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少更新臉書,是因為小寶哥生病了。
從三歲起他一直有眨眼、抽鼻子、怪異小動作等不斷變化的tics,症狀輕微,還不造成困擾。但今年暑假開始出現各種強迫行為,已經明顯到影響日常作息和心情。
醫院診斷結果為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強迫症(OCD)。
醫師說妥瑞症患者中約有30%會有 OCD,60%出現 ADHD,小寶哥的年紀病情通常會開始進入高峰,某些人會在青春期過後好轉,也有人一輩子都要與心病共存。
於是我將工作量減少一半,花更多時間陪伴寶哥。帶他看醫生吃藥,增加運動量和戶外活動。也和大白約好要對孩子和彼此更包容有耐心。
很懊悔自己沒早點發現,也領悟到世上沒有什麼事比家人健康快樂更重要。
希望現在還來得及。
________
請推薦桃園中壢附近不錯的兒童心智科醫師,不需要搶破頭的名醫,只要有耐心花時間與小病人溝通的就可以。
________
補充說明,小寶哥不是為了妥瑞症去看醫生,因為他的tics至今仍很輕微不影響生活。他真正需要治療的是強迫症。兩種病經常共存,但症狀差很多,看的科別也不一樣。妥瑞症是歸兒童神經科,強迫症則是看兒童心智科。
我一開始就是去看了兒童神經科權威,醫生說寶哥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強迫症而不是妥瑞,所以建議我若想改善強迫症,最好去看兒童心智科。
我也是猶豫了一陣子才公開小寶哥生病的事。決定不隱瞞,是因為這是我們家很重要的經歷,而且心理疾病就像一般疾病,不應讓人羞於啟齒。
公開前也有徵詢過小寶哥的意見,問他會不會介意別人知道他生病,他說希望讓大家知道,這樣才能理解他不是故意做出那些動作的。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懷舊腦 #老歌 #記憶 🧠🧠 你也常有「以前的歌比較好聽」的感覺?你知道我們總愛提當年勇、愛聽「我們那時代」的歌有什麼科學祕密嗎?宜婷說去KTV總是忍不住點起5566的歌來唱,那可絕對不是老化現象,而是有療癒大腦的神奇作用喔!今天宜婷和雅惠的脫殼秀一起和大家討論懷舊的腦科學!🔜🔜 #分享給更多需要...
青春期心理疾病 在 Facebook 八卦
▍有毒的父母
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確實非常大。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的確是父母教育無方。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對孩子自尊的損害其實是有限的,它們可能帶來痛苦和磨難,但並不一定會對成年之後的心理平衡產生嚴重後果。
不幸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如數年前的一本美國暢銷書《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便為我們揭露了一系列可怕的父母形象。這些「偷走童年的人」的共同點,就是嚴重地損害了受害者的自尊。以下列出幾類「有毒父母」的典型。
■ 事事控制型父母
這種濫用家長權威的父母,認定只有他們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權利。如果孩子試圖反抗,他們會令他產生罪惡感,或用情感來要脅:「我是為了你好。」即使長大成人以後,孩子仍舊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對他的日常行為和人生選擇處處橫加干涉。
這種父母對孩子自尊的影響很明顯,孩子直到成年之後,都會認為自己沒有父母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很可能從「依賴父母」變成「依賴配偶」。聽聽四十二歲的繪畫老師弗朗索瓦的講述:
「我花了十八年長大成人,花了四十年才擺脫我母親的影響!還是吃了好幾年的抗憂鬱藥物、進行心理治療才成功的。我心想,我人生最大的悲劇也許是身為獨子,母親全部身心始終都是為了我,這是一種考驗。」
「比如,她幫我買衣服,每天早上,按照天氣預報幫我選好該穿什麼。我想反抗時(我很少這麼做,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對外表打扮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總是跟我說我完全沒有品味,太容易被人影響。後來,她還限制我出門和朋友往來。不管白天、晚上,隨意進出我的房間,查看我的信件。」
「在感情方面,我一直沒有跟人交往過,一想到要面對母親理所當然的拷問,我便失去了勇氣。我找到工作之後,儘管已經有了工資收入,她仍執意要求我還是住在家裡,我也照她說的做了。這麼多年一直被她灌輸我沒有獨立的能力,我信了。最要命的是,她一面處處鉗制我,一面批評我不夠成熟、猶豫不決、脆弱……當我決定離開家獨立生活,她又用盡一切手段阻止:威嚇、要脅、自殺、住進精神病院、打電話或在街上找我大吵大鬧,但是我不為所動,我一點都不後悔。」
■ 酗酒茫醉的父母
這種父母讓孩子承受他們起伏的情緒,從消沉到充滿敵意的大起大落。因為他們自己患病,沒有能力顧及孩子的需求和心態。他們那種極度脆弱的形象,乃至身體和精神上的衰敗,都使孩子自尊變得很不穩定。
正如一位女病人所說:「看到我母親那個樣子,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一分鐘也不信。」
父母如果酗酒,孩子有時候會為父母的病態而感到自責:「他發脾氣,也許是因為我的錯。」「他喝酒,可能是因為我讓他不高興。」
如果父母有一方酗酒,家庭情感及教育環境,在孩子眼裡看來往往混亂無序—他們無法預知酗酒的那一方,對於他們的行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有時做錯一件事可以被容忍,甚至博得父母憐愛;但有的時候,即使默不作聲,仍會惹得酗酒生病的父親或母親大發雷霆。
孩子無奈的心聲是:「我們心裡清楚,有些晚上,不管做什麼,只是露個面也會引發一場爭執。」
父母酗酒的家醜不可外揚,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羞恥感和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儘管如此,有一部分孩子仍能夠在這種毀滅性環境中倖存。研究表示:有大約二十%的孩子,能夠建設自己的心理,保護好自尊,透過對環境的超強控制策略,成為早熟而獨立的小大人,不僅學業成績好,還能獨立自主。
但是,這種「超強的自我拯救辦法」引發的問題,可能在他們成年以後才會體現出來,比如這位年輕女人就告訴我們:
「我的公公酗酒。我覺得我丈夫之所以能挺過來,是因為他小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小大人』。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照顧父母,因為他母親患有憂鬱症,他經常在放學回家時,看到母親躺在黑暗中,家裡亂得嚇人,父親則在酒館裡喝酒。他一個人照顧妹妹、打掃房間、做作業。等父親一回來,他就得想辦法保護大家,因為會大吵大鬧,有時父親的拳頭會像暴雨一般砸下來。」
「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跟我談過一次這些事情,然後再也不提起了。但我看得出來小時候的這段經歷,給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現在他仍然著了魔似的要讓一切東西井井有條,像是透過『控制一切』來安撫童年留下的焦慮情緒:帳單都付清了嗎?孩子們的作業都做了嗎?家裡有什麼要修的東西?等等。」
「他是個好爸爸、好丈夫,但他缺少幻想,他跟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從來不放鬆。我批評他這點的時候,我覺得他完全不理解我的意思。後來,慢慢地,我試著教會他『自然而然、無憂無慮』的感覺。很不容易!」
■ 言語虐待的父母
這類父母擅長貶低孩子,用殘酷的言語批評他們的錯誤、弱點甚至他們的體貌特徵。更具傷害滲透力的是用冷嘲熱諷的方式,評論孩子的各種表現。這些言語上的虐待常針對以下幾種情況:
一、孩子偏離期待時
孩子表現出任何偏離父母期待的態度或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砲轟。
對孩子自尊的影響是:孩子將記住最好遵從別人的期望,他心裡的新想法和個人願望都應該忘掉。
二、威脅到父母的權威
當孩子的態度威脅到父母的權威時,受到的辱罵將升級,變得更惡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時,這種母親會看不得女兒變得嫵媚、漂亮、吸引人;這種父親會覺得兒子高大的身材和體育方面的成績對他是一種威脅,或者嫉妒兒子對女性的吸引力。
三、看不順眼的任何事
這種父母隨時可能對孩子言語虐待,也許直接貶低孩子,或以間接諷刺的方式表現,對孩子提出完美主義的苛求,而且永遠不滿意。這使他們的孩子成年之後自尊極其脆弱,對別人的評語極度敏感。
■ 體罰孩子的父母
這類父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是因為他們自己缺乏愛,無法控制暴力虐待孩子的衝動。與酗酒者的孩子結果類似,家庭成了一個危險而且難以預測的環境。孩子記住的是:不論他在哪裡,無論他做什麼,永遠都不安全。更嚴重的是,他覺得自己對這種狀況負有部分責任。
一位病人童年時曾經受到暴力虐待,他說:「我那時候覺得我父親打我,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好;因為他不打我姐姐,所以我覺得是我的錯。我是個沒用的孩子,挨打是活該。」
父母中的另一方不干涉,往往是被動同謀,徹底使孩子認為他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甚至認定自己的存在,引起了別人的攻擊性。我們把這稱為「家庭內部的祭品」。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深深懷疑自己個人價值並自我貶低:「父母沒有保護我在身體上不受虐待,是因為我不值得被保護。」
■ 性虐待的父母
家庭暴力中罪大惡極的就是父母中的一方有亂倫行為,一般是父親侵害女兒或繼女。孩子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受到了侵害,無處可逃。隱形暴力的氛圍通常很明顯,少女會收到各種令其產生罪惡感的資訊:「如果妳不做,再也沒有人愛妳了!」「如果妳不接受,我會傷心難過。」「我會狠狠揍妳、揍媽媽還有妳弟弟!」「妳要是告訴別人,我會坐牢,那就是妳的錯。」
不舉發也不保護女兒的這種母親,往往是被動或主動的同謀,她會帶給孩子這樣的壓力:「妳要是不肯,我們都會受折磨。」
一位十六歲的病人被繼父性侵,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我同意,我覺得自己是壞女孩、不正常。如果我拒絕,他說我對他態度差,我拘謹不開放。如果我繼續抵抗,他會對我媽媽和我弟弟很兇作為報復。所以我覺得我媽媽寧願我屈從於他。」
被性侵的孩子的自尊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往往會罹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邊緣型人格」。
.
issue
很遺憾,許多父母並不稱職,但更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自尊因此犧牲。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有朋友希望我討論父母的不成熟行為,我透過這本書的內容,補充在這篇。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影響很大,這我們都知道了。但傳統父母視而不見,這種狀況到現在還會出現。
還好現在社會夠進步了,有自覺的父母越來越多。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其實跟兒童青少年保護相關專業的社工多聊聊,會聽到更多辛酸的故事。
祝願您,能認清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足以脫離有毒父母而獨立的力量了!
青春期心理疾病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看到一位中年媽媽員工,時不時就被老闆罵。雖然聲量不大,但那張嚴峻的臉,還有不客氣的用詞,確實是「罵」。
某次,又再去她們店裡,那位中年媽媽員工似乎被辭退了,老闆的臉開始有了久違的笑容,她們幾位員工,一來一往地討論著中年媽媽的「狀況」。其實,我觀察了幾次,也看出了中年媽媽員工的困境。
不是真的不認真,而是反應慢、組織能力比較弱。不知道是這位中年媽媽員工本來能力就如此,還是年紀到了開始退化?
中年這個年紀,雖然沒多老,但也不年輕,腦力、體力的衰退比以前更明顯,每個人的速度不一樣,身在中年的人比較容易感受。有些中年人衰退的速度,真的連自己都會嚇到。
然後,如果此時孩子正好進入青春期,那實在很「刺激」。我講白一點,這位中年媽媽員工的狀態,就很有可能被體力正處於巔峰,腦力正快速發展的孩子,偷偷在心裡看不起。
被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看不起,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是一件很難熬的事。在生活中,某些父母被孩子嫌慢、嫌笨、嫌健忘,會激起很強大的怒氣。那種怒氣包含著父母對衰老的恐懼,以及心理上沒有準備好的受挫感。
衰老通常是不可逆的過程,孩子能力的增長也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如果父母不面對自己的情緒,玻璃心的狀況就很難避免,本來是溝通說理,最後容易演變成自尊保衛戰,像是講不贏孩子就說態度不好。
特別是父子關係,容易出現想要打壓孩子證明自己寶刀未老。有時候比賽玩遊戲,如果大家的態度輕鬆,那也是生活情趣。但如果放了太多的情緒,輸了不甘心,會想要從其他地方贏回來—這裡面有不少負面情緒,可能來自於講理講不過對方的受挫,或者其他身心能力的展現上,親子之間開始出現落差因而感到焦慮。
所以很多教養理論,必須把父母跟子女的狀況一起考慮,不只是單方面討論要怎麼教。因為教養就是一種互動,互動本來就是雙方的困境都要處理。
有時候,某些父母想要在家中當王,彌補社會上跟他人互動的缺憾。可是,當「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歷程啟動之後,父母以前未完成的功課,就會帶著比較強的情緒,捲土重來。
有些父母,則是太快放棄自己,一下子把自己想得太弱了,慢慢轉變成對孩子的依賴。有些親子,關係演變歷程快一點的話,在青少年時期就看得到角色的逐漸互換,孩子變成心理上的父母,父母變成心理上的孩子,特別是孩子能力特別好,父母依賴性又比較重、能力比較弱,或者有身心疾病的情況。
我想到一對母女,媽媽有精神上的困難,但看得出來,媽媽很期待能幫助孩子。我跟媽媽說話的時候,用詞稍微難一點點,媽媽就會聽不懂,差不多超過國小程度就不行。可是,媽媽聽得懂的部分,會認真執行。
孩子小時候笑起來超級可愛。等日後不經意再看到孩子時,我猜孩子差不多高年級了,個頭比媽媽大,在人群中保護著媽媽。
現在想起來,我有種疑惑:為什麼家庭環境不好,有時候生的孩子還特別多?
我主觀猜測那可能是因為期待整個家,能靠孩子來翻轉,有個希望在前方,實在誘人。雖然在大部分情況下,大家都不好過的機率比較高。
接受自己的狀態,知道就好,不用給太多評斷。評斷時常會累積情緒,容易不小心被引爆,那是因為自我評斷已經預先把地雷埋好,不注意就可能踩到。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多注意過程而非結果,看見自己的努力與進步很重要。方向對了,儘管走得比以前慢,日積月累的路程還是很可觀。
另一方面被嫌久了,其實也不會怎麼樣,習慣就好,雖然剛開始不太舒服。對自我的認識足夠,就沒那麼輕易被動搖,也不會急著想證明什麼。如果孩子跟我們相處,不需要一直動員情緒,那就是雙方接受事實,踩穩現況再前進。誰強誰弱,或者哪裡強哪裡弱,其實也不太重要。
「有時候會很自豪地覺得,我唯一的優勢就是,比你卑微。於是自由。」~扎西拉姆.多多
想法有不同面向,我們可以挫折於自己的衰退,轉過身,我們也可以為孩子的成長高興。讓我們有多一點機會選擇適合的想法,而不是被某些想法限制我們的人生。
.
1.ps. 青少年正是自我中心的時期,尤其同儕之間的言語,有時候偏向挖苦諷刺,青少年也分不清楚對象與場合。所以有些父母被深深地傷到了,這不是少見的事。
2.ps. 即便媽媽腦力弱了,被孩子看輕,孩子因此有些過份的舉動。請告訴自己:「我想當好媽媽,不代表我好欺負!」然後拿出自己的界線,請孩子學習尊重,這是身教。
3.ps. 如果一直以來,沒有學習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或者不懂得愛自己。那麼,當生理、心理上的衰退襲來的時候,焦慮感就特別強,這也是心靈成長工作的重要性之一。
4.ps. 傳統父母特別在乎自己的權威感,所以在這個議題上,也會特別難熬。常用比較強力的打壓,想讓孩子知道誰是老大,這時雙方都受苦!
5.ps. 就像昨天直播所提到,從小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人,會犯錯,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給孩子鼓勵與肯定。那麼,也許親子雙方要走過這個議題,會比較容易一點!
.
以上文字改編自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青春期心理疾病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評價
#懷舊腦 #老歌 #記憶 🧠🧠 你也常有「以前的歌比較好聽」的感覺?你知道我們總愛提當年勇、愛聽「我們那時代」的歌有什麼科學祕密嗎?宜婷說去KTV總是忍不住點起5566的歌來唱,那可絕對不是老化現象,而是有療癒大腦的神奇作用喔!今天宜婷和雅惠的脫殼秀一起和大家討論懷舊的腦科學!🔜🔜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 愛聽老歌的秘密!
🔸 青春期的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
🔸 什麼是懷舊效應!
🔸 懷舊對我們的好處?
#影片大綱
🔸懷舊與腦科學有密切相關!
▫懷舊是情緒宣洩的管道。
▫12-22歲是回憶最強烈的時期。
🔸青春期獨特的大腦發展
▫腦神經系統快速發展時期:大腦正在強化各個腦區的連結,特化成獨特的大腦。
▫強烈的情緒波動:負責情緒控制的邊緣系統正在強化,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到20幾歲才逐漸成熟,故易受荷爾蒙波動影響。
🔸懷舊不只是文化,更是神經指令
▫聽到喜愛的音樂會刺激大腦的愉悅迴路,釋放多巴胺、催產素等幸福的荷爾蒙,引發強烈情緒,加強記憶痕跡。
▫懷舊效應:10-20幾歲是發展自我認同重要時期,以至於相較其他年齡,記憶更加生動。
🔸懷舊有什麼好處
▫喚起積極情緒:提升向前的動力。
▫增強心理韌性:面對挫折的勇氣。
▫擺脫負面情緒:自我療癒及撫癒效果。
TalkShow :賴宜婷。汪雅惠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導演: 汪俐彣
後製剪輯: 汪俐彣。 Festiva Hsieh謝劭玟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腦研究 #懷舊 #老歌 #情懷 #青春期大腦 #身心靈健康 #懷舊幫浦 #心理學 #歸屬感 #自我療癒 #蟲洞 #邊緣系統 #大腦連結 #老化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zrFvaGG-sE/hqdefault.jpg)
青春期心理疾病 在 yanchannel煙爺 Youtube 的評價
哈囉~大家好!我是煙爺! (≧∀≦)ノ
雖然剛開始玩得時候有就預感會玩家本身就是其中之一w
不過還真的是這樣XDDD
能整合起來真的太好了
雖然現實中看過很多種的精神疾病相關的人/親友,
不過多重人格的還真的沒有實際的遇過跟相處過
這方面還蠻值得了解的owo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歡迎各位訂閱我的頻道((´∀`))人((´∀`))ノ
有任何需要改進的部分也希望大家不吝嗇的給予建議,非常感謝各位喔!
另外,我也有在Twitch TV上有作一些遊戲的實況,
如果喜歡現場跟台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實況台
喜歡的朋友們歡迎追隨我的實況台ヽ(●´∀`●)ノ
Twtich實況台址:
http://zh-tw.twitch.tv/viva_19900902
大家也可以至粉絲團上留意開台或是影片的先關資訊
Facebook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vivayanya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FZhnfnUdI/hqdefault.jpg)
青春期心理疾病 在 如何讓青春遠離精神疾病? | PTT新聞 的八卦
精神病是指嚴重、持久的心理障礙,是大腦功能每紊亂所致的感覺、記憶、思維、情感、行為等方面表現異常的疾病,易發於20左右的青春期。 ... <看更多>
青春期心理疾病 在 青少年早期精神病症徵兆 - YouTube 的八卦
重視青少年早期精神病症徵兆教材編撰|職能治療科易榮宣 青春期 是精神 疾病 好發的年齡,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精神 疾病 在這個階段發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