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採用高強度間歇運動是安全的,但有少部份的情況不適合,詳情請點閱文章。在專業人員的監護下,運動是一種比藥物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是最近我在糖尿病衛教學會會刊上寫的一篇文章,有關於這一陣子很熱門的間歇式訓練!分享我在實習過程中看到的一些成果。不知道怎麼上傳pdf檔,只好把文字copy過來,圖片用上傳的方式,希望對於有興趣的朋友們有幫助!
高強度間歇式訓練與心血管疾病
孫志銘/營養師
對於一般健康人而言,運動的確是預防慢性疾病的最佳良藥,然而運動的方式千百種,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一般人而言,每週至少30分鐘的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Moderate Continuous Exercise, MCT)或是20分鐘高等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當然如果需要減重則這樣的運動頻率當然是不夠的。但是,你是否曾想過,建議用來燃脂減重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Higher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是否也能運用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人身上?答案是YES!
什麼是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相較於適當強度(40~6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連續運動維持一定心跳的運動方式,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的運動,同時包含了較高心跳速率(80~9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7~9/10或是15~16/20)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60~70% 儲備心跳數1或是感覺盡力程度評級2表4~5/10或是12~14/20)反覆出現的運動模式,圖A上半部指的是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下半部則是屬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圖解則可清楚表示兩種運動的不同。常見的較高心跳速率以及恢復適當的心跳速率的時間比約為1:1或是1.3:1,1個比例的間隔運動通常會是3分鐘、4分鐘或5分鐘,意思是說每進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便需要3分鐘的恢復期,然後再繼續3分鐘的高強度運動繼續下去;而1.3:1則為4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之後搭配3分鐘的恢復期。針對於有慢性病患的訓練的頻率則為一個禮拜1~2次的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每一次則包含3~4組(1組為一個高強度加一個恢復)間歇式訓練。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適用於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有氧運動包含了:走路、跑步、階梯運動(Stair climbing)、腳踏車、划艇(Rowing)以及游泳。
為什麼這幾年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會變得這麼熱門?因為這樣的訓練方式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狀況不同而有所調整,像是過重、肥胖甚至是糖尿病人都適合。它所提供的運動效果會比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要來的更好,運動時間也來的更短,運動完畢之後所需要的氧攝取量(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也比較高,消耗的熱量也比傳統的連續型運動多增加6~15%。那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具備了什麼優點呢?1.可以同時使用到有氧及無氧呼吸來消耗能量;2.改善血壓、促進心臟血管功能;3.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增加肌肉對於葡萄糖的利用;4.改善膽固醇指標;5.減少腹部脂肪及增加肌肉重量。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起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更可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血管舒張、改善心情以及更多的能量消耗。
圖A: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的運動強度及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運動強度 (Puhan et al., 2006)
文章到此,許多人可能會關心的問題是,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包含心肌梗塞、心臟移植、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真的安全嗎?根據Leon等人在2005年所發表的研究,對於心血管疾病復健(Cardiac rehabilitation)的患者,適當強度的連續型運動發生危險的機率約為每50000至120000有1人;而根據Rognmo等人在2012年所發表的研究中發現,高強度間歇式訓練所發生的危險機率其實也很低(表1),因此安全性是無庸置疑的。
表1 (Rognmo et al., 2012)
雖然高強度間歇式訓練對於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是很安全的運動方式,但是並不代表這樣的運動方式適用於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據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ACVPR)建議,若符合以下條件之患者,則不建議使用高強度間歇式訓練:
Angina pectoris greater than class I on 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lassification
Greater than 1 mm ST depression on exercise EKG
Myocardial Infraction /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3 weeks
CABG < 4 weeks
LV Ejection Fraction < 40%
Complex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or a-fib
Orthopedic limitations to treadmill exercise (must be able to walk > 20 minutes on treadmill)
(請原諒筆者沒有把這些翻成中文,因為覺得英文就可以解釋的很清楚,翻成中文之後可能會沒有這麼貼切)
就安全性考量,當心血管疾病患者剛開始在做任何運動時,都建議需要有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醫療器材做適時的監測,確定患者在運動時出現任何的不適都可以被記錄,例如呼吸短促、心絞痛、心電圖異常、跛行…等,等到患者運動一段時間之後,這些不適的情況皆已改善且不再出現,我們也了解怎麼樣的運動方式、運動強度對於患者是最安全的狀態下,才能夠讓他們自由自在的去運動。因此除了美國心臟血管及肺臟復健學會所提及不適合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條件之外,當然還須考量患者的意願、平時的運動習慣、生活型態…等,才能夠讓這些患者可以安全且開心的運動。
後記:會挑這樣的主題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筆者目前正在美國的心肺功能復健中心(Cardiac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實習,看見許多來做復健的病人們其實存在的不只有心臟疾病問題,當然有血糖問題的也是佔多數,而這些患者因為保險給付的關係(根據疾病狀況,美國保險給付總共24次或36次的復健次數),因此每週會到復健中心報到3次,每次運動1個小時,持續維持2至3個月,當然在運動期間會有所屬的醫護人員照護,包含了呼吸治療師、護士以及運動生理學家(exercise physiologist)3。而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目前正運用在實習的單位中,很讓我難忘的是,筆者在實習中心看到兩位即將畢業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竟然可以在跑步機上奔馳,他們的年齡也都50歲以上了!當然不是建議要跑步,只是看到他們在復健中心有如此大的進步真的讓人很驚豔!運動不止可以當作一種處方,而是一種比藥物更棒的治療方法!
備註:
1儲備心跳數:(Heart Rate Reserve, HRR = (HRmax-HRrest) x intensity + HRrest)。HRmax為最大心跳,可用年齡做為預測方式,其公式為(220-年齡);intensity指的是運動強度,適當的運動強度為40~60%,較高的運動強度則為60~80%;而HRrest指的則是休息時的心跳。
2感覺盡力程度評級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Scale,為一種評量運動時候自己對於運動強度的評值,評級表分為兩種:一種是1到10分,1分是自己覺得運動很輕微,10分則是強度最重;另外一種是6到20分,中等的運動強度約為12到14分。臨床上6到20分的評量表較為常見。
3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在2015年之後不再使用原本的運動專員(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Specialist®)名稱,而通通更名為運動生理學家(Certified Clinical Exercise Physiologist®)
參考文獻:
Puhan MA, Büsching G, Schünemann HJ, VanOort E, Zaugg C, Frey M.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high-intensity exercise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6 Dec 5;145(11):816-25.
Leon AS, Franklin BA, Costa F, Balady GJ, Berra KA, Stewart KJ, Thompson PD, Williams MA, Lauer M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ubcommittee on Exercis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the Council on Nutriti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tabolism (Subcommittee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Circulation. 2005 Jan 25;111(3):369-76.
Rognmo Ø, Moholdt T, Bakken H, Hole T, Mølstad P, Myhr NE, Grimsmo J, Wisløff U. Cardiovascular risk of high- versu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Circulation. 2012 Sep 18;126(12):1436-4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2.123117. Epub 2012 Aug 9. PMID: 22879367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df」的推薦目錄: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早上運動,可以使罹患攝護腺癌風險下降26%,乳癌的風險也下降27%】--- 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研究顯示
養成運動習慣,管理體重,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更可以防癌!1項研究發現,在早上運動,預防乳癌、攝護腺癌的效果更好。今年9月《國際癌症期刊》1項研究結果指出,相較於晚上7點至10點運動,在早上8點到10點間運動的抗癌保護力更好【註1】。
■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癌風險!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調查,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都是誘發癌症的主要危險因子,且至少有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
多數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好處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運動甚至是某些癌症的抗癌處方。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預防勝於治療」,許多癌症的先天危險因素,如老化、性別、基因目前是無法改變,但後天的危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缺乏運動、肥胖是可以靠你我去改變,特別是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顯得格外重要。
■運動不只可以抗老 還能預防癌症
隨著年齡的增加,癌症發生率也會隨著攀升,癌症是老化的疾病,國民健康署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罹癌的人有82%發生在50歲以後。為增強自我免疫力,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2018年的統合研究指出,運動如爬山、有氧活動(快走、慢跑、競走、滑冰、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跳舞、跳繩)、重量訓練(舉重)等休閒活動可降低12%-28%罹癌風險,目前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中度的證據則為肺癌。
歐洲大型規模研究(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發現有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患大腸癌及乳癌的風險。因為當身體在運動時,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也會增多,讓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身體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或復發,同時引起大腦產生讓身體愉快的物質(如多巴胺),可消除憂慮和煩惱,抑制不好的情緒,鍛鍊自我意志,增強抗癌的決心和毅力,並可減少體脂肪,減少因肥胖帶來的罹癌機會,並可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
■癌後人生,運動好處多
癌症不同的治療方式,如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造成心臟、內分泌、腸胃道、免疫、代謝、神經、肺部、疲憊感、淋巴水腫及各種疼痛,運動可降低癌症治療前後的不適感,特別在降低疲憊感、焦慮與憂鬱感、強化身體機能、增進健康相關生活品質已有實證。
透過每週3~5次30分鐘有氧或阻力訓練的中強度運動(有點喘但可聊天的程度)強化身體機能活化細胞,可顯著減少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對身體的影響。如果太過虛弱無法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改為每次10分鐘,以少量多次為原則,建議每週累計運動總量能達到150分鐘以上。【註2】
■掌握3原則減少癌疲憊
▸常有癌友詢問醫生關於罹癌後運動的問題,時常聽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醫生,我現在可不可以運動?可不可以做重訓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大多數時候是Yes!根據過去研究,運動可有效增進免疫能力,這對於癌症的治療是相當有幫助的。而且癌症病患如果有肌肉質量缺乏以致肌少症的情形,研究也指出其存活率較低,這告訴我們身體肌肉量的多寡其實是會影響存活率的。
許多癌症病友因為食慾不佳造成營養不足,再加上缺乏運動、治療所產生的身體負荷,肌肉質量流失相當快,這時就要小心可能會造成肌少症,並影響長期的預後,這也顯示了阻力訓練來增加肌力,對於癌友相當重要。
▶癌症病友要怎麼運動?
由於每一種癌症所需注意的情況也不太一樣,也因此,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針對癌症患者的運動提出了原則性的建議:
1. 有氧運動:如慢跑、健走、單車、游泳等運動,每週3~5天、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以上(有點喘但可以講話、聊天的程度)。而太過虛弱無法從事長時間運動的患者,則可以每次10分鐘,運動總量累計達到每週150分鐘以上。
2. 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單槓、伏地挺身、舉啞鈴或舉礦泉水瓶等運動,每週2~3天,由低阻力開始,逐漸增加。
3. 柔軟度延展運動:每週2~3天,特別著重因治療癌症受影響的關節,像是頭頸癌患者常會有肩頸攣縮的情況,應該要著重頸部及肩部的伸展。而乳癌患者常會有肩部活動度受限的情形,應著重肩部活動度運動及伸展。
■除了以上原則性建議,癌症病友在做運動時,還有需特別注意的地方:
1.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仍應該持續保持身體活動,以少量多次為原則。
2. 如果有癌細胞骨轉移的病人,則需要以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像是瑜伽、走路、自行車、游泳、有氧運動等,以避免造成骨折。
3. 乳癌及婦科癌症病人容易會有淋巴水腫導致肢體腫脹,在進行阻力訓練期間,應全程穿戴袖套或壓力襪套,以減緩或避免淋巴水腫。
4. 攝護腺癌與婦科癌症(如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患者常因腫瘤或治療導致容易有尿失禁的情況,應加強骨盆底肌群運動,以強化骨盆底肌群力量,來預防或減緩尿失禁問題。
5. 運動期間如有不尋常症狀發生,像是頭暈、喘、胸悶、心悸等情況,這些症狀可能會是危險的訊號,應該要停止運動,並返回門診告知醫師相關症狀,以做進一步的評估,並考慮調整運動形式。【註3】
■運動是抗老防癌的第1道防線!
國健署表示,8成2罹癌者是發生在50歲之後,已有強力證據證實透過運動可有效對抗的癌症分別為食道癌、大腸癌、腎臟癌、膀胱癌、胃癌、乳癌及子宮內膜癌。【註4】
特別是癌症病人最為苦惱的疲憊問題,也可藉由運動減緩,並減少憂鬱及焦慮的情緒,給予癌友良好的鼓勵與心理支持,看到自己運動能力的增強, 也能回復自信,增加抗癌信心。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註1】
Weitzer, J, Castaño‐Vinyals, G, Aragonés, N, et al. Effect of time of day of recreational and household physical activity on prostat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MCC‐Spain study). Int. J. Cancer. 2020; 1– 12. https://doi.org/10.1002/ijc.3331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ijc.33310
∎【註2】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規律運動可降低20%罹癌風險!」:http://bit.ly/34dUeD3
∎【註3】
康健雜誌-「癌症病人該如何運動?掌握3原則減少癌疲憊」:http://bit.ly/34uRX6D
∎【註4】
中時新聞網Fashion「抗癌最佳運動時間點 研究發現這時段效果更好」:http://bit.ly/3nqRE4c
➤➤照片
∎ 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 AICR - 「It's Cancer Prevention Month, Make Each Day Count」:http://bit.ly/37o653q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國際癌症期刊 #運動 #防癌 #抗癌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pdf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八卦
【每天的行走量要依年齡而定,中等強度的步行、抬頭挺胸才能收健康的益處。】
生活忙碌如你始終沒時間運動,於是買了計步器,視每天行走1萬步為必達的運動目標,還將日行萬步與健康劃上等號?
▶《醫學臨床和調查期刊(Clinical And Investigative Medicine)》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便將每天行走1萬步當成人們應當達到的目標,並同時指出,哪些運動相當於日行萬步。
▶一篇刊載於《行為營養及身體活動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的研究,在參考多達1594件的文獻後做出歸納性的建議,即每日適合步行量要依年齡、身體狀況而有所不同,沒有特定的步數能一體適用於所有年齡層和身體狀況的人們。
●該研究指出,真正適合每日行走1萬步,甚至更多步行量的年齡層,為6~19歲的兒童與青少年。
●介於20~65歲的成年人,以及65歲以上的健康年長者,每日建議步行量在7千~1萬步之譜。
●慢性病患者可鼓勵自己每日達到6~9千步的活動量。
●因此,若想把行走當成運動,要考慮自己的年齡與健康狀態。
➢ ➣ ➤
【並且,走路也不是愈多愈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運動選手健康管理中心物理治療師 邱創圓說「走路所帶來的健康效益是呈L形曲線,而不是等差級數,不是說走2千步一定比走1千步來得好,」。超過了特定的步行量,例如每個年齡層不同的走路建議量,對健康的益處便會急遽減少。總之,步行量要合乎自身狀況、行走時要抬頭挺胸,並保持【中等強度】,較能達到運動的果效,又不為健康帶來危害。
●至於走路的姿勢,邱創圓建議,行走的步伐只要夠大、夠快,重心落在身體的中央,意思是指行走時身體保持平衡,不會左右傾斜、彎腰駝背,雙手自然擺動即可。
➢ ➣ ➤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鄭宇軒】指出,強度才是步行運動的關鍵。他認為,如果使用穿戴裝置:
●30~40歲的人來說,走路所測得的心跳每分鐘在130~140下,可算是中等強度。
●年齡在50歲以上的民眾,每分鐘的走路心跳也應該在110~120之間,才能達到中等強度。
●他進一步指出,若是沒有穿戴裝置,則可以「自己感覺有點微喘」做為衡量中等強度的指標。時間上,儘管各年齡層的心跳指標不同,但鄭宇軒認為,每日的步行時間都至少要在30分鐘以上,才能算是中等強度的運動。
➢ ➣ ➤
Reference:
1. 資料來源: 康健http://bit.ly/2Cf2JSP
2. 圖片來源: 康健http://bit.ly/2PXm79E
3.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品「新版運動指引」: http://bit.ly/2JBmYNK
2.國衛院論壇出版品書架,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forum.nhri.org.tw/book/
購買資訊:
>>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http://book.nhri.org.tw )
>> 國家書店(https://goo.gl/jweQNK )
>> 五南圖書 教育/傳播網 (https://goo.gl/NCt2n5 )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 http://book.nhri.org.tw/ )
#國衛院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新版運動指引 #一萬步 #健康 #醫學臨床和調查期刊 #行為營養及身體活動國際期刊 #邱創圓 #鄭宇軒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運動選手健康管理中心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科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