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樣的台灣高中生!】
這幾個高中生,在暑假去芬蘭當地的高中,實際體驗了芬蘭的教學。芬蘭的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讓他們深受震撼。
但他們不是只是停留在震撼,回台後他們思考,該怎麼讓台灣其他的高中生也能感受到這樣的震撼?如何讓其他高中生也能思考,教育可以有什麼樣的不同可能性?什麼才是教育最重要的核心?
於是他們決定舉辦一場發表會,來告訴大家他們看到的所見所聞。甚至,他們也希望能夠幫助學校,設計高一的特色課程,讓未來的學弟妹也能體驗到以培養能力為主的教育。
看到這群願意挽袖來改變台灣的高中生,我在心裡大聲為他們喝采!
(歡迎分享)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的推薦目錄: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八卦
學校不該與世隔絕,找回學生學習的熱情!
很多大學聽到我要推PBL(主題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 or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or Project-based Learning),都有些驚訝。我說,我們已經落後芬蘭多年,她們從小學就開始了。
其實,現在的大學教室裡,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慾,必須改變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得學習熱情和專注力。看看芬蘭怎麼做!
當然,老師的主動改變最重要,必須要自己不斷進修,老師加油!
https://www.facebook.com/globalfuturefamily/videos/1824532197789829/?autoplay_reason=all_page_organic_allowed&video_container_type=0&video_creator_product_type=2&app_id=2392950137&live_video_guests=0
【芬蘭新教改三之一,讓孩子贏在未來】
擁有全球最好教育系統的芬蘭,自2016年起宣佈推動新的教綱,目的不在於提升孩子的學科成績,而是更著重於培養孩子多元的跨界能力,透過主題式教學,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參與課程設計、甚至是學習結果的評量,讓孩子找回發言權、找回喜歡上學的樂趣。
#即使是教育強國也懂得不斷反思
📌芬蘭教改大四核心
1️⃣世界即教室,處處是學習
2️⃣老師,最重要的資產
3️⃣主題式教學,找回孩子的熱情
4️⃣回歸生活技能,因應世界變化
🇫🇮芬蘭相信,唯有讓孩子愛上學,才是教改的終極目標
➡STEP1
留言和大家分享,你最希望台灣教育學習借鏡芬蘭教改的地方
➡STEP2
為了加速贈獎作業時間,請有留言的粉絲,同時留下您個人收取贈品聯絡資料,就有機會抽中《未來Family》二月號雜誌,詳細閱讀「愛上學才學得好」芬蘭教改封面故事全文報導,完整雜誌目錄:https://gfamily.cwgv.com.tw/magazine/index/MF10602
填寫個人收取贈品聯絡資料表單網址:https://goo.gl/forms/Juf4qm5FRqQbHMhM2
🎉我們將從每一則影音貼文留言中抽出10位留下聯絡資訊的幸運粉絲贈送雜誌乙本,2/10抽獎活動截止,小編將私訊聯絡獎品寄送相關事宜。
➡如果喜歡這個活動,歡迎邀請您的親朋好友一同來參加喔!
【芬蘭新教改三之二,學校應該是學習生活技能的地方】#專訪史代納學校校長
https://www.facebook.com/globalfuturefamily/videos/1824562047786844/
【芬蘭新教改三之三,孩子未來該具備的能力】#專訪赫爾辛基教育局官員
https://www.facebook.com/globalfuturefamily/videos/1824565681119814/
#未來Family #芬蘭10年教改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八卦
讓我們一起翻轉台灣高等教育吧!(五之三)
深耕計畫四大面向
深耕計畫大致有四個具體方向:推動「大學社會責任」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計畫、翻轉學制及教學方法、營造創新創業校園、策略性國際連結。
這四個面向各有其含意,第一、大學社會責任 (USR) 計畫,是以學校所在地為圓心,希望學生到當地就學,不只是過客心態,而是能參與、促進當地社會進步。老師能有熱忱及責任心的帶領學生,讓學校、學生與在地文化、社會、產業需求緊密結合,引導學生發掘地方的需要,讓所知所學可真正幫助地方,也讓地方人士看到大學生的價值,讓知識再度因貢獻而得到尊重。如此也可以讓大學有與地方關聯的特色。我在對教育部內同仁解釋時說,就是要讓大學生「刷存在感」,讓大學生有被需要的感覺,以激發他們願意付出、願意學習的動機,學習不一定只是為自己個人的未來,為幫助社會進步而學習,為奉獻而學,應該也是教育的積極意義。而了解在地產業,也可創造進一步促成學用合一的機會。執行上,會透過成立在地實踐聯盟,創造區域內實質化有組織性、有機制式的互動模式,引導學生看到地方上真正的問題,透過群體合作,讓師生的研究題材和成果可以協助當地產業解決問題,甚或新創產業,提升就業機會和價值,也產生地方上自我認同的社會效益。日本這幾年來積極推動「在地創生」,精神也著眼於此。
第二、翻轉學制及教學方法,有學習動機還要輔以良善有創造力的學習方法。分別有幾個策略:改變學制和學位頒授型態以及改變教學方法。改變學制的重要意義就是要翻轉大學師生都被系所牢牢綁住的關鍵,以強化跨領域學習,包括以院校為教學規劃的核心單位。教師可以屬於單一系所,但學生的修課和學位應該盡量鬆綁,給學生真正充實的跨領域學習,期待能打開系所的籓籬,培育社會所需的T型人才。除了顧及一二年級的跨領域做人做事的知識,也兼顧三四年級開放式的主修 (Major) 概念,以能跟上社會快速的變遷,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應變能力。讓學生所學能快速的與未來社會對接;導入翻轉教學法,提倡「計畫目標導向學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翻轉教學的做法這幾年極為火紅,芬蘭是其中翹楚,他們的教育部在全國各級學校大推 PBL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甚至在2016年新課綱中要求全國學生從小一開始,每年至少要研修一門專題式課程。國內以葉丙成、張輝誠、王政忠等老師為首,也已在高國中教學推動多年,對學生學習熱情的提升有顯著成效。所以計畫目標導向學習法的內涵,在於強調教與學創新方法的改變,而且教學方法遠勝於教學內容。網路世代的知識內容已隨手可得,培育學生從「做中學」,體會資料分析、資訊整理、資源彙整的解決問題能力才是王道。同時,應善用網路群組的優點,推動各種不同專業、不同教學方法的教師社群,提升教師們的人脈網和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