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低脂飲食再下一城?
Nature Medicine 最新的研究指出,低脂飲食比生酮飲食更能抑制食慾!
20位體重過重的成年人入住研究機構,先後吃了兩週的低脂與生酮飲食。兩種飲食都以原型食物為主(如圖),蛋白質含量相同,蔬菜量也相同。不論是低脂或生酮餐點,看起來都相當美味,史考特也想試試。
受試者被要求每餐吃到飽足即停止,並藉由餐盤剩下的食物計算進食熱量。
結果,受試者在低脂飲食期間每天竟比生酮飲食少吃了689大卡!
其他重要發現包括:
1. 生酮組兩週減去1.5公斤(勝),卻全是來自瘦肉組織(囧);低脂飲食組減去約1公斤,大部分是來自脂肪。
2. 兩組對餐點滿意度打的分數相近,所以應該不是低脂飲食太難吃的關係XD
3. 生酮組的部分血液指標變壞(低密度膽固醇、Apo-B脂蛋白、尿酸),某些變好(高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脂飲食降低Apo-B脂蛋白的效果卓越,這對心血管疾病預防相當關鍵。
4. 生酮組做口服葡萄糖測試的成績明顯較差,顯示他們有胰島素阻抗。
5. 生酮組的血糖真是漂亮,平均值約80mg/dL,變異係數(CV)15mg/dL。
史考特點評:
1. 胰島素假說認為,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刺激大量胰島素分泌,讓脂肪細胞牢牢抓住能量無法釋出,使人們飢餓而不斷進食。依照這個假說,低碳水生酮飲食應該能使人們較為飽足,但這篇研究的發現是剛好相反,明顯牴觸胰島素假說。這幾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Kevin Hall等人做出來的研究,對胰島素假說是殺得刀刀見骨,過去史考特也曾撰文介紹過,連結如下
http://one-minutefitness.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html
2. 低脂飲食每天少吃近700大卡的熱量,兩週減去一公斤脂肪是很合理的事,但為何生酮飲食卻減去了1.5公斤瘦肉?我的猜測是肝醣存量下滑,導致肌肉細胞水分流失,肌肉裡的蛋白質應該沒有流失那麼多。
3. 這篇研究相當地嚴謹,雖然只有20位受試者,但是入住研究機構全程監控熱量攝取,加上各式各樣的檢測,幾乎達到「動物實驗的規格」。之前聽一位臨床試驗執行者的訪談說,這樣的研究耗資可以超過一千萬美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做研究?追根究底還是人性渴求自由(太不受控),連戴口罩都要出來抗議的美國人,你覺得能管得住他們回家吃什麼嗎?(笑)人們容易算錯熱量的特性,史考特之前也做過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NLU-vmyg
4. 有好處就有壞處,這樣的研究離現實世界人們的生活方式太遠,未必能反映出一般生酮與低脂飲食者的身體變化。所以,這篇研究原始目標是測試不同飲食對「進食熱量」的影響,不是在比較哪一種飲食「減重效果」比較好。
5. 過去研究還有史考特自己的親身經驗,都認為生酮飲食抑制食慾的效果非常好,每餐吃得飽到爆炸,體重還是直直落。但本篇研究的結論卻是相反,認為低脂飲食比較能抑制食慾。考慮到兩種飲食都有一樣多蔬菜、一樣多蛋白質,這個差異到底從何而來?是熱量密度(低脂飲食較低)?還是纖維質含量(低脂飲食較高)?學者們承認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人類食慾(跟疼痛一樣)是個複雜的現象,我們懂的還太少。這個食慾的發現讓我非常意外,希望未來有研究能重複驗證。
6. 生酮飲食者會出現胰島素阻抗,是非常普遍的情況。這是因為在碳水攝取不足的情況下,肌肉細胞會很「客氣地」把葡萄糖讓給大腦使用,畢竟肌肉力量差一點還有機會活下去,大腦沒葡萄糖用真的就GG了。做口服葡萄糖耐受測試時會有「良性」胰島素阻抗,就是這個原因。
7. 我認為這篇研究不是「生酮終結者」或「吹響素食的號角」,能長期執行的飲食才是最好的飲食。不方便、不習慣、吃得很痛苦的飲食,你總有一天會放棄,控制食慾再有效也沒用。只要控管好吃下肚的熱量,吃麥當勞也能瘦,我不這麼推薦就是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6IJ1r4VTOY
8. 工商時間:史考特的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也會做「整合型」的減重服務,我們請到了超強的專業人士來助陣。這幾年來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希望拿來幫助有減重需求的朋友。
參考文獻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1209-1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原因 在 Facebook 八卦
[ 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23 ]
蛋裡面的膽固醇是好膽固醇!!!???
前幾天有粉絲私訊給我一個影片,她說那則影片在長輩圈裡面被瘋傳,內容是一個"老師"在宣傳健康飲食概念,接下來奇文共賞一下,因為不想增加這個影片的點閱率,所以不公開影片連結,直接擷取內容給麵粉們看。
⭐️奇文共賞⭐️
每天早上吃一顆蛋會讓家庭每天都很和平、很和諧(!?)。身體吸收膽固醇的方式是先來的先吸收,滿了就不會再吸收了。第一好的膽固醇是雞蛋,所以最好在早上吃一顆雞蛋,吃了之後,若吃的第二顆、第三顆雞蛋怎麼辦?多的膽固醇就不會被吸收了,會被身體排出去。第二名的好膽固醇就是在水裡游的生物,水裡游的生物裡面的膽固醇都是HDL,都是好膽固醇,接下來是陸地上走的,兩隻腳的也都是好膽固醇,而四隻腳的全部都是壞膽固醇。(好,我打不下去了)
看到這邊應該有很多麵粉已經覺得很扯了,但是這個影片觀看次數高達68萬次..............而且還有很多人相信😱😱😱
其實我覺得自己能耐著性子看完也是蠻厲害的(我用1.5倍速觀看)。然後粉絲跟我說她之前也聽醫生說過:"雞蛋裡面的膽固醇是好膽固醇"的說法,所以感到很疑惑來問我到底是不是真的,
⭐️食物裡的膽固醇有分好壞?⭐️
我們俗稱的好膽固醇以及壞膽固醇指的其實是 #脂蛋白,而非單純的膽固醇。膽固醇在人體內會由脂蛋白攜帶著在血液中循環,而脂蛋白可分為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俗稱為低密度膽固醇或壞膽固醇,英文簡寫為LDL-C;高密度脂蛋白則俗稱為高密度膽固醇或好膽固醇,英文簡寫為HDL-C。雖然我們平常提到它們都只會簡稱為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但指的其實是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當然也包含其內含有的膽固醇)。
重點來了!!!!!
食物裡面的膽固醇有分好壞嗎?看了上面對好壞膽固醇的解釋,大家應該就會知道,食物中並不存在所謂的好膽固醇與壞膽固醇,因為食物裡面的膽固醇就是 #單純的膽固醇 而已!
⭐️影響膽固醇的飲食因子⭐️
在了解飲食因子之前,必須先了解一個基本概念:人體內的膽固醇至少七成以上是 #自身合成 的,而非吃進來的,所以飲食中的膽固醇確實不會是影響膽固醇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吃太多 #飽和脂肪 以及 #反式脂肪 就容易讓體內膽固醇上升。
⭐️飲食中的膽固醇會影響血膽固醇嗎?⭐️
這個問題其實到現在都還是沒有一個定論,給大家看看這十多年來有多少變化,就知道我心有多累了🤣🤣🤣:
💡2010年,美國的飲食指南建議一般健康成人每天的膽固醇攝取量應小於300毫克。
💡2011年,美國心臟協會建議女性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每天膽固醇的攝取量應小於150毫克;美國的國家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ATPIII)建議,每天的膽固醇攝取量應少於200毫克。
#接下來是第一個翻轉
💡2013年由美國心臟學會發表的飲食指南沒有對膽固醇的攝取量加以限制,原因是:”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據顯示減少飲食中膽固醇的攝取可降低血膽固醇”
💡2015年美國飲食指南取消了以往建議每天的膽固醇攝取要低於300毫克的建議,但仍強調在健康的飲食模式之下,可盡量減少膽固醇的攝取。。
這時候開始社會風氣突然變成”可以一天吃很多顆蛋也沒關係!”、”不用限制飲食中的膽固醇沒有關係!!!”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 不!!!
💡2019年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預防心血管疾病指南中,表示降低飲食中的膽固醇,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有幫助。
💡2020年的美國飲食指南中提到了:美國國家科學會建議,在不影響飲食營養充足性的前提之下,應該盡量降低反式脂肪酸以及膽固醇的攝取量。
看到這邊是不是覺得心好累🤣
⭐️結論⭐️
到底飲食中的膽固醇,或是雞蛋(一個蛋黃含有約200毫克膽固醇)需不需要限制?首先你必須了解自己是哪一種人,如果你是一個健健康康的人的話,也許吃多少膽固醇或是雞蛋,都對健康沒有什麼影響;但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或是你已經有高膽固醇或是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我會認為還是 #適量限制膽固醇的攝取 比較好。再來還要考慮到 #生活模式,一個作息規律、每天運動、睡眠充足、飲食均衡、蔬菜吃得很多、不太吃紅肉的人,或許每天吃5 顆蛋也沒問題;但如果時常熬夜、不運動、大魚大肉的人,每天吃五顆蛋可能就會很有問題了。
看了上萬的個案,累積眾多經驗以後,我認為飲食建議沒有絕對,都是需要了解每個人的生活跟飲食習慣,才能給予最合適的飲食建議。因此不要看了網路上的影片或是文章,就認為可以套用到所有情況跟所有人身上。
最後自己推薦一下:營養麵包現在在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 有營養諮詢門診,只要有開診的時間都很歡迎大家來諮詢喔😃😃😃
#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 #媒體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原因 在 營養麵包(呂孟凡營養師) Facebook 八卦
[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12]
椰子油好棒棒!?
上週JAMA出現了一篇關於椰子油的文章(Ref 1),
讓我再次想起這個熟悉的鬼話”椰子油好棒棒!”
這些年來不知道聽多少人說過椰子油🥥有多神。
有一次到某生技的工廠觀光,
看見整架滿滿的椰子油,還有它們的宣傳影片,
那個宣傳影片的內容,
只能說我看了差點爆血管😤(脾氣很差),
然後那個產品居然還曾經出現在我娘家(遠目)
這篇JAMA的文章引用了今年發表的綜合分析(Ref 2),
而這篇綜合分析是搜尋了多篇椰子油的相關研究,
最後篩選出16篇做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椰子油與其他非熱帶性植物油相比,
會顯著地讓低密度膽固醇上升10.47 mg/dL;
高密度膽固醇上升4mg/dL。
而且即使把非隨機分組以及品質較差的研究排除掉,
這個結果仍然維持顯著。
同一篇綜合分析裡面也提到,
椰子油與其他非熱帶植物油相比,
對血糖、發炎、肥胖等沒有顯著的影響。
重點來了!
雖然椰子油讓高密度膽固醇上升了4mg/dL,
(這是很多椰子油支持者愛講的理論)
但別忘了它讓低密度膽固醇上升了10.47 mg/dL!
低密度膽固醇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一個危險因子,
因此如果有心血管相關的問題或高膽固醇的問題,
建議還是避免大量使用椰子油為妙。
在2016年的紐約時代雜誌中,
有高達72%的民眾認為椰子油是一種健康的食物;
相對地,只有37%營養學家贊同。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醫學博士Frank M.Sacks,
在一篇社論中寫道:
“這顯示了椰子油及其相關行業在市場上的巨大成功!
儘管已知椰子油會使低密度膽固醇上升;
而低密度膽固醇是動脈粥狀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他們仍然宣稱椰子油是一種自然、健康的產品。”
沒想到不只台灣,在美國也是這樣的狀況…
有關椰子油的各種好處,不管是失智、減重或心血管,
各種”理論”幾乎都是以中鏈脂肪酸為出發點。
✨什麼是中鏈脂肪酸呢?✨
中鏈脂肪酸的定義為碳鍊長度6-12的脂肪酸,
以化學的角度來看,
因為分子量較小且是弱電解質,
在中性環境中很容易離子化,所以溶解度較佳,
這樣的性質主要是存在於碳鏈長度10以下的中鏈脂肪酸;
以生物的角度來看,
長鏈脂肪酸在吸收時需要與蛋白質結合形成脂蛋白,
先經過淋巴系統再進入血液循環,
但中鏈脂肪酸被小腸吸收後,
可以接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臟因此吸收效率較高(Ref 3)。
霸特!
🌟中鏈脂肪酸的好處可以推論到椰子油嗎?🌟
椰子油當中最主要的脂肪酸為12個碳的月桂酸,
以碳鏈的長度來說的確是中鏈脂肪酸;
但是在消化及代謝的途徑中,
95% 的中鏈脂肪酸是直接進入門靜脈,
70-75% 的月桂酸卻是以乳糜微粒(chylomicron)的形式吸收,
此性質比較接近長鏈脂肪酸。
且因為碳鏈長度 >10,溶解度也不像其他中鏈脂肪酸這麼好(Ref 4)。
因此,中鏈脂肪酸的各種研究結果,
並不能直接推論到椰子油上。
🌱椰子油適合高溫烹調所以比較健康?🌱
我在生技公司看到的椰子油宣傳影片,
裡面不停宣傳椰子油對高溫穩定適合油炸,
這點其實跟豬油的擁護者表示豬油適合油炸是一樣的.......
不飽和脂肪經過長時間高溫烹調容易變為反式脂肪,
這就是初榨橄欖油不適合油炸的原因;
相對地飽和脂肪因為結構中沒有雙鍵的關係不會變異,
椰子油中高達90%左右是飽和脂肪,所以的確對熱穩定。
(延伸閱讀:認識飽和、不飽和、omega-3、omega-6、反式脂肪酸 https://goo.gl/ZGLrcx)
但是!
飽和脂肪跟反式脂肪一樣是讓低密度膽固醇上升的因子,
所以就算油炸後比較不會產生反式脂肪,
吃太多飽和脂肪同樣是不好的。
椰子油有高達90%是飽和脂肪,
已經是所有油中的冠軍了!!!(Ref 5)
關於椰子油的文章其實在2017年3月就有寫過,
因為相關研究實在太多無法全部在Facebook貼文分享,
所以想進一步詳細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以下這篇:
💁椰子油好棒棒? https://goo.gl/UaFGqB 💁
除了將熱騰騰的新文獻補充進去了,也增加了一些額外的內容~
Reference:
1. Abbasi J. Coconut Oil’s Health Halo a Mirage, Clinical Trials Suggest. JAMA. Published online April 08, 2020. doi:10.1001/jama.2020.5186
2. Neelakantan N, Seah JYH, van Dam RM. The Effect of Coconut Oil Consumption o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Circulation. 2020 Mar 10;141(10):803-814.
3. W. M. A. D. B. Fernando, Ian J. Martins, K. G. Goozee, Charles S. Brennan, V. Jayasena and R. N. Martins. The role of dietary coconu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ction.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5), 114, 1–14.
4. 4. Laurence Eyres, Michael F. Eyres, Alexandra Chisholm, and Rachel C. Brown. Coconut oi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humans. Nutrition Reviews Vol. 74(4):267–280.
5. 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2018年版
#那些年你聽過的營養鬼話 #椰子油與健康 #營養麵包 #打破迷思 #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