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觀察到特殊的現象,發現文獻中從未報告,雖然只有 5 個案例,但配合整體 357 例的歸納、整理,與簡單的統計,就能從 case series 升級為很不錯的 retrospective study。
出版之後,便能喚起世界同行的注意,或許將因此確認了一個新的疾病種類,並逐漸發展出更完整的知識與治療!』
🔥 恭喜徐佳鈿醫師團隊,關於移植後腎臟產生糖尿病腎病變的研究,獲 BMC Nephrology 刊登!
▌文章介紹
對於末期腎病患者,在排上移植名單之後,可能會等待相當久的時間。另一個選擇,是使用糖尿病患者所捐贈的腎臟,雖然腎臟可能因為糖尿病的關係而稍微受損,但若檢查後功能正常,畢竟也是一個能運作的腎臟。
徐醫師團隊,在臨床上曾經遇過一些這樣的捐贈者與接受者,也觀察到這些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即使之後血糖控制良好,腎臟依然有可能持續惡化,確實的機制不明。
翻過文獻,發現目前並沒有相關的整理,於是作者群決定回溯醫院過去的所有病例,整理出來,並命名為 ongoing donor-transmitted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T-DKD)。
研究回溯了台中榮總 2006 到 2018 年共 357 例腎臟移植,其中有 23 例為糖尿病捐贈者,最後有 6 人最終為切片確認的糖尿病腎病變。這 6 人的洗腎時間較久、有較多的蛋白尿、較低的最終 eGFR、且 eGFR 下降速度較快。意外地,空腹血糖值在這群病人竟然較低,顯示他們的血糖控制其實並不差。移植腎臟的冰凍切片,多顯示已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腎病變。
其中 5 人,在移植前並沒有糖尿病的病史。符合作者所定義的 DT-DKD,也就是他們的糖尿病腎病變,應該是從移植腎傳過來,並持續惡化的,系列的切片也證實了這點。
總結來說,沒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接受了糖尿病捐贈者的腎臟,即使之後的血糖控制良好,該腎臟也有可能持續惡化為糖尿病腎病變,稱為 DT-DKD,本文是文獻中第一次的整理。相關的可能解釋以及研究限制,作者群也做了詳細的討論。
在臨床上觀察到特殊的現象,發現文獻中從未報告,雖然只有 5 個案例,但配合整體 357 例的歸納、整理,與簡單的統計,就能從 case series 升級為很不錯的 retrospective study。
出版之後,便能喚起世界同行的注意,或許將因此確認了一個新的疾病種類,並逐漸發展出更完整的知識與治療!
▌期刊介紹
BMC Nephrology 是 BioMed Central 於 2000 年開始發行的 open access、全電子版電子期刊,2019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1.913,在 Urology & Nephrology 領域排名為 Q3(51/85) 期刊。
BMC 是在「大發表時代」之後興起的期刊集團,2000 年開始,以線上全文方式發行,抓住時代機運而起,後被 Springer 收購,並加入 Springer Nature 集團。普遍評價是 APC 稍微比同等級期刊貴些,但網頁與文章排版有質感,而且也為了避開被刻板印象一網打盡,期刊命名有的以 BMC 開頭,有的則否,是很順應學術發表市場的調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過去我們提到 BMC 的幾篇文章。
▪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https://bit.ly/3f8tyYp
▪PLOS ONE:我該不該投這本期刊?
➠https://bit.ly/3f4GHSq
▪Open access 期刊觀察:PLOS 系統
➠https://bit.ly/36YtR4D
▌ 每個月都有校友登上 PubMed
▪ 2020 年 10 月 PubMed(SCI),共有 63 篇!
▪ 2020 年 09 月 PubMed(SCI),共有 77 篇!
▪ 2020 年 08 月 PubMed(SCI),共有 72 篇!
▪ 2019 年新思惟之友 SCI 論文發表,共 517 篇!
看到眾多校友逐步做出自己的成績,從 0 到 1 突破困境、得到被挖角機會,或在體系內獲得升遷,往更好薪酬與發展邁進,而你,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前進了嗎?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開放報名!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 【新班公開】2021 / 1 / 30(六)
➠ 【立即報名】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年初投資自己,年底 PubMed 有你!
「impact factor 2020公布」的推薦目錄:
impact factor 2020公布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陳柏成醫師課後第8篇論文
#新思惟學員天天有發表
陳柏成醫師團隊,預計規劃一個前瞻性的研究,探討超音波彈性造影,在術前評估肩旋轉肌腱是否可修復方面,是否準確。
研究預計收入 20 位患者,並由兩位獨立醫師操作評估 supraspinatus muscle 與 infraspinatus muscle 狀況,並與最後手術醫師判定是否可修復做比較。
研究並同時會比較超音波與 MRI 所觀察到的各種參數與細節是否一致。文中並附上清楚的操作示意圖。
在 Medicine 這本期刊,對於 study protocol 的刊登,是歸類在 study protocol clinical trial 分類中。
這類文體的刊登,能讓世界知道,目前有哪些團隊在做著類似的主題,避免資源分配的重複,並能針對研究設計做進一步的交流。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分類中的 top 10% 期刊(2014 ranking: 15/154),2014 年的 impact factor(IF)為 5.723。
2015 年 Medicine 撤除 paywall、從傳統期刊轉型為 open access(與 PLOS ONE 原生 open access 不同而引起不少討論)。
隨後 2016 年中 JCR 初步公布 Medicine 的 2015 年 IF 為 1.206,從 Q1 摔成 Q3(77/151) 期刊;但隨後 JCR 正式資訊卻顯示為 2.133(Q2 期刊)。
2019 年 IF 為 1.552,在 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 領域為 Q3(89/165) 期刊。
2019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共 517 篇論文發表!
#論文破蛋80人
#38位為住院醫師或實見習醫師
🔔 2020 / 10 / 17(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課後學員傑出榮耀
.2020 年 7 月 PubMed(SCI),共有 62 篇!
.2020 年 6 月 PubMed(SCI),共有 61 篇!
.2019 年新思惟之友 SCI 論文發表,共 517 篇!
🗣 課後學員分享
跑出統計圖表,資深長輩也能充滿鬥志及成就感!
(長庚大學 王穎筠 研究生)
七年醫學訓練沒搞懂的事,新思惟一天傳授。
(台中榮民總醫院 教學部 紀柏亦 醫師)
論文就是與世界的學者深度對話
(基隆長庚 心臟科 陳韋翔 醫師)
PGY 就來參加,超前部署寫作能力。
(成大醫院 不分科 黃品宜 醫師)
讓學術上的進度,不再原地踏步。
(亞東醫院 陳柏安 醫師)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impact factor 2020公布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八卦
#熱騰騰的新刊登論文來囉
#恭喜詹雅婷醫師
▌ 文章介紹
抽菸已經被確認是病理性冠狀動脈硬化的預測因子,胸主動脈鈣化程度也是,而且與不良的心血管疾病預後有關。詹雅婷醫師團隊,預計探勘香菸使用量與胸主動脈鈣化之間,是否存在劑量反應關係。
收入 3109 患者後,將其分為不抽菸者、前抽菸者與現抽菸者三組,並記錄其香菸使用量、使用時間,計算 pack-years 數。結果發現,現仍抽菸者的胸主動脈鈣化程度最高,不抽菸者最低,前抽菸者介於其間。
校正各種因子後發現,香菸使用量與胸主動脈鈣化程度有劑量反應關係,特別是在高使用量(每天超過 10 支)與較長時間(超過三年)的吸菸者。而且不吸菸者與已戒煙者,對胸主動脈鈣化,有部分的保護效應。
本研究以影像證據顯示,長時間與高劑量的香菸使用,有潛在不良預後的可能。用手邊的影像工具,加上簡單的病史詢問,並使用統計方式探勘,能得知許多生活習慣與身體變化的關係,是很有意思的研究!
▌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 期刊這麼多,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真正多產的人是怎麼做的?為什麼他們好像都知道自己的「被接受率」大概是多少?而且對學術社群與期刊喜好總能侃侃而談?
你該做哪些功課,才能更增加自己被接受的機會、在國際社群被看到的機會、以及減少文章在外流浪的時間?
要選擇傳統期刊還是 open access?傳統期刊要怎麼挑?要選擇跨領域雜誌、專科雜誌,還是次專科雜誌?Open access 有哪些可以選,哪些名聲不錯,哪些其實快爛掉了?
這堂課一次告訴你,講師現場讓你問,問到滿意為止!
🚩 立即預約突飛猛進的成長,全新梯次,開放報名!
➠ 2020 / 5 / 9(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
impact factor 2020公布 在 2020 年Journal Impact Factor - 台灣數學期刊獲得好成績!! 的相關結果
2020 年Journal Impact Factor 已公布,台灣數學期刊的IF是1.136,創歷史新高,在330 個數學類期刊中排名第127 名。 感謝各位老師、讀者一直以來對於 ... ... <看更多>
impact factor 2020公布 在 科睿唯安發布2022年度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揭曉全球 ... 的相關結果
今年《The Lancet》的Journal Impact Factor™ (JIF) 為202.731,在一般醫學和內科類期刊中排名第一,超過了《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看更多>
impact factor 2020公布 在 如何查詢期刊之Impact Factor (JCR資料庫2021年新介面) 的相關結果
3. 將頁面向下滑,將出現Impact Factor的數值,以及近年的數值變化、在各領域的排名變化。以此刊為例,2020年Impact Factor 數值為7.388。 若想了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