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龍」只剩台灣懷念,韓國早已晉升歐美日行列】
台灣自從2004年在國民生產毛額被韓國超車後,差距持續擴大
兩者都是二戰後解殖的新興國家,
也都經歷過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陣痛
韓國,這個在1990年代之前,
人均所得還只有台灣三分之一的國家
為什麼在1997年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破產危機後,能迅速在七年內超車台灣?
🐲四小龍時期的經濟奇蹟
🇹🇼台灣早已從農業社會轉型、家庭代工起家,逐漸進程至重工業化國家
☑️由政府高效率落實計畫性自由經濟,階段性全力培養民間企業
☑️率先訂頒「人口政策綱領」,有效推動家庭計畫,降低人口增加率
☑️在人力培訓方面培養各階段的人力需求,經濟發展人才充裕
🇰🇷等到1971年,總統朴正熙上任以後,韓國經濟才獲得比較好的發展
➡️韓戰的破壞民不聊生、政局也動盪不安,朴正熙借鏡台灣經驗
➡️起初仍受限於要顧及建立有效政府、經濟發展、福利普及和各派團體較勁
➡️時程上及力道上輸給台灣許多,但仍不惜運用美援、大量舉債、行政體系大換新血,為這個地理環境惡劣的小國打造出口擴張的工業化條件
短短四十年,就完成歐美花了五個半世紀才發展完的產業轉型、工業化進程
創造台韓經濟奇蹟的共通點都是「穩定政局,傾全國之力投入發展生產」,
且「任用受過英美教育的高知識份子設定務實的經濟發展政策」
爾後逐漸在資訊電子業、
半導體產業以及工具機等產業中,
佔據全球供應鏈與生產總額的一席之地
然而1990年以後,
台灣經濟不論是經濟成長率、出口金額,
及出口增加率都是每況愈下,
淪為四小龍敬陪末座
那麼,韓國大企業如三星、LG、現代,
又是如何打造出今日的商業帝國呢?
💼台韓產業本質上的不同──財團兼併下游🆚中小企業聚落
🇰🇷韓國政商合一,財閥會研發會行銷,大到不能倒!
☑️1971年,朴正熙總統在鞏固政權之後,決定發展重化工業
☑️發展重化工業最重要的便是扶植特定的企業,政府挹注龐大資金、給予壟斷性的特許產業,在歷任總統的刻意扶植下,目前韓國前三十大財閥其總產值已占全國GDP的75%
⚠️財團不斷整併下游產業,並向政府、金融機構舉債,進行一種「高債務高風險」的高度成長模式,因此當1997年大量熱錢流進時,南韓模式深陷金融風暴之害
☑️因為外資大量買進、需符合國際貨幣組織紓困的嚴格條件,韓國產業自由化、被迫開放,產業結構也更加強健,留下來的財團都極具競爭力
☑️各大集團從政府手中扛下「研發、創新、策劃產業前景」,政府投入資金當後盾,財閥自己視產業有需要,就自行研發器具、新技術
☑️以大企業打造大廠,在品牌、行銷、海外據點的開拓上佔有國際優勢
☑️國家形象、文創產業的韓流風潮下,產品的附加價值高於台灣以代工為主的體系
🇹🇼以中小企業所構成的「產業聚落」為產業主體
➡️全台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台積電,也僅是以非常緊密的關係進行「垂直分工」
➡️1997亞洲金融風暴時,因為過去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多數是來自「親友圈」而非銀行借貸,各家銀行幾乎都躲過了這場風暴
⚠️產業的體質也未經過外在嚴苛考驗,少了創新轉型的外部動機
⚠️中小企業的研發經費與能力有限,政府也因為官僚組織等原因,研發能力也逐漸低落
台灣和韓國都不是能單靠內需市場的大國,十分依賴出口
雖然產業模式大不同,
但政府同樣應該思考全球化經營
例如透過租稅優惠獎勵
支持我國企業在海外行銷研究上的研究、
進行海外市場的調查研究,
提供中小企業海外布局、
布建經貿運籌基地、供應商、
批貨物流及倉儲,協助本土企業海外行銷
內需方面,也應借鏡韓國對於服務業及人才的鬆綁 腳踏實地鬆綁服務業、鬆綁國際人才限制,讓民間消費釋放更大潛力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系 劉平鄰教授 在其1990年期刊〈亞洲四小龍經濟快速成長〉就曾分析:
「近代新興國家的發展經驗相反地證明主觀條件,即政治局面,對一國的經濟成長具有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而他也在當時的文章中預言,
台灣和韓國正在失去這樣的優勢
但是三十年過去了,韓國即便政商合一,
也不會以政治綁架經濟發展
如今也不屑與我們為「龍」,
早已晉升與歐美日同等級之國家
台灣卻是原地踏步,陷入政黨鬥爭的漩渦之中,不斷內耗當年累績的老本
不論是誰執政,都應以民生為優先
台灣經濟亟需振興,政府不要再停滯不前!
韓流全球化原因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八卦
💢 這幾年,「側翼」這個詞彙,還有點知名度,逐漸成為台灣政治術語之一。
我想,「側翼」這個名詞可以成為台灣政治術語,作為最早把這「術語」拿來作為政治場域書寫與分析的我【如果不是最早,也算是最重要的了。因為,今天的《台灣基進》就是建立在《基進側翼》政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對於這個詞彙常常被誤會、誤用,甚至當成「網軍」看待,覺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年「側翼」這個名詞挪用的初衷想法。
1️⃣ 「側翼」這個名詞,其實是來自於在歐洲看足球時候,足球隊中有一個角色,叫做「翼鋒」(Winger),其實就是類似左前鋒或者右前鋒一樣,就是球場兩側前端的邊路前鋒,職責就是把球逼近到禁區附近,然後為「中鋒」(主力)製造進球的機會,當然也可以自行盤帶內切射門。這個名稱是從足球這裡得到啟發的。
因此,很多人以為「側翼」是被動員的網軍、沒有主體能動性的存在,根本就是誤解。因為,在我看來,這種「翼鋒」(側翼),根本是主動積極,形塑引領戰鬥的方陣格局。端看,政治學者蕭育和曾經評論說,台灣基進這個微小政黨的「護台防中」議程格局,竟然替2019-20年選舉年的「議程設定」。
要成為「側翼」者,必須要有非常主動積極的能動性,主體性可是百分百,從來不是柯B那種被動員操弄的「網軍」指控哩。
2️⃣ 台灣在馬邦伯年代中,「門打開,沒顧厝」,中國政經影響力長驅直入,導致許多孳生出許多「中國白蟻」(這個名詞,類似的有中共/中國代理人、在地協力者、第五縱隊)。中國在2001加入WTO之後以「世界工廠」的地位,經濟大躍進,隨之,2007-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與雷曼兄弟倒台促發國際金融經濟危機,擺盪到歐洲之後轉化為「歐債危機」。
2008年北京奧運之後,中國民族自信心「破表/爆棚」,歐美也期待中國經濟成為「救市主」(拯救世界市場的主人)。於是,馬邦伯統治下,台灣幾乎在中國政經磁吸軌道中加速度的「往中國奔去」。
因此,台灣需要一個能把台灣往「台灣就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個方向上拉去的力量。這個力量勢必是比民進黨更為堅定本土、台獨與進步的力量。可知,「側翼」從來就是台灣的側翼。因此,「『基進』『側翼』」,其實就是成就台灣的「側翼」。
3️⃣ 馬邦伯的2008、2012連兩次勝選,許多名嘴跟民進黨內政客,很多都認為輸在民進黨「沒有兩岸政策」,真的是見鬼了。於是,甚麼去中國祭祖的開展之旅,抑或憲法一中,開始出現。
如果這種情形繼續發酵,那麼將會產生一種效果:「競相舔中」(race to the China)。經濟全球化之下,有一種效果,就是資本會逐最廉價勞工而居,導致一種「勞工削價比低臭賤」(race to the bottom)的現象產生。再者,如果真的一直把「民進黨需要兩岸政策」當成「問題意識」,那麼民進黨將陷入跟中國國民黨「舔中比賽」的惡性循環之中。
換言之,中國國民黨用力舔中,下一個要把國民黨比下去的話,那就要跪著用更大力舔中。一旦這樣的政治賽局產生,台灣下一站就是永世不得超生的中國地獄。因此,「側翼」就是要有一個能夠堅定本土抗中台獨的力量與聲音,替「本土」的定義進行堅定的「政治定錨」作用。
至此,舔中就是舔中,不可能成為用什麼姿態、角度舔,是可以被允許的「政治務實」。因此,「基進側翼」用《三大主張》(右派語言:政治民主化、主權自主化、社會自由化;左派語言:反殖、反帝、反剝削),把「堅定本土」政治內涵進行定義。否則,大家都是本土,如同現在每個人都是「台派」,人家習近平也是台派,因為牠最想要在任內把台灣擁進懷裡哩。
4️⃣ 「側翼」是主動引領的,有自主能動性的。因為,作為「台灣的側翼」,對於大局的想像,事實上是跟民進黨有不同的地方。在現實政治上,民進黨的大局想像,就是這一區或這一席次永遠都是民進黨人佔據,不論傳承給第二代,或者接班人,都是民進黨人來。
但是身為「台灣的側翼」,現實政治大局的想像是不同的;尤其,韓流出現之後,以人民「喜新厭舊」心態為基礎,民進黨在高雄幹了二十年,要「換人做做看」,就讓台灣第二本土的高雄變天,選出草包韓。因此,保守的台灣社會,人民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就是「透由定期選舉進行政經資源分配權力的輪替」此一遊戲規則,那麼,在現實政治上,如果要讓中國國民黨送進歷史灰燼中,躺平在歷史博物館中,那麼台灣就必須要有以「側翼」的更堅定本土為基礎的政治力量,在人民「喜新厭舊」的時刻再度到來之際,告訴人民說:要換人做班長的心情,大家都可以理解,但絕對不可以換一個考不到二十分的來換掉考五、六十分的班長,要換考七、八十分的同學來做班長啦。
因此,為台灣社會提供一個更為堅定本土的選項,讓台灣人民在喜新厭舊時刻進行選擇,是台灣政治民主深化中的「超前政治部署」啊。這是為何,「基進側翼」後來改名為「基進黨」,進一步更名為「台灣基進」,並將英文黨名定名為:Taiwan Statebuilding Party.
📌 以上說明,「側翼」是髒字嗎?不是,誠如我一開始所說,「基進側翼」一開始就是一種把台灣往台灣方向拉去的政治戰略的名稱啊!!當時候的一些想法,過了多年後可能會有遺漏,想起之後再補充。
👄 爆個至今不解的卦:「基進側翼」這個名稱一開始是作為「政治戰略」的概念名稱使用,我回台後,2013年開始在高雄開始把人糾集起來籌組的名稱叫做:《台灣公民政改組合》。
或許是「巧合」啦,但是不是跟某個在太陽花之後台北成立的團體名稱很像呢❓
👉🏿 名稱為什麼叫做台灣,是因為其宗旨目標就是成就台灣。為什麼叫做公民,因為一堆假掰的人自稱「公民」。為什麼加上「政改」兩字,因為小清新假掰公民認為政治好髒髒,都迴避政治導致去政治化,因此故意加上「政治」,但後頭是「改革」,表現出政治讓人失望,並非去迴避,而是介入改革。至於為什麼是「組合」,因為單純喜歡日本漢字的意思。而且,組合是日本漢字「工會」,”UNION”(團結)的意思。後來,發現可能的原因是,偶找來參加《台灣政改組合》的朋友,其中有一位竟然跟台北那個團體的發起人是認識的好友。
🙏 「側翼」這個名詞,已經成為台灣政治的常用「政治術語」,也在各種誤用、濫用的狀況下,長出脫離我當時候使用的原意初衷,特此記載說明,讓有興趣進行考掘的朋友參考喔‼️‼️
李宗霖Lí Chong-lîm-lîm 你說是不是很「不答不七/ put-tap-put-tshit」啊😔😔😔
韓流全球化原因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國際政治夢工場]《大盜五右衛門》:東西之間遊走的日本經典
「俠盜」石川五右衛門是日本傳奇人物,形象有點像西方的羅賓漢,正史真有其人,活躍於德川幕府建立前的安土桃山時代,最終因為行刺豐臣秀吉失敗(另一說是盜寶失敗),被投入大鍋處決,那大鍋甚至成了日本的傳世文物。這故事被無數次改編成小說、電影、電視劇,最新的一部《大盜五右衛門》(Goemon)由江口洋介主演,除了創作了不少歷史情節,更似乎同時受到西方、中國、乃至韓國的電影文化影響,雖然令五右衛門「現代化」了,形象卻也模糊起來。而這樣的刻畫,和當代日本處於中美兩強爭雄的現代世界如何自處、面對韓流逆襲又如何保存自身特色,彷彿異曲同工。
日本的俠盜,西方的浪漫
根據電影講述,五右衛門本身「討厭政治」,只是感激織田信長知遇之恩,而電影聲稱豐臣秀吉是串通明智光秀策劃「本能寺之變」暗殺信長的主謀,才捲入群雄複雜的恩怨情仇。然而,五右衛門決定介入政治的最重要關鍵,卻是一個女人:她深愛的織田信長姪女淺井茶茶,由於茶茶「被逼」嫁給豐臣秀吉為側室,令他為公為私,都視秀吉為天敵。
這樣的浪漫情節,在西方電影自然經常出現,《大盜五右衛門》的佈景、服裝也充滿西洋風,但放諸古代日本,卻是格格不入的。這不是說日本當時保守得不容許自由戀愛,而是日本貴族、武士之間的政治婚姻,根本是常態,不少婚姻都是政敵之間聯姻,有的下場美滿、有的下場悲慘,卻談不上涉及道德問題,正如唐玄宗娶了自己兒子的太太為楊貴妃,也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習慣。在日本,貴族出身的女人失去丈夫、或丈夫兵敗被殺,她們改嫁,反而被看作是基本求生技能,或武士互相照顧的任務。以「奪人姪女」營造豐臣秀吉的反派形象,和「為女打天下」的俠盜,只是現代產品。何況根據正史,織田信長子女甚多,而這位姪女的父親淺井長政又是主要政敵,不會特別對她重視,絕非電影塑造的「公主」。茶茶嫁入豐臣家後,誕下秀吉的接班人豐臣秀賴,更成了家族中流砥柱,這才符合歷史進程。
由「下剋上」變成中國式維穩
本來以「俠盜」的身份,五右衛門理應對那些虛偽的權貴一律反感,因此他殺了豐臣秀吉後,又企圖把爭天下的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殺死。這樣的情節雖然誇張,卻還是合乎當時日本「下剋上」傳統,也算是儘己所能。想不到電影最後關頭卻是反高潮:五右衛門到了戰場,一輪決戰,原來卻並不打算殺死德川家康,也不是認為他有任何可取之處,只是要他承諾這是「最後一戰」,之後要給日本帶來和平穩定,云云。
當然,我們以今天歷史的後見之明,自然可以說德川家康的最大貢獻,是開創了日本二百多年的太平盛世,終結了混亂不堪的戰國時代,確立了典章制度,但這些,恐怕都不是他要爭天下的原意。假如織田信長或豐臣秀吉足夠長壽,也可能有相同效果。何況德川家康要「穩定」,首要就是擊潰五右衛門的夢中情人、已代表豐臣家的茶茶,最終茶茶確是在「大阪夏之役」被德川軍擊敗後自殺。這樣的鋪牌,和張藝謀全新演繹荊軻刺秦王、以秦始皇為中國帶來「和平穩定」的《英雄》,令荊軻放棄刺殺計劃,幾乎完全一樣;某漫畫改篇金庸的《倚天屠龍記》,也說武功蓋世的張無忌放棄暗殺已成皇帝的叛徒朱元璋,根據的也是「怕他死了國家更亂」的維穩邏輯。這些放在中國,還可理解,但搬回古代日本,總是有點突兀。
《一代茶聖千利休》變成「韓流映畫」?
電影最有味道的角色,反而是被日本後世奉為「茶聖」的千利休。根據正史,他最終被豐臣秀吉下令切腹自盡,由於死後成了神級人物,他的死,也成了秀吉最為人批評為「暴君」的原因之一。然而電影交代千利休被殺的兩大原因:維護茶茶,和反對豐臣秀吉出兵朝鮮,都顯得交代不周;不過要是充份「交代」了,在今天日本,卻可能更為失真。兩年前,以千利休為主角的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上映,卻被稱為「韓流映畫」,因為根據那個平行時空,千利休年輕時有一名朝鮮戀人:一位被賣到日本的朝鮮貴族,最終她還是逃不掉政治仇殺,千利休以毒茶湯協助她自殺,自此對朝鮮產生了複雜感情。在今天,日韓關係頗為敏感,特別是南韓民族主義興起,而日本又看不起韓流的抄襲,千利休這類古人,就很容易被用來作政治隱喻。
當我們在《大盜五右衛門》看到西方的影子、中國的影子,又在同一時代背景的電影找到韓國的「影響因子」,卻越來越看不見日本獨一無二的味道。在全球化時代,也許這是無可避免的大趨勢,但始終教人帳然若失。
沈旭暉 信報財經月刊 2016年2月
延伸閱讀:日落真相
https://www.facebook.com/…/a.945145822186…/1012025595498257/
韓流全球化原因 在 從小眾到風靡全球! 揭密韓流成功方程式|#鏡新聞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從二三十年前的K-POP開始到現在, 韓流 以及席捲 全球 ,不只韓團越來越國際化,歌曲風格也越來越多元。K-POP從小眾市場變成 全球 流行,靠的是什麼? ... <看更多>
韓流全球化原因 在 向世界進軍!韓國流行音樂全球化行銷策略 的八卦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2016年5月6日— 根據韓國進出口銀行發表〈韓流出口影響分析與金融支援方案〉 報告顯示, ... 韓國所有對外發展的文化娛樂產業,K-POP 最易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