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舊金山的行程,參訪El Camino Hospital,這裡最著名的就是「自動化醫療技術」,被「科普雜誌」(Popular Science Magazine)譽為世界科技最先進的醫院。El Camino Hospital團隊為我們展示達文西手術設備(da Vinci Si Surgical System),它是目前微創手術中最先進的技術,讓醫生以最小的傷口完成最複雜的手術。與一般手術比較,微創手術減少對身體組織的創傷,大幅降低手術後產生副作用的機率,縮短手術後恢復期,是目前外科手術的新潮流。
我也親自上場操作達文西手術設備,不過這次只是模擬,沒有病人啦!
同時也有1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昆蟲恐懼症注意 #是說為什麼志祺很像在比中指 按這裡,你可以幫助志祺七七繼續日更: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Xd0nmBjlKROwzMyPV-Nw/join 註 4:17 這邊說的「進化」是我們自己的用語。實際上這種因為體內激素轉變而改變習...
science 雜誌 在 Andy家族 Facebook 八卦
2018年7月15日,瑞典Karbole地區發生森林火災。
瑞典北極圈境內溫度 ,一度達到30℃高溫,而西伯利亞北部地區,氣溫在八月月初32℃,比紐約還「熱」。
往年同期,這個地區平均溫度是10℃。
攝影師鏡頭真實的照片讓我們:心痛,也心虛。
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團隊跟著一隻北極熊,看他在冰海費力地游著,連續游了232個小時(9天),穿過687公里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塊能承托起體重的浮冰。它艱難地爬上去,獲得了半刻喘息,
接下來的路途多久,是否有足夠體力,找得到食物嗎?攝影師離開時內心留下了疑問:未知。
冰川融化,浮冰逐漸縮小,大海茫茫,不是詩詞,冰塊一小格一小格,漂浮海面上,陽光還在這裡強力照射,蒼茫大北極海中,今年夏天,一眼望去,竟然沒有幾塊,然而這是北極熊要活下去,必要的「家」。
攝影師也在海岸邊發現小小的北極熊屍體,遠望像一隻沈睡的可愛狐狸狗,屍體檢查後發現,它是活活因爲飢餓,加上沒有體力找到浮冰,終於溺死,屍體最終漂流至岸邊。
美國太空總署NASA數據顯示:過去40年,北極夏季海冰面積已減少了近一半。
如今剩下約350萬平方公里,而且各自散落。
可能2030年,也可能更早,有一天,我們多數人的有生之年,會親眼看到北極熊的滅絕。
他們徹底死亡之後,下一步,就是人類。
而且是部分被淹沒的小島國家,大陸型氣候的地區人們⋯⋯他們因為窮,無處可逃,買不起富人住的安全區,所以被迫接受了命運。
——Science
science 雜誌 在 Facebook 八卦
愛莉莎莎踩到線
2021.2.12
0.
我想記錄一下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這是台灣網路媒體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這篇文長,會從自媒體的話語權,網路媒體識讀等角度來討論這件事情。
在這之前,我想先聊聊事情的發生。
大年初一晚上,有個朋友丟了我一個訊息,說他看到愛莉莎莎針對蒼藍鴿回應。他看完之後,整個被圈粉。然後附上了一個連結給我。
因為長期愛莉莎莎這個頻道都在我的觀察名單中,第一個反應是,他終於要對「肝膽排石法」道歉了嗎?看看他怎麼說吧。沒想到一打開,影片完全是另一個走向,走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時候,影片才上架沒多久,影片下方的留言幾乎都是挺愛莉莎莎的粉絲。
我在訊息裡面,回應朋友說。這支影片我完全不行,尤其是講到學術論文的那一段,基本上是在騙沒有看過學術期刊的人。然後我得到的回答是:
「真假 我被圈粉 你超失望喔」
就因為這句話,我整個覺得事情大事不妙。我在自己的臉書上簡單聊了一下這件事情,然後就開始做功課了。原本以為大年初四才要開始上班,沒想到網路社群的發達,應該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初一提早開工。
詳細的事情發生經過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這邊僅作重點摘要。
i. 愛莉莎莎在2020年11月拍攝了一隻關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
ii. 專門討論醫學的 Youtuber 蒼藍鴿,針對這這支影片以「騙局破解」為標,討論其中的錯誤資訊。
iii. 愛莉莎莎在 2021年2月12日,發佈一支影片,以「不忍了」為標,回應蒼藍哥的指責。
iv. 2月14日晚上11:30,愛莉莎莎發佈了影片正式道歉。
這件事情應該還沒結束,還有後續。
接下來,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先聊一下愛莉莎莎和蒼藍鴿這兩位創作者。
1.
先講愛莉莎莎的部分
我一直以來,都會看愛莉莎莎的影片。風格很輕鬆,他也很有才,很會帶話題,人設也有趣。尤其是自從我在台大兼任助理教授教媒體創作課程後,開始規劃幾個小型的研究計畫,有一批 Youtuber 和 部落格 被我列入固定觀察的名單,她的頻道就在其中。
在我的筆記中,他是一個自詡為名校畢業生,海外生活過的知識網紅,早期分享一些韓國的主題,後來什麼都拍。其中的代表作有兩類,以炫富和較少人討論的話題為主。影片節奏掌握得很好,標題與議題操作也很有想法。
這邊我想小岔題講一下「炫富」這件事情,在 Youtuber 最近幾年的生態中,有一類的影片被社群稱作「炫富」影片。但其實這些 Youtuber 們不見得那麼的富有,而是去體驗一個有錢人的生活,也因此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用詞應該是「裝闊」影片。
回歸正題。
愛莉莎莎在這次事件中所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以體驗的形式帶入「肝膽排石法」,引用的是一本名為「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書籍,介紹體驗過程及心得。這部影片發布的當下我就看了,坦白說,我對這個療法一點概念也沒有。而以愛莉莎莎的人設來說,我對於他提供的資訊正確度本來就沒有太多的期待,也因此看完這部影片,就關掉看下一部了。
因為過去做了很多年網路媒體研究,也在網路媒體識讀下過不少工夫,因此比一般民眾有概念。假設我真的被影片打動,而想嘗試的話,應該會做的是:先看一下這本書的來源;買來看看;打電話給我熟識的醫生朋友問一下。然後才會決定是否要嘗試這件事情。不過很顯然的,大部分的民眾可能沒有這麼的謹慎。
一個多月後,這部影片被蒼藍鴿以影片回覆指正。本來我以為他會在之後道歉。畢竟之前的原住民事件,他也道歉了兩次。以他的影片人設中,道歉這件事情應該不是個什麼大問題。過往常常操作爭議性影片的他,應該也很能承受網友的批評。
但在蒼藍鴿影片發布後的一個多月間,陸陸續續都有影片發布,其中也有一些是業配影片。許多所謂的黑粉在他的各部影片下不斷的留言請他道歉,都沒有得到回應。然而在 2月12日,他正式回覆了這支影片。沒有道歉,而是反擊了蒼藍鴿的糾正。
詳細影片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來看,我簡單節錄這部影片如下:
i. 不會下架之前的影片
ii. 前部影片在上架前已經在 Google上做足功課
iii. 所引用的書籍,得到了許多商業界的名人背書
iv. 蒼藍鴿反擊時所引用的文章是 Lancet 裡面的 correspondence 文,這類文沒有經過正規的論文審核程序,是各說各話,表達自己意見的論壇。
v. 引用該期刊文章的Abstract 做了簡單介紹(但其中的翻譯跟解讀與原文有所落差)
vi. 回應「斷食」這件事情並非蒼藍鴿的解讀
vii. 檢討自己沒有在當時沒有加註足夠的標語
viii. 提出蒼藍鴿未經同意大量引用他的影片,且有妨礙名譽之嫌。
我看到這支影片的反應是「相當驚訝」。
一來,愛莉莎莎沒有想到道歉,而且相當的理直氣壯。二來,我朋友居然受到這支影片感動,而且被圈粉。我馬上去看了底下的留言,當下居然大多數都是支持愛莉莎莎,轉而批評蒼藍鴿。
不過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看部影片時,整個風向已轉,醫界的人大批湧入批評。
我認為,這部影片後面應該是有人在下指導棋,但即便如此,依舊踩到了非常多不該踩的線。其中我自己最驚訝的是,他對於學術期刊的認知相當簡化。我當下的反應是,他怎麼會故意對他的粉絲扭曲,以取得同情呢?不過我後來覺得比較大的可能是,他沒有讓真正了解學術期刊的人協助他看過這篇論文。至於是哪一個,我沒有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不可考。
這件事情有很多部分可以談,待會我會在後面分段說。我先談蒼藍鴿。
2.
談談蒼藍鴿
在今年元旦,蒼蘭鴿發布影片「破解」愛莉莎莎對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前,我僅有偶然的幾次看到他的影片。但是在這部影片發布後,在我沒有訂閱他的頻道的情況下, Youtube 自動推播了這部影片給我,我看到標題聳動,再加上回想起之前看過愛莉莎莎的那隻影片,就點下去看了。
因為我之前沒有把他的影片加入觀察名單中,也還沒有完整掃描過他的影片做研究筆記,所以沒有簡述可以分享。這邊僅以他這支影片給我的印象描述。
蒼蘭鴿回應愛莉莎莎的影片中,模仿了去年 Uncle Roger 的作品風格,帶點嘲諷風格回應了愛莉莎莎的影片。我快速的瀏覽一下他的其他影片,並非每一部影片的戲謔感都這麼強。在這邊我無法判斷是因為「愛莉莎莎的這部影片對於醫界殺傷力過大」,還是因為「對方是愛莉莎莎」因此才有特別的規格,抑或是剛好「Uncle Roger 給他靈感」所以才規劃的特別節目。還沒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也是不可考。
不過雖然是一個比較帶有嘲諷的影片,他仍然在片中給了愛莉莎莎一個台階下,指出愛莉莎莎也是受害者,在不知情中推薦了這本書罷了。我自己覺得挺遺憾的是,愛莉莎莎沒有接到這顆球,讓他掉地上了。
我花了點時間,把他過去的影片稍微地掃過一次。他過去幾年影片拍了許多系列,風格跟器材軍備也有升級過幾次。以一個專門做醫學知識的 Youtuber 來說,非常地敢嘗試。在這麼硬的主題當中,要能夠擴散不太容易,除了他的個人風格之外,我相信他在也下了不少功夫做調整,在追求知識正確和追逐流量中找到平衡,相當不簡單。
詳細的觀察目前因為我對這頻道認識的有限,先停在這。
在這次的事件中,很多人提到說他是不是要蹭愛莉莎莎的流量,還是他僅是單純的因為事情重大而回應,這一點我不得而知。但我想稍微講一下蹭流量這件事情。要做社群,製作 Youtube 影片,要相當程度的了解演算法。即便不是用相當科學的方式去分析,也會在影片一部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針對時下的主題做觀點分析和回應,本來就是一個創作者會做的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會對於「大量的惡意蹭流量」感到反感,但我認為對於單純的「蹭流量」這件事,不需要太負面判斷。
聊完這兩個創作者後,我想討論幾個這次的關鍵爭議,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3.
學術期刊與Youtube自媒體的話語霸權
在 2月13日晚上,Clubhouse 平台上有一個聊天室,針對這件事情討論。討論中,愛莉莎莎也在其中加入。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白袍恐懼症 的粉專,裡面有節錄。這個聊天室的標題,其中用了幾個有趣的字眼,叫做「誰能擁有話語霸權」。我覺得韻味很深,所以把它拿來當作這一個子題的小標。
在整個事件裡面,其實很少人在討論學術期刊跟 Youtube自媒體的關係,頂多只有在討論愛莉莎莎不懂醫學,不懂學術。但我認為,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界的導火線,就在這個地方。否則如果接下蒼藍鴿給他的球下莊,不拍第二部影片,這件事情就落幕了。即便是介紹的肝膽排石法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有今天這個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先講 Youtube 的機制。
Youtube 是一個商業平台,上面所運轉的機制,是一套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大致上會去符合一個目的 — Google 的商業利益。在這樣的商業利益為前提之下,即便他沒有也無法公開演算法細節,但「討好閱聽人」這件事情,已經是普遍大家的認知。
既然決定 Youtube 上面話語權的關鍵是「閱聽人」,那麼製作觀眾想要看的主題就成了重要關鍵。雖然說人人能上傳影片,但是要能夠曝光到觀眾面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加上 Youtube 的平台特性,大多數能上發燒的影片,除了某些特定時期外,還是以娛樂為大宗。
但是學術期刊就完全不一樣了。
學術期刊的刊登模式,在於 Peer Review,所謂的同儕審查。主要原因是投稿期刊的人大多數都已經有博士學位,而被邀請去審查期刊的人大多也是博士。而「得到審查者的青睞」是發語權的關鍵。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些操作,像是刻意去引用可能的審查者的文獻等。但這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
真正在競爭的,是每一個期刊之間的公信度,在學術圈會用 Impact Factor (IF),一個影響力的指標來計算。雖然後來也有一些新的指標像是SJR等,不過 IF 值還是相對通用的用語。這個指標跟 Google 早期設計的演算法 Page Rank 不太一樣,但是有類似之處。基本上的核心概念,就是文章被引用的廣泛度。
這兩個曝光機制的規則,完全不一樣,甚至可說是在光譜的兩端。百萬 Youtuber 所做的主題,即便不是人人都喜歡,但是基本上都有一個特質,大眾。題目可以很分眾,不見得人人愛,但是大部分的觀眾都能看得懂。而學術期刊呢,講求的是對這世界的研究貢獻。如果是 Nature, Science 這樣的期刊,選題較廣一點,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有興趣還有機會看。但是各個領域的專業期刊,跨領域的人除非研究需要,否則固定閱覽的機會不高。
一個在 Youtube 圈子裡面有影響力,有高度發語權的人,去討論一個學術期刊,就像我剛才所提的,一個光譜的兩端。不是簡單地踩到線而已,而是踩過了非常遠的界線。
我不知道愛莉莎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做這件事情。但依照他在第二部影片中義正嚴辭的討論方式,我傾向他應該是真的不懂,誤會了學術期刊和商業雜誌的區別,不了解商業書籍跟學術期刊之間的距離,甚至不知道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所能尋找到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個差異之大,所以兩個圈子的交集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前一節提到,蒼藍鴿能夠把學術領域艱深的東西,帶到一般大眾面前,是值得讚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在 Youtube 裡面的硬知識仍然無法獲得大量的流量,這被 Youtube 平台的觀眾特性所限。
4.
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
在 2月14日下午,一場由林氏璧在 Clubhouse 的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隨手把他抄了下來。很抱歉我沒抄到是誰的發言。大致的意思是
「民眾需要得到相對的知識,需要等價交換的。」
他在闡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以醫學知識來討論。不過我的看法是,在 Youtube 上面持續長久獲得流量的知識,其實也是需要等價交換的。
我其實很意外的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了很多醫生對於「正確的醫學知識無法在網路中傳播」的討論,然後衍伸了相當多衛教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你去 Google 一下肝膽排石法,扣除因為這次事件衝到前面的新聞外,看看能看到什麼醫學的見解。
基本上沒有。如果有,估計也是在很後面,一般民眾找不到。這個詞的基本上完全被體驗文攻下,一直到這次爭議為止。而在 Youtube 上面也是相當類似的狀況。
在這樣子的前提下,其實不難理解愛莉莎莎所說的「其實他也做了功課」是什麼意思。他真的有做功課,但僅限在 Google 上面的非醫學觀點知識。對他來說,如果沒有與專業醫師溝通的情況下,Google 可能已經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這一節的標題,我寫下「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意思就是這個。當我們在批評愛莉莎莎高估自己的能力,僅用 Google 就做完功課的同時。其實我也在反思自己,為什麼科普的知識,我們沒有用各種 SEO 的攻略,鋪天蓋地的用數位行銷攻佔所有的關鍵字,讓民眾不會搜尋到錯誤答案呢?
我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很多醫生提到,他們的工作是醫生,做衛教是有興趣才做的。這一點我相當同意,的確很多在做 Youtube 或是做部落格的人,都是在工作之外的製作。很多行業的創作者,都不是全職投入的。
其實我對這個事情並不悲觀。
在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線」的事件中,我相信所有的網路創作者,都會得到相當大的謹惕。這並不代表過去沒有人踩過線,但可能過去踩線的人「網路聲量沒有那麼大」或是「踩的線沒有這麼誇張」。
相對的,醫界的人也吹起了哨子。當整個醫界都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之後,投入自媒體的醫師,或是開始做內容行銷的醫院診所,應該也會越來越多。我比較樂觀的期待,明年的大年初一,網路上的醫學正確知識能見度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我想開個子題,更深入討論這件事情。
5.
網路媒體識讀及數位行銷
愛莉莎莎所踩到的誤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導火線「挑戰學術期刊」讓這次事件拉到高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大眾平時會犯下的錯誤他也犯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前一個子題所提到的 Google。
我們必須得面對一件事情,就是對很多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的確是取得資訊的重要來源。即便是我平常找資料,也不會動不動就用 Google Scholar 查詢期刊。但我能夠盡量不讓自己踩到誤區的方式,也僅能靠我平常的媒體識讀訓練,和對網路知識充滿懷疑的高度警戒。
什麼網站,什麼內容,會被 Google 優先排在前面?在演算法的設計中,有一些指標去判斷這個搜尋引擎對於網站的信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指標也逐漸在改變。但是即便如此,Google 仍然在放了相當大的權重在這上面。我舉個個人的經驗。每次我在搜尋跟狗有關的知識時,「每日頭條」幾乎都會在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頭痛,但也沒辦法,這就是這套演算法的機制。
當然,演算法的機制並不是單純的看網站的信任度,其他還有很多過去使用者對該文章的互動所產生的數據指標。這邊我先點到為止,以後有機會再專門針對這件事情討論。
但如果我們去換位思考一般民眾使用 Google 的習慣,應該很多在教相關領域的老師都會搖搖頭。但比起 Google 到的答案就通盤相信,我覺得已經比盡信從 LINE 群組得到的訊息好很多了。
我無法想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扎根才能改善的議題。或許在 108 課綱之後,如果有越來越多高中開始跟學生談「網路媒體識讀」的議題,能夠讓大眾對於「找資料」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警備心。
另外一個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可能也得從你我開始做起。「每日頭條」之所以能夠攻佔那麼多關鍵字的首頁,跟他全面的在 SEO 上面佈局有關。現在整個 Google SEO 戰場非常激烈,幾乎你能夠看到的,能賺錢的大領域,都在上演 Google 首頁搶奪戰。如果我們想要抨擊這些網路謠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在 LINE 群裡面跟朋友抱怨,而是好好的寫一篇文章迎面他。
並不是說寫篇文章迎面對擊錯誤資訊,就一定有用,這後面還伴隨著從關鍵字優化之類的 SEO 知識,數位行銷的技巧等等。我不是很確定到底整個醫界誰該做這件事情,會有最大效益。畢竟要花時間做這些事,後面還是得有一定的商業模型來做誘因支撐,否則熱情很快就沒了。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是,大型醫院的部落格及網站優化,又或者是私人診所的內容行銷。是否有可能因為商業競爭,向其他產業一樣運用行銷策略在網路上增加曝光度呢?
6.
醫病關係與信任感的建立
先說明一下,在這個子題裡面,我較難做深入的討論。這邊提出來的觀點,希望醫生朋友們也可以幫忙思考一下。
我很意外的在這次事件中,聽到很多人討論醫病關係的問題。大致的概念是這樣。
醫生認為:「生病應該要去看醫生而不是 Google。」
民眾認為:「看完醫生之後還不是要去 Google。」
我本來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但在幾場討論中,我不斷的聽到一般民眾對這件事情的抱怨,而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先講我自己吧。我自認為自己是個什麼都想找專家問的人了,但我仔細思考後才意識到,我人生中的許多病痛,都是在 Google 上面找了又找。原因很簡單,在醫院的經驗很差,幾乎都是被醫生「打發」走的。
很多人提到,這個部分跟台灣的醫療環境有關。醫生一個下午要看幾十個病人,每個人能被分到幾分鐘?有人提到美國的醫院能夠看比較久,這問題不存在。不過以我在美國看醫生的經驗來說,因為實在太貴了,除非是什麼非得去看不可的病,否則我也是 Google。
我想談一下信任這件事情。
信任感的建立,是所有關係的基礎。為什麼網路創作者的業配有影響力,其實也是建立在觀眾與創作者間的信任基礎上。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還是看愛莉莎莎的影片,抑或是讀一本有商業名人作序的書,你會選哪一個?
就理智來說,我應該會選擇去醫院聽醫生的話。但是說坦白話,以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驗,實在沒有碰到幾個讓我能花時間跟他建立信任關係的醫生。
信任這件事情兩面刃。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獲得讀者的信任,會有更深的業務合作機會。但是,也同時意味著,你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因為他們會相信你。但要如何讓民眾更相信醫生,而不去聽信偏方,這可能不僅是醫界,而是所有想做科普的人都得想的問題。
這邊有一個小延伸,是我無法討論的題目。很多醫生提到,因為他們的醫師身份,所以說話都要非常的注重遣詞用字,風險和副作用都要講的很清楚。但是網路上的很多言論都會誇大,而且只要他沒有賣產品,就沒有違法。這部分我實在無法深度討論,只能交給法律專家來。
7.
自媒體的困境
最後我想聊聊自媒體的困境。這個子題跟這次的事件關係較小,但我想提供給對自媒體產業不太熟悉的人有多一點資訊可以思考。
過去幾年,有資源的傳統媒體還沒有重視網路平台。網路上的獨立創作者,一個一個出現。然而幾年過去了,現在創作者所要面臨的,已經不是彼此的競爭,還必須要面對各種傳統媒體品牌排山倒海的進入。
這個部分,很多 Youtuber 都有聊過。前一陣子 Joeman 也分享了他對於這個子題的看法。
不過我想講的重點是,很多人以為 Youtuber 很賺錢,自媒體很風光很自由。但其實,自媒體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創產業。他很新,不傳統,營運模式還在測,PMF還在找,而且受制於平台演算法不斷的改變,充滿了不確定感。
台灣有所謂 Youtuber 這個職業還不到十年。而且即便是 Youtuber,每個人的營運模式可能都完全不一樣。有的是一人公司,有的自己開公司,有的有經紀公司,有人自己剪片,有人外包。
以創作的題目來說,由於受限於演算法的要求,每週得出一部影片,最好是兩部。創作一兩部大作不難,但在這樣大量消耗的情況下,一年要產出近百部作品,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是兩年,三年呢?
再加上演算法的殘酷,可能第一年你想要先衝訂閱,努力拼到五十萬。結果第二年演算法改了,訂閱數不重要了,好吧,再想想別的目標。
我的看法是,未來全職的網路創作者會越來越少,要養團隊,有其他產品,或是將創作轉為副業的情形會越來越多。沒有所謂的一個題目可以做五年十年,不只是愛莉莎莎,你會看到各個創作者都在不斷的調整頻道走向,加入子題,甚至是換題目做。
8.
小結一下
我不太想用什麼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來做結論。因為這件事情就不是這樣。當我看到愛莉莎莎第二部影片出現的時候,就知道事情不妙了。不管怎樣,都是錯得離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跟鄉民一起撻伐其實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決定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記錄一下這次發生的事情。希望愛莉莎莎以及其他創作者能多了解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我非常高興這次能在 2月14日參與了由林氏璧所開的 Clubhouse 討論群,能夠聽到很多醫師和一般民眾的討論,讓我能反思這次事件。高密度的聽到許多醫生的意見不太容易,但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大量聽到一般民眾的想法。我不敢說這是個嚴謹的田野調查,在討論中我也沒有錄音,僅在我覺得聽到有趣的觀點時,簡單做下筆記而已。但這些理性的討論,讓我能在一天內聽到那麼多的意見,對我的大腦來說,是場很激烈的運動。
這是我對愛莉莎莎踩到線的看法,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是不願意看到的。但事情發生之後,所帶出來的問題,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
《#愛莉莎莎踩到線》
註:非常感謝大家能讀完我的這篇研究筆記。如果當事人有機會能看到這篇文章,裡面若有什麼解讀錯誤的部分或是想跟我分享更多你的心路歷程,歡迎私訊跟我聯絡,我會非常高興。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很多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希望這件事情能給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反思。
science 雜誌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昆蟲恐懼症注意 #是說為什麼志祺很像在比中指
按這裡,你可以幫助志祺七七繼續日更: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Xd0nmBjlKROwzMyPV-Nw/join
註 4:17
這邊說的「進化」是我們自己的用語。實際上這種因為體內激素轉變而改變習性、能力與外觀的「動作」叫做什麼,中文世界沒有精準的翻譯,英文通常也只用 become(變成)這類的動詞而已。
各節重點:
00:59 上千億隻蝗蟲的攻擊!
02:38 蚱蜢餓肚子,就會變蝗蟲?
03:20 蝗蟲餓肚子,就會超進化?!高清無碼蝗蟲出沒警告!
05:10 大謎團:蝗災到底是怎麼結束的?
06:33 今年的蝗災會進入中國嗎?
08:34 我們的觀點
09:25 提問
09:53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歡歡
|腳本:歡歡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中藥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 中央社東非蝗災數十年僅見 宛如聖經景象[影]:http://bit.ly/2uS7Yos
→ 🦗 DQ|舉目所及都是蝗蟲 東非地區陷蟲蟲危機:http://bit.ly/2uMZiQ3
→ 🦗 自由時報|蝗災不止!索馬利亞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http://bit.ly/2vAtvCf
→ 🦗 中央社|人道危機逼近東非 蝗災肆虐1300萬人嚴重缺糧:http://bit.ly/2x3EUeh
→ 🦗 India Today|How India saved itself from desert locust invasion on crops:http://bit.ly/2TwE94Z
→ 🦗 Science|In Somalia, an unprecedented effort to kill massive locust swarms with biocontrol:http://bit.ly/2IiHfnS
→ 🦗 自由時報|東非蝗災蔓延亞洲 印度16.8萬公頃農田遭殃:http://bit.ly/2VFrdg0
→ 🦗 維基|直翅目:http://bit.ly/2x7BHun
→ 🦗 How a single locust becomes a plague:https://bbc.in/2TjnYJs
→ 🦗 【KTV】龐麥郎-我的滑板鞋 官方MV:http://bit.ly/39eMWiJ
→ 🦗 中央社|東非蝗災肆虐 沙漠蝗蟲大舉攻進南蘇丹:http://bit.ly/2PHAIHG
→ 🦗 Hunker|Life Cycle of Locusts:http://bit.ly/3al8Row
→ 🦗 In Somalia, an unprecedented effort to kill massive locust swarms with biocontrol:http://bit.ly/2IiHfnS
→ 🦗 農傳媒|蝗蟲過境戒備!揭非洲沙漠飛蝗的歷史不歸路止於此:http://bit.ly/2Ickv9e
→ 🦗 how did locust plague usually end:http://bit.ly/32JNJWs
→ 🦗 Hunker|Life Cycle of Locusts:http://bit.ly/3al8Row
→ 🦗 維基|中國蝗災史:http://bit.ly/3aq8Zmy
→ 🦗 香港01|【歷史探秘】夥伴皆驚「蝗」 當古代中國人遇上蝗蟲(上):http://bit.ly/2TCbtHO
→ 🦗 香港01|蝗災惶哉:中國如何應對這場昆蟲戰:http://bit.ly/38isU5x
→ 🦗 香港01|【亞非蝗禍】放雞鴨可以對付沙漠蝗? 科普雜誌解釋為何不可行:http://bit.ly/39jmUe1
→ 🦗 人民網|新疆:10萬鴨子滅蝗蟲:http://bit.ly/2Trr5Oc
【 延伸閱讀 】
→ 🦗 立場新聞|中國百年蝗災回顧 — 天災與人禍:http://bit.ly/2TzD4cB
→ 🦗 香港01|【歷史探秘】中國蝗神信仰的始終:八蜡廟與劉猛將軍:http://bit.ly/2Ig5i72
→ 🦗 20140624 科技苑 牧鸡治蝗:http://bit.ly/2TinEuB
→ 🦗 China will not send ducks to tackle locusts in Pakistan, says expert:http://bit.ly/2wqpuAm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science 雜誌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酪梨 #墨西哥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13 酪梨的歷史
02:14 酪梨變身「綠色黃金」!
04:07 連毒梟都改行
05:30 「綠色黃金」淪為「血酪梨」
06:20 農民的抵抗
07:25 其他地區的酪梨農,也各有困難
08:33 我們的觀點
10:16 提問
【 製作團隊 】
|企劃: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宇軒
|腳本:蛋糕說話時屑屑請閉嘴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Blood Avocados”: The Dark Side of Your Guacamole:https://bit.ly/3hlmIyL
→ 40位中西醫嚴選健康食物,教你排毒減肥、防癌抗老,愈吃愈年輕:https://bit.ly/3hAQmjN
→ 地球圖輯隊:「血酪梨」:餐桌上的酪梨 背後比你想的血腥:https://bit.ly/3hq5XCA
→ 美國人的超級美食,墨西哥人以悲劇澆灌的血酪梨:https://bit.ly/2WDQtTx
→ Are Mexican avocados the world's new conflict commodity?:https://bit.ly/3jvIDVF
→ Avocado History - Domestication and Spread of Avocado Fruit:https://bit.ly/2CyTm0U
→ Avocado: the 'green gold' causing environment havoc:https://bit.ly/32GzAvh
→ Avocados in Kenya: what’s holding back smallholder farmers:https://bit.ly/3jrCbyV
→ Blood Avocados No More: Mexican Farm Town Says It's Kicked Out Cartels:https://n.pr/30DXIfe
→ Boycotting Avocados Won’t Hurt Cartels:https://nyti.ms/39ixrHj
→ Can hipsters stomach the unpalatable truth about avocado toast?:https://bit.ly/2WL9gw7
→ Can You Eat Too Much Avocado? The answer from a functional medicine dietitian:https://cle.clinic/2CAncCm
→ Dillehay, T. D., Goodbred, S., Pino, M., Sánchez, V. F. V., Tham, T. R., Adovasio, J., ... & Piperno, D. (2017). Simple technologies and diverse food strategies of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Early Holocene at Huaca Prieta, Coastal Peru. Science Advances, 3(5), e1602778.
→ Kenya's ground-down coffee farmers switch to avocado amid global boom:https://reut.rs/2Cr9bHd
→ María Elena Galindo-Tovar, Amaury M. Arzate-Fernández, Nisao Ogata-Aguilar, and Ivonne Landero-Torres ""The Avocado (Persea Americana, Lauraceae) Crop in Mesoamerica: 10,000 Years of History,"" Harvard Papers in Botany 12(2), 325-334, (1 December 2007). :https://bit.ly/32E5rg5
→ Mexican X-plainer: Balls, Nuts & Avocados:https://bit.ly/39mOoQT
→ Mexico avocados big in China:https://bit.ly/3eQPwgE
→ Revealed: the enormous carbon footprint of eating avocado:https://bit.ly/2OMvute
→ Robinson, D. The Avacado. Ethnobotanical Leaflets, 1998(1), 3.
→ Stanford, L. Constructing ``qualit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tandards in Mexico's avocado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19, 293–310 (2002). :https://bit.ly/3fTHnK2
→ The Aztecs: A History Ripe with Avocados:https://bit.ly/32HbzUJ
→ The global avocado crisis and resilience in the UK’s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 supply system:https://bit.ly/3eXPkwx
→ U.S. Lifts Ban on Avocados From Mexico:https://lat.ms/2Bp8ihM
→ Why Avocados Attract Interest Of Mexican Drug Cartels:https://wbur.fm/3jsSn2W
→ Why our love for avocados is not sustainable:https://bit.ly/30CZb5w
【 延伸閱讀 】
→ 一次搞懂世界上最營養的水果!品種挑選、賞味時機:https://bit.ly/3eNKbac
→ 《種台灣酪梨》客家新聞雜誌第611集:https://bit.ly/3fVhMQM
→ 草地狀元-安全酪梨育成專家(20180903播出):https://bit.ly/2OYLRTT
→ ""Rotten"" The Avocado War:https://bit.ly/2WL4Cyf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science 雜誌 在 Serene Vitale Youtube 的評價
♥ Tiffany 聽力影片的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fHiczDhZ0
Hey Guys!!!!!! 今天又是我要變學霸單元啦 😍 這次分享敲碗已久的英文閱讀影片 ♥♥
捨藺托福閱讀一次30一次28,總分是 116,給大家參考囉。
記得可以留言跟我說想要看什麼「我要變學霸」的內容哦 XD 哈哈哈哈哈 ♥
Love y’all !!
-Serene
♥Follow Me:
NY Fashion Intern Diary @ Dcard: https://www.dcard.tw/f/girl/p/224764139
(Instagram是我最主要在用的哦!很多日常更新都在那兒♥)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erene_her_morning_elegance/
Blog: Coming Soon
♥ 影片中提到的相關資源
#書
Serene: The Science of Interstellar
(之後會分享每月英文好書!)
Tiffany: 暮光之城、飢餓遊戲、分歧者
#雜誌
Serene: National Geographic, The Economist
Tiffany: Seventeen, Teen Vogue
#網站
1. Sparknotes
http://www.sparknotes.com
2.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
3. BuzzFeed
https://www.buzzfeed.com
♥What I Wear
上衣:French Kitty
褲子:英國購入古著
♥Makeup:
妝前乳:Sofina 控油瓷效妝前隔離乳
底妝:CLIO Kill Cover 氣墊粉餅
唇膏:Etude House Dear Darling Tint #OR202
眼影:BBIA Last Auto Gel Eyeliner #Wedding Peach
♥Contact (Business Only) : [email protected]
♥This video is NOT sponsored.
science 雜誌 在 101科學教室:颶風《國家地理》雜誌 - YouTube 的八卦
國家地理 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319K subscribers. Subscribe. 颶風是人類已知最強大的風暴。本集「101科學教室」將帶領大家一同探討它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