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仗教我的十件事】
回應一下早上很多書友問的問題:皇民化運動改姓名時,姓是可以自己挑的嗎?
大致上是可以自己挑沒錯,不過漢民族對姓氏相當重視,大概亂改怕祖先怪罪,有些人挑的日本姓會刻意和自己原本的漢姓有關,所以就有這種改姓名參考書。
不過這一篇主要是要講筆仗的教戰守則,俗云「跋倒嘛愛搣一把沙」(跌倒也要抓一把沙子,喻遭到壞事也要取得好處),這星期的粉絲團有史以來最大作戰也讓我體悟不少事,分享給各位參考。
很多人都佩服我有耐性、脾氣好,也有朋友尊稱我是最有毅力的粉絲團主、臺派第一寫手(等一下這不是粉絲說的)等等。其實我脾氣沒有這麼好,我留言很酸的,只是酸得讓你無可奈何而已。
以這次的大戰為例,我來談談打筆仗的態度。
首先,自己的專業要夠、立場要堅定。以我這文章來說,我的立場很堅定(而且長期追蹤的版友也一定知道我這些立場):對於「臺語」一詞的堅持、對於「方言」的界定、臺語文書寫的源流與證據、史料的閱讀等等。支持我堅定的原因,背後都有文獻、資料與閱讀的支持。
這樣一來,我的立論雖然不敢說沒有破綻,但至少自己不會自亂陣腳,所以很難找到我自相矛盾之處。反觀來辯之客,雖然有些是在某陣營相約而來,但每人的學識和觀點不一,加上有些辯者是被演算法拉來的,只是來反對的,根本也不同陣營,所以來辯者就經常口徑不一。例如一人說「臺語有音無字」,另一人卻想把臺語拉入中國版圖論述,主張「臺語用的是漢字」,到底臺語有沒有字啦你們先去場外打一架,贏的再回來跟我辯。
再來是自己不能被激怒。我為人的態度是這樣:人家罵我的是事實,我應該聞過則喜,努力改進;人家罵我的事不實,既然不是我做錯的,我何必生氣?所以不管對方怎麼激我,不是事實的都不用生氣,比如說我是綠營側翼,比如說我洗腦年輕人獲取政治利益,我還會反問能否舉出證據說我能獲取政治利益。如果對方激我不動,有些沉不住氣的就會開始口出惡言。BINGO!我就是等你這個!等對方口出惡言,我不但更不會生氣,反而會露出「抓到把柄了齁」的微笑(請參考《死亡筆記本》夜神月「計畫通」一幕)。有人對我留言「你家都沒老人了?」好喔,你在詛咒什麼嗎?要不要說清楚?OK,對方聞到訴訟的味道,縮了。或留言給我「你需要調養嗎?」,來說清楚一點你要表達什麼,對方縮了,「調養對大家都很重要」,我幫他按了個加油。
這就是我小時候看的禪宗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說,我上街買東西時,總有一個大媽無故罵我,我怎麼辦?老和尚說,如果有人搬一堆東西要塞給你,你卻不收,他怎麼辦?小和尚恍然大悟:那他只好把東西自己搬回去了!於是小和尚再遇到大媽罵街,只對她微微一笑便走。大媽回去只好罵老公出氣。所以有些太低階的問題,是連回也不必回的,笑笑說聲好喔即可;你也發洩,我也不痛不癢,對社會和諧大有助益。
當然,光靠修養是不能打筆仗的。自己立場堅定、專業足夠,面對辯者的各種刁鑽角度挑戰,最重要的就是邏輯攻防。你這篇文章主旨是啥,就聚焦在啥,不講無益之事。立場+專業+邏輯,時間久了對方自然露出破綻。比如從主張「政府從沒禁過臺語」,一小時後自己講出「雖然在學校禁臺語,但是......」到底有沒有禁啦你要不要跟一小時前的自己討論一下?後來立場又改成「雖然有禁,但沒造成影響,不算禁」,但是講一講又開始講當年「掛狗牌」是臺籍老師學日本的「方言札」,也就是把錯推給臺籍老師。我說就算掛狗牌是臺籍老師在日治時代學的吧,但他懲罰的源頭還是政府頒布的命令啊,就算沒掛狗牌,也是有其他懲罰手段。對方堅稱政府命令不重要,掛狗牌對於自尊影響甚大云云——各位看到矛盾了嗎?先前不是說「學校有禁,但沒影響」,現在又說出「在學校掛狗牌影響學生自尊甚大」,到底有沒有影響啦你左右腦打一架好嗎?
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辯者死咬「臺語」這名稱是大福佬主義,閩南語有什麼資格代表全台?而且自己就是臺語使用者,臺語何曾快滅亡?於是他說出了經典留言:「林北連跑業務都講臺語ㄟ......臺語臺語?你們是把別的族群都踩在腳下嗎?」問號。問號。我真的黑人問號。
自己的邏輯清楚,時間一久就能等對方邏輯破洞,自己打自己。此外專業依然是最強大的武器。許多辯者被動員來或被演算法拉來,初來乍到,挑戰的問題總讓我有「你落車頭有探聽我是誰嗎」之感。有人要表示自己臺語程度很高,所以比我有資格談臺語存亡的問題(一方面,對方可能認為這種「綠營側翼粉專」都是「覺青」經營,小屁孩不可能會講臺語),考我「窗簾」臺語怎麼講,我不但秒答,還截圖貼了線上臺語字典中的各種講法給他看。他大概是覺得這種魔王等級的問題被秒殺面子掛不住,此後就不斷跳針臺語不能使用外來語、像新加坡這種語言多樣性的國家是好事嗎。猴~~!!又抓到把柄了!!此後他只要一留言,我就問他華語使不使用外來語,以及對新加坡有什麼意見,成為他的死穴。
還有人想考我更困難的,例如用臺語讀出師表,也有人挑戰其他書友能否用臺語翻譯戰鬥機說明手冊。碰到這種人不用傻傻隨之起舞,詢問願意繳多少學費就行。有學費,我就教你。說到要學費,對方鐵定縮(我有點失望,沒外快了)。對了,還有一個人認為羅馬字根本沒人懂沒人學,唱聲說能不能找一千人用羅馬字罵國民黨辦得到嗎你,我秒回辦得到,對方再也不敢留言,其實我是靠氣勢唬住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號召那麼多人ㄎㄎ。
一星期戰下來,三篇文章留言超過五千則,老實講很多留言我連看都沒看過,你們自己在那串留言裡在吵什麼我也沒法管。而且有部份辯者並不死心,休息一天隔日又來的,所以許多書友留言勸我不必跟他們再辯,他們不會聽的。這裡就要講到更深一層的問題了,我並不是為了駁倒對方才留言的。
*其實我是留資料給後人、甚至日後研究者看的。*所以說先存有這個超然的態度,自己的心態就不會停留在「我一定要電爆你」的低階動機,也不容易動怒。而且我不是說託黑粉之福嗎?這週以來觸及率和粉絲增加人數都爆增。
*所以各位知道最絕的招式是什麼嗎?我把一邊筆仗,一邊在留言回應的新增立論和資訊,補充進我原本的文章裡。沒錯,你越來戰,我這篇文章的內容越豐富,而且觸及率越高。到最後,我文章質與量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人被演算法推薦來看,但是你在底下反對我的留言呢?——誰有耐心點開兩千多則留言來看?*
感謝。感謝大家。活水來冊房的盛況,你我都推了一把。
最後,告誡大家在筆仗時不要做的事情。
一、要點看對方資料可以,但不要拿對方資料做攻擊目標,例如長相、職業、個資等等。
二、不貼標籤,所以我不會說出「中國難民」、「韓粉」之類的稱呼,甚至連「藍營」我也不會說。
三、不出惡言:腦殘、蛆、智障、不識字等等,我不會使用。
以上這些東西,一講出來,格調就降低了。我會等對方講,一講我就贏了。
*這就是我在這次大戰中學到的十件事:
一、立場、專業、邏輯。
二、對方說的是事實,聞過則喜;對方說的不是事實,與我何干。
三、對方口出惡言,要求對方再說一次或詢問切確意思,對方會縮。
四、立場+邏輯+耐心,引蛇出洞。你保持邏輯,等久了對方就沒邏輯了。
五、適時不隨之起舞,對方連舞也沒跳只是播個前奏,自己沒必要跳個半死給對方看。要看專業的先繳學費。
六、眼光提高到「我把這篇文章/留言留給後人看」,不求說服對方。
七、將筆仗過程中產生的新例證、新觀點,回頭編輯進原文裡,使自己的原文文本更強大。
八、不要仇視對方,粉絲團的流量,你我都推了一把。
九、不攻擊對方個人資料、不貼標籤、不口出惡言。
十、感謝支持自己的粉絲,按讚的、幫忙提供資料的、幫忙應付的,以及分享到個人塗鴉牆、社團、粉專將訊息散播出去的,友直友諒友多聞,還有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隔海留言支援的朋友,由衷感謝大家的鼓勵。*
祝各位此後百戰百勝,明日鍵盤戰神就是你。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萬的網紅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次解答你對《我們》的所有疑問!為什麼會有長得一樣的人?剪刀竟然有深意?幹嘛要手牽手?兔子是什麼意思?影片裡全部告訴你! ✍️把過去埋得越深,浮現時的傷害就越大 🎥線上看《逃出絕命鎮》:http://bit.ly/2U1koF4 如果你還沒看過懸疑驚悚電影《我們》(Us) 的話,我們可以先告訴你...
黑人之書線上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我們話語中的指責和批評越少,別人就越容易聽進我們說的話。
當對方相信我們是真的有興趣理解他們,而不是在操縱事情以達到目的,也不是試圖要取勝或證明對方是錯的,那麼他們就可以停止自我防衛,單純地聽我們在說什麼。
當我們完全理解對方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幫忙。如果我真的理解你心裡在想什麼、你為什麼想要這項事物,就會很想找到方法來一同努力。相對的,如果我能幫助你,看出為什麼某樣事物對我很重要,彼此重視的優先順序就會改變,也會有更多合作的意願與空間。
取自《正念溝通》
************************************
各位朋友,早安:
當指責少了,理解多了,合作的可能性就增加了—這種說法雖是普通常識,但剛好跟「小我」的特性與社會制約相左,所以在執行上需要刻意學習。
在我們的文化中,即使是最親愛的家人,也不一定能做到「少指責、多理解」的互動模式。尤其選舉一來,家庭被撕裂的狀態,那更是脆弱得讓人不解。
摘文中的例子很棒,一個人的善意與熱情,真的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戴露.戴維斯是如此,甘地更是典範。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2754963711186588/
我還是強調,先從理解自己開始吧。不少人對於理解他人有困難,但理解自己又怎麼會容易?
我很容易遇到感覺不到自己情緒的人,有些人甚至在明顯生氣的時候,還是否認自己正在生氣。就更別說,還要去了解:自己的哪個需要,沒被滿足了?!
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很豐富,不過,因為篇幅所限,這一篇已經是能分享的最後一篇了。祝願您,能常在當下感受自己與對方,這時能有最真摯的連結!
ps. 翻舊帳,是一種不在當下的例子
************************************
當戴露.戴維斯遇上三K黨
【文/ 奧朗‧傑‧舒佛】
戴露.戴維斯是一位非裔美國音樂家與作家,小時候他曾在國外住過幾年。一九六八年,還不到十歲的他就發現人們會因為他的膚色而討厭他。在麻薩諸塞州,他在全是白人的童子軍隊伍裡行進時,人們朝他扔石頭和瓶子。這個事件激發了他對人類態度的好奇心,而且這種好奇持續了一輩子。他很想知道:「你又不認識我,怎麼會討厭我呢?」
幾年之後,戴維斯在馬里蘭州一間全是白人的酒吧演出之後,有名白人男子上前搭話,表示這是他第一次「聽到黑人演奏得和傑瑞.李.劉易斯一樣好」。戴維斯告訴他,傑瑞.李.劉易斯是自己的朋友,而且劉易斯是從黑人音樂家那裡學習演奏的。兩人繼續交談,隨著時間過去,他們成了朋友。這名男子後來更告訴戴維斯幾位當地三K黨領導者的名字。戴維斯為了手邊正在寫的一本書,進一步聯繫並採訪了他們。
戴維斯詢問三K黨成員們對各種議題的看法,並且仔細聆聽。起初,他們從來不會反問戴維斯的想法,認為他是「比較低等的」。然而,經過充滿耐心、友善的交談,以及戴維斯不斷建立真正連結的努力,他們逐漸對戴維斯的觀點也產生了興趣。
正是戴維斯自身的熱情和尊重,慢慢帶出了他們心中的這些特質。
最後,戴維斯和許多三K黨成員成了朋友,他們也在逐漸認識戴維斯之後,改變了自己的信念。許多人離開了三K黨,甚至還把他們的精神標誌白袍與頭套交給戴維斯。
在戴維斯的努力過程中,他透過對話和友誼,說服超過兩百多名三K黨成員離開這個組織。戴維斯可能從未上過非暴力溝通的課,但他明白意圖的力量。當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真摯的連結時,徹底的轉變是有可能出現的。
***
啟蒙後的自我主義
在對話中,意圖是最強大也最具轉變性的成分。它能塑造我們口語與非口語的溝通方式,並引導對話的走向。如果整本書中你什麼都沒有吸收,我希望你至少能理解在所有互動之中,理解對方這個意圖的重要性,要從好奇與關心出發。
這種理解的意圖,代表著我們在對話走向的基礎上,產生一種根本的轉變。也表示從意識中清除任何指責、防禦、控制或操弄,專注在創造有利於合作的連結品質。我在本書中與你們分享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創造更多的連結和理解而設計的。
要達到這種轉變,我們必須看出自己習慣性反應的限制,以及理解對方這個意圖的價值:它對轉變、創造和完整的潛力。有兩個重要原則支持這一點。第一點貫穿了全書:我們話語中的指責和批評越少,別人就越容易聽進我們說的話。當對方相信我們是真的有興趣理解他們,而不是在操縱事情以達到目的,也不是試圖要取勝或證明對方是錯的,那麼他們就可以停止自我防衛,單純地聽我們在說什麼。
▍原則:指責和批評越少,別人就越容易聽我們說話。
從這個觀點來看,好奇和關心對我們最為有利。如果我們以這種意圖來溝通,無論口語和非口語,都會傳遞出一種訊息:我們是真心感興趣的。這將能創造出相互傾聽和合作的空間。
這也帶出了下一個原則:彼此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合作,找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但我們總是忽略這個簡單的事實。當我們理解了每個人想要什麼的背後深層原因後,就可以開始合作了。
▍原則:彼此了解越多,就越容易共同合作,找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
我們天生就是這樣,給予時會快樂,看到別人痛苦時會悲憫。為他人奉獻是我們所能擁有的經驗中,最有價值的一種。這種自然的衝動,就像一口取之不盡的善意之井,深藏在人類的心靈之中。
因為這樣的心情,所以當我們完全理解對方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幫忙。如果我真的理解你心裡在想什麼、你為什麼想要這項事物,就會很想找到方法來一同努力。相對的,如果我能幫助你,看出為什麼某樣事物對我很重要,彼此重視的優先順序就會改變,也會有更多合作的意願與空間。(試想一下:你一開始拒絕某個請求,但更深入理解情況後就答應了。)
這種解決衝突的方法就是非暴力抵抗的核心。當我們向人類同胞發出呼籲,就擁有了更多的力量和正直。這就是甘地的努力、民權運動背後的基本原則,也是盧森堡博士將他的溝通方法命名為非暴力溝通的原因。採取這種方法,並不表示我們是被動的、不堅持自己的觀點,或是不捍衛自己的信念。因為透過運用我們與他人的人性連結,培養理解的意圖,才能更有效率地達成目的。
***
看待事件的另一種方法
戴維斯和許多其他人的故事都是這樣,他們用愛來面對仇恨、種族主義和偏執,這些故事指出了看待世界的另一種方式。當盧森堡提出同理和暴力本質的問題時,尋找的正是這種觀點。這取決於我們在彼此身上尋找人性的能力,並超越我們的分歧,去看到更本質的東西。
所有人類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求。在我們的行為、偏好、信念和欲望底下,是對物質、關係或精神需求的某些渴望。我們需要意義、貢獻、創造力以及和平。(在第七章中會深入探討這個概念。)
在許多宗教、靈性和冥想的傳統中,以及在行為和社會科學中,我們都能發現這種觀點。在佛教中,表述的方式簡潔明瞭:「眾生皆想要喜樂。」我第一次聽到這句智慧之語時就深深為之震撼,直覺告訴我它是對的。幸福到底是什麼模樣因人而異,甚至每天都不一樣,但它的本質是滿足我們的需求。
▍原則: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滿足一種需求。
要記住,這個觀點是從好奇和關心出發的關鍵。它能喚起人們的意圖。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可以對言語或行為背後那更深層的人類需求和價值觀感到好奇。當我們從需求的層面上相互理解時,相似點超過了差異點,反過來又會創造一個富有生產力且積極的觀點、意圖和經驗迴圈。
這種方法的強大之處在於,它並不局限於親密的關係。無論我們是想和朋友一起享受時光、與同事合作,抑或是建立一個多樣化的聯盟,只要帶著真心想理解對方的意圖,都有能力創造或加強彼此的連結(為了連結本身,以及為了滿足需求)。
要把它應用到對話中,得先做幾件事。首先,我們需要培養發自好奇和關心的能力,必須真正的理解,帶著真摯的意圖去理解對方有什麼樣的感覺,這樣我們才可以隨時把思想帶入對話。再者,需要訓練自己去注意,我們什麼時候會按照自己的習慣傾向行事。最後,則要學習如何找回好奇和關心。
.
以上文字取自
正念溝通:在衝突、委屈、情緒勒索場景下說出真心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714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黑人之書線上看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八卦
若能看熟、看懂、看透,是您的福氣。
大家好,我現居於德意志維也納這個國家,兩年沒回台灣了。作為一個不接地氣的犁地菁英,我想談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問題:
一系列在選舉和公投中全部槓龜的民主理念和開放社會的價值,是怎麼在過去歷史中生根的、又是怎麼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
我試著粗略地抓出一條主線,分段說明。大家有閒的話,就當故事聽聽。我沒有什麼好建議,就是寫寫故事。全文5700字,懶得看完也沒關係。
1、這些理念和價值,於歷史上站穩基礎,是在二戰後的北美和西北歐。我暫時限定在歐洲來談。當時人們為了避免二戰前的覆轍,著手處理引發戰爭的兩大癥結:民族衝突和階級衝突。關於民族問題,抓緊戰爭所造成的大規模流亡遷徙潮,順勢重新整理歐洲各民族的邊界,穩固了各個民族國家。關於階級問題,由民族國家出面,以大政府的姿態主導經濟、並且作為仲介的平台,讓勞資雙方達成共識。
2、此時勞資雙方是能互相妥協的,因為戰後急需重建與和解。勞方獲得了工時、穩定工作與社會福利等保障,有時也會接受不調漲薪資的條件(例如奧地利刻意將薪資成長壓在比通膨還低的水準)。資方則接受工會協商、投資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福利等等。工會與政府關係密切,而且由於大型企業多由國營,政府和資方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國家事實上就是一個大型的勞資橋事場。
3、我們現在所想到的很多「左派」的勞權概念,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大規模落實的。之所以能落實的最主要理由是:此時國家經濟命脈,是各種大型工廠,而社會的中流砥柱,就是工廠的技術勞工,國家要靠他們生產、市場要靠他們消費,講話當然能大聲。
4、這時候人們對經濟運作的想像是:盡可能追求經濟成長,而要經濟成長,關鍵是要不吝於投資,甚至要靠舉債來投資,盡可能提高工廠的生產力;在生產之外,同時還要不斷開發市場、提高產品銷量,怎麼開發呢?就是讓勞工分潤利益,他們工作和生活被保障好、有錢有閒,就會大量消費。大量消費又回頭促進資方投資的意願,形成良性循環。良性循環剛好就表現在每年維持1~2%合理的通貨膨脹上(這時候人們才跳脫20世紀前30年的那種對通膨不由分說的恐懼、以及「遇到經濟不景氣就要撙節開支、減少投資」的迷思)。這種舉債、投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以及勞權和社會福利的保障,在民族國家大政府的介入主導下,成功形成平衡。然後大家就在1950~60年代間爽過了十幾年。西方復活啦~
5、然而,這種經濟模式,是會隨著發展逐漸改變的,然後就動搖了原先的完美平衡。促發改變的關鍵點,剛好就是追求提高生產力的動機本身。要極致提高生產力,工廠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的組織都要不斷改進。改進的方向除了砸大錢成立研發部門外,也要把生產流程化整為零、追求每一步驟的專精化,甚至針對一個環節就成立一個公司來做。當產業朝這個方向發展後,科技、管理、溝通,就成為產業運作的重點,而這三項都和一件事有關:資訊/知識的傳遞與交換。所謂的「知識經濟」就出現了。(「知識經濟」不單純是指靠科技知識和「高知識人才」來發大財,而更是指「依賴資訊交換來運作」的經濟方式,秘書和總機的工作,都是最典型的知識經濟型的工作。)隨後,坐辦公室的白領、經理人、研發人員,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並逐漸排擠了生產線上的技術勞工。(對此有興趣的人可查詢關鍵字:Fritz Machlup)
6、「知識經濟」模式所追求的是打破原有產業和社會的框框條條,化整為零,然後用傳遞訊息的網路把所有單元都串連起來(1950~60年代,這時候人類社會早已跨進「網路時代」了,只是那時候的網路技術不是光纖和行動通訊)。同時,促進經濟成長的切入點,還從原先針對企業組織更往下突破一步,對焦到個人身上,要求個人要盡可能地發展才能、提高個人的產值。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多元、分散和彈性化,原先「工會 + 資方 + 政府」主宰一切的社會鐵三角也就被鬆動,並且因應地出現了一系列針對個人的新教育理念:讓個人適性、自由、多元發展。相應地,就要提倡改變社會,提供讓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生活風格、不同的文化價值、乃至於不同的家庭形式,都能共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基礎的經濟理由:個人的適性解放,是為了促進生產力極大化、消費量極大化。如果以前每個個人都是大工廠裡的小螺絲丁,有上級規範的框框條條和保障;那麼現在,就是強調個性化的「人才」,而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每個個人都被鼓勵成為一座迷你工廠,並且崇尚的是在職場競爭中自負盈虧的責任制。大家各自發大財喔~
7、此時差不多就是1960年代後期了,也出現了所謂「新社會運動」,高舉的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那些「左派」理念、開放社會的價值:女性解放、同志運動、素食運動、環保運動、少數族裔運動(例如黑人運動)、反核運動(50~60年代的經濟信念是和崇尚核能綁在一起的)、以及「歷史清算」(也就是後來說的「轉型正義」)......等等,並且同時都拒絕一直以來的「工會 + 資方 + 政府」那套權威代理人橋事情的模式。我們要知道,50~60年代運作得那麼棒、讓大家都吃飽飽的民主,不是我們現在理想的「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民主」,而是在大家都怕戰爭(二戰之後還接著冷戰)、想要和諧穩定的社會共識下,靠權威代理人來橋事情的民主,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滿滿的「父權」和威權的。而當時那種以男性技術勞工為主的硬左派,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的那種軟左派,是天差地別。左派文青們如果穿越到當時,你喜歡的應該會是你原本很討厭的右派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也是為什麼,當今有些老左派的信徒,會嘲笑文青左派是拿著Apple蹲咖啡館的假左派真小資)。
8、「新社會運動」從根源上看是當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趨勢,但實際上則表現為追求新文化和多元價值的運動。容我先簡化地下個評斷:因為搭上正確的浪潮(亦即「知識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性別平權、反核、轉型正義......等價值,即使還沒成為政治上的主流,但它們都成了經濟和文化上的主流,在社會生了根,而且聲勢也難以撼動。在70年代初期,我們就看到一連串的政治翻轉:德奧的社會民主黨都收割了這場運動(以68學運為高潮)的紅利而上台,翻轉了過去長期由保守派主導的政治,也開啟了一連串的改革。配合著70年代前半經濟大好的局面,邁向「開放社會 + 社會福利國」的體制。這一段發展,就是我們常常羨慕他們好「先進」的關鍵時期。
9、這段發展的背景,其實正好是知識經濟的白領族群成為產業中堅、而技術勞工逐漸退場失權的時期。這也反映在這件事情上:「新社會運動」的各種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和老左派階級鬥爭路線的價值觀,兩者彼此橋不攏。一個例子就是70年代德國的同志運動,他們曾經嘗試把爭取平權理解為階級鬥爭、並和老左派結盟,但隨後告吹,同運和老左派分道揚鑣。
10、新左派和老左派彼此橋不攏,除了反映兩者在經濟背景和政治想法上的競爭關係外,也反映在兩個族群的不同性質上。白領不像過去的藍領那樣能形成緊密連繫的階級,相反地,白領崇尚的是個人自由、個性表達、和個人生涯成就,這特別表現在新左派運動的特徵上:他們依賴一系列不尋常的詞語和概念來表達自己、並且區分異己。對他們而言,道德價值,與其說像老左派那樣是表現在集體行動上,不如說是先表現在每個個人對詞語的使用上。每每用錯一個詞,你就要有成為眾矢之的的心理準備。要學習正確的詞語使用法,就要訴諸一套政治審美觀、一種特定的生活風格姿態。而這種種不同的生活風格姿態,正是被知識經濟下的「人才社會」所保障。(這些政治審美姿態,隨後就變成現在貶義遠大於褒義的「政治正確」。)如此的白領新左派,既難以形成一個具體且行動一致的「階級」,也難以統一橋出一個窗口和別的階級合作。內部小圈子派系林立、要合作則難有共識、外面有事時則先關門審查隊友的情況,則是常態。
11、就在知識經濟、人才社會、新左派政治成為主流時,遭遇了歷史的偶然(以巴衝突),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1950年代以來的那套「大政府 + 凱因斯主義 + 社會福利國」的經濟模式宣告失靈,80年代後期,以柴契爾和雷根為首進行改革,大家把希望寄託在自由市場的自癒能力上。(蘇聯解體、新興市場......中略)從此,實體經濟逐漸讓位給金融經濟,白領族群在經濟上的權力,也逐漸讓位給菁英經理人族群。白領的生產力隨時可以替換,國家經濟命脈靠的不是你土里土氣的才華,才華是留給會玩金融煉金術的菁英經理人在講的。
12、這樣的發展,形同讓本來就沒有固定政治領地的白領新左派,其經濟根基也被釜底抽薪了,新左派逐漸變成了檯面上的紙老虎、沒穿褲子的泳客,就等著被戳破、海水退潮的那一天。而老左派早已死在沙灘上兩次,其中不少人隨時都可以轉投極右派的懷抱。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正好是歐洲又開始零星出現右翼民粹的時候,例如奧地利自由黨(FPÖ)的Jörg Haider。
13、時至1990年代,終於進入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突飛猛進,是金融經濟融入知識經濟後,所必然發展的結果。它需要更徹底的化整為零、高速連結的技術。於是就回頭找到了網際網路,這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開發出來的技術。頓時,我們才有「網路時代突然降臨」的表象。事實上,「網路時代」早在1950年代就隨著知識經濟而降臨了,1990年網際網路普及後的其社會效應,都是過去發展的延續。
14、網際網路是最適合白領這種生活型態的工具:人際關係可以針對個人客制化、高度流動性、沒有組織綁定、點與點之間可以自由選擇連結或隔離、不必拉起一個點就連起一大串粽子。
15、但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加速了以白領為基礎之新左派的自我分解:網際網路為形塑各種高度分化的小圈子提供了最方便的工具(例如,有空可以看一下,FB提供了多少性別選項供你選擇)。這一點不必多說了,以當前台灣的台獨運動和性別運動為例,我們可以數一數,至今在社群網路上可以看到多少小圈子和多少派系,以多少不同的風格姿勢和多少不同的詞語習慣,在進行多少不同的唇槍舌戰。處在外面的人,大概都會以為所謂「進步派」是鐵板一塊,事實上遠非如此——從50年前的西方社會開始就不是這樣了。
16、當前,人們面臨的處境是,無論老左派、新左派、還是哪一派,都不再是經濟趨勢所眷顧的天之驕子。在同樣都失去經濟上的主角光環的情況下,白領的整合則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之間除了過去的學校和現在的辦公室之外,缺乏共同的組織平台。他們可以有一致的政治理念,但是無法像以前老左派工會那樣,落實成有力的組織行動。因為經濟生活的形式與此不容,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話——啊就上班沒空啊。他們的政治參與,落在經濟生活之外、排擠休閒時間,並且以網路參與為主(所以當然只剩下鍵盤參政啊,不然還能怎樣?工會嗎?),流水席式的政治嘉年華、以及不綁約的小清新講座為輔。但是這樣虛飄無力的白領,卻得負擔撐起過去所有「左派」所累積下來的理念:民主、人權、勞權、性別、環保......。這也許是最沈重的一代。
17、白領本質上其實就是「不接地氣」的族群。「接地氣」事實上應該是指,在一個固定的領地裡你說了算,別人要辦事橋事的話,都要以你的姿態、你的語言、你的腔調為標準,過來「接上」你。換言之,得要進入那些位置、那樣去營生、過那樣的生活、牽起那樣的人際網路、進入那樣的行會組織,然後你的政治觀念就會變成那樣的形狀,因為政治觀念的後面都牽扯到你的利害和動輒得咎的人際網路,於是你就接地氣了。辦公桌、派遣式、接案式的經濟生活是接不了其它行當的地氣的。嚴格地說,白領不是不接地氣,而是自家的「地氣」天生就稀薄。當今歐洲左派一片慘兮兮,所遭遇的根本問題是同一個:多數人感覺社會不公、經濟不好、難民太多,左派剛流失了藍領鐵票(多有轉投右翼民粹者)、又無法組織整合起白領、給予他們穩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社會游離出不小的一群曖昧搖擺者,又不知道該怎麼吸納,到最後都變成民粹和「另類勢力」的版圖。這問題目前無解,歐洲人沒辦法,我也不覺得在台灣講「接地氣」就真的會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根本上不是說服和溝通的問題,是經濟變化造成社會解離的問題。溝通的姿態,主要作用是讓社會解離的情況不要進一步惡化、或是產生不必要的反效果。但根本的處境,也許必須等到全球經濟轉型、階級洗牌後的下一次穩定期。另外,台灣還面臨一個不可說的「佛地魔」問題,非常嚴峻。
18、總體來看,台灣的情況,就像是《怪醫黑傑克》漫畫裡有一個單元,一個10幾歲的少年因為嚴重意外,在病床上昏迷了70年,昏迷期間都保持少年的樣貌。結果他被動手術醫醒的那一刻,幼小的心智都還弄不清楚狀況,就瞬間快速經歷了全面老化的過程,最後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台灣是個心智幼稚、身體早衰的社會:人家從前民主進入成熟民主再到後民主,我們民主還沒成熟就後民主了;人家從前事實政治(就是50~60年代的政治橋事場)進入事實政治(70年代的新左派政治)再到後事實政治,而我們才剛要邁向事實政治就又掰了;人家老左、新左、高階經理人一個接一個上下台,完成各階段的政治任務、理念與價值、並留下政治後遺症,我們在短短幾年內得要一次搞定,結果還搞不定就也瞬間都掰了,後遺症則一個不漏地一次爆發。
19、最後,敷衍地談一下我們能怎麼辦:前述那些理念與價值的支持者,也許該做的是增加自家的「地氣」,而不是接上別人家的地氣。所欠缺的是一種半政治式的共同生活平台,能提供台灣人一般欠缺的社會支持(例如照顧小孩小狗......),又能形成政治認同和政治力量的平台。這次歐巴桑聯盟從親子共學起步,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模範。
20、在做事之前,「認識你自己」總是好的。我們所追求的那些理念和價值,都有讓它們生根的土壤、成長的氣候、以及枯亡的氣候。過去這一段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曲曲折折地前進,發現並肯定這些理念的過程。去了解這些經濟、政治、社會的變遷,以及理念與價值的實現與困境,我認為會讓自己比較坦然一點、也會知道怎麼理解不同意見、乃至於說服不同意見者,而不是空泛地談「同理心」。另外,對自己的理念知道得越多越深入,就比較不會一遇到反駁時就氣急敗壞。因為氣急敗壞,往往都是急著要反駁又臨時組織不出理據,然後就見笑轉生氣了。
以上是我臨時記寫,不可避免地會有缺漏、誤判、或錯誤。談這麼多,不是要宣教,只是想向大家介紹,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我們所擁抱的這些理念、我們的位置、以及問題的癥結。然後檢視一下,我們是不是對台灣過去至今所走的路,理解得都還不夠。
黑人之書線上看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Lessons from Movies Youtube 的評價
🔥一次解答你對《我們》的所有疑問!為什麼會有長得一樣的人?剪刀竟然有深意?幹嘛要手牽手?兔子是什麼意思?影片裡全部告訴你!
✍️把過去埋得越深,浮現時的傷害就越大
🎥線上看《逃出絕命鎮》:http://bit.ly/2U1koF4
如果你還沒看過懸疑驚悚電影《我們》(Us) 的話,我們可以先告訴你結論。這是一部蘊含著深意,『會驚但不嚇』 的電影,故事最後的揭曉雖然不能說是空前絕後,但還是會讓你有一種恍然大悟的警喜感。
導演Jordan Peele,也就是《逃出絕命鎮》(Get Out) 的編導, 靠著小成本製作創下超高票房,絕妙的劇情轉折以及埋藏的隱喻讓許多人看完之後覺得腦洞大開,也讓Jordan Peele一舉拿下了當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殊榮。 而今天要介紹的《我們》,也延續了Jordan Peele的懸疑嘲諷風格,打造出一個恐怖的現代寓言故事。不過在觀影時,也因為整部電影埋藏了許多線索,使得我們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之下,好像在黑暗中破解謎題一樣,又害怕又想繼續。
今天的節目會不太一樣,我們會介紹:
1)劇情大綱
2)電影教了我們的事
3)解讀電影裡的重要的元素以及含義
4)整理預埋的轉折提示
相信有了這些資訊,不管你是還在猶豫要不要看這部電影,或是準備二刷的觀眾,都會讓你在看電影的時候更能夠感受到編導的用心喔!
--------------------------------------------------------------------------------
【更多驚悚懸疑影評】
《噤界》 ⇨ https://youtu.be/5vbkU-svqdU
《恐怖片用這10招讓你崩潰》 ⇨ https://youtu.be/yZSjKENyN5M
《附身者聯盟:厲陰宅宇宙》⇨ https://youtu.be/YZBv5Zfja84
《借來的100天》⇨https://youtu.be/Ho3m8PjHJtM
【推薦院線影評】
《勞萊與哈台》 ⇨ https://youtu.be/YFs92pfv4sM
《驚奇隊長》⇨ https://youtu.be/JShijCKkVrE
《雞不可失》⇨ https://youtu.be/Ixxj-qqiqYE
上一部影片《人生遺片 - 動物方程市》 ⇨
https://youtu.be/a99n_PrA2qw
【人生遺片清單】
Vol. 6 V怪客:人民不應害怕政府,政府應該害怕人民 ⇨
https://youtu.be/j7PWejxBVAc
Vol. 9 靈異第六感:異裂導演至今無法超越的神作⇨ https://youtu.be/6N3qu7V2Z70
【2019奧斯卡影評系列】
《真寵》: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
https://youtu.be/K024Z_oJ2hc
《波西米亞狂想曲》 - 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 https://youtu.be/gXVbR5_QRVI
《幸福綠皮書》 - 奧斯卡最佳影片⇨https://youtu.be/RwvVFG1UUUk
#我們
#Us
#驚悚懸疑
黑人之書線上看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評價
#歡迎光臨臺灣吧 #毛澤東 #中國歷史 #中共
他是黑人運動的精神領袖
日本漫畫裡的超級偉人📖
文青最愛的新時代先驅!?
你知道這些都是在說毛澤東嗎 👀
咦?發現其實跟他不太熟!?
受到兩岸情勢和國民黨時期的控制,
臺灣人對這位“毛匪”
一直都是好像很熟~卻又有點陌生!
到底毛澤東是怎麼樣成為
中國共產黨近代最重量級的人物
他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世界各地的粉絲呢?
跟著 #動畫世界史中國篇,
一起認識毛澤東和他的巨星之路吧!
_
黑啤×臺灣吧×淨對流 聯名抗霾口罩
保護今天的自己,保護明天的地球
耐重複水洗200次,減少拋棄式口罩廢棄問題
重要的是過濾PM2.5威力不減
而且 #全程臺灣製造
成人款、兒童款,兩款式四設計
12/20-12/28 早鳥任選2入85折
👉 https://lihi1.com/H2khs
_
📚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書籍:
Julia Lovell, Maoism: A Global History, New York: Knopf, 2019.
Daniel Leese著,秦禾聲、楊雯琦譯,《崇拜毛:文化大革命中的言辭崇拜與儀式崇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7。
天兒慧著,廖怡錚譯,《巨龍的胎動:毛澤東、鄧小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16。
Alexander V. Pantsov、Steven I. Levine著,林添貴譯,《毛澤東:真實的故事》,臺北:聯經,2015。
Alexander C. Cook ed., Mao’s Little Red Book: a global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另一種歷史書寫》(上下冊),臺北:聯經,2012。
Alian Roux著,穆蕾譯,《毛澤東傳》四冊【「叛逆者(1893-1927)」、「革命者(1927-1945)」、「專制者.上(1945-1962)」;「專制者.下(1962-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繁體中文版,原著為法文版,2009)。
Ross Terill著,何宇光、劉加英譯,《毛澤東傳:名著珍藏版(插圖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高華,《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
▎漫畫:
藤子不二雄Ⓐ,《劇画毛沢東伝》,東京:実業之日本社,2003。
🎼 版權音樂:
Bumbly March
Hamster March
Hidden Agenda
Flighty Theme
Run Amok
The Builder
Sneaky Snitch
Scheming Weasel
_
🍺 想了解 #臺灣吧 多一點點
訂閱YouTube,新片不漏追| https://lihi.cc/0SEYv
瞧瞧Facebook,會有YT沒有的東西|https://lihi1.com/KUtvp
追蹤Instagram,限動看個夠|https://lihi1.com/OD9Bb
🍺 想了解 #黑啤 多一點點
Facebook很可愛|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Instagram必追|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同時也是YouTubear|https://lihi1.com/gXg6U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黑人之書線上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0/20(六)或 11/25(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2/12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8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 11.1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自己,平常每一天的情緒,是怎樣起伏變化的?或者是如果以每週為單位,你從禮拜一、禮拜二,一直到禮拜六、禮拜天;你的情緒,如果要畫出一個曲線,它大概會長成什麼樣子?
那為什麼我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最近讀到一個研究,真是太有趣了!在這邊給你分享哦。有兩位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學家,分別是麥肯.梅西,跟史考特.高德。
他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收集了84個國家,大概有240萬名Twitter的用戶,他們所張貼的Twitter的貼文,總共大概有五億則以上。他們希望從這些資料當中,去衡量人們的情緒,尤其是那些「正向的感受」。
比如說像熱情啊、信心啊這些部分;和「負向的感受」,憤怒啊、消沉啊、愧疚啊。那這些「正向」跟「負向」的感受,是怎麼樣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你聽到這邊,你一定會很好奇,開什麼玩笑!五億則貼文,他要怎樣去一個一個分析?
所以呢,他們自然不是用這種人力、手工的方法,他們是把這些貼文,丟進一個電腦分析程式裡面,而這個程式的英文縮寫叫做LIWC.。中文的翻譯叫做「語文探索與字詞計算」這樣的程式。
這樣的程式,能夠幫助這些研究者,去分析、評估每一個字所傳遞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於是啊,梅西跟高德,他們的研究結果,就刊登在聲譽卓著的《科學期刊》裡面。
而結果是什麼呢?他們發現喔,人在清醒的時候,有一個非常一致的模式;一般而言,那些正面的情緒,會在上午開始攀升,然後到了下午急遽下降,到傍晚再稍微回升一些。
不管這些發文的人,是北美洲的人士、亞洲的人士、穆斯林、無神論者、黑人
、白人,或棕色皮膚的人,他們都沒有區別,大概都是這個模式。於是呢,在他們的研究結論裡面就寫哦,類似的時間作用模式,橫跨迥然不同的文化和地理位置。
然後,他們進一步也發現,在星期一或星期四的貼文,也不會產生任何影響;基本上週間的日子差別不大,到了週末會有一些差異。這個差異來自於「正向的感受」,通常會在禮拜六和禮拜天稍微高一點,可能是因為放假,大家比較放輕鬆。
然後,上午的高峰期在禮拜六、禮拜天的時候,開始的時間,大概會比週間晚兩個小時。這可能是因為多數人在周六、周日,都睡得比較晚的原因;但是整個曲線的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當我讀完這個研究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迴盪著,每一次我在教學的現場當中,就會遇到很多人,皺著眉頭跟我說:「人啊,真的好難懂喔!」、「我真的搞不懂人到底怎麼了?」。
那其實在這些挫折感,跟緊皺的眉頭背後,他沒有先瞭解一個人,只要他身為人類,會有的一些「共同模式」;就像今天分享的這個研究一樣,這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模式」。
當你先從這種大多數、大樣本的「共同模式」瞭解起之後。這個時候,你就可以以此作為背景,抽絲剝繭,回到每一個個人,跟每一個個案的個別差異。這種感覺就好像是,在所有的動物跟植物的研究裡面,你一定要先知道,這個動物跟植物長在哪裡,而這個環境、背景是如何?
這個環境、背景當中的動、植物族群,有什麼樣的「共同性」跟「變化」?接下來他們的差異,他們個別、個體,在各自不同環境底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跟效果?
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去做細部的區分。甚至於你才能夠去分辨,哪些訊號是值得你研究的;而哪些訊號,他可能只是某個時空底下的特殊個案,如此而已。所以,當你聽到這邊,如果你還是覺得「人很難懂」的話,那或許真的有必要,你要幫自己安排一個,真正去學習「人的模式」。
而「人的模式」就如同今天所分享的這個研究,是從情緒狀態跟每天的週期性,作為研究的開始。那其實只要是人類,當他的情緒有所變化的時候,在他的臉上、在他的表情,都有相對應的「變化模組」。
你也可以把這個視作為「共同的模式」,當你先從這裡瞭解起,自然你對人的判斷,就能夠慢慢的依此而前進。
其實熟悉我的課程的朋友,就會知道,我在『人際回應力』的這一門課,最主要的就是讓你學會,怎樣有效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透過正確的辨識別人的情緒,進而給予最適當的人際回應。
所以,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下來,我真的深刻覺得,人並沒有你我覺得的「難懂」,但是,你一定要先懂「他的模式」是什麼,只要是人類都會有這樣的「共通性」。
就好像是你看只要是魚類,只要是任何植物,都有它的「共同性」。先從這裡瞭解起,那麼你就會慢慢的明白,這千變萬化的背後,它的根本脈落跟原因,到底是什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跟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剛剛在內容當中提到的『人際回應力』課程。今年的最後一期,是在12月12號開課,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了你;希望能夠跟你一起攜手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