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7
關於『破音』類效果器,應該是電吉他手在解決了吉他、音箱這些基本必要器材配備之後,下一個一定會要關心、但一輩子都始終缺一顆的無間地獄課題了!最困難的是:在入手之前,你永遠都不知道現在入手的這一顆破音效果器是不是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那一顆 --- 而且有很高的機率,在入手不用太久的時間之後,你就會覺得好像另外一顆才是真正接近自己想要的那個音色 …… 然後重複這個掙扎的迴圈,難脫苦海。
『為什麼別人的破音總是比我自己調出來的好聽?』
施主~那是有原因的。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5
想要調校出適合自己、聽者也會喜歡的破音音色,可能首先就要先理解『破音』的生成原理與歷史沿革;『維基百科』的這一篇,雖然只是點到為止、包羅萬象型的概略說明,但對於『Overdrive』與『Distortion』這兩種不容易界定的音色,在構成原理上,有著淺顯易懂的解釋: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5%88%E6%9E%9C%E5%99%A8 (當然,如果你願意更深入去理解,以我自己 Google 過的資訊經驗來說,現存的中外網頁內容,應該是相當足夠的)。
然後,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好聽的破音』被建構起來的器材組合方式。以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我覺得最好聽的破音,是單純由音箱頭 Drive Channel 前級『塑型』、夠大聲的真空管後級加添的自然泛音所形成的 --- 不論是 Low Gain 或 High Gain;但這麼美好的條件往往不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一些對於破音『效果器』的認知,似乎是非常必要的。
我個人認為要能組合、調校出好聽破音的三大關鍵因素,第一,你得先調好『用來搭載破音』的『基礎聲音平台』--- 你正在使用的音箱。在工作的場合中,如果我需要用到場地所提供的音箱 (事實上,這應該是非常常見的狀態),在接上我的效果器之前,我習慣先把吉他直接接進音箱,將 Clean Channel 調整到各區段的頻率都很適中的狀態 --- 我需要一個平整的聲音平台 (雖然這個平台可能比較沒有個性),才能讓我的破音類效果器做出比較客觀的反應。
而我在破音的音色取向上,非常喜歡用『推疊』的方式 ( Stacking,這裡有看不完的資訊:https://www.google.com/search?q=overdrive+stacking+order&oq=Overdrive+stack&aqs=chrome.2.69i57j0l5.16781j0j8&sourceid=chrome&ie=UTF-8 ) --- 也就是用『較稀薄』的破音去『推擠』『較厚重』的破音,因此,我習慣將破音分為幾種類型:
A. Gain Booster:這可能是我最喜歡研究的破音類型!一般說來,因為它會去『推擠』後面的其他破音,所以,在這一段的破音程度,幾乎只會用到一點微破的狀態,而這個『微破』的音色,剛好可以為原本很平整而缺乏聲音個性的『平台』,帶來一個清楚的音色、頻率色彩。另外一個重點,是這個器材的 Drive,要能夠非常有『透明感』--- 我在判斷一顆破音是否適合用做 Gain Booster 時,都是將效果器上的破音程度關到接近零、而只用音量、音色旋鈕去作動,來看看它與不啟動時,吉他與音箱原音的差距。許多討論會談到用 Ibanez TS 系列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banez_Tube_Screamer ) 來執行這樣的工作,但我覺得 Ibanez TS 比較適合去推動原本就已經是 Mid Gain 以上的 Drive Channel、而不是那麼適合用在 Clean Channel 的染色,因為從我的主觀來說,它並不是那麼『透明』的質地。
B. Overdrive:這是我用來處理 Low gain、Mid Gain 的區段,同樣的,我會很希望這一段的 Drive 要能夠有足夠的『透明感』--- 我會將各廠牌不同型號的效果器 Drive 鈕置中,用分解和絃的彈奏方式,來相互比較每一個音符彼此之間的『黏度』,以及是否還能聽到琴弦本身的聲音來判斷是否適合現在的琴與音箱的搭配,同時也會將放在前面的 Gain Booster 啓動,來看看在較為增益的破音程度下,琴音是否還能維持『顆粒感』。對我來說,『Overdrive』是比較八〇、九〇年代的色彩,而我也是聽著那些年代的音樂同步成長的,所以,這個區段的破音色彩,很自然成為我主要的音色骨幹。
C. Distortion:由於這些年各家廠牌在市場上的競爭,造就了許多新穎的 Drive 音色產出,對我來說,『Distortion』就比較偏向九〇年代之後的聲音,而我也習慣用這個類型的破音來處理 High Gain 範圍的音色。在這個區段,我就會比較著眼在『音色的個性』而不是『透明度』--- 但因為我放在前面的破音族群都是相當『透明』的色系,所以,即便我把這三種破音都一起啓動,整體的音色只會個性更濃烈,而不會『糊』成一團。
這其實就牽涉到調整好聽破音的第二個關鍵因素:不要把效果器上的破音程度開到那麼大!如果你希望你的破音要聽起來很有『迫力』,很有趣的是,不是將破音程度催大,而是要鍛鍊你右手 Picking 的力道,而且還要能保留些許琴弦的『原音』,以及!你應該要注意的細節,其實是 Picking 的那隻手手掌所控制的『悶音』(Muting) --- 通常,那才是音色能夠表現『迫力』的重要技巧。
D. Fuzz:這是我用來處理 Solo 時的主要音色,而且,多年前在接受我的同窗好友林正如先生的指導之下,我已經非常習慣將 Fuzz 放在 Overdrive 的前面,來讓 Solo 的音色,能從 Overdrive 的顆粒感做到 Solo 旋律時所需要的『黏合感』。這樣的置放順序其實其來有自,如果你的確研究了一下破音效果器的發展沿革,就會知道 Fuzz 這個非常早期就開發出來的『怪異音色』,其核心驅動所使用的『鍺晶體』,對於溫度以及訊號的『阻抗』非常敏感,因此,將 Fuzz 放在最接近吉他訊號輸出的位置,比較能表現 Fuzz 濃濁厚重的音色特性;而另外一個優點是:當 Fuzz 放在 Overdrive 的前面、兩者都啓動時,將吉他上的音量鈕略為收小 (Clean up),你會得到一種非常清脆透亮的微破音色 --- 那是任何一種單獨的 Gain Booster 或 Overdrive 都無法做到的美妙音色!
而這裡,又牽涉到調整好聽破音的第三個關鍵因素:善用你吉他上的音量鈕!如果你看過真正的吉他高手彈奏吉他,幾乎每一位都會在彈奏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吉他的音量鈕與音色鈕,這除了因為音樂的動態所做的音色調整之外,你可能很難想像為什麼這些高手好像只用了一、兩顆破音,卻能讓整體吉他的破音有著那麼豐富的層次表現 --- 這一直要到你自己去實際試過吉他音量變化對於 Fuzz 類,或是也用了鍺晶體的 Overdrive 類可以造成的音色變化,你才能領略箇中奧妙。
另外可以一提的是:這幾年我所聽到國內、外很酷的樂團吉他手所設計的吉他音色,非常高的比例,他們的核心 Drive 音色,是用 Fuzz 來思考、而不是以 Overdrive 或 Distortion 來出發 --- 也許,這也可以看做是另外一種歷史循環吧?因為,Fuzz 其實應該是很讓人回想起六〇末、七〇年代的那種氛圍的。
E. Clean Booster:這通常被用做音量的放大,在 Solo 時,你應該會很需要用這個器材來讓聽眾聽到你來自靈魂的吶喊吧!
以上的分類,我在訊號串接的順序會是:Guitar → Fuzz → Gain Booster → Overdrive → Distortion → Clean Booster → Amp Head Clean Channel。這樣的接法,當然只是我個人的習慣;而如果我需要去處理到更為現代、更為極限的破音時,我會在整個 Drive 系列的後面加掛一顆略為削去中頻、加強了低頻與高頻的 EQ 效果器 --- 也就是說,在一般的狀態下,我其實不會把我的破音系調成太過極限的樣貌,而用 EQ 效果器視情況來選擇性改變原本的破音調性。
以我的主要商演器材為例,我的 Fuzz 是使用了 Valeton Red Haze 與 J. Rockett WTF fuzz;前者是比較接近 Fuzz Face 線路設計的傳統 Vintage 風格,後者就是比較現代音色、修正了阻抗反應的近代 Fuzz 產品。在 Overdrive 方面,我選用的是 Carl Martin PlexiTone,這是我覺得非常接近 Marshall 音箱 Drive Channel 的傑出產品;但我請『麥歐西音頻』的鍾孟宏先生,將原本的線路順序做了修改,因此,我可以將它原本放置在最後一個位置的 Booster 改成我的 Gain Booster,而在同一個機體上,我還可以有兩組 Drive 來做為我的 Low Gain 與 Mid Gain。後面接的是 Wampler Pinnacle Deluxe Distortion,它不但有 Vintage、Modern 兩種風格的選擇,還可以有 High Gain、More High Gain 的選項,來處理多種組合的 Distortion 音色。整個線路的最後,是用 Carl Martin Hydra Boost 做為 Clean Booster,讓我的 Solo 音量能夠有足夠的提升。而我所需要的 EQ 效果器,是使用 Zoom G3X 裡的數位式 EQ,以節省整個效果器盤中最珍貴的『擺放空間』。
這些器材都只是符合我個人音色喜好,同時,能處理大多數的業務需求,以及~~~能順利收進一個效果器攜行箱的選擇。其實,在經過了許多年、許多器材來來去去以及不斷調校的實務經驗後,我必須很誠實的說:到了最後,不論你用了什麼器材組合,你會發現,你的耳朵會定義你自己的音色,因此,再怎麼不同的器材,你還是會調成同一種、你自己喜歡的那個音色。
一種『Tone 在手上』的結論。
fuzz 位置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08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6
上一週我以主觀的經驗認知,將『破音類』效果器做了五種分類,以及擺放順序的說明;但那終究只是一種非常粗淺的示意,如果試著要認真分析各種實務操作經驗上應該注意的細節 … 單靠文章、文字的解釋,恐怕只會落個掛一漏萬的境況。不過,還是有幾個主要的大原則,可以在這個專頁裡野人獻曝一下:
1. 各區段破音的頻率 (EQ) 值設定:在這種『破音堆疊』(Drive Stacking) 的運用方式上,除了先前提到過『越厚重的破音擺放位置越後面』的基本概念之外,通常放在越前面、破音程度越低的效果器,我會習慣將它的 EQ (Tone) 調得比後面的器材『稍微』亮一點,這樣的設定,可以讓前面一顆破音啓動去『推擠』後面區段破音時,得到音色上明顯的變化。而且能夠有一種『Open』的色彩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最一開始你在調整你的『音色搭載平台』(Amp Clean Channel) 時,應該盡量讓整體基本音色在比較適中而可能缺乏一點個性的原因:如果你主要的破音都來自效果器,而你用了好幾顆效果器來『合成』你最後的音色形狀,你就會需要在『平台』這個最後端,留下足夠的『可 EQ 空間』(也許可以視為另外一種【Headroom】吧?),來讓最後整體的頻率不會太過刺耳。
事實上,許多的破音效果器,在增加 Gain 值時,整體的頻率也會跟著改變 (而且不乏變化得非常戲劇化的),因此,我會習慣將最後一顆破音 (通常是 Distortion ) 的 EQ 設定得非常中性,來用前面一個或兩個區段的破音推擠出最後這顆破音的亮度;而如果在音樂需求上我只要用到這顆相對來說沒那麼明亮、但 Drive 濃度夠,可是又需要比踏板原始設定上再明亮一點的音色,我就會用串接在後端的 EQ 效果器來修飾它。你很可能常常看到各類型吉他手在彈奏過程中,不斷彎下身去調整腳下的效果器盤,但因為我很不希望自己分心去做這種即時性的調整,所以我選擇用後端的 EQ 來協助我需要的頻率補正 --- 這也是我習慣用數位式效果器的另一個理由:因為,我可以在同一個 Preset 裡設定好幾種不同的 EQ 效果器,來因應不同情況的頻率需求。
2. 各區段破音的音量設定:我猜想每一位上台演出的吉他手,在初期階段,當進行 Sound Check 的工作時,一定都聽過外場的 PA 工程人員對你叫嚷過:『你的破音比 Clean Tone 大太多了』!當你很委屈地試著減小效果器的音量時,你會很驚恐地發現,要達到外場 PA 工程人員滿意的音量比,你會覺得破音的音量幾乎是小到無法適應的!
為什麼呢?因為你在家裡調整你的破音音色時,幾乎不可能是用演出的工作方式來調整 --- 也就是架起麥克風,將你的訊號收進麥克風,再經過訊號放大工程,放到一個夠巨的外場喇叭來監聽,也因此,你很難理解『麥克風收音』對於破音放大的敏感程度到底有多敏感 --- 我只能很認真地說:它真的非常敏感!
整個關鍵在於,當你在 On/Off 你的破音效果器,你在家裡練習時就必須讓這兩者的音量差別遠遠小於你的習慣 --- 當你踩下破音時,應該讓你的音量像是沒有被改變、而只有音色上的差異而已。如果你是用 Drive Stacking 的方式,你所疊加的破音,應該只有『濃度』的差別,而不致於有太誇張的音量差距,這也是我會把『EQ』值放在第一點來討論的原因,因為在實務操作上,『頻率』會比『音量』,在改變破音色彩上,來得更有效率。
另外一個重點,其實是因為你大多數的時間都不是用 Clean Tone 來練習你的基本功,因此,當使用到 Clean Tone 時,你會下意識地彈奏得比較輕,或迫不及待地趕快切換到破音,來獲取一種安全感;久而久之,你對於 Clean Tone 與 Drive Tone 的音量感知,就無法建立起一種相對客觀的正確習慣。我只能再一次強調:『如果想要得到真正的進步,你就必須面對自己的弱點、正面去挑戰它』!而我覺得最有效率的基本練習方式,應該是用更多的時間、用更偏向 Clean Tone 的微破音色去彈奏 (當然要聽著 Click),才是正解。
而我們在整個破音串接的最後一顆、用來推動 Solo 音量的 Clean Booster,當你在進行外場 Sound Check 時,只需要告知 PA 工程人員:『現在是 Solo 時的音量』,然後再啓動它;你的 PA 工程人員會知道這是他在控台上關於你的這一軌樂器所可能會呈現的最大音量,他就能相對合理地給予你整體音量的伸縮範圍,你們就可以共同完成一種『專業』的工作表現。
3. 單線圈/雙線圈 Pick-up 對於破音的差異:如果你習慣用這兩種不同款式 Pick-up 的琴來練習或工作,你應該已經發現,如果我用了雙線圈所調整出來的各區段破音,在頻率與音量都很理想的狀態下,立刻換一把單線圈的琴來彈奏,在 Clean Tone 的狀態下音量會顯得比較小、而 Drive Tone 的音量會爆增許多。在我的經驗裡,單線圈對於破音的反應敏感度其實是大過雙線圈,也因此,你幾乎無法以同一種音色的調整參數,期望兩款不同拾音器種類的琴都能表現得同樣『順暢』。如果你並不是一位調整參數非常快速的吉他手,我會建議針對兩款不同拾音器種類的琴,你可能要有兩組不同的『破音群』;或者說,如果你只能準備一組破音群,那麼你針對演出工作所準備的第二把『備用琴』,請盡量選擇與主要工作琴相同款式拾音器的配置,以免當你必須更換第二把琴時,你的整組破音與 Clean Tone,又會發生讓 PA 工程人員措手不及的慘劇。
4. C/P 值:我覺得大多數吉他手的共同悲劇,就是沒有足夠的錢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包括隨時隨地會冒出來的各種破音全部都買回來玩耍 --- 反過來說,你如果夠幸運,可以不斷添購新玩具來嘗鮮,你也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才能讓這些玩具有存在的意義。
到底什麼才是我們應該購買、而且價格/性能的比值是最好的選擇策略呢?我的確有幾顆還算是夢幻逸品的破音,而且也都價格不菲;但在我整個音樂工作歷程裡,它們實際的功能貢獻,是遠遠小於其他可能不到這些夢幻逸品價格十分之一的同類產品,所以,到底誰比較『有用』、而表現了更好的 C/P 值呢?
對於整體電吉他器材組合的購買順序考量,我想再次建議:你需要先選擇好你的琴,然後以『箱體優先』的概念去選擇音箱頭/箱體的組合,然後在大量資訊研究後去選擇幾款『基本必備』的破音效果器,然後~開始去講究你的真空管後級、講究你的線材,然後可以開始認真思考你需要的前級種類 --- 因為真正優秀的破音,還是來自好的前級 (到這個階段,你的音樂屬性也應該已經成形、定型了!),然後才是你可以放縱自己去挑選那些奢侈而很少實際用到的玩具的時候 --- 前提是你的確已經在這個階段之前,靠自己與你的吉他成功地養活了自己與家人,而且生活無虞。
而我大膽預言:到了最後,你只會需要一把好的琴、一組非常優秀的音箱頭/箱體,以及一顆棒透了的 Fuzz pedal,用超好的訊號線把它們連接起來,接上充沛而乾淨的電源,你的音色就 --- 肯定宇宙無敵!
而會讓這一切打折扣的,只剩下你彈奏的用音了。
------------------------------------------------------------------
後記. 關於『堆疊破音』,這一篇來自網路商店『Reverb』的重點介紹,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讀:https://reverb.com/news/a-beginners-guide-to-stacking-drive-pedals 。
而各類型破音擺放順序所造成的『音色形狀』的差異,這個由效果器品牌『Wampler』老闆所做的示範,可以給你一點實際的體驗: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DC065i2Cs 。
至於我覺得真的很優秀的音箱頭/箱體組合,這個品牌算是『還在人間』的作品:http://kingsleyamplifiers.com/ 。我會建議可以點進他們的產品看一下實際示範,感受一下這位吉他手身份的老闆,是如何因為追求『表現自己的彈奏手感』而研製出的聲音平台。
那才是『相得益彰』的平衡感啊!
* 刊頭相片取材自 Simon Gotthelf 2017 pedalboar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DxShDoWmk )
fuzz 位置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八卦
{{ 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 }}_07
由於撰寫了這些相關於現場演出的基礎實務經驗,開始有一些年輕的網友來訊詢問一些困擾了他們相當時間的現場狀況,其中一個相當有『代表性』的問題是:『為什麼我不論到什麼樣的演出場合,我的電吉他音色從地板監聽送出來的聲音都很難聽?』。我猜想這是許多吉他手都曾經歷過的夢魘:明明在家裡調整好的音色(特別是破音”Drive”類),每次到了演出現場,聲音就變得好奇怪,然後再從監聽聽到的時候,根本就是另外一個陌生人…
那我怎麼知道外場的觀眾到底聽到了什麼啊…?
我不知道你的觀眾到底聽到了什麼,但我知道:如果你從音箱出來的音色就不好聽,那觀眾要聽到好聽的音色,機率等於零。
當我看到上面那個很有代表性的提問時,我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答案方向;不過,為了印證我心裡的想法,我還是回訊邀約了這位網友到我所執教的北藝大IMPACT學程所附設的錄音室,使用了裡面的器材來看看問題出在哪一個環節。在經歷一個多小時的實際演練,我完全斷定了這一類型問題的結論:
『不是你的監聽系統有問題,是你的音箱使用方式有問題。』
[二. 認識現場的器材_02]~吉他音箱
當天我們在IMPACT錄音室所使用的音箱是Marshall JVM-410H/412 1960 type Cab (https://marshallamps.com/products/amplifiers/jvm4-series/jvm410h/ ),這位年輕吉他手的音色器材是 Boss ME-80 (https://www.boss.info/global/products/me-80/ )這個在市場上相當有市佔率的綜合效果器。我請他把現場當做是演出的場地,示範當他進入到演出場地的舞台上時會做的整個動作流程;他將所有的訊號導線依序串接好,也依照正確的開電程序:先打開效果器電源,在音量歸零的狀態下打開音箱頭的第一段電源,由於JVM-410是全真空管的設計,所以稍等了幾分鐘讓真空管預熱到工作溫度,再打開stand by開關,開音量,調整音箱面板上所有的旋鈕,希望能喬出一個他滿意的音色;一小段時間之後,他帶著遲疑的眼神告訴我:『應該就是這樣的聲音……吧?』
不用說,那個音色一定是不理想的:低頻有著一種甩不掉的厚重泥巴感,高頻尖刺而穿透,而吉他可能最需要仔細推敲的中頻區段…好像遺忘在家裡整個沒帶出來,別忘了,這可是Marshall的音箱,所以這些陳述都可以再誇張好幾倍去想像它~
在電腦程式設計上有一句厲害的銘言:GIGO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E%83%E5%9C%BE%E8%BF%9B%EF%BC%8C%E5%9E%83%E5%9C%BE%E5%87%BA );代換到聲音訊號的流程其實也是一樣的:如果前端的音色就有問題,後端輸出的音色勢必也會有問題。所以,這位吉他手在監聽端所聽到的『難聽的音色』,也只是麥克風以及後端的相關音訊硬體,忠實地捕捉、反應了音箱端的音色樣貌而已。
所以問題出在哪裡?我請這位年輕朋友將整個系統按照正確的關機順序關掉所有的器材、拆掉所有的串接訊號線,重新再來一次:
1. 導線~
關於『導線的方向性』這件事,我很確定不是來自音響發燒友那種吹毛求疵的Hi-fi要求而已,我自己偶有會接錯了導線的方向,以致於音色在高頻方面會突然感受到變得遲鈍、手感反應不佳的現象;許多年輕的樂手會很隨性地將一團混亂的訊號線,找到接頭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給接駁上器材,但有很高的機率,你已經將應該可以有的完整聲音訊號給打了折扣,所以後面被驅動的相關器材都沒能得到足夠的『水流』(這個說法請參見上一篇的解釋: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59539971320222 ),所以『效率』變得不好。而判定訊號線方向性的方式,可以參考這一篇的初級討論: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56-%E5%A6%82%E4%BD%95%E5%88%A4%E5%88%A5%E7%B7%9A%E6%9D%90%E7%9A%84%E6%96%B9%E5%90%91%E6%80%A7 。我們因此可以注意的是:
A. 器材的串接,應該注意到訊號線的方向性,寧可龜毛,千萬別懶散。
B. 由基礎物理學可以知道:電流通過導線時會產生『磁場』。所以,如果你串接器材的訊號線過長,為了節省空間或美觀,你可能會把訊號線纏繞成圓圈,但那其實會形成一種『磁場效應』,影響你的音色品質;因此,我們寧可讓訊號線平鋪,而盡量避免『繞成圓圈』。(http://wp.chjh.tp.edu.tw/blog/shingfu/files/2012/11/magetic.pdf )
2. 吉他與音箱~
當我必須使用到現場所提供的音箱,我的第一件事其實是只拿一條導線,按照正確的方向連接吉他與音箱,將音箱的EQ置中,然後聽聽看只有自己的吉他,與這個音箱的那種最單純的聲音樣貌。
因為在實際的狀況,除非你非常有把握透徹瞭解演出現場所提供的音箱規格與當前的器材狀態,否則,極高的機率你只會使用現場提供音箱的單一channel ---特別是clean channel,來當做你的『效果器平台』;也就是說,你的Clean Tone會是依靠音箱的clean channel,你所需要的Drive Tone,大多來自你的pedal。在這種前提下,把音箱的clean channel調整成一個『中性音色的平台』,應該是一個首要的安全措施。
而因為每一位樂手喜愛的電吉他各有不同,而每一種電吉他的聲音頻率特性也都不一樣,更不用說每一個現場的音箱條件幾乎不會一樣,當那麼多的變因組合在一起時,如果不先從最單純的組合來調整出一個『中性』的聲音平台,而硬要在不理解現地音箱的聲音狀況下,憑藉著一些『對這個品牌音箱的既定印象』來做音色的調整,在我看來,絕對是一件事倍功半的徒勞之務。
3. 效果器(Drive類型)與音箱~
談到這一題…幾乎沒有任何可以立刻解答疑問的萬用手冊來提供我們最需要的參考方向。在不知多少次的組合嚐試之後,我不得不同意下面這個影片所做的實驗與解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dKjhXWpjq8 。
我非常欣賞這兩位(英國?)仁兄所做的條件設定:用Fender最著名的兩種型號:Telecaster與Stratocaster (都是單線圈)來控制電吉他Pickup的變因,選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兩款音箱(Fender, Marshall),來比對市場上最有性格代表性的Overdrive與Distortion (雖然他們選用的是Nano Muff,理論上是比較偏向Muff類的Fuzz音色,但從影片中的表現,似乎可以視為音性更趨近distortion),是如何地無法在兩類音箱中,都能取得『相對平均』的音色表現。他們說:『如果問如何調整Drive與音箱的表現,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種誤導』,『可能應該問---什麼特定的Drive pedal會更適合什麼特定的音箱』。這個意思是:如果你在家裡使用的是一個XXX類型的音箱,但演出現場提供的是YYY類型、ZZZ類型,其實…你應該不用期待你今天的音色可以好到什麼地方了。
如果還不死心,我們也可以尋求第二意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8Ff-DCLzg ,
這位仁兄是美國Pedal品牌Wampler的老闆,他除了再一次示範這個殘忍的事實,更開宗明義地揭示:『這是為什麼我們的產品上面會有那麼多的音色選項與旋鈕』。
而上面兩個影片連結用的都還是真空管類型的音箱,再想想我們在臺灣的展演場地,似乎還有不少場域提供的是電晶體類型的音箱,這其中所存在的頻率響應差異,恐怕不是你不斷更換Drive Pedal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的。
4. 解決。
承上面兩點所述,我所能做的、非常保守的建議是:不要讓你的音色呈現太『極限』的方向---除非你扛了自己的音箱出門。
為什麼需要先把現場的音箱調整成一個『中性』的平台?或者,為什麼許多新型態的音箱要標榜『Pedal Friendly』?基本上都是為了希望不要在『基礎的音色平台上給予太多染色』的考量;下面這個影片是反過來示範幾種很有個性的音箱,調整成取向比較一致的音色基準之後,對於幾種類型的Drive Pedal所呈現的比較一致表現的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b1HZCw3UzY 。
那麼,是什麼導致我們會想調整出『比較極限』的音色呢?
A. 因為你在摹仿你的吉他英雄的音色!我並不是反對這個重要的音色摸索與學習的過程,但你一定要意識到一件事:所有你聽到的吉他英雄音色,特別是來自專輯作品或良好製作的訊源,我必須說:那都不是他最真實、赤裸的音色。最常見的是當你在處理比較重的節奏音色,你覺得你的吉他英雄都把中頻挖空了、留下了很明顯的低頻與高頻,所以我的音色方向也要這樣調!好吧~就假設你真的可以調出百分之百還原專輯的音色、在現場做演出,但…你其他的樂手也有百分之百地調出這位英雄的其他樂手的音色與頻率嗎?如果沒有,這整個的音色組合是不是哪裡會不太對勁?你真的覺得可以還原得一樣好聽嗎?
那些你以為不存在的頻率位置,不是它們真的『沒有』,而是在混音(Mix down)階段時,針對音樂性的需求而『捨棄』的---這裡的重點是:如果沒有那些頻率,Mix down的時候要怎麼做出捨棄的動作?
我們的確可以分析各個吉他英雄在音色上的『特性』,但那些特性,在實際操作上,並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極限。
B. 剛好與上面的A點相反:你自己一個人在家裡調出了太多不必要的頻率!這個現象常常因為你自己一個人在家裡練習,所以將整個吉他的頻率調得過於飽滿,所以往下與Bass的頻率重疊、往上與鼓組的金屬類樂器重疊;一旦到了現場是一個你不熟悉的音箱器材,你幾乎不知道要從哪裡來著手調整音色。
C. 最最最常見的問題:你的Drive量太多了!你為了要表現出電吉他的狂野粗暴,Pedal上的drive鈕下手是沒有猶豫的!但你可能不知道,各類型音箱的『Gain Stage』對於前端Drive Pedal傳來的音色頻率,是有截然不同的複雜反應的,那些你所期待的『力度』,其實常常是相反的音色調整---你應該縮減你的drive量,而用pedal volume去『Push』你的音箱,以及你應該加強左手壓弦與右手Picking的『勁道』---請注意!是『勁道』而不是傻傻的『力道』。而關於什麼種類的drive會如何產生對於音箱的『推力』,以及究竟應該用『幾顆drive pedal』來疊加到適當的Drive音色,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課題;我希望在幾週之後聊到這些『破音』效果器的相關議題時,可以有進一步的討論。
D. 如果你在家裡是沒有適當的條件來讓你的音箱有正確工作音量,或你選用的音箱本身有硬體限制(過小的speaker尺寸或頻率不盡完整的相關設計),為了補償這些先天限制,你很可能會調出一個後來放在比較中性平台上就顯得『扭曲』的音色;如果是這個方向的問題,我希望在之後的文章中,以不是業配文的角度,來建議一些在現今起居環境中可以參考選購的器材,來讓你的吉他音色編輯能夠比較中性些。
5. 吉他音箱與麥克風收音~
當上面所有的陳述都已經盡力取得中性的呈現之後,麥克風收音的位置,絕對有著你預期以外的效果。除了水平移動來增減高音的比例之外,Z軸的遠近移動也會造成整體音色的『激進』與『柔和』的區別。這應該是所有音色調整中最不費事的手段,我真的建議吉他手都應該自己動手試試看這些移動所造成的音色變化。
以上。
如果冷靜地想一想,上述的這些標準動作,事實上都會需要花費時間的!這是為什麼我非常強調一定要在演出前提早更多時間去做Sound Check的原因---你永遠不知道今天的對手是長成什麼樣子,唯一的辦法,就是早點兒去認識它!
一個多小時之後,這位年輕吉他手的音色修整成中頻明顯增加了若干,而主要的Drive量減少許多的樣貌,但因此,他在節奏音色與Solo音色上,多出了許多彈性的選擇。他也許會喜歡、也許日後又會調整出別的樣貌,但不論如何,他的吉他音色,一定會比之前更能『容得下別人』了。
fuzz 位置 在 [單顆] 效果器串聯順序- 看板Peda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之前不小心自己答應主任說要來參加這次的討論,所以來po啦!
(雙手奉上)
訊號路線:
吉他 -> Empress Vintage Modified Super Delay -> EHX Hog 2 -> Boss SL-20 -> Zoo
m MS100BT -> Empress Fuzz -> TC Electronic Flashback -> Mashall VT-1 -> MXR mi
cro flanger -> 3WhyFX Spin Delay -> Boss RV-3 -> 音箱
1.Delay在很前面:
像是superdelay、flashback 的位置。
因為superdelay非常乾淨,我時常彈一些Slide特效的東西;
或是一些彈下去會按緊弦不放讓效果疊加起來的東西。
在fuzz類前面可以確保音量不失控,
因為high gian破音類效果器會壓縮訊號,讓音色、音量可以夠穩定。
flashback擺在modulation的前面,
理由是我不喜歡mod 擺在前面做出特效之後,再被 de
lay處理過使得mod特效變得不明顯。
這種 delay夾著fuzz前後開弓的方式,
也確保需要fuzz -> delay這種狀況發生的時候可以即時應對。
2.Modulation vs. Dirt(破音):
Mod和破音的前後,一直以來都是看大家的喜好。
而Mod系的原理常常會不小心造成太尖、太暗,或是太大聲的問題。
Mod在Fuzz前面,效果會比還不明顯,
像是一隻背後靈怪物躲在後面。但是音量非常穩定,不會過大過小或過尖。
Mod在Fuzz後面,音量會大聲很多,但是效果非常明顯。
個人則是兩種都有需求,
所以用zoom MS100BT做fuzz前的Mod,fuzz後面擺了flanger,
因為我要那個噴射機特效很大聲、很清楚;
而tremolo則是越後面越好,這樣trem的切片感才會明顯,
不過還是把它放在reverb前面,以防trem的暴衝刺耳。
3.EHX Hog 2、Boss SL20:
從小就非常迷戀octave的聲音,一聽到就會X了的那種程度,
用了Line6 FM4好一陣子。
第二非常迷戀的就是具有節奏的效果,像是delay、mod 、auto filter等等。
而Boss SL20就是mod、auto filter、pitch都各有一點點的效果器,只
不過他真正的功能是會製造出有節奏的切片感效果。
Octave對我來說一定是在fuzz前面的,
因為他們的設計一定是優先為了clean 訊號,先讓他處理clean是比較理想的。
事實上我也實際比過,
Hog 在fuzz前面是非常邪惡的怪獸;
而在後面聽起來像是音量放大的Hog多了一點毛邊。
我喜歡邪惡的怪獸!
Boss SL20,不只是專設計給吉他用的,
所以很多時候他的頻率和attack會太凸,除了刺耳、太吵之外,害怕音箱被幹壞。
所以把它放在非常前面,讓大家處理他,
Fuzz、Delay、Reverb可以讓他們退後很多。
4. 3WhyFX Spin Delay;
通常我還需要一個比較暗、比較短的的delay,
來做一些solo使用,所以最後再補上一顆delay。
同時也需要這顆的無限feedback的效果,做出牆面型的效果,
同時又可以彈一些不錯的lick。
拿來刷滿也可以有一些音量boost。
以上一些概念供大家參考!
絕對不要停止對音色的實驗與想像!
最後來宣傳一下我們樂團和小弟的粉絲頁吧!
恐怖讀書會2.0:
https://www.facebook.com/horrorexp
恐怖讀書會是一個以恐怖片為概念出發的搖滾樂隊,
我們學習的不是音樂,而是這獨特電影文化孕育出的各種美。
大量類比合成器帶著老派音色引導整個樂團豪氣又有點怪異的音樂風格,
搭配重口味的恐怖影像VJ以及穿插各曲目間的素人短片,
嘗試重新定義、挑戰樂團 live 演出的娛樂體驗。
Effect Lovers:
https://www.facebook.com/EffectLovers
歡迎大家來逛逛以及交流效果器心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6.175.15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edal/M.1418466135.A.EF3.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