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台灣教育部」📚📚📚👀
「韋佳德 呼籲 台灣老師與時俱進。與其 排斥 機器翻譯 不如 教學生 其正確用法!」
除了上通告、主持節目外, 我從事口筆譯工作已有七年的時間並在台灣大學/研究所任教口筆譯。我有很多學生曾跟我訴苦說,雖覺得機器翻譯方便,卻不大會使用。再加上,他們國中高中有很多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叫他們不要用機器翻譯,秉持著絕對排斥的態度。因此,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機器翻譯之重要性這點事。
翻譯教學於機器翻譯時代(Machine Translation Era, MTE)迫切需要探討具有挑戰性之新教學法以便提高現有翻譯課程品質,並研究學生對於機器翻譯之使用。我曾寫過一篇論文專注於研究與分析機器翻譯的使用。研究者經由焦點團體、同儕討論互評、回溯晤談、搜集資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學生對於機器翻譯之態度與觀點。首先,筆者回顧了相關文獻並設定了理論架構。其次,筆者探討傳統翻譯課程與當下蓬勃發展的機器翻譯之間的差異。當時此研究亦期望能提倡新機器翻譯教學法及創新實務方法,以提升學生對新翻譯工具和技術之知識並促進其適當使用。
近數十年來學生、研究者和教師對於翻譯課程以及機器翻譯(MT)之概念進步很多。與此同時,翻譯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一直晚至廿世紀半期才蓬勃發展,漸次獨立成為一門學科。該門學科因其歷史甚短而建立在其他學科上。再加上,其研究範圍甚廣闊。有鑑於此,翻譯研究包括其他的分支科學,如翻譯教學和機器翻譯——後者亦屬於計算語言學的範圍,因而視翻譯研究為跨領域的學術研究。
在現代數位化時代,學生只要上網按電腦鍵盤上的鍵即可獲得大量的資料和訊息,這情況與過去大相徑庭。在這樣知識爆炸的環境,面臨龐大且俯拾即是的網路翻譯資訊,身為一個學習促進者(facilitator)如何引導學生篩選、過濾(不)適用的資料以及對於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是廿一世紀的翻譯教師面臨的一大考驗。
我研究之理論架構為溝通式翻譯教學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CTT)。該教學法奠基於建構論的教學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翻譯課程互動性設計和設施、以及主張教師指導學生瞭解如何運用所有翻譯工具—包括機器翻譯軟體程式—而非知識的擁有者和分配者。
學生不當使用機器翻譯的不當後果之一為正確性不足。所謂正確性之定義包括語法正確性及術語精確度。透過此研究而得的另一結論為對不同語言和術語語料庫施加交叉檢視(cross-checking)的必要性。如同所搜集的資料中顯示,未來有些翻譯家亦可當機器翻譯編輯者:預編輯者或後編輯者(pre-editors or post-editors)。 換言之,翻譯人員就應按照機器翻譯的標準編輯原文或進行譯文修訂。
所以,機器翻譯有何用處?首先,讀者應知道眾所周知最適合運用機器翻譯之文本為字彙以及語法使用較容易預測的專門文本而非一般語言翻譯,更不用說是文學作品。而是絕對局限不容忍太多變異的專門文本。 故,機器翻譯可發揮翻譯援助、資訊掃描、起草援助以及預編輯、後編輯之作用─「以上均為歐盟執行委員會之機器翻譯的功能用法」。有趣的是,讀者可發現五種功能用法裡的四種已由從未接受過正規的翻譯訓練之學生所使用。此結果應使我們反思在一個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刺激以及隨時隨地可上網的社會裡,教師應扮何種角色?在教室裡,學生應用機器翻譯來對比和對照原文跟譯文;在家裡,學生則理應將機器翻譯視為極為技術詞典或進行專門翻譯任務之工具之一。
我本來旨在介紹新的教學法,稱為「逆向教學法」(“reverse approach”),顧名思義,該翻譯教學法于傳統翻譯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在逆向教學法的觀念裡,學生從傳統課程反向操作而達到最終目標。學生開始學翻譯,也就是一些極為技術性的或專門翻譯:如法律報告;因為按照本研究結果,該原文運用機器翻譯進行翻譯任務可翻得最準確。逆向教學法認為通過使用機器翻譯和翻譯記憶工具來做專門文本的翻譯則將説明學生愈來愈熟悉該專門語言之辭彙和術語,因此專門文本翻譯並不是學習翻譯的最終目標。另一方面,以學生為動態多元翻譯教學中心將活躍起具建設性、重溝通的互動教學經驗。此外,學生應學習如何把句子分成一段一段(segmentation)以便有效地進行機器翻譯並提升其精確度。
生前擔任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翻譯職位的克勞德-皮朗(Claude Piron)曾寫機器翻譯頂多只可把翻譯人員最簡單的部分自動化,但卻無法解決最難也最費時的任務意味著完整研究原文以講解歧義:翻譯家為何要費一整天翻譯完五頁而非僅僅一兩個小時? […] 原文裡有必須解決的歧義。譬如曾有一次一名原文筆者為澳大利亞醫生,他舉出在二次大戰時在日本戰俘營所申報疫情的例子。該情況下"Japanese prisoner of war camp"所指的是一個有日本俘虜的美國營還是有美國俘虜的日本營?英文裡有兩種可能的意思,故翻譯家必須進行研究,若有必要也務必給該澳大利亞醫生打個電話。
詞義消歧的問題彰顯了教師背負正確地指引學生以及提醒學生進而意識到機器翻譯的局限為了避免錯誤的翻譯所造成的傷害,翻譯學生應時時謹慎小心。
翻譯本來的意思就是把一種語言-文化系統翻成另外一種,拉丁文trans-latio原詞意義與中文所謂的「翻」很像。在該創新翻譯教學中,教師必須促進學生意識到文化特色之翻譯難度,並強調在一個民族句法模式裡(ethno-syntactic paradigm)語言的每一層可傳達文化特色,其包括表面上語義上無效(semantically void)之語法詞素。
最後,任何所實施的翻譯課程該採取一種描述性(descriptive)而非規範性(non-prescriptive), 規範性教學法亦稱為教授制式教學法)的教學法。有鑑於此學生不應忌諱運用機器翻譯,反而是該清楚地瞭解並適當地選擇翻譯工具及其軟體程式。與此同時,教師則應扮演適職的角色,從專業、道義、和學術觀點幫助學生辨別該工具的優缺點,以提升學生學習如何有效地運用該程式之成效以促進學生翻譯專業的品質以及成效。
再一次,我愛台灣。希望台灣變得愈來愈好,也希望我在這個社會裡能夠發揮貢獻。還望大家多多支持。
若您不認同我的想法,歡迎討論。
歡迎分享自己的想法。
(無須經過本人允許,喜歡的話,歡迎分享)
教育ETtoday新聞雲ETtoday分享雲ETtoday星光雲Yahoo!奇摩新聞TVBS 新聞中天快點TV快蘋果日報即時新聞即自由時報自活水來冊房水商業周刊商NONEws 不新聞 Nownews 今日新聞今日新聞今日新聞今譯人譯事 Bubu譯站 @譯人譯事
reverse用法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八卦
【學習英文我都這樣做】對「對的問題」訂出小目標,刻意紀錄、刻意觀察、刻意比較、刻意抄寫
語言學習如同做實證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ㄧ樣,問題問對了,方向就對了。問題的收斂過程入下:
初始的問題:「背單字要用哪本書?」
➠ 「單字要怎麼背?」
➠「單字怎麼背我才用得出來?」
➠ 「單字要怎麼背我才用得出來,且用得自然、合適、符合上下文的語境的需求?」
➠「單字要怎麼背,怎麼練習,以達到使用地自然且自動化產出? (可以像 How are you? ㄧ樣不假思索地使用)」
當我們問到了最終、非常具體、確切的問題以後,我們就可以找一個model,一步步對問題去做逆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開始對問題去思考「那我要達成這個目標,中間包含了什麼每一個我都能個別訓練的小目標呢?」以單字學習來說,可以各別訓練的其中一個小目標如下:
【小目標例子】
觀察口語英文和書寫英文的差別 (雖然不是總是有差別,但大多時候都會有)。在內容相對輕鬆的美劇當中,去觀察口語的英文,和在文章當中,去觀察書寫的英文的「用字」,對兩者進行「紀錄」、「學習」。
例如,在口語時說「不清楚」, 可能我們只會用個 not clear,但在學校裡、甚至在 TED TALK 裡,我們可能會聽到的是 ambiguous、甚至 lacking in transparency。
一般英文學到的「成名」我們可能學到的是 become famous,但在美劇裡用的 put sb on the map、或是某人 rise to fame。
在學校裡學的放棄叫 give up、quit 但口語中老外可能會突然用出 bag it 或是 pack it in。
這些都是不刻意紀錄、交叉比較的話,難以變成「產出」(output) 的用法。不要先第一步就想有沒有什麼規則和方法,能讓你第一秒分辨什麼是口語用法什麼不是(這就是在錯的時候問了對的問題)。
很多東西在我們頭腦有夠多 language data 後,都會解決。
我喜歡恆毅力這本書的作者說過的一句話:
"Even the most complex and creative of human abilities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its component skills, each of which can be practiced, practiced, and practiced."
其中所說的 component skill,就是上面的小目標。
我的新課「活用語彙力」將會圍繞在如上述的邏輯般,帶大家用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方式學習單字(其實我不喜歡說 “背單字”)。相同的邏輯,我們還可以用來看文法、聽力、口說、寫作等等的學習。
至於要怎樣「刻意抄寫」,以後再跟大家聊聊!
reverse用法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八卦
【學習英文我都這樣做】對「對的問題」訂出小目標,刻意紀錄、刻意觀察、刻意比較、刻意抄寫
語言學習如同做實證研究 (empirical research) ㄧ樣,問題問對了,方向就對了。問題的收斂過程入下:
初始的問題:「背單字要用哪本書?」
➠ 「單字要怎麼背?」
➠「單字怎麼背我才用得出來?」
➠ 「單字要怎麼背我才用得出來,且用得自然、合適、符合上下文的語境的需求?」
➠「單字要怎麼背,怎麼練習,以達到使用地自然且自動化產出? (可以像 How are you? ㄧ樣不假思索地使用)」
當我們問到了最終、非常具體、確切的問題以後,我們就可以找一個model,一步步對問題去做逆向工程 (reverse engineering)。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開始對問題去思考「那我要達成這個目標,中間包含了什麼每一個我都能個別訓練的小目標呢?」以單字學習來說,可以各別訓練的其中一個小目標如下:
【小目標例子】
觀察口語英文和書寫英文的差別 (雖然不是總是有差別,但大多時候都會有)。在內容相對輕鬆的美劇當中,去觀察口語的英文,和在文章當中,去觀察書寫的英文的「用字」,對兩者進行「紀錄」、「學習」。
例如,在口語時說「不清楚」, 可能我們只會用個 not clear,但在學校裡、甚至在 TED TALK 裡,我們可能會聽到的是 ambiguous、甚至 lacking in transparency。
一般英文學到的「成名」我們可能學到的是 become famous,但在美劇裡用的 put sb on the map、或是某人 rise to fame。
在學校裡學的放棄叫 give up、quit 但口語中老外可能會突然用出 bag it 或是 pack it in。
這些都是不刻意紀錄、交叉比較的話,難以變成「產出」(output) 的用法。不要先第一步就想有沒有什麼規則和方法,能讓你第一秒分辨什麼是口語用法什麼不是(這就是在錯的時候問了對的問題)。
很多東西在我們頭腦有夠多 language data 後,都會解決。
我喜歡恆毅力這本書的作者說過的一句話:
"Even the most complex and creative of human abilities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its component skills, each of which can be practiced, practiced, and practiced."
其中所說的 component skill,就是上面的小目標。
我的新課「活用語彙力」將會圍繞在如上述的邏輯般,帶大家用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方式學習單字(其實我不喜歡說 “背單字”)。相同的邏輯,我們還可以用來看文法、聽力、口說、寫作等等的學習。
至於要怎樣「刻意抄寫」,以後再跟大家聊聊!
reverse用法 在 Logic Pro 中的Reverse 利用聲音反轉來創造不同的效果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