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年跑夜店,最讓人受不了的那些事 ]
最近,台北夜店 OMNI 表示為了維護音樂品質以及和國際接軌,祭出兩條禁令:第一,禁止在場內吹哨,忍不住請去球場;第二,禁止土嗨及 BOUNCE 音樂,想聽請上抖音。
消息一出,我身邊幾個 DJ 友人像陳年怨氣終於獲得釋放一樣,紛紛轉貼叫好,許多嫌棄台北夜店素質的朋友們,也對 OMNI 團隊「導正風氣」的舉止掌聲鼓勵。
所以到底什麼是「吹哨」跟「土嗨」?為什麼它們這麼討人嫌呢?
/
你也可以到我的網站讀這篇文章:https://urbananimalsabby.com/2020/10/26/annoying-things-at-nightclubs/
/
「土嗨」,不是一種音樂類型,而是一個概括性的形容,指的是主流夜店裡某一群人的文化。
這些人把「電音」一概說成「DJ 音樂」,不清楚電音是曲風,DJ 只是一種職業。
而「土嗨」歌,源於一種叫 Melbourne Bounce 的電子音樂,只是在後來的發展中,往往流於粗製濫造、膚淺抄襲,音樂沒有靈魂、為嗨而嗨,很多人嫌它「吵」,聽久了會讓人有靈肉分離之感:身體在跳,腦子卻已恍神。
這些土嗨歌,時常出現在抖音等平台上,而最受歡迎的土嗨金曲,例如 Darren Style 的《Party Don’t Stop》、TJR 的《Feel My Base》等等(點開以下 YouTube 連結體驗)。
土嗨被捧時,人取諧音說 “Too High”,土嗨被唾棄時,則被叫成 “Stupid House”。
「吹哨」也是夜店的常見玩法,口哨由舞客自備,隨著電音攀升到高潮時,跟著節拍逼逼 逼逼逼,雖然帶來參與感,但是很多人吹得起勁,卻沒有落在拍點上,形成一個多聲部噪音場,導致 DJ 接歌受到擾亂,更有破壞氣氛之嫌。
有人甚至勾勒了土嗨族群的輪廓:穿著潮牌服飾、揹名牌包,男生留著脆笛酥髮型,身上有刺青,並有嚼食檳榔與抽煙習慣。在玩法上,吹哨之外,男女也會以互相搭肩搖擺跳動等舞步,增加肢體接觸以促進感情。
/
禁土嗨,演變成戰曲風、戰族群
OMNI 禁土嗨和吹哨,引起了各路人馬的互相傷害。
戰曲風的人,為被誤解而與「土嗨」劃上等號的 Dubstep、Hardstyle 電音抱不平,並表示人人都有喜歡不同曲風的品味自由,不同曲風不該互相攻擊;戰世代的人,認為歧視「土嗨」、吹哨的人都是跑趴界的「中年人」,不懂現在年輕人玩什麼,「心跳跟不上 BPM 節奏」,請回養老院去;戰族群的人,認為問題不是音樂而是人,把 8+9 與「土嗨」趴連結在一起,本身就有族群歧視之嫌。
在這場大混戰中,Psy 掛的人也站了出來,頭頂一圈天使光,提醒大家莫忘電音 Peace,Love,Unity & Respect 的初衷……
/
當年跑夜店,最受不了的那些事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爭執,我們尊重 OMNI 團隊的決定,畢竟 OMNI 外還有 AI、WAVE、IKON 等可供選擇,而至於聽什麼音樂、跑什麼場、跟哪些人混,是個人決定,人人自由平等。
OMNI 禁土嗨吹哨對我來說影響不大,因為我本來就很少去 OMNI,不過以一個「趴齡」滿十年(剛剛掐指一算後嚇到),什麼音樂類型的場所都跑過的人來說,除了吹哨外,更讓我受不了的事情是這些:有時舞跳得正起勁,後方卻有某男在人群掩護下擠過來,像公車癡漢一樣貼上;一群男子像群居動物合作狩獵一般,若無其事跳著舞,實際上是在圍捕中間一群女生;好好的舞不跳,全都要貼在一起形成一個汗臭人肉大團塊,蹭來蹭去,險些窒息;陌生人不經同意就抓住妳的手,問妳要不要去他的包廂坐,好像有包廂有開酒,就是夜店裡天大的尊榮;不認識的女生莫名其妙貼上來,在男性友人的鼓譟下硬要與我熱吻,似乎不清楚即便女女之間也有身體界線;在女廁門口受到陌生男子的臨危受命,到廁所裡照顧他暴吐的女伴;自我介紹時不說話,直接給妳看他萬人追蹤的 IG 帳號,接著問:「結束後要不要來我的希爾頓飯店房間?」
行得正,不怕場子歪,夜店雖然會遇上各種怪人怪事,但要不要攪和進去卻是個人的選擇。
而你,跑夜店時最受不了的事是什麼呢?是否遇過什麼奇人異事?
Ps. 最近辦了「少女A」的 IG,未來內容將在 IG 同步,歡迎大家追蹤(搜尋: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原文刊載於:https://www.adaymag.com/2020/10/21/omni-ban-whistle-nightclub-culture.html
Photo via: Unsplash
#夜店 #跳舞 #文化 #夜生活 #台北 #club #nightlife #cultur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