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先諮詢醫療意見再指控醫生亂開藥》
見到文匯報指控醫生為黑醫,認為醫生胡亂劑方藥物,以腸胃藥治腎石先生,不知道我還以為記者part time進修了醫學位或藥劑學位
我point form講解下醫生處方藥物到底有咩因素要考慮
1. 不少藥物有多種適應症(indication)
- 降血壓藥可以用來預防偏頭痛(Beta blocker)
- 降血壓藥可以用來治療不舉 (Viagra偉哥)
- 同一隻偉哥可以用來治療肺高血壓(Sidenafil)
- 阿士匹靈低劑量時可以預防中風
- 同一隻阿士匹靈高劑量時可作退燒消炎止痛
- 要舉我可以舉多幾十種藥和適應症
2. 不少藥物處方不是治病,是減輕另一種藥物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
- Non-Cox-2 selectiv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常見有胃痛或腸胃不適副作用,醫生因應情況可能會同時處方胃藥(如Famotidine的H-2 Inhibitor或如Pantoprazole的PPI)
3. 治療有副作用是可預期會發生的事
- 任何顏色的醫生都不可能令你免受任何的藥物副作用
4. 根據報導,該醫生處方了Famotidine, Naproxen和Buscopan
-Naproxen是non-cox-2 selective NSAID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所以同時處方了Famotidine減少胃酸分泌以減輕腸胃不適感。
-而buscopan上文已解釋過,除腸胃不適外,亦常用於腎石患者身上,透過減少輸尿管在腎石阻塞下蠕動減輕痛楚。
-這些處方都是非常正路的治療,而我不知道文匯報記者或警察幾時開始成為醫藥專家,認為這些藥物是胡亂開藥。
5. 腎石先生投訴服用藥物後未能排便
- Buscopan是抑制肌肉的蠕動,不單是輸尿管,腸道一樣會有效果,會便秘是非常合理而且可預期的副作用。
- 公務員診所醫生說便秘大概是因為這藥引起是正確的,但在痛楚跟便秘面前,我們會優先處理痛楚,便秘往後再用藥或透過飲食處理就可以。
6. 當一個人做太多不公義或有違良心的事時,便可能會覺得事事被人針對,杯弓蛇影,活在恐懼當中,這可能需要專業人士協助,建議及早求醫。
7. 當你要懷疑醫護時,打針都可以是故意令你針口痛、開止痛藥都可以是故意令你胃痛或便秘、開抗生素都可以是故意令你腹瀉,所以的醫療程序都可以是故意令你不適而存在。
8. 醫生的診症和藥物處方全部都有documentation亦是具法律效力的。不可能出現因政見而故意胡亂處方或治療,一調查便會穿煲。我們亦不像強力機構可以凌駕法律。我們行醫的第一天就宣誓do no harm and we take this seriously,不會像一些有權有勢便用到盡的人去欺壓百姓。
9. 如果你對醫療方面認識不深,真的不用勉強自己去猜測,請諮詢專業人士的意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indication醫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indication醫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 關於indication醫學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 關於indication醫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 關於indication醫學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indication醫學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indication醫學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 關於indication醫學 在 A New Breath of Life | Cincinnati Children's - YouTube 的評價
indication醫學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八卦
[從太空人膠囊,來談營養素的補充停看聽]
前幾天我在個人臉書的murmur被大量轉發跟分享,也有營養師團體羅列這個產品應注意的問題。這個號稱”1瓶抵12瓶提供有營養補充需求的現代人”,但是 ⋯⋯#現代人真正需要的營養素到底是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看到我的murmur,今日在集資官網出現一則更新⋯⋯”太空人維他命的營養素搭配選擇,是根據國民健康署定期公佈的《國民營養調查》,就現代人飲食習慣中相對容易缺乏的項目進行補充,故多數營養素含量都在每日參考值的 30~100% 之間......”
看到這個有點好笑又好氣,因為 #這根本是拿國民營養調查打臉自己!如果真的根據最新的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102-105 年)發現,國人 #血液中最缺的礦物質以 #鈣的不足狀況最為嚴重,其次為鎂,再者為鋅及鐵,但是這個膠囊裡面完全沒有鈣跟鎂。
再者,維生素缺乏最嚴重的為脂溶性維生素D跟水溶性維生素B12,維生素D真的要補也建議一顆400IU(嬰幼兒的劑量)起跳,但是它一顆裡面的維生素D才120IU,卻額外加了爭議性比較大的脂溶性維生素E, #事實上國人血液維生素E測量值並無嚴重缺乏現象。那補這個要幹嘛?
而且針對容易缺乏的水溶性維生素,這顆膠囊的劑量卻遠遠不足,例如B12,我的建議都是100mcg左右,她的卻是1.38mcg,至於為何放這麼低的劑量,我推測原因很簡單—-#怕麻煩,我國衛福部對於維生素的劑量只要超過150%就要辦理查驗登記,很多市售的保健食品劑量低,或許都是想要避開冗長的查驗登記迅速上架,很多藥廠或大廠做的規格都是比較高的劑量,從這個太空膠囊的成分可以發現, #唯一超過每日參考值的生物素(355%),是因為這項不在需要查驗登記之列。
如果真的是 #參考國民營養調查,應該要有一顆是鈣鎂維生素D複合錠,一顆是高單位B群複方(葉酸包含在內)加上鐵劑跟鋅,脂溶性易累積的維生素可以放50-80%每日建議,水溶性的可以放100-150% 或更高。
#這顆含有大量脂溶性營養素的膠囊可能有什麼不利健康的問題?
這個之前林杰樑醫師也有提過,醫學界對於抗氧化藥物補充劑對健康保護作用尚未有定論。例如丹麥(Lancet, 2004)一份分析十四篇大規前瞻性研究,參與者170525人,研究抗氧化維他命(維他命A、C、E、胡蘿蔔素、或硒)對預防腸胃道癌症的效果,結果發現服用過量維他命A、E及胡蘿蔔素,在抗氧化時, #可能因脂溶性維生素長久累積過量,反而有害身體健康, #提高致癌及整體死亡率。
另一篇加拿大(JAMA,2005)一項長達七年針對9541名55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給予維生素E的研究, #發現維他命E不但不能預防心臟病或癌症, #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中高齡患者反而會增加心臟衰竭疾病的發病及住院的機率。研究者推測可能是高劑量維他命E干擾人體原有的天然抗氧化劑功能—->有心血管疾病跟糖尿病的人服用維生素E其實是不建議的。
(然後很弔詭的是又把心臟病可能需要的CoQ10加在一起,是要為難誰?)
因此在國人血液報告不缺維生素E的情況下,補充維生素E或許有害無益。
#這顆太空人膠囊的定位到底是什麼?
看起來所有劑量最大的CoQ10(15mg)(其實是只有所需30mg的一半劑量,而且葉黃素一天最多是30mg,他大概只有1/4),在我看來,他這兩顆就是含「CoQ10 30mg+葉黃素15mg」為主體再加一點鐵10mg ,然後剩下的空間再用啤酒酵母加一些微量B群,這並不是獨創特殊產品,以往 Q10大家也是會合併魚油、海豹油等去做成 #保護心血管的產品,這個產品又將葉黃素加進去,以往廠商不這樣做,是要區別真正有需求的族群產品。
她的構想把這兩個和藻油加在一起,脂溶性的有利吸收的構想是還不錯,但 #只有很小眾的某些特定族群可能需要,而且COQ10的限制也很多、15歲以下、孕婦哺乳使用抗凝血劑都不宜,這顆被喻為是「心肌的營養素」,通常只有在給心臟科醫師評估後,有心臟衰竭或是相關適應症、沒有相關禁忌症的人,才需要特別補充。
如果真的是要做太空人產品,應該是以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為主,而不是國人沒有需要補充的維生素E跟Q10。
結論是,如果今天不是用聳動的名稱跟口號誤導民眾,而只是標榜「這是一個費了很多心思的COQ10+葉黃素」產品,我想沒有任何的疑慮,以這個產品的文宣內容,就會有人被誤導「我只要吃太空膠囊就補足一天所需」,而不去補真正可能需要的鈣鎂跟B群,卻過量補了不需要的脂溶性營養素,恐怕傷荷包也傷身。
#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素到底夠不夠?我需要吃保健食品嗎?
依個人臨床經驗和淺見,其實所有營養素補充劑(supplement)要補充的適應症(indication)只有:
✔️驗血報告真的有缺,或是雖正常但有伴隨明顯症狀或疾病診斷(以鐵劑為例,就是有貧血的症狀出現)
✔️正在經歷會「消耗」更多營養素的狀況:例如懷孕、減脂、疾病手術燙傷後、洗腎中、喝酒吃甜食(消耗B群)。
✔️預期對於營養素「攝取」減少或「吸收」變差的狀態:例如全素者對葉酸跟B群的缺乏、高齡者吞嚥困難或食慾降低、肥胖者、高脂肪飲食造成的營養吸收不良、腸胃疾病或腸道菌異常造成吸收不良。
若是一般吃好睡好,無症狀且驗血報告一切正常的人,我都建議吃原型食物就好,而且低脂低鈉飲食,才不會讓營養素的流失增加或吸收不好。(例如:高脂肪會讓鈣質流失變快)
營養素的缺乏與否,要注意「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例如最近許多婦產科前輩在討論「維生素D到底能不能縮小子宮肌瘤」的話題。先想想, 什麼樣的飲食跟環境會產生子宮肌瘤?
#答案是:高糖、高飽和脂肪、環境荷爾蒙、壓力。
以上這幾個加起來久了,結果就是造成 #腸道菌相異常跟多樣性下降。
去年的《Scientific report》期刊發現身上 #活性維生素D的濃度跟腸道菌多樣性呈正相關,所以推測 #一個健康的腸道生態系,才能發揮使營養素活化以及充份吸收利用的功能。許多營養素補充會有幫助的研究,都是針對「缺乏」的人,即使增加了劑量暫時發揮了功能,若還是高糖高油不正常飲食,源頭沒改變,身體也不會真正變健康。
營養素缺乏,只是不正確飲食跟生活型態造成的「結果」,並不是疾病產生的「原因」,一昧focus在把某種營養素捧成藥物般的神效,而忽略了源頭的飲食習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所有跟營養跟疾病有關的研究判讀,請先搞清楚前因後果不要倒果為因,且所有干擾因子包括生活習慣跟飲食都要全盤考慮進去,跟專業的營養師或醫師諮詢,確認是否需要補充,才不會浪費錢又傷身。
indication醫學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八卦
《食肉菌》
【WARNING:以下內容只代表文科生就著香港01新聞的個人意見】
最近有議員帶同病人家屬開記者會控訴公立醫院令到病人失救致死。
文科生都好理解病人和家屬很多時候都會覺得明明已經去急症室求醫,有護士醫生照顧病人的時候,點解最後都以死亡告終。
我們不妨一起來分析一下家屬的控訴在現時醫學界的practice裡到底合不合理
———————背景資料———————
家屬提出以下質疑 (以下資料由香港01報導提供)
質疑一:醫生指需送入ICU 最後只獲安排入住內科病房
質疑二:入院4小時 無處理過已發黑傷口
質疑三:呼吸困難但無供氧 妻子質疑抗生素劑量不足
時序
00:40 到達急症室
01:35 獲安排入住內科病房
02:10 太太要求醫護洗傷口但被醫護以要照CT掃描而拒絕
02:40 病人呼吸困難
02:55 護士在傷口取組織種菌化驗
03:30 病人出現幻覺及幻聽
03:40 病人停止呼吸
03:50 麻醉科和深切治療科醫生前來急救
04:50 急救無效
病人有以下病歷
1.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2. 病態肥胖 (morbid obesity)
有心房顫動病歷的病人有更高的風險形成血塊,增加中風的風險,亦有研究顯示或會增加肺大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病態肥胖會增加任何一種疾病的死亡風險,亦會增加急救的難道以及可用的治療方案。
———————————————————
以下為文科生基於新聞的個人意見
由送達急症室再送上內科病房都只是一小時其實真的是世界級般快。我們要明白當時是零晨00:40,醫院零晨的醫護人員極少,只有當值醫生和晚間的病房護士,能夠在一小時內由急症室醫生診治再送上病房代表著至少都是分流的Category 3以上。
而當急症室醫生認為病人或有需要去深切治療病房的話是會先咨詢深切治療科醫生再由醫生決定要不要收進深切治療部照顧。到底收進內科定還是深切治療科是一個臨床的決定,在沒有臨床資料的情況下是無可能評價點解病人收進了內科。只能說一小時上到內科病房,我係見不到有延誤的問題。
另外,病人太太一直要求醫護洗傷口但未獲處理。我們必須明白事情永遠都是有緩急先後之分,當一個病態肥胖而又有心房顫動病歷的病人由救護車送到醫院時,醫生第一樣會先處理的問題是病人的生命表徵(vital sign) ,如果病人心跳過快,呼吸困難,臨床上去認為有需要排除肺動脈栓塞是很合理的事,安排抽血和CT掃描去排除PE是一件很合理的事。
洗傷口在這個情況下就變得次要。我們要明白洗傷口在所有會死人的疾病下是沒有任何用處的。病人的驗屍報告顯示病人患上俗稱食肉菌的壞死性根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洗傷口對治療壞死性根膜炎是沒有作用的,要做的是使用抗生素、清創手術+/- 切除壞死的肢體。
最後太太控訴病人呼吸困難下仍然沒有提供氧氣以及醫生在她要求下才使用抗生素。首先,用不用抗生素是一個臨床決定,並不會因為病人家屬要求便突然使用。就算要使用抗生素去打發家屬,充其量都只會用augmentin,我唔相信有醫生會係無indication的情況下用Tazocin。而呼吸困難的情況下,我難以想像有什麼原因會令醫護不提供氧氣,而在新聞提供的病歷報告都有顯示醫護有提供15L氧氣,我睇唔到有失誤的問題。
護士在傷口取組織種菌是非常合理的做法,在種菌結果出現前臨床地使用抗生素都是非常合理的一件事。但我們要明白,所有的醫療程序都要時間,你種菌要等實驗室,你落抗生素前要先抽血種菌、再驗埋埋肝腎功能、打返條IV line、搵藥房攞Tazocin再注射落病人身上。每一步都牽涉不同的醫護人員、每一步都要人力物力、都需要時間。
由到達急症室到心跳停頓只是三小時的事,三小時對work out一個diagnosis來講並唔多,對治療來講亦不多。在心跳停頓到ICU和麻醉科醫生出現只是10分鐘,他們花了足足1整個小時急救。在病態肥胖的病人上是用不到自動心外壓機(LUCAS),整整一個鐘都是人手的心外壓。文科生好想同急救的整個團隊,內科、麻醉科和ICU科的所有醫護人員致敬,這絕對是世界級的質素。
很多人都覺得人了醫院便一定會康復,但在眾多的疾病裡,醫學和人類可以做到的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小。
食肉菌殺人於無形,初期徵狀未必明顯,當徵狀變得明顯時或許已經太遲。所以如果病情急轉直下,請及早求醫進行適切的治療。
另,麥美娟議員點解老是常出現?
———————————————
最後,文科生難以想像家屬在短短的四小時裡失去至親是有多傷心,但是我們都要明白有時候就算醫護盡了所有的力都未必可以拯救得到病人。在此寄望家屬及早走出傷痛。
Reference
HK01
https://www.hk01.com/社會…/227186/食肉菌-44歲男遭奪命-入仁濟醫院僅四小時-妻子冀尋真相
indication醫學 在 A New Breath of Life | Cincinnati Children's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