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sterdam | 老朋友與新朋友
前兩天回到荷蘭,日夜思念的孩子與先生終於能擁入懷中。過去在台北的五個星期,是我人生第一次這麼頻繁出入醫院。幸運的,家人情況稍較穩定,但這是一場長期抗戰,兩個星期後我將再回台北。
今天到市區走走,倒有點像與老朋友們相聚。第一個想見的居然是中央火車站,奇怪吧,總覺得欣賞阿姆斯特丹的美就該從這裡開始。近130年華的大建築裡外,盡是文藝復興與歌德的華麗與莊嚴。
走出車站,大道上早已掛滿漂亮的街燈,聖誕佈置陸續出現。忽然,眼前出現一條未曾見過的『新朋友』,非常夢幻的金綠色長廊。拱形天花板, 牆面和地板全是馬賽克和手繪玻璃鑲崁,圖案裡有魚,水紋,腳踏車輪等,似乎與阿姆斯特丹的運河景色相互呼應。頭頂上一排金亮的大型吊燈,添加1920, 1930 ArtDeco奢華年代的氣氛,完全富麗堂皇。 ❤️
*這條名為Amsterdam Oersoep (原始湯) 的長廊,是阿姆斯特丹的最新地標,上星期才開幕。眼尖的人有沒有發現這片馬賽克拱形屋頂,跟鹿特丹的markthal的Horn of Plenty 有點類似?是的,他們都出自雙人組藝術家 Arno Coenen 和 Iris Roskam 精心傑作。
跟著我認識阿姆斯特丹的『新朋友』:instagram.com/ching_lovelyholland
artdeco建築 在 台灣回憶探險團 Facebook 八卦
【歷史上的今天】
1933年10月14日高雄市齋場(田町齋場)竣工。
【外行插畫家】
1933年10月14日高雄市齋場(田町齋場)竣工,在這座珍貴的城市資產度過第八十四個寒暑之前,終於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高雄市的法定文化資產,要感謝民間團體的努力,亦要肯定公部門與文資委員在過程中的協調、審議。
由於戰後市場時期外圍與部分頂部之增建,使其原本樣貌難以完全呈現。經由考究下,層層推敲分辨出後來的增建空間,以及原有的外牆色彩,繪製出這個立面推測復原圖,讓大家能更清楚看見這座台灣僅存日本時代葬儀堂的建築價值所在。
希望在更多人重視它的情形下,未來能有被妥善修復並活化再利用的機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年齋場。
#外行插畫家
#電腦繪圖 #電繪
#臺灣 #高雄 #鼓山 #田町 #岩仔
#原高雄市齋場 #田町齋場 #葬儀堂
#岩仔市場 #鼓山第二公有市場
#建築 #建築立面 #文化資產 #歷史建築 #裝飾藝術
#Taiwan #Kaohsiung #Takao #Tamachi
#FuneralHall #Historic
#Building #Architecture #Facade #ArtDeco
#元高雄市斎場 #田町斎場
artdeco建築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八卦
很感謝某位齋友推薦《現代都市地景》給我。作為一名喜歡在都市散步的人,時不時抬頭看看都會內的大型建築,或者各區域不同的規劃及氛圍,是我長期以來保有的興趣。
我記得曾有兩次想接觸建築知識的經驗。首次是閱讀現代藝術史時,避不了的接觸新藝術運動、Artdeco、包浩斯、現代主義等觀念,當時便興起了接觸現代建築史的念頭。第二次是讀了已故建築學者漢寶德關於藝術文化的短文集,那段時間也一併讀了珍雅各經典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以及柳宗悅書籍,又再次讓我喚起對建築的興趣。這分別兩次的三分鐘熱度,我輕輕觸及了莫里斯、羅斯金、包浩斯、葛羅培斯、萊特、路易士康、隈研吾等工藝設計及建築領域的思想。
聽起來很順利,但其實一點也不,因為現代建築發展史並未如現代藝術史,有眾多學者從發展軌跡中整理出完整脈絡。此外,相比於資本較低的藝術創作來說,建築物所需的人力、物力更高,為了達成建築師、業主及股東等人的需求,建築物的風格絕非如現代主義藝術壁壘分明,畢竟稍有涉獵現代藝術史的人,要搞錯抽象主義和立體主義的機率甚低,但就我看來帝國大廈同時具備Artdeco和現代主義風格,又要如何定義其建築風格? 建築風格彼此的界線更加模糊,加上閱讀建築書籍,需要配合大量圖片,才能理解其論述。此外,建築理論和思想,多伴隨著藝術思維、器物史、技術史以及時代思潮演進,這造就了要理解建築知識,避不了面對極高的門檻。這本《現代都市地景》是我認知極佳的入門書。比起其他有著「簡易」、「入門」或「認識」的書籍,都來得更適合作為入門書。
《現代都市地景》主要探討了從19世紀末以來,人們對於都市規劃及建築思想的轉變。19世紀維多利亞工業革命後,產能飛越似的成長,過去想像不到的技術和財富也在這時代爆發,同樣也帶來了許多技術上的革新。鋼筋混凝土技術普遍發展,這種比起過往石造、磚造甚至木造材質,有著強上數倍的結構。加上機電技術發展,以往因為體能而只能蓋到七層樓的限制,也在1880年西門子所發展的電動升降機(電梯)所打破。這兩項技術將都會文明從平面,演進到了立體,數十層樓以上的摩天大樓從過往的妄想變成了可能。工業化所帶來的資本密集,也導致了都會化的加劇,人類文明歷史上從未有過密度如此高的城市。
因為法規制度的不完善,膨脹的人口密度直接導致了市容敗壞而又髒亂不堪,都市規劃成為各國政府不得不重視的議題。土地分區使用,城市美化、鄰里單元、超大街廊、清除式再生等方式紛紛被提了出來。而後許多優秀的建築師,提出了對城市整體規劃或建築風格的核心思想,諸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柯比意的光輝城市、萊特的無垠城市(廣畝城市);財富爆炸而興起的裝飾風建築(Artdeco)、包浩斯的現代主義風格,凡德羅的皮骨建築,興起的國際主義建築、現代主義建築、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甚至還必須額外了解珍雅各為什麼反對這類都市規劃代有的大刀闊斧精神。以上種種,都有助於了解為何當代都市呈現今天的樣貌。
但問題就隨之而來。除了看科幻片時,能發現未來都市的設計,深受柯比意、田園城市理論和包浩斯影響之外,理解這些知識到底又有啥用?
這些知識理論十分抽象。以霍華德於19世紀末的田園城市理論為例,該理論將都市規劃為大小不一的同心圓,每個同心圓內能靠著內部不一的各大設施和農工商業,達到自給自足的平衡。透過大同心圓和小同心圓的連結和合作,得以實現嶄新的未來都市樣貌。這種理論實際付諸實踐的區域不多,但理論卻影響後世許多都會規劃的理論,特別是同心圓、平衡和自足等概念。後來鄰里單元中,就廣泛運用了此些概念。以鄰里單元為例,用於小型社區規劃的理論,將公家機構、學校、診所、公園等設施作為同心圓內的重要核心,提供社區居民服務、生活、娛樂以至於健康成長。那懂這些理論又有甚麼用呢?
其實若只知道這些理論也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們早已對生活周遭的事物習以為常,難以覺察這些理論都默默實踐於我們的生活中。舉個最佳的例證來說,台北市著名的民生社區,便是引進了這套當年的規劃方式,默默的設定在在幾公尺內要有公園,活動中心位於哪裡,又該將商業活動限制於哪些街道。政府於60~80年代,規劃了許多實驗性的社區、公宅和整宅,包含民生社區、南機場公寓、大安國宅等其實都暗自符合這些理論規範。這些也不是齋主能靠自身觀察能力發現的,也是後續閱讀許多台北都市規劃歷史,才慢慢從中認知到原來我們習以為常的騎樓、街道及店面,都來之不易。
《現代都市地景》帶給我的幫助很多。過去在建築及都會規劃的相關知識都過於零散,但這本書將這些散落於思緒各處角落的片段,用系統性的方式串聯起來。即使是剛剛讀完的這陣子,都能感受到被打通了任督二脈,更別提時日一久,能帶給我的改變和啟發會有多巨大。而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開始大量閱讀台北市近代的發展史,配合這些理論帶給我的影響,加上我曾實地走訪的經驗,讀起這些書來,勘稱最愉悅的享受。
artdeco建築 在 ️ 現代設計史-三部曲☀️ 富麗丰采的裝飾藝術Art Deco 的八卦
裝飾藝術# ArtDeco #現代主義#美術工藝運動#新藝術運動二十世紀初,藝術家和設計師們感受到新時代的來臨更了解到「美術工藝運動」和「新藝術運動」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