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號《天使心》封面故事
我會和大家分享最近和宣明會探訪敘利亞難民的感受
和因旅程所帶給我對信仰的體會、反省及領悟
(下面內容節錄自《天使心》7月號封面故事「跟祢走過的路 周慧敏」,全文請細看7月1號出街的《天使心》雜誌)
人生中每一段路程,都必定有它特殊的意義。
早在周慧敏(Vivian)還未信主的時候,她便踏出第一步,跟隨慈善團體去探訪一些貧窮地區,沒想到這成為了她信仰的起點、生命改變的開始。
這一次,她跟隨上帝的腳步,去到戰火烽煙的鄰近國家,探訪一群被摧毀家園的難民。她親眼看見戰爭帶來怎樣的破壞,人的尊嚴可以被剝奪到什麼地步。
“Ocean may rise and the mountains may fall.” 她在彼邦向着一班異國的鄰舍流着淚唱道,“I don’t mind. As long as you’re by my side.” 面對戰火的無情,生命顯得很脆弱無力。但她知道,跟着上帝走的路,必定是一條通往盼望之路。
Vivian每一年都會盡量騰空一段時間,跟隨慈善團體走到一些陌生的國度,來一趟洗滌心靈之旅,了解世情之餘,為生活補給正能量。多年前,她便開始跟隨香港世界宣明會(下稱宣明會)去探訪一些發展中的貧窮國家。
「宣明會的同工都是很愛主的基督徒,在每一次的旅程中,我們一起有很多禱告的時間,雖然那時我還未認識主,但禱告帶給我很大的幸福感,讓我對這個信仰感到有點嚮往。」當她成為基督徒後,有上帝與她一同經歷每一次旅程,更懂得怎去用《聖經》的話語去安慰受傷的心靈。
烽煙下的顛沛流離
今年5月,Vivian跟隨宣明會探訪約旦和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出發前她認真地作資料搜集,了解當地情況。敘利亞自2011年爆發內戰以來,已有超過20萬人被殺,同時亦有逾1,100萬名敘利亞人流離失所。「內戰的這幾年間,孩子因為戰況危險而無法上學讀書,十多歲的男童更會被強行捉去加入軍隊,令敘利亞超過660萬名難民兒童很可能成為消失的一代。」
聯合國難民署亦表明,現時敘利亞內戰引發的難民問題是當前人類最大的人道危機。這讓Vivian驚訝不已:「這是多麼嚴重的世界問題,卻仍有很多人未曾關注到,我希望藉着今次的旅程,親身了解當地情況,然後為他們發聲。」
他們抵達約旦的第一個探訪點是阿茲拉克難民營(Azraq Camp),由約旦政府與聯合國難民署共同負責,於荒蕪的沙漠地區鋪地、接駁水電、搭建鐵皮屋和衛生設施。「其實每天都有大量家庭湧入約旦、黎巴嫩等地,光是這個難民營便每星期有差不多700名新難民湧入,令當地民生瀕臨失衡。」Vivian憂心道,「宣明會在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及伊拉克正積極地進行救援工作,幫助難民度過寒冬、建設水利衛生,又協助敘利亞兒童重返校園,及提供心理輔導支援。然而相對如此龐大的難民數字,救援資源遠遠不足。」
Vivian在約旦探訪了一個難民家庭,這家庭一行25人從敘利亞走路到約旦,為避開炮彈攻擊晝伏夜出,挨着饑餓,穿過沙漠,走了足足15天的路程。來到約旦邊界時已失去了5名孩子,這種創傷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貧窮拿不走人的尊嚴,一個炮彈卻把人最後一絲尊嚴都摧毀掉。「這次探訪與過往的任何一次都很不同,以往我們到一些區域發展項目去探訪貧窮家庭,當然他們也有自家的苦況,但從他們身上依然看得見快樂,看得見希望,知道他們有天會脫貧自立,整個社區都會有更好的將來。」然而,Vivian心痛地喟:「敘利亞難民逃離家鄉,雖然獲得暫時的安全,卻失去快樂,失去盼望,為人父母的,更失去尊嚴,因為無法為家庭和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對他們來說,只有漫長的等待。」
黎巴嫩的信仰啟迪
黎巴嫩的情況比約旦還要差。黎巴嫩難民人數約有120萬,當地卻沒有正式的難民營,他們這次探訪的貝卡谷地都只有一些臨時搭建的帳篷;甚至有難民租用一些空置的屋、空置的田地或未竣工的房屋,作為臨時的棲身之所。
但原來10年前,敘利亞曾佔領過黎巴嫩,當時為數不少的黎巴嫩人被殺害及逼迫,以致兩個民族之間存在着裂痕。身處黎巴嫩的敘利亞難民,日子過得殊不容易;另一方面,要黎巴嫩人接收敘利亞難民,亦必須展現出非一般的胸懷。
黎巴嫩是一個很尊重宗教信仰的國家,對於解決紛爭的方法往往會套用宗教倫理。Vivian在旅程中有機會與一位天主教的主教談話,對方以兩段經文勸勉黎巴嫩人:「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約翰福音》13章34節)「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章44節)
「你怎樣實踐把仇敵當作鄰舍呢?」Vivian反思道,「這讓我想起《路加福音》10章好撒馬利亞人的比喻:一個猶太人遇到強盜,沒有路人肯停下來幫助他,直到一個撒馬利亞人經過,看見他就動了慈心。其實撒馬利亞人在猶太人心目中是外邦人,並不列在『鄰舍』之列。當時耶穌問誰是落在強盜中的猶太人的鄰舍,答案卻是這位撒馬利亞人。」
戰爭的破壞力雖鉅,卻摧毀不掉從上主而來的盼望,有些身處患難中的基督徒,仍展現出對上帝無比的信心。「我探訪過兩個基督徒家庭,他們在祖家敘利亞曾遭受過宗教歧視和逼迫,現在的逃難生活雖然困苦,卻無損他們的靈性和對上帝的信心,有位婆婆向我說:『所有東西都離開我們了,唯獨神沒有離開。』」
這些信徒還不忘關顧世上其他同樣遭受患難的人,「他們知道不但在敘利亞,也有好些國家正遭受戰火蹂躪,他們也懇切地為其他受苦的人禱告。」Vivian說。
馬太福音13比喻 在 Facebook 八卦
《你急不急?》
耶穌說了一個比喻,
說有惡人在夜晚偷偷放了稗子(不好的種子)在田裡,
僕人發現了就問主人
要不要拔出來?
主人(回答)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 容這兩樣一齊長,等着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着燒;惟有麥子要收在倉裏。』」(馬太福音13:29-30)
我記得好幾年前,
有一對堅持要離開教會的夫妻,
好不容易跟他們坐下來談談話,
通常我面對要離開的人
我都會問一個問題:
「既然已經決定要離開,
可不可以幫我一個忙,
請告訴我,
復興堂有什麼能夠改進的地方,
讓我們可以更進步?」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
能夠承受這樣刀刀見血的「建議」
畢竟他們要離開
一定有很多情緒,
說出來的話也不會好聽,
但,
我卻覺得自己很需要聽到這樣真實的話,
總比別人天天說你好的迷湯。
他們那天的結論:
「你們復興堂牧者都太快處理事情,但我們是人,不是事情,我們也需要時間。」
(當然我省略了其他一千句的惡言,但這句我聽進去了)
「太快處理事情」
說的真好!
我們總以為在這講求效率的年代,
快一點、急一點不是很好嗎?
其實,有很多事不是這樣的。
我在想會不會
有時候我們為了鼓勵敬拜團唱新歌,
檢討了歌單,
之後連很多好聽的老詩歌都不唱了。
會不會
有時候我們為了讓聚會不要變成隨便、失去敬畏的心,但最後變得「儀式化」,
也把很多創意扼殺了。
會不會
我們因為要孩子聽話,
除掉了他不順服的稗子,
但是也把孩子能揮灑夢想的麥子給拔起了。
當我們看到那些毒稗子,
人性通常很急的想要處理,
但主人(神)非常的「老神在在」,
像是一個經驗老道的老農夫,
看到年輕人的急躁,
笑笑的說不要急,
慢慢看,
再過一陣子,
你會「更好清理」。
時間的拿捏,
是需要經驗、知識、觀察、分辨累積而來的,
不是「急著處理」這個唯一選項,
這些年我回想,
或許可能清了一些稗子,
但是麥子說不定被割掉更多。
求神幫助我們,
成為不隨著仇敵起舞的主人,
也成為願意給時間的資深農夫,
好叫我們家庭、教會
教養和牧養出豐收又成熟的一畝田。
#駿信息
#子是駿了點
#牧師的真心話
馬太福音13比喻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八卦
【宣教士談品格(二)】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在準備動筆寫此文的這個上午,正好看到一則網路新聞,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會領袖因性騷擾罪名而被判刑。
多麼令人難過惋惜的消息!自從被揭發以來,此案子已經給教會名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在這追求「復興」的年代,這些新聞再次向我們發出警戒:品格比什麼都重要,活出來的比做出來的更重要。不但如此,此案子被判的領袖年事已高,這也提醒了所有神國的子民(尤其是全職事奉的神僕):我們一刻尚未離世見主面,撒但都不會停止引誘我們犯罪,故一輩子不可掉以輕心。
本文延續上一期的主題,繼續列出一些我認為當一個宣教同工需要特別關注的幾個品格。
一、簡樸
所謂簡樸,網路上的定義極為簡明:「一種致力減少追求財富及消費的生活風格。」這對神子民是重要的,對宣教士更是如此。
在好多聊天場合中,當弟兄姊妹談到某某有錢的人生活怎麼樣怎麼樣(如住多豪華的房子、買多大的電視、多名貴的腕錶等),我總是會這樣回應:「生活方式不一定跟有多少錢有關係,即便擁有那麼多錢,基督徒也不應該那樣生活。」我們不是一定要當窮人,當有錢人也不是罪,關鍵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反映出什麼樣的生活心態。按著自己的能力讓自己過得舒適是可以的,但要小心,很容易就過頭了。界限在哪裡?答案是:在心裡。畢竟每個人的需要和狀況不同,各地的生活水平也有差異,我們很難以一個標準衡量所有人,倒是應該常常撫心自問:我是否按照神的旨意來使用神給我的錢?
基督徒相信一切資源都是神所賜的,故我們應當常常思想一個問題:「神給我們一切資源的目的是什麼?怎樣使用才算是合神心意?」其實,福音書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馬太福音第24章和25章記載了耶穌著名的末世講論,該段除了告訴我們關於耶穌再來的徵兆,更重要的信息是關乎神子民面對那日子的到來。耶穌講了「精明管家的比喻」(24:45-51)和「十個童女的比喻」(25:1-13)囑咐我們當隨時隨地作好準備,因為祂會在我們意想不到的時候到來。接著,耶穌又講了「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25:14-30),教導我們「如何」作準備,方法就是要善用神所給的資源,去投資在有永恒價值的事情上。有永恒價值的事指的是什麼,以致我們可以積極投資?「綿羊與山羊的比喻」(25:31-46)就是答案——神要我們做的事,看到有需要的人(即便只是黑暗角落不起眼的弟兄),就去滿足他、服事他,就像我們的主在世的時候一樣。這就是神的心意!把賺來的錢用於自身的享受不完全是錯,但若以此為最主要的目的,或把所有的資源都用於此,那就是問題了。我想,施予過的人都認同,真正的喜樂並不來自於得著多少,而在於給予多少。這就是所謂的「錢能買到快樂」。
二、忍耐
「忍耐」是聖經對信徒常發出的勸勉,它幾乎出現在所有關於品格的重要教導中(如羅12:12,林前13:4,加5:22等)。 在宣教工場上,忍耐的操練顯得格外需要。
宣教士需要學會忍耐是因為繁瑣的事情很多,而且那些事表面感覺與事工異象沒有關係,也永遠不會引起我們的興趣,這直接考驗我們的耐心!我們甚至會想,把花在這些事情上的精力和時間用在福音使命上,能做多少事情。在準備上德國工場的時候,我就曾經因為處理家人的簽證問題,在馬來西亞和柬埔寨之間坐飛機往返多次,有時只為了交幾份文件。而且,到最後還是沒有預期的成果,只有料想不到的新要求。事情進展持續「惡化」,內人後來因為簽證問題被迫離開我和孩子們三個月之久,走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何時能相聚,而且我也為了此事多次寫電郵和到訪相關部門,結果完全無濟於事。 在事工上也需要很多忍耐。做起拯救靈魂的事宜,神的僕人通常都滿有熱忱、迫不及待地希望盡快看見人信主,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當個宣教士,前面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安頓、適應、學語言以及處理各種手續,再加上要同異文化的人傳福音,還需要了解他們的文化、想法、習慣等等,根本急不來。
在眾多事工當中,尤需強調忍耐的是對人的期待。常有人說,做事情不難,處理人的問題才難。可是我們不能因此逃避,因為神託付我們的工作重點就在人。人不是機器,不會對特定的動作做出固定的反應。在服事人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辛苦耕耘的結果超過了預期,分外驚喜。但另一些時候,我們可能會感覺「白做了」,付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正在寫著本文的時候,正收到一位我們夫妻花了很多時間陪伴、輔導的肢體留言,責怪我們傷害了她)。好多宣教士的故事都可以看到,他們辛苦耕耘了十多年才帶領第一個人信耶穌。到他們死的時候,信徒可能仍寥寥無幾。
既是如此吃力不討好,我們又為何要忍耐呢?……我在最近創作的一首新歌《無悔的足跡》中寫出了我們的信念:「不要被現實所蒙蔽,看不見不是沒奇蹟,看看召他的主會預備什麼驚喜……傷痛和眼淚會過去,永遠長存的是美麗,深信愛他的主必為他預備驚喜。」
三、寛容
宣教士需要一個寬大的心胸,因為宣教經歷中有太多新鮮且不一定是我們能接受的人事物。
我見過好些對於自己的看法、習慣、作風非常堅持的宣教士,這種個性使得他們在工場上常碰釘子,而且工場上人際關係也比較差。如果是因為真理的原因堅持倒好(這種個性的人對所信的真理通常也很堅持),可是大部分情況卻往往是出於他們把相對的事情看得過於絕對,例如,參加主日崇拜一定要穿正裝、靈修一定要做筆記等(這些都是好事,卻不是完全不能變通)。 如果我們可以用寬容心胸面對,宣教工場可以是非常多姿多彩的。跨文化環境中的人,也和我們一樣,他們有缺點,也有很多值得我們看齊的優點。以我的宣教經驗為例:我不太習慣韓國人家長式的領導,但我非常欣賞他們很講義氣、幫人幫到底的精神;我不喜歡柬埔寨人常見的貪小便宜的心態,但我欣賞他們的單純與善良;德國人辦事效率的確比亞洲人慢很多,也不太講人情,但我欣賞他們對原則的把握和辦事的嚴謹態度。我們應當避免站在自己角度去審視他人,更要制止自己的口有意無意之間說出批評的話。當我們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的時候,不要忘了,不寬容本身也是不好。
四、開明
寬容和開明有緊密的關聯和重疊,在此分開討論是因我認為「寬容」較重於待人方面,而「開明」的重點比較在於理性、觀念層面。
宣教士需要開明,因為跨文化環境會給我們的思想、甚至固有的神學帶來許多衝擊,唯持有開明態度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和有效服事,也能使我們對信仰和服事有新的啟發。要說在前面的是,開明不代表沒有底線,而是在堅守自己原則的同時,願意先放下「為堅持而堅持」的心態,去聽取跟我們不同立場之人的想法、感受、需要和考量,並且檢討自己立場的根據,嘗試去發現有什麼應當堅守、又有什麼需要改進之處。
在信仰的理解上,我們需要開明態度。十六世紀爆發的宗教改革,就是一個認真看待聖經真義的修士,向當時已經固化的觀念和體制發出挑戰。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即便是當時改革出來的新教,也不應該驕傲地以掌握完備的真理自居。神的真理極其豐富,人應當不斷地謙卑考究、改進、修正和發掘。可悲的是,今天很多保守福音派的信徒卻犯了當時天主教同樣的錯,認為自己的觀點最完備正確,盲目地抵抗提出不同觀點的人。在明確的真理上我們不應妥協,可是在很多情況中,爭辯的點往往在於解釋的不同,故冷靜和理性交流才是成熟的態度。另一點值得提醒的是,交流之後我們絕對可以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不要隨便給別人貼標籤(諸如新派、靈恩派、異端等)。只要大家接受同一個基本教義,不同立場的人應該可以一起相處和同工。
美國幽默作家Evan Esar(1899-1995)說:「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品格這個具有永恆性的東西,要比一切容易引起我們的興趣和渴慕的東西,更配得我們關注。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2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2.php#imission
馬太福音13比喻 在 【我們讀馬太福音吧(62)】十三章中的七個比喻 - 水深之處 的相關結果
在馬太十三章中有七個比喻,前四個比喻是在船上公開說的,這四個比喻是撒種者和四種心土、麥子和稗子、芥菜種和大樹、麵酵;後三個比喻,田地裏的寶貝、出於海中的珍珠 ... ... <看更多>
馬太福音13比喻 在 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13) | 聖經註釋| 工作神学 - Theology of ... 的相關結果
天國的比喻(馬太福音13). 聖經註釋 / 工作神學項目出品. 從13章開始,因爲眾人的反對,耶穌的教導風格產生了變化。祂不再明確地宣講天國,而是開始用比喻說話。 ... <看更多>
馬太福音13比喻 在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註解 - 〔返回講道資料總索引〕 的相關結果
﹝靈意註解﹞「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裏;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寶貝』象徵國度的榮耀(代下卅二27);『地』象徵神所創造的世界,此處特別指猶太人的世界;『人』指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