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饅頭
這一陣子都跟一位媽媽訂饅頭來當早餐,我不怎麼挑食,所以她做什麼我就吃什麼。
這位媽媽本來是修改衣服的,我也是因為拿衣服去改,跟她聊天才知道她也喜歡出國去玩,所以我們是聊旅行熟起來的,後來又知道她平常也有在做饅頭。有一天她給了我幾顆讓我回去吃,我便開始固定跟她訂。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很容易跟人家熟起來的人。參加過我之前旅行講座、或者這裡有我的學生,可能知道我台上妙語如珠,但下了台我其實很宅(笑),甚至我覺得自己是個不善於交際的人。
只是緣分這種事情,有時候你不得不相信冥冥中就是有一條線拉著兩個人。我發現我很容易因為買東西跟人熟起來,好比說 三十革 的老闆娘、 HeavyUse Oasis富錦店 的店長,還有這個裁縫媽媽,都是在買東西的時候東聊西聊就聊開了,然後就成了朋友。
有些人認識一輩子可能也不會這麼 like-minded,但有些人講個幾句話就會一直講下去。
一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在六月底的時候回到學校找我。她說她從未想過會回去任何一個學校看老師,但她卻特別想回來找我聊聊。她是個非常內向,不懂得怎麼跟人接近相處的人,因為青少年的年紀,因此也掙扎於同儕情感與兼顧自我個性之間的拉扯。我當時剛當她的導師,沒多久就發現她內向的個性,還特地在班上放了 #內向者的力量 這部TED影片( http://goo.gl/l0RMWK )給全班看,就是想默默地給她一個鼓勵,也讓班上同學知道,外向者應該多注意內向同學的需求與優點。最重要的是,我想傳遞給她一個過來人(我)的經驗:人如果能夠好好跟自己相處,那便是很大的天分了,沒有一定非得要接近人群才能擁抱快樂。而且在接下來的一輩子,一定會跟投緣的人搭上線,這些人就會讓自己的充實開心,所以希望她要耐著性子度過這一段需要同儕認同的成長階段。
回到 #彩虹饅頭 。裁縫媽媽製作這些饅頭,裡頭用了薑黃、蝶豆花、斑蘭等自然色素放進麵糰中。我每天早上蒸一個來吃,吃著吃著,心情也彩虹起來。
(感覺是篇沒什麼重點的心得^o^)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ed 內向者的力量 在 人助旅行與助人旅行 Facebook 八卦
【內向者與外向者】
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一個內向者,常有人說,你明明就到很多地方去玩、交了很多朋友,又在網路上寫文章、開粉絲團,還要教課、演講,怎麼可能是內向者!
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們自己其實就是個內向者。
在中文裡,如果我們說一個人很內向,我們會覺得這個人很害羞、不擅言詞;相反的,如果說一個人很外向,很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熱情、健談這種外放的形象。
我一直都以為自己是一個外向者,因為我是能夠上台在人前說話的,在人群中也具備不錯的社交能力。也很努讓自己當一個好的外向者,上台說話不緊張,跟大家都保持不錯的關係,希望有我在的地方可以很熱絡。
但是一直到我看了哈佛大學幸福課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時,我才發現我一直都是一個內向者。
每個人都會有一條基準能量線,隨著時間動態起伏,但是當我們能夠待在這條基準能量線上時,我們處於最舒服的狀態。內向者跟外向者的不同在於,當他們跟人群互動時,這條能量線的變化。
當內向者(introvert)獨處、或是跟一群親密好友相處時(通常少於五個人),他們的能量是上升的,但是當他們走到人群裡,比如說酒吧、園遊會、同學會這種具規模的社交場合時,他們的能量會下降。所以當他們有較大型的社交活動時,他們會很需要獨處時間來讓自己的能量回到基準點。
但是外向者 (extrovert) 卻必須要在人群中提升能量,反而在獨處時,他們會感覺到自己的能量不斷流失。所以他們很喜歡參加活動、可以認識陌生人的場合,談話內容不需要深入、即使只是應酬社交,他們也會覺得有補充到能量。
當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時,內向與外向就不在只是我們看到的表層,一個內向者可以是非常外放、開朗、健談、具備良好社交能力,但是當他在進行不深刻的交流時,即使他表現得很好,但他的能量是是下降的、耗損的。同樣的一個外向者可以是非常害羞且不擅與人溝通的,他可以喜歡參加演唱會、園遊會....... 到處湊熱鬧,在這樣的過程中去補充它的能量。
《TED演講:內向者的力量》的講者更在《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一書中指出世界上有四分之一的內向者。然而我們社會在定義成功時,總是用外向者的角色來形塑成功者的形象,所以內向者似乎不被允許成為他們自己。具備社交能力的內向者 (如同我),如果不夠了解自己的話,更容易不小心把自己視為一個外向者,而忘了留給自己該有的空間,好好地照顧自己。
在生物學方面,關於《內向者的十項誤解》文中提到,
內向者是一群對多巴胺過度敏感的群體,太多的外部刺激過量的消耗了它們。相反的,外向者沒有足夠的多巴胺,他們需要依靠大腦的腎上腺去創造它們,外向者通常有更短的神經通路,他們的大腦血流量也相對更少,外向者神經系統中的信息大部分都是通過位於前額葉的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傳遞的,而這裏正是我們的大部分思考發生的地方。
也因此《內向者喜歡用這十種方式和世界相處》
1. 避開人群
2. 群聊使他們緊張,深入談話使他們健談
3. 在舞台上活力四射,只是不擅長台下的閒聊
4. 容易分心,但很少感到厭煩
5. 他們更喜歡有創造性的、具體的、獨立完成的工作
6. 在人群中他們總是最靠近出口
7. 三思而後行
8. 不像外向者那樣易受環境感染
9. 不喜歡接聽電話
10. 獨處時光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時光
你也是內向者嗎?
---
我是苡絃,這裡是人助旅行
了解自己是內向者之後,快樂很多 :)
http://fairyseyes.blogspot.tw/2014/12/introvert-vs-extrovert.html
ted 內向者的力量 在 親子天下 Facebook 八卦
【場場經典|9個非看不可的TED演講】
👧12歲女孩鄒奇奇:大人該向小孩學習,這世界需要「幼稚」的夢想
👩🦰蘇珊‧坎恩:內向者的力量,內向也能爆發出無窮的影響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曾對自己的外表埋怨、或在人際關係上感到沮喪,有時候讓過來人分享,對孩子來說更有說服力。關於外表、表達、領導、性格...等課題,推薦小孩這9則TED演講,非常適合休假時陪著孩子一起看↘️cplink.co/WmJLPV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