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暢銷超過 5 億本、位居歷史上最暢銷系列書籍的《哈利波特》,其實最初是乏人問津、不被看好的。當時作者 J·K·羅琳將首部曲《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寄給4-5家書商尋求出版,但沒有任何書商有出版意願,不僅如此,編輯們還一致批評這本書的篇幅太長、沒有打入童書市場的潛力。但《哈利波利》就像施展魔法一般,不僅實體書狂賣,後來翻拍的同名電影,全系列至今已累積 85 億美元的可怕票房。文創市場中「莫名其妙地賣超好/賣不好」的案例不計其數,《哈利波特》其實只是其中之一,一位電影市場分析軟體的創辦人Tobias Queisser就指出,即使近二十年來好萊塢電影科技日新月異,但是在「怎樣的電影能夠取得商業成功」這個問題的分析上,卻幾乎沒有任何實質進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文創市場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這麼高?身處在文創市場中的生產者,又該如何在這樣的脈絡下確保自己能夠「發大財」呢?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的李令儀老師指出,文創產品具有「#體驗性產品」(experience good)的「#雙向不確定性」的特質,不僅是生產者,消費者面對市場上各種新穎的文創商品,在尚未實際體驗之前,其實也無法預期自己的喜好。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創產業的投資和產製,本質上幾近於「賭博」,但是生產端仍然發展出各種「#管理不確定性」的策略,這些策略包含「#蛙卵戰術」、由明星系統帶動的「#粉絲經濟」、文類、模仿等。有些業者甚至抓住了「雙向不確定」的特質,推出「命運之書」或「覆面書」,既提供消費者「碰運氣」的神秘刺激感,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挑戰消費者:你真的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嗎?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理解為什麼言情小說界有上百位「#霸氣總裁」了吧,那本身就是「文類」與「模仿」這兩種生產策略結合下的產物啊~快一起來拜讀令儀老師這篇精彩絕倫的好文吧!
文章連結: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7/30/leelingyee/
--------
圖片來源:The Verge, Report: Hollywood Is Quietly Using AI to Help Decide Which Movies to Make. An example of Cinelytic’s software.
https://www.theverge.com/2019/5/28/18637135/hollywood-ai-film-decision-script-analysis-data-machine-learning
data studio 書 在 NYDeTour Facebook 八卦
不論你是在data science這方面唸書還是工作,或是想多瞭解電腦程式語言的寫作設計,這禮拜五在 Union Square 附近 Taiwanese Data Professionals 將有一項名為「A Bite of NLP & beakerX on top of Jupyter by Taiwanese Data Professionals」講座。這也是認識一些興趣接近新朋友的好機會!
講者愉涵會以輕鬆、食譜式的方法,來介紹 NLP (自然語言處理) 的基礎概念跟現實生活中怎麼跟 Computer Vision 結合應用。
另一個講者 Tiezheng 則會介紹 Two Sigma 的開源專案 BeakerX(Python Jupyter Notebook's extension).
很適合對想認識怎麼處理文字資料或者是想多知道 Jupyter Notebook Workflow 概念的人來參加!
請按此連結報名,全票 $10,學生票 $6。(https://www.eventbrite.com/e/a-bite-of-nlp-beakerx-on-top-of-jupyter-tickets-45159531374)
地點:The Alchemical Studios (Studio A), 104 W. 14th Street. 3rd FL
時間:4/27 (Fri) 7:30pm-9:30pm
data studio 書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八卦
《新日微信》20160605開放綜效
工作空間在當代人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位於舊金山的Studio O+A是一家曾幫許多高科技廠商設計工作空間的事務所,代表作囊括老牌的科技公司微軟與Cisco、互聯網巨擘Google與Alibaba,和新興科技獨角獸(註)Uber與Yelp,設計成品不僅是創意的展現,設計理念亦充分反映每個企業的文化。對這些創造時事的英雄公司而言,最炫、最酷的點子是那些領先群倫的創意實現,對於設計他們工作空間的事務所而言,創意若不能說服這些思想與行為都前衛的創業者,恐怕難以接到設計案。
即便在這個無所不在的(Ubiquitous)的時代裡,Studio O+A對於未來的工作空間有個想像,那是一個員工捨不得離開的場域。有別於過往豪華的高階主管辦公室、色調深沈的會議室與OA屏風區隔的孤島,活化的空間型態包括個人工作區(Individual working areas)、避難所(Shelters)、智庫(Think Tank)、城門樓(Town Hall)、工廠(Workshop)、戰情室(War Room)、起居間(Living Room)、圖書館(Library)、自訂空間(Anywhere)與工作室(Studio)。當然,自從Google開始經營內部餐廳後,科技公司的餐廳即成為許多員工跳槽的原因之一。據說在矽谷,除了薪資福利與企業前景外,餐廳不僅是必要,員工還會比較公司的主廚是否為米其林等級。未來若是如此,僱主也只能套一句「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自我嘲解吧!
傑克•多爾西(Jack Dorsey)這位兩個成功創業公司Twitter和Square的共同創辦人,在擔任CEO的Square裡沒有獨立辦公室,在上述O+A幫他們設計的公共工作空間飄移,甚至不用筆電的他隨處一坐,隨時接受員工給他當面的提案。這家行動支付的軟體公司快速成長,前述的情境已屬流傳於新進員工間的傳奇故事,但傳奇背後的啟發卻是「以人為本」的創新根基。據說,年輕的老闆會在每一次新進員工的訓練中諄諄善誘公司「以人為本」的文化傳承,文化就是前衛的軟實力。各種空間型態反映了公司的文化核心,演繹出許多上班族稱羨的高科技「辦公室」,而使用「辦公室」形容上班那些時間待的地方,是否合適?以不無疑義!要創新,恐怕從看得見的「辦公室」、到看不見的觀念、定義與溝通,都得先要被解放了。
工作空間開放了,代表人際關係、工作方法與經營管理都開放了。這些勇於締造未來的創新或許並非都會成功,面對創新所勾勒出來的未來,產業有兩個選擇:怵目驚心、裹足不前,或是審慎嘗試、勇於突破。「開放」這個趨勢已不可逆,開放碼(Open Source)顛覆了軟體開發、開放式創新顛覆了組織架構、開放資料(Open Data)是開放式政府(Open Government)的重要指標,無所不在的開放倡議,訴說著封閉的侷限、也想像著開放的可能。但僅只開放,不足以成事。在一個內部資源普遍匱乏的時代裡,廠商需要有效連結外部的開放資源,整合為更有效率的資源運用,才能發揮開放綜效,並為廠商帶來競爭力。
綜效,存在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之間,各自原本難以展現的效益可以透過合作達成。但是,跨單位、跨組織的合作談起來和開放一般的容易,但真正要落實雙方的績效同步提升,才有可能汲引出綜效。若是單一方受損造就了另一方的績效上揚,短期可能基於策略考量而有願為者,但長此以往的讓利或犧牲並非穩定的開放綜效架構。故此,未談合作先釐清權利義務的關係,有其穩定合作雙方的承諾之必要;但對於具有機敏性的創新或貼近消費者之合作關係,或合作綜效並非顯而易見、難以在事前評估的項目,合作方仍需秉持誠信與最大善意,以看長不看短、看合不看分的自制力,追求開放與合作的綜效,藉由外部資源的挹注,強化自身資源的匱乏,甚或能起化學變化,而達到資源效率最大化的開放目標。
近來,又大又難的課題不少!不僅廠商間盛行合作與時傳跨業的聯盟,對於阮囊羞澀的政府,為了挹注年金、長照、建設與產業升級轉型的資金與民間的專業能量,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甚至公私民協力(Public-Private-People Partnership, PPPP)的倡議不絕於途。開放絕對是好的,但在心態、架構、方法與落實上均須有更精確地盤點與分配,才能營造可持續的開放關係,並發揮可持續的開放綜效。
------------------------
註:2013年,創投 Cowboy Ventures 的創辦人 Aileen Lee 為市值超過十億美元的初創企業取一個特殊的名字「獨角獸俱樂部」,該名詞一時蔚為風潮,其定義是在2003年或之後創立的,位於美國的軟體公司,在公開或私募市場投資者中超過10億美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