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最想要的母親節禮物
今晨跟學校媽媽們溫馨早餐,話題一如往常,聊孩子現在、未來的教育,以及即將到來的母親節。大家七嘴八舌聊著最想要的禮物,如何「暗示」與「明講」的藝術,甚至有位媽媽直接開清單,她想要某種「進口水果」(其實沒有很昂貴,只是不好買)。媽媽們一致認為禮物本身不在於價格高低,而是要給孩子機會,學習『表達感謝』。聽得我點頭如搗蒜,但,頓時我也心一驚!回想,過去十幾年來,除了孩子就讀幼稚園+小學期間,送的手繪卡片(應該是美勞課老師逼出來的,這種禮物咱們媽媽們也一致認為「不算」!),本人好像『從來沒有』收過任何母親節禮物呢!(淚奔~)
話說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有關「我最想要的母親節禮物」,印象中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應該是讓媽媽我一個人放空在家,暢快上個大號!話說那時候孩子們還小,需要亦步亦趨,不像現在成長為青少年,讓我不是操勞而是操心啊!
那麼「現在」,什麼是我最想要的母親節禮物呢?講真,一時之間,我還真是說不出來!
近年來物慾降低,好像也沒有什麼東西是我特別想要的,再來,我發現,為人母都有一種『莫名的堅強』,想要什麼自己買,想吃什麼自己訂,想去哪裡自己規劃⋯ 我深深覺得,這是「現代新女力」所造成的詬病!誠如我的新書 <美麗 心覺醒> 封面上的小標👉🏻『溫柔並非軟弱』。
身為女人,特別是為人妻、為人母,我們需要溫柔地對配偶以及孩子,坦承自己內心的需求,甚至恐懼。媽媽真的無需假裝堅強!想要什麼、害怕什麼,就大方的說吧!
回到開場,早餐後我趕到醫院看骨科,一個多月都沒好的手肘痠痛,以為需要照X光,該不會是骨頭斷了吧!?結果醫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那是『網球肘』,妳太累了,需要多休息!」。
打了一針類固醇,回家的路上還真有點心情低落。仔細思想,每當我問兒子們,要不要陪媽媽去COSTCO買菜呀?「不要!」,週間早晨問老公,可以開車載我上菜場嗎?「不行,上班來不及了!」,連續幾週針灸+貼膏藥,手肘酸痛都沒有改善,現在連拿個水杯都會痛!老公雖然關切,也只是會一昧的說:「別再抱狗了!要不然一直好不了!」
Wolfy 現在已經21公斤了!我們家的毛孩巨嬰,這甜蜜的負擔抱起來固然沈重,殊不知每次老媽子我買起菜來,大包小包,提起來加總的重量也不遑多讓啊!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分享輝煌戰果,話說本人開的可是七人座箱型車,後車廂超大空間,總是擺放了滿滿的菜!還有奇怪了,每當我拿著吸塵器跪在地上吸地,我們家的老爺少爺,在旁邊總是很閒,沒有一個人來幫忙分擔家事!哎,身為家庭主婦,這種全年無休,沒有加班費而且不給放假的無薪差事,一年至少就給媽媽在母親節爽一天吧!
如果沒有疫情顧慮,我一定會鼓勵各位媽媽們,母親節吃大餐,燙頭髮修指甲、按摩做Spa,通通讓老公小孩買單!偏偏今年情況特殊,不妨在家享受「當女王」的滋味!
所以本週日,當我中午先孝敬完媽媽之後,晚上我要翹著二郎腿在家裡說,晚餐想吃什麼,麻煩請自己叫Uber Eats,還有今天因為母親節,是個special day,所有的髒內褲、臭襪子通通不准丟地上!自己撿起來放進洗衣籃!
結論,我這個媽媽是不是很弱?🤣🤣🤣
骨頭酸痛看哪一科 在 Facebook 八卦
孕婦到底要不要打疫苗?雖然副作用很可怕,但病毒更可怕,還是去吧!
走在時代尖端,江湖傳說疫苗第二劑副作用像被車撞過的經驗,我真真實實體會到了啊。
謝謝慷慨大馬一視同仁讓外籍孕婦排隊(抱),上周末打完第二劑輝瑞(Pfizer),把過程和副作用記錄下來,給之後要打疫苗的你們做個參考。
我是六月初登記孕婦疫苗,七月底收到通知,安排在平常舉辦各種展覽會議的MITEC,施打比較適合孕婦的輝瑞(Pfizer)疫苗。
產檢時先請婦產科醫生開立了適合施打疫苗的證明信,孕婦記得要帶去現場以備查看喔!
第一劑排到傍晚六點,當天現場人潮不多,動線規劃也很明確,工作人員核對預約證明和身份資料(本國人用IC,外國人帶護照),孕婦在一個獨立展廳坐著等待,大概20分鐘就輪到了。
第一劑施打醫生是個捲髮小帥哥,肩寬手壯,帶著黑框眼鏡和口罩還有點像舊版超人(顯示為雙眼不停亂瞟),語氣親切溫柔讓大媽心情愉悅。
先仔細確認要施打的疫苗品牌,現場開封抽出,打針技術很好,就像蚊子釘一下的痛覺。
打完後在現場等待半小時確認沒有立即危險,工作人員馬上更新App,21天後的第二劑施打時間也出來了,效率非常好。
回家喝了2000C的水,除了打針的手臂酸痛一切正常,36個小時後微燒到37.4度也馬上就退了,幾乎是沒什麼副作用。
小事啦沒什麼!於是三週後我就抱著如此大意的心情去打了第二針。
這次時間被安排在周末中午,現場人非常多,孕婦廳坐滿孕婦,工作人員也比較忙亂。
等待近三小時,下午3點左右打到針,一樣是輕微酸痛感,因為第一劑沒有不良反應所以第二劑只需在現場等待15分鐘。
工作人員幫忙更新App資料,拿到疫苗施打完成認證,拿到電子證書,接下來就可以依照法令規定活動。(當然沒事還是少出門喔!)
輕鬆回家,手臂這次比較沉重但也沒在意,以為跟上次一樣可以輕鬆過關,怎知道啪啪打臉。
施打後9小時的半夜12點開始嚴重副作用,我的主要症狀是骨頭痛,好像被車撞過每個關節都碎掉了一樣,痛到坐臥不安,完全無法入睡。
半夜2點起來量體溫38度,吞了一顆普拿疼(panadol)又躺下,頭腦發熱手腳冰冷,繼續昏昏沉沉躺到早上7點半,再吃了第二顆普拿疼躺下勉強睡了兩個小時。
第二天起床後持續發燒,最高到38.7度,骨頭疼痛持續,完全沒食欲,勉強吃了一點還噁心吐了兩次,不知是原本的害喜還是副作用,胎動還算正常,比平常小力一點,可能小太陽也昏昏沉沉吧?
補充3000CC以上的水,吃了二包益生菌和高劑量維他命C,額頭貼著小林退熱貼,每6小時吃一顆普拿疼,一整天幾乎都躺著什麼事也不能做。
睡前換了退熱貼吃了一顆普拿疼,半夜瘋狂冒汗起來擦拭換衣服,量體溫燒退了,終於能睡的比較安穩了。
第三天起床,體溫正常,剩下手腳關節疼痛,但也是可以忍受的範圍了。
雖然副作用很可怕,但病毒更可怕,除了體質比較弱有慢性病,或醫生判定胎相不穩的孕婦不適合,我還是鼓勵大家都去打喔!
要施打疫苗有幾件事可以先準備:
1. 孕婦準備好醫生證明文件,如果需要查驗可以看。
2. 去現場可以穿背心方便施打,如果是在馬來西亞施打,伊斯蘭教工作人員比較保守,建議還是穿長裙或長褲,再帶一個小外套披著。
3. 準備好水壺補充水分,那兩三天至少要喝2500-3000CC幫助代謝,吃益生菌和高劑量維他命C增加抵抗力。
如果有發高燒跟關節痛嚴重的情況可以吃普拿疼,詢問過婦產科醫生,建議我每4-6個小時吃一次,一天別吃超過6顆就沒有安全疑慮。
4. 如果有任何皮膚疹,呼吸困難,持續嚴重疼痛頭暈的情況要立刻就醫喔!
以上就是我熱騰騰剛出爐的注射疫苗經過,你們有打過疫苗了嗎?歡迎在留言疫苗的種類和是不是有副作用,給後面的人做個參考吧!
最後順便說說我對這一年半來,大馬疫情變化的看法。
坦白說政府反反覆覆的政策,官員荒腔走板的表現,很多方面是讓人失望的,但我今天想先講講我覺得非常棒的部分。
去年初疫情剛開始,很快速地做了反應,尤其第一次封城是非常嚴格而且有效的,三個月內就把病例數降到個位數。
但後來因為各種政治宗教因素,開放的太早,政策轉彎的太快,導致第二波第三波的爆發,到現在一年半了還處在疫情最高峰,實在可惜啊。
整體應對政策中最棒的一件事,我覺得是快速設計了MySejahtera ,在這個App登錄實名個人資料,到任何地方都能直接刷條碼登記,去過的地方接觸過的人有感染,就會在App上顯示你目前的感染可能性。
關於疫苗施打登記,政府政策,還有各種關於疫情的官方新消息都會不斷更新,有需求還可以在線上問診,非常便利,設計的很棒,真的很值得稱讚!
另外非常棒的就是疫苗施打的程序清楚明白,工作人員都很親切專業,打針的技術也很好,我在這裡打針幾次都沒什麼痛感,暈針怕血的女子十分感激。
你所在的地區目前安全嗎?無論是世界的哪一個角落,真心祈禱我們都能平安健康的度過這場世紀大瘟疫!
#孕婦疫苗施打
#輝瑞Pfizer
#第二劑副作用有夠可怕
#但是病毒更可怕
更多日常在IG👇🏻
https://instagram.com/angrylababy2018?igshid=1jxcj6fq9bipz
::::::::::::::::::
明天開團預告:韓國Cuitisan酷藝師不鏽鋼保鮮盒2021年團購明天開團,今年還有外食方便打包的新款新顏色!
買好一點,喜歡一點,用久一點。
歡迎加入溫太俱樂部❤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angrylababyshop/
🚸家裡蹲要玩什麼?Tot school homeschool ,孩子邊玩邊學各種玩具教具這裡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7095596893215/?ref=share
骨頭酸痛看哪一科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八卦
我們在喝高粱酒
你端了一杯白開水過來
我們說你的不是酒
你說沒差顏色都一樣
我說能喝醉的才算酒
你說我就喝水喝醉給你看
【等一下,你所謂的肌力訓練,跟我知道的好像不一樣】
倡導肌力訓練的時候最常遇到兩種難題,第一種是說服不做肌力訓練的人開始嘗試肌力訓練,這很有挑戰性,許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為肌力訓練是無益的、是危險的、是自找麻煩的。不過相較於另一個難題,這其實是比較簡單,隨著科學化訓練知識逐漸普及,愈來越多專業人員被培養出來,這都有助於讓越來越多的民眾願意嘗試肌力訓練,甚連技術層次較低、純粹來掏金的健身業者,在推廣方面也都有某些推波助瀾的功勞。
第二種問題比較難解,就是很多人「以為自己已經做了肌力訓練了」,因此當我們試圖解釋肌力訓練的益處的時候,他們都會點頭稱是,幫忙推廣,甚至展露出歃血為盟的革命情感,『對!我們都是肌力訓練者!』但是,很多時候,一陣志同道合熱血翻湧的興奮過後,幾句話,幾串文字的交流就會讓我們覺得越來越不對勁『......你說的,真的是肌力訓練嗎?跟我們的理解怎麼這麼不一樣?』
肌力訓練最主要的理論依據,還是那句老話:『人體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會對壓力起反應,適當的壓力刺激可以讓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產生長期向上適應的現象,使人體越來越強壯,最終達到每個人最佳的身體狀態。』因此,肌力訓練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使用可以長期加重的大重量訓練,而槓鈴類的訓練是最鮮明的例子。
許多自認為正在從事肌力訓練的人,其實是把某些會製造疲勞或酸痛的東西誤認為是肌力訓練,以下舉出少數幾個例子,真實世界裡還有更多,讀完這篇之後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第一個常被誤認為肌力訓練的是網路上處處可見,可以在家自行操作的一些「肌力訓練」動作,例如舉寶特瓶,坐在椅子上伸腿,用腿夾球,揮手甩手等等,這些動作受到許多想要開始訓練卻又不想找教練的運動者的青睞,而散布這些資訊的商業團體或個人,也利用了這個心態不斷強調肌力訓練其實很簡單,人人都可以在家裡自行訓練。
這種你情我願又不花錢的東西很受歡迎,唯一的問題是完全無效。道理很簡單,這樣的訓練完全無法提供足夠的壓力去引發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向上適應。根據訓練學,要提高骨密度,需要對骨骼施予骨折壓力10%以上的縱向壓力,雖然我們不必真的把骨頭壓斷才算得出實際所需的力量,但是實務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一般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可能接觸到壓力等級,對很多健康成人來說那是數十甚至上百公斤的體外重量才達得到的效果,對於長期訓練者來說所需的強度更高達數百公斤。因此,最適當又安全的方式是使用槓鈴,並且學習正確的姿勢和動作來進行訓練,拿著日常生活中的小物,跟著網路影片依樣畫葫蘆,會因為強度過低所以一點效果都沒有,如果用這種動作奮發圖強用力練,通常也會先得到運動傷害,而非訓練效果。
另一個被誤認為是肌力訓練的東西比較奇怪一點,稍有常識的人都不會誤認,但是似乎還是有不少人缺乏這類常識。我要說的是「有氧訓練」,真的,真有人會把「有氧舞蹈」誤認為是肌力訓練。有氧舞蹈,或所有有氧運動,主要的作用機制是利用肢體的動作,驅動身體能量系統高速運作,以期獲得循環和代謝方面的效益。有氧運動是很好的運動,站在體能教練的立場,我們鼓勵每位運動者都保有某種形式的有氧訓練,這並非意味著每個人都要跟著音樂扭動,或是在操場一圈一圈的跑,或是在人車爭道的都市裡一邊奔跑一邊呼吸著廢氣,在別篇文章裡我們解釋過,其實一堂完整的肌力訓練課程裡,大概會把運動者的心跳維持在一個慢跑或慢跑以上的強度區,這已經具備初步的有氧效果,如果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效果,可以考慮針對各種不同能量系統而設計的間歇訓練。
把有氧運動誤認為肌力訓練的人,通常都因為有氧運動有潛力製造很多的酸痛,因此應該有肌力訓練的效果。但是,這樣的論點忽略了一個生理學常識,就是其實肌力訓練的效果主要是依著「強度」而有所不同,而不是疲勞度,所謂的強度就是壓力大小,以同一個動作來說,其實就是槓鈴上的重量。不同的強度代表著不同的效果,即使我們無論利用高強度或低強度都可以練出一身酸痛,也不表示身體接收到一樣的刺激。有氧運動的酸痛來自於低強度高反覆的耐力型刺激,主要的表現限制因素是能量系統的輸送效率,而有氧運動的動作造成的壓力,並不足以驅動骨質和肌肉增生,也無須神經系統的強力動員即可完成,因此不算是有肌力訓練的效果。
第三種誤以為自己正在做肌力訓練的人最無辜,因為以最鬆的定義來看,他們從事的訓練已經算是廣義的肌力訓練了,但是基於幾個科學上的原因,他們即使做了這些訓練,仍然不會獲得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效果,或是頂多是獲得一些比不訓練要好一點點的短期效果。這一種訓練,就是非自由重量的肌力訓練,其中包括了器械式訓練、不穩定表面訓練以及懸吊式訓練。
這些訓練並不是錯的訓練,只是他們的刺激方式與大重量訓練不同,與大重量一起訓練或許可以相得益彰,但是若以這些訓練為主要訓練,或甚至是唯一的訓練,就會讓運動者在獲得初步的短期效果之後,再無任何進展。
器械式訓練主要的問題在於限縮了參與肌群的數量,且經常強迫依循固定軌道,導致長期進步的潛力受限。肌力訓練有一個特性,就是一個動作的參與肌群越少,進步潛力就越小,握把式深蹲有長達數年且超過數百公斤的進步潛力,但二頭肌彎舉只有數十公斤的進步潛力,而且通常在訓練初期幾週內就已經走到極限,唯一讓二頭肌彎舉更進步的方法,是藉由深蹲、硬舉、臥推、負重行走等「大」動作,把整個身體再次升級,才能讓二頭肌彎舉找到再次進步的機會。
器械式訓練的特性是可以把小肌群獨立出來,但是單靠小肌群訓練,哪怕是把全身的肌群都用小肌群練一練,也無法讓身體像大重量訓練一樣產生高效率的升級,極少數的器械式訓練器材有模擬大重量訓練或自由重量訓練的潛力,例如器械式深蹲機,機械手臂硬舉等等,這些器材固然比小肌群的器械有效,但是搞到這一步,我們不禁要問,使用那麼複雜的器械,為何不乾脆直接練自由重量就好?
不穩定表面訓練取材自物理治療和運傷害防護的技術,當年陰錯陽差隨著功能性訓練而走紅,主要的功效是幫助受傷復原後的關節重新掌握本體感覺。受傷的關節除了肌腱、韌帶、軟骨或其他組織可能受損之外,關節的本體感覺和控制力也會因為硬體損傷而跟著失靈,當硬體復原之後,往往因為軟體尚未修復,而用起來「卡卡」的,此時,把人放上不穩定表面,可以幫助這個關節重新探索各個方向的控制方式,重拾關節的控制力。
這種針對受傷復原的訓練技術,被應用在健康運動者身上的時候,因為不穩定表面對平衡感很有挑戰性,且在不穩定表面上做一般的重量訓練會變得非常吃力,因此一度被認為是更高難度的訓練,在歐美各國大行其道,直到一些科學研究對這種訓練潑了冷水之後才逐漸降溫。
研究發現當肌肉試著穩定自己的時候,雖然用了很大的力量,但是這些力量拿去維穩,就不會拿來舉重量,因此不穩定表面上的重量訓練通常重量偏輕,太輕的重量使訓練本身對於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刺激不足,因此算不上有效的肌力訓練。有些不穩定表面的愛好者會認為,就算沒有肌力訓練效果,我拿來練平衡感總可以吧?偏偏,平衡感或穩定性的訓練,只對受傷復原者有效,平衡感正常的人做了再多平衡感訓練,通常也只是把這個訓練項目越練越好,在運動場上或日常生活裡卻不會產生其他效果。
懸吊訓練是不穩定表面訓練的親戚,因此也承接了部分的缺點,在懸吊訓練器材上做動作,動作雖然十分困難,但同樣會因為穩定性較低而減低力量輸出,使得身體得到的壓力不足,不足以產生長期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的適應。不過,因為懸吊訓練有時能夠被拿來幫助身體改換用力方向,激發某些較難練的姿勢肌群出來用力,因此可以作為動作學習,或是拿來當大重量訓練的輔助器材。
總而言之,上述常見的肌力訓練,其實都不是我們倡導的肌力訓練,這並不表示他們全部都是錯的,是不值得做的,而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需要的刺激非常強大,也需要非常長的適應,不是單靠上述訓練方法就可以達到的。要想獲得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方面的效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大重量訓練,而很多人也必須認清的一個現實是,如果這不是一個你已經具備的技術,則在你把自己搞受傷之前,最好考慮一下,找一位體能教練好好學習。
骨頭酸痛看哪一科 在 屁股深處痠脹痛!2招鬆開緊繃梨狀肌,防坐骨神經痛 - YouTube 的八卦
屁股深處痠脹痛!2招鬆開緊繃梨狀肌,防坐骨神經痛|黃鼎鈞骨科X疼痛科醫師【早安健康】 · Comments60. ... <看更多>
骨頭酸痛看哪一科 在 張曜任:關節疼痛,該看哪一科?走路卡卡膝蓋痛 - YouTube 的八卦
關節疼痛#膝蓋#髖關節#張曜任健康好生活官方臉書粉絲團https://goo.gl/q1H6aQ 健康好生活Youtube 官方頻道https://tinyurl.com/y4rsasx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