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要特別感謝南投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整合不同的人才一起參與重要的心理健康議題。
會產生這議題,是源自於阿啾上禮拜有個狀況發生
有個媽媽留言
希望透過我跟小孩說要改掉咬指甲的壞習慣
我沒在空中跟小孩說「媽媽要你改掉咬指甲這壞習慣」
一方面可能是我覺得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我個人會盡量迴避透過我的嘴去教育誰誰誰
二方面是跟小孩有關的任何話題
我都希望謹慎應對
不想讓小孩透過廣播產生陰影
於是就跟小孩說
小時候我也有咬指甲的習慣 (藉此拉近跟聽眾的距離)
長大得知這個行為是在消除緊張
希望小孩可以記下
在什麼情況
或想起什麼
會產生咬指甲的行為
藉此讓小孩願意相信還是有個大人願意替他想辦法
雖然媽媽私訊有強調是同儕之間互相模仿
才讓孩子有咬指甲的行為
他沒有什麼焦慮
然而與聽眾一來一往直接的對話
真的蠻需要時間醞釀的
如果沒耐性完成
或者是聽眾覺得這主持人管太多
其實可以一翻兩瞪眼
對於主持人來說
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我很開心的是
我跟聽眾有試著要耐心的抽絲剝繭找出動機
當然能力有限
所以邀請臨床心理師一起討論
希望各位能在這議題中有所收穫囉
- - - - - 吮指回味,戒不掉的習慣?- - - - -
南投縣埔里基督教醫院
臨床心理師 吳信維
爸爸媽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相信常對於孩子某些習慣性的行為,例如摳手、咬指甲、挖鼻孔等等狀況大傷腦筋,想要他們改掉又不知道從何下手。
在我們想要去修正他的行為之前,要先弄清楚這些惱人的習慣它們是怎麼來的,透過這些自我刺激的行為所帶來的感官刺激,通常會讓孩子感覺舒適、愉悅,減少部份焦慮感。當然,有些特殊孩子,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等,也跟他們的知覺或衝動控制異常有關。一般來說,雖著年紀慢慢的增長,孩子這類行為也會逐漸減少並消失,但問題來了,為什麼有的孩子仍然會有這樣的狀況呢?
常見的原因大致上包括幾類,焦慮、壓力、對於刺激的需要比較高、注意力分散,沒事做,無聊、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前面講到,這類行為通常可以帶來一些把注意力轉移到感官刺激、紓壓的效果,所以當孩子感覺到壓力或焦慮時,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很好的放鬆方式;
再來,當孩子目前沒有特別的活動需要投入注意力,或是像課堂上很常見的因為分心、聽不懂導致沒跟上節奏,但又必須要待在位置上時,外在世界沒有特別吸引他的注意時,孩子就很容易轉而尋求內在的感官刺激;另外對於活力充沛的孩子來說,如果缺乏足夠的活動可以宣洩他的精力,也會出現這類的補償行為。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他們消除這樣的行為呢?
#1_不要特化行為_協助轉移注意力:
首先請爸爸媽媽務必記住,孩子的這類行為通常都不是故意的,孩子都知道爸爸媽媽不喜歡,只是發生的當下他沒注意,不建議一直去提醒或是斥責孩子們這些表現,特化他們這些行為反而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媽媽不喜歡這個壞習慣,但問題是他知道,只是當下沒注意到。這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或交辦任務的方式來處理,例如「去幫媽媽倒杯水。」
#2_提供可以讓他們投入的活動:
當孩子專注在某事上面的時候,行為就會減少。
#3_協助他克服生活裡的困難或是調整任務的節奏或難度:
例如容易分心的孩子注意力脫鉤的時候,協助他補上分心時遺漏的部份,讓他重新接軌。
#4替代性的方案: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份,孩子的不適切行為背後通常都會有一些功能,例如感覺挫折所以我哭鬧來讓我發洩情緒,使用這些方式常常是因為他們也沒有其他招數可以用,如果沒有教他其他方式讓他可以用來解決他的問題或需要,那沒路可走的時候他自然就又只好故計重施了。
如果有聽眾有相關的心理議題與疑問,想要透過親親摸寧這個單元平台彼此討論溝通與對話,也想得到一些簡單的建議,歡迎你可以私訊給阿啾唷!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4替代性的方案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八卦
#親親摸寧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
要特別感謝南投縣臨床心理師公會
整合不同的人才一起參與重要的心理健康議題。
會產生這議題,是源自於阿啾上禮拜有個狀況發生
有個媽媽留言
希望透過我跟小孩說要改掉咬指甲的壞習慣
我沒在空中跟小孩說「媽媽要你改掉咬指甲這壞習慣」
一方面可能是我覺得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我個人會盡量迴避透過我的嘴去教育誰誰誰
二方面是跟小孩有關的任何話題
我都希望謹慎應對
不想讓小孩透過廣播產生陰影
於是就跟小孩說
小時候我也有咬指甲的習慣 (藉此拉近跟聽眾的距離)
長大得知這個行為是在消除緊張
希望小孩可以記下
在什麼情況
或想起什麼
會產生咬指甲的行為
藉此讓小孩願意相信還是有個大人願意替他想辦法
雖然媽媽私訊有強調是同儕之間互相模仿
才讓孩子有咬指甲的行為
他沒有什麼焦慮
然而與聽眾一來一往直接的對話
真的蠻需要時間醞釀的
如果沒耐性完成
或者是聽眾覺得這主持人管太多
其實可以一翻兩瞪眼
對於主持人來說
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我很開心的是
我跟聽眾有試著要耐心的抽絲剝繭找出動機
當然能力有限
所以邀請臨床心理師一起討論
希望各位能在這議題中有所收穫囉
- - - - - 吮指回味,戒不掉的習慣?- - - - -
南投縣埔里基督教醫院
臨床心理師 吳信維
爸爸媽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相信常對於孩子某些習慣性的行為,例如摳手、咬指甲、挖鼻孔等等狀況大傷腦筋,想要他們改掉又不知道從何下手。
在我們想要去修正他的行為之前,要先弄清楚這些惱人的習慣它們是怎麼來的,透過這些自我刺激的行為所帶來的感官刺激,通常會讓孩子感覺舒適、愉悅,減少部份焦慮感。當然,有些特殊孩子,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等,也跟他們的知覺或衝動控制異常有關。一般來說,雖著年紀慢慢的增長,孩子這類行為也會逐漸減少並消失,但問題來了,為什麼有的孩子仍然會有這樣的狀況呢?
常見的原因大致上包括幾類,焦慮、壓力、對於刺激的需要比較高、注意力分散,沒事做,無聊、過多的精力無法發洩。前面講到,這類行為通常可以帶來一些把注意力轉移到感官刺激、紓壓的效果,所以當孩子感覺到壓力或焦慮時,這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很好的放鬆方式;
再來,當孩子目前沒有特別的活動需要投入注意力,或是像課堂上很常見的因為分心、聽不懂導致沒跟上節奏,但又必須要待在位置上時,外在世界沒有特別吸引他的注意時,孩子就很容易轉而尋求內在的感官刺激;另外對於活力充沛的孩子來說,如果缺乏足夠的活動可以宣洩他的精力,也會出現這類的補償行為。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幫助他們消除這樣的行為呢?
#1_不要特化行為_協助轉移注意力:
首先請爸爸媽媽務必記住,孩子的這類行為通常都不是故意的,孩子都知道爸爸媽媽不喜歡,只是發生的當下他沒注意,不建議一直去提醒或是斥責孩子們這些表現,特化他們這些行為反而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因為他們知道爸爸媽媽不喜歡這個壞習慣,但問題是他知道,只是當下沒注意到。這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轉移注意力或交辦任務的方式來處理,例如「去幫媽媽倒杯水。」
#2_提供可以讓他們投入的活動:
當孩子專注在某事上面的時候,行為就會減少。
#3_協助他克服生活裡的困難或是調整任務的節奏或難度:
例如容易分心的孩子注意力脫鉤的時候,協助他補上分心時遺漏的部份,讓他重新接軌。
#4替代性的方案: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部份,孩子的不適切行為背後通常都會有一些功能,例如感覺挫折所以我哭鬧來讓我發洩情緒,使用這些方式常常是因為他們也沒有其他招數可以用,如果沒有教他其他方式讓他可以用來解決他的問題或需要,那沒路可走的時候他自然就又只好故計重施了。
如果有聽眾有相關的心理議題與疑問,想要透過親親摸寧這個單元平台彼此討論溝通與對話,也想得到一些簡單的建議,歡迎你可以私訊給阿啾唷!
4替代性的方案 在 葉大華 Facebook 八卦
(摘)與一般人慣常理解的「最低工資」(minimum wage)與「基本工資」(basic wage)相比,「無條件基本收入」UBI是完全不一樣的觀念。
最低工資所指的,是依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所規定,能負擔3至4口之家,1個月負擔所需要的最低消費;基本工資,則指一個人在某地維生所需要的最低生活開銷。當前台灣工資政策的最底線就是基本工資,而不是最低工資的概念,眾人指摘的22K其基礎就是得自於基本工資。
無論最低工資還是基本工資,其前提都必須是「工作所得」;但UBI則是在不用工作的前提下,也能夠擁有一筆主要由國家給予的基本收入。
UBI這個構想,主要是由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法語區)3位分屬於人口學、經濟學以及哲學的研究員——柏藍格(Paul-Marie Boulanger)、德菲特(Philippe Defeyt)與帕里斯(Philippe Van Parijs)——於1983至86年間,共同發想的新點子。
帕里斯指出註4,UBI主要以週期性的現金給付,週期可以是一週、一個月等等,它不是什麼代金、或必須在固定時間內使用完畢否則作廢的的特種貨幣,它就是一般貨幣——能夠儲存、能夠消費、能夠借貸。過去吾人都使用過的「消費券」,就不屬於UBI的範圍。這筆資金對當前社會福利體制而言可以是補充性、亦可以是替代性,端視主政者如何思考這一筆資金所欲達成的社會效用。比如說,如果政治與社會的共識是免費高等教育與健康保險、低收入者住房補貼這一類既有的社福措施,UBI主要是補充性的;如果執政者意在拆解福利國家,那麼UBI就將是替代性的。
UBI收入政策可視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補充性」而非「替代性」的方案:UBI不挑戰私有制、公有制還是集體所有制等等圍繞在的所有權上的議題,而是主張「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擁有基本的生存權利」,而不因為沒有工作、就無法維持起碼的溫飽生活——因為在當代社會中,結構性失業已成為了常態,許多人失業並非缺乏就業動機,而是當時的就業市場就是無法吸納某些人口。因此,UBI的目的,首先是要終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特有的「貧窮問題」,而不是如馬克思主義所指稱的「剝削問題」。
UBI的設計,企圖讓每個人都能在溫飽、得以滿足的前提下,得到發展自我的機會,不因收入中斷而流離失所,甚至落入某種「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或是臺灣這幾年來一直無法解決的「窮忙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