽令閻樂(首都咸陽市長)領軍攻入望夷宮中,逼迫二世自殺。臨死之前,二世與閻樂之間有一段對話,最可以看出二世與趙高的關係。
二世說:「能否見丞相一面?」閻樂回答說:「不可以。」
二世說:「希望得到一郡之地為王。」閻樂仍然回答不可以。
二世又說:「請求得到一萬戶的封地為侯。」又被拒絕。
二世尚存一線希望說:「願意與妻子一道做庶人百姓,待遇比況諸位公子。」
閻樂無意再聽下去,說道:「臣下接受丞相的命令,為天下誅除足下。無論足下如何多說,臣下也不敢答應。」於是閻樂指揮部下逼近二世,迫使二世自殺。
俗話說,死前吐真言。二世一生,看重的是個人生命;死前,他最強烈的願望就是活下去。二世一生,信任的是老師趙高,死前,他的第一個願望,就是見趙高一面。他知道發動政變、逼迫自己自殺的人就是趙高,竟然無怨無恨,只求見一面,他對趙高的依賴,至死也沒有改變。
身為歷史學者,我每讀史書到這裡,總感到驚奇。胡亥與趙高的關係,上朝是君臣,下朝是師生,私下裡是親友,情結上宛若父子。胡亥對趙高的信賴,幾乎是不可動搖的事情。在這種絕對的信賴中,胡亥已經變成了盲目的傻子,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判斷力,甚至失去了常識上的判斷力。如果我們明瞭這種歷史和心理的背景,指鹿為馬的故事大概就可以得到理解了,胡亥為什麼會得到始皇帝格外寵愛的原因,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不過,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寵愛胡亥,可能還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是什麼呢?我認為,可能與他的母親有關。
胡亥的母親是誰?
不管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中看,如同始皇帝這樣的權勢高位者寵愛幼子,常常還有一個重大的理由,就是在眾多的妻妾中,幼子的母親往往是年輕貌美,最得老夫歡心。妻是新人美,嬌妻幼子好,愛屋及烏的人情,古往今來如此。關於胡亥的母親,史書上完全沒有隻言片語提到,這是非常奇怪的一件事情,不得不要多說幾句。
在古代中國,特別是秦漢體制的政治格局中,王后或者皇后往往比較低調,對政治干預較少。待到夫君過世,兒子做了皇上,自己做了太后以後,不但備受尊崇,高調出頭,往往權高位重,積極干政。特別是在兒子年幼即位的時候,太后常常成了施政的中心,太后的親屬們也形成一大政治集團,這就是我們不時耳聞的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權。母后干政和外戚擅權,是世襲王政體制下的制度性產物。
秦國歷史上,始皇帝的高祖母宣太后、養祖母華陽太后、母親帝太后都曾經擅權一時。二世皇帝的母親,在胡亥即位以前默默無名,這可以理解,然而,二世即位以後,也沒有聽說過有關她的任何活動,她的名字也完全不見於任何記載,這就不但奇怪,而且異常了。
我常常說,古史的記載,只有萬分之零點零零一,九千九百九十九點九九九都沒有記載,都是空白。在如此巨大的空白中,我們往往需要作合理的推想,儘可能地樹立一些識別性的標竿,既提示可能的方向和背景,也留待新的研究和發現來證實、填補、修正和證偽。對於胡亥的母親,我們不妨由此作一點合理的推想。
我們前面講過,胡亥絕對信賴趙高,他收到以李斯為首的老臣請求清除趙高的上書後,曾經回信請求老臣們不要懷疑和加害老師趙高。胡亥在回信中把趙高視為始皇帝死後自己唯一的依靠,賦予了兒子對父親的信賴。這封信見於《史記·李斯列傳》,原話是這樣的:「朕少失先人,無所識知,不習治民,而君又老,恐與天下絕矣。朕非屬趙君,當誰任哉?」
在這裡,胡亥提到自己「少失先人」。胡亥所說的「少失先人」,首先應當理解為父親始皇帝的過世;不過,胡亥「少失先人」,也可能包括他的母親更早就已經過世。不然的話,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的,如果他的母親還健在的話,應當成為太后,母系一族,也應當為他提供支持和援助,不至於除了老師趙高而外,幾乎是舉目無親,流露出如此巨大的孤獨感。也許,正是因為胡亥的母親在始皇帝去世以前就已經早早過世,所以,始皇帝愛屋及烏,將對早逝嬌妻的愛憐轉移到胡亥身上。也正是因為如此,歷史上沒有留下她參與政治的記錄。
愛屋及烏的秦始皇,特意為胡亥選定了老師趙高。秦始皇之所以選定趙高,當然是看重他出類拔萃的能力,趙高是第一流的書法家和法律專家,也是車技高強的武士和幹練的能吏。另一方面,趙高是趙國人,出身於趙國的王族,他的趙國出身,可能也是秦始皇選他做胡亥老師的原因之一。為什麼這樣說呢?
戰國時代,各國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同一國家出生的人之間,交流更為方便。比如始皇帝的母親是趙國人,呂不韋為他找的面首嫪毐也是趙國人。秦始皇選用趙國出身的趙高作為胡亥的老師,或許是因為胡亥從小熟悉趙國的語言文化,選用趙國出身的趙高更為方便?
胡亥生於秦王政十八年,當時,他的祖母帝太后趙姬還在(十九年去世),趙姬是趙國人,這可能是胡亥與趙國關係密切的因素之一。不過,在胡亥與趙姬之間還有一位人物,這就是胡亥的母親。胡亥的母親,或許出身於趙國?她的趙國出身,正可以將趙姬、胡亥、趙高等趙國元素連接起來,為撲朔迷離的歷史提供一種可能的解釋。
追蹤疑案到了這裡,我們對於秦始皇為什麼格外寵愛胡亥,為什麼考慮選取他為繼承人的問題,可以說有了大致的瞭解,對於誰是胡亥母親的問題,雖然也可以說是樹立起了幾個識別性的標竿,然而,詳細的真相,仍然深藏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無法找到可以引導我們繼續深入下去的線索。對於破解誰是秦始皇的皇后、秦始皇的後宮究竟是些什麼人的疑案,我們剩下的最後線索,就是長子扶蘇了,我們將繼續追查下去。
《秦始皇的秘密》作者:李開元,出版社:中華書局
(三之三,續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 在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里的很多東西 - YouTube 的八卦
包括了 中國古代 天文他的父親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在成人禮上也取了字這個對於起碼來說很重要的成人禮成人禮對於 中國 人來說是一件大事那罐的就是帽子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