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力量 1949-2019
9月2日「花園裡有一顆雞蛋」的短文發表後,除了人民日報、央視等等眾多國家級媒體強烈反應之外,數萬的大陸讀者翻牆過來閱讀、怒罵,我才發現,雖然海峽隔絕,臉書禁止,這個「個人小客廳」裡所寫的字,大陸讀者其實是可以看見的。兩萬多條留言,90%來自翻牆的讀者,語言粗暴者不少。
沒有關係,粗暴往往是因為不了解,而不了解往往是製造出來的——牆的目的,就是使人看不見,使人無知,使人粗暴。
十月一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七十年前,飽受戰爭和天災蹂躪的中國宣告重新出發。這一天,幾億人將臉龐轉向清晨的陽光,夢想一個休養生息、民安樂利的未來。
在習先生升任總書記提出「中國夢」這個願景口號之前兩年,2010年8月1日,我在北京大學演講,主題就是「中國夢」。
那是在中國大陸的土地上,和中國大陸讀者面對面的溝通。當天,到我踏上講台前十分鐘,主辦方南方週末和我自己都還不知道會不會被現場通知:演講取消。甚至在極其緊張、恐懼的氛圍裡,踏上了講台,演講開始了,我也都準備隨時突然斷了電。
那是十年前了。此後不曾再有那樣溝通的機會。
演講後來整理出逐字稿,在廣州南方週末和台北聯合報同步發表。南週版本有一點點刪減,已經極其不易。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週年這個特殊的日子,我把這篇講稿找出來,讓願意思考的讀者在這樣一個意義深沈的日子裡,做一點深沉安靜的、獨立的思考。
讀了講稿你也許還是憤怒的,或者更憤怒,沒關係,憤怒之餘,沈靜片刻,想一想很多事情的「為什麼」,那麼你的初心,就越過牆了。
——————————————————
文明的力量
—從鄉愁到美麗島
編按
二○一○年八月一日,龍應台應邀於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發表演說,現場擠進滿座一千八百名聽眾。
主辦方一直擔心演講會被臨時取消,但結果順利舉行;演講內容談及「美麗島事件」等敏感議題卻未遭官方封殺,深具意義。
在「中國夢」裡長大
第一次接到電話,希望我談談「中國夢」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家,我哪裡還有中國夢啊?」
可是沉靜下來思索,一九五二年生在台灣的我,還有我前後幾代人,還真的是在「中國夢」裡長大的,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麼呢?
我們上幼稚園時,就已經穿著軍人的制服、帶著木製的步槍去殺「共匪」了,口裡唱著歌。當年所有的孩子都會唱的那首歌,叫做〈反攻大陸去〉:(播放歌曲)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
大陸是我們的國土
大陸是我們的疆域
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疆域
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
我們要反攻回去 我們要反攻回去⋯⋯
這不是一種「中國夢」嗎?這個夢其實持續了滿久,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也被人們真誠地相信。
倉皇的五○年代進入六○年代,「中國夢」持續地深化。余光中那首〈鄉愁四韻〉傳頌一時:(播放歌曲)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一九四九年,近兩百萬人突然之間被殘酷的內戰連根拔起,丟到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的海島上。在戰火中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到了島上的人,思鄉之情刻骨銘心,也是無比真誠的。那份對中華故土的魂牽夢縈,不是「中國夢」嗎?
我們都是名為「弘毅」的孩子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種「悲憤」的情結中掙扎著,我這代人在他們鄉愁的國家想像中成長。但是支撐著這個巨大的國家想像下面,有一個基座,墊著你、支撐著你,那個基座就是價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麼?台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裡面,牆壁上也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裡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
小的時候台灣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裡對孩子的解釋: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上了初中,會讀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釋就來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管子.牧民篇》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 —顧炎武
「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些價值在我們小小的心靈有極深的烙印。
二○○六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台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看著那四個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麼。
除了價值基座,還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我們年紀非常小,可是被教導得志氣非常大,小小年紀就已經被灌輸要把自己看成「士」,十歲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將來就是那個「士」。「士」,是幹什麼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論語.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叫林弘毅,數學老師叫陳弘毅。同時期大陸很多孩子可能叫「愛國」、「衛東」,我們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們都是要「弘毅」的。
對自己要期許為「士」,對國家,態度就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這是蔣介石的名言,我們要背誦。十一、二歲的孩子背誦這樣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為國家去死。
然而在「國家」之上,還有一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張載
對那麼小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氣魄大得有點嚇人。饒有深意的是,雖然說以國家至上,但是事實上張載所說的是,在「國家」之上還有「天地」,還有「生民」,它其實又修正了國家至上的秩序,因為「天地」跟「生民」比國家還大。
十四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國語》,《國語》是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了,其中一篇讓我心裡很震動: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國語.周語上》
最後一句,簡單幾個字,卻雷霆萬鈞,給十四歲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這個價值系統,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撐起一個「中華大夢」。
低頭看見腳下的泥土
這個中國夢在七○年代出現了質變。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台灣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可是,最壞的還沒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中美正式斷交,這個「中」指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長期被視為「保護傘」的美國撤了,給台灣人非常大的震撼,覺得風雨飄搖,這個島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而強敵當前的恐懼之下,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強烈,也就在這個背景下,原來那個中國夢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強化了,因為危機感帶來更深更強的、要求團結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陸人很熟悉的〈龍的傳人〉,是在那樣悲憤傷感的背景下寫成的。這首歌人人傳唱,但是一九八三年,創作者「投匪」了,歌,在台灣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陸傳唱起來,情境一變,歌的意涵又有了轉換。
你們是否知道余光中〈鄉愁〉詩裡所說的「海棠紅」是什麼意思?
我們從小長大,那個「中國夢」的形狀,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地圖,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葉的形狀。習慣這樣的圖騰,開始看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前面好幾年,我都還有種奇怪的錯覺,以為,哎呀,這中國地圖是不是畫錯了?
七○年代整個國際情勢改變,台灣的「中國夢」開始有分歧。對於一部分人而言,那個「海棠」中國夢還虔誠地持續著,可是對於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
夢,跟著身邊眼前的現實,是會變化的。一九四九年被連根拔起丟到海島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輩,這時已經在台灣生活了三十年,孩子也生在台灣了—這海島曾是自己的「異鄉」卻是孩子的「故鄉」了,隨著時間推移,無形之中對腳下所踩的土地產生了具體而實在的情感。所以,你們熟悉余光中寫的那首〈鄉愁〉,卻可能不會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時候創作了另外一首詩,詩歌禮讚的,是台灣南部屏東海邊一個小鎮,叫枋寮:
車過枋寮
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
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
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從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舉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
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
想牧神,多毛又多鬚
在哪一株甘蔗下午睡
余先生這首詩,有「中國夢」轉換的象徵意義。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還有一首我稱之為「里程碑」的歌,叫〈美麗島〉。
一位淡江大學的年輕人,李雙澤,跟很多台灣年輕人一樣,七○年代發現台灣不能代表中國,而且逐漸被國際推到邊緣,在危機感和孤獨感中,年輕人開始質問自己:為什麼我們從小被教要愛長江、愛黃河、歌頌長城的偉大—那都是我眼睛沒見過,腳板沒踩過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邊,怎麼就從來不唱淡水河,怎麼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村子裡頭小山小河的名字?台灣也不是沒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開始推動「唱我們的歌」,開始自己寫歌。那個「中國夢」顯得那麼虛無飄渺,是不是該看看腳下踩的泥土是什麼樣?他寫了〈美麗島〉,改編自一首詩,一下子就流行起來,大家都喜歡唱。
〈美麗島〉真的是代表了從中國夢慢慢地轉型到「站在這片泥土上看見什麼、想什麼」的「台灣夢」里程碑:(播放歌曲)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一九七五年,我二十三歲,到美國去讀書,每天泡在圖書館裡,從早上八點到半夜踩著雪光回到家,除了功課之外就有機會去讀一些中國近代史的書,第一次讀到國共內戰的部分,第一次知道一九二七年國民黨對共產黨員的殺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麼多都是被黨和國家機器所操縱的謊言,這是一個很大的震撼。十年之後寫了《野火集》,去「腐蝕」那個謊言。
一九七九年,我個人的「中國夢」也起了質變。在中國夢籠罩的台灣,我們是講「祖籍」的。也就是說,任何人問,龍應台你是哪裡人,我理所當然的回答就是:「我是湖南人。」
這麼一路做「湖南人」做了幾十年,到一九七九年,中國大陸開放了,我終於在紐約生平第一次見到了一個真正的「共匪」站在我面前,這個樸實人剛剛從湖南出來,
一口濃重的湖南腔。有人衝著他問「你是哪裡人」,他就說「我是湖南人」,問話者接著就回頭問我「你是哪裡人」—我就愣住了。
我不會說湖南話,沒有去過湖南,對湖南一無所知,老鄉站在面前,我登時就說不出話來了。這一輩子的那個「中國夢」突然就把我懵在那兒了,這是一九七九年一個非常大的震撼—原來啊,我是台灣人。
一起作夢,一起上課
從海棠葉的大中國夢慢慢過渡到台灣人腳踩著泥土的小小台灣夢,人民在七○年代末八○年代初開始問「我是誰」。八○年代後,台灣兩千多萬人走向了轉型,自我感覺就是越來越小,什麼事情都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點做。所以,台灣人就一塊兒從大夢慢慢轉到小夢的路上來了,開始一起上八○年代的民主大課。這個民主課程上得有夠辛苦。
〈美麗島〉這首歌,在一九七九變成黨外異議人士的雜誌名字,集結反對勢力。
當年十二月十日,政府對反對者的大逮捕行動開始,接著是大審判。面臨巨大的挑戰,國民黨決定審判公開,這是審判庭上的一張照片。(播映照片)
你們認得其中任何一個人嗎?第二排露出一排白牙笑得瀟灑的,是施明德,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施明德右手邊的女子是陳菊,今天的高雄市長,左手邊是呂秀蓮,卸任的副總統。
我想用這張圖片來表達八○年代台灣人慢慢地腳踩泥土重建夢想和希望的過程。
如果把過去的發展切出一個三十年的時間切片來看,剛好看到一個完整的過程:這圖裡有三種人,第一種是叛亂犯,包括施明德、呂秀蓮、陳菊等等;第二種是英雄,在那個恐怖的時代,敢為這些政治犯辯護的律師,包括陳水扁、謝長廷、蘇貞昌等等;第三類是掌權者,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新聞局長是宋楚瑜。
從這些名字你就看出,在三十年的切片裡,政治犯上台變成了掌權者,掌權者下台變成了反對者,而當時得盡掌聲以及人們殷殷期待的,以道德作為註冊商標的那些英雄們變成了什麼?其中一部分人變成了道德徹底破產的貪汙嫌疑犯。
這個轉變夠不夠大?親眼目睹這樣一個切膚痛苦的過程,你或許對台灣民主的所謂「亂」會有新的理解。
它所有的「亂」,在我個人眼中看來,都是民主的必修課;它所有的「跌倒」都是必須的實踐,因為只有真正跌倒了,你才真正地知道,要怎麼再站起來,跌倒本身就是一種考試。所以,容許我這樣說:台灣民主的「亂」,不是亂,它是必上的課。
表面上台灣被撕裂得很嚴重,但不要被這個表面騙了。回到基座上的價值觀來看,從前的中國夢慢慢被拋棄了,逐漸發展為台灣的小夢,然後一起上非常艱辛、痛苦的民主課,然而台灣不管是藍是綠,其實有一個非常結實的共識,比如說:
國家是會說謊的,
掌權者是會腐敗的,
反對者會墮落,
政治權力不是唯一的壓迫來源,
資本也可能產生一樣的壓迫。
而正因為權力的侵蝕無所不在,所以個人的權利比如言論的自由,是每個人都要隨時隨地、寸土必爭、絕不退讓的。
這是大多數台灣人的共識。你所看到的爭議、吵架,立法院撕頭髮丟茶杯打架,其實都是站在這個基礎上的。這個基礎,是以共同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
誰在乎「血濃於水」?
回到今天中國夢的主題,可能有很多台灣人會跳起來說:中國不是我的夢,我的夢裡沒有中國。
但是,你如果問龍應台有沒有中國夢,我會先問你,那個中國夢的「中國」指的是什麼?
如果指的是「國家」或「政府」,「國家」「政府」在我心目中不過就是個管理組織,對不起,我對「國家」沒有夢,「政府」是會說謊的。但如果你說的「中國」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人,這個社會,我怎麼會沒有夢呢?別說這片美麗的土地是我摯愛的父親、母親永遠的故鄉,這個地方的好跟壞,對於台灣有那麼大的影響,這個地方的福與禍,會牽動整個人類社區的未來,我怎會沒有中國夢呢?
我們就從「大國崛起」這個詞說起吧。我很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來崛起的。
如何衡量文明?我願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衡量文明的一把尺。它不太難。看一個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這個城市怎樣對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對於殘障者的服務做到什麼地步,它對鰥寡孤獨的照顧到什麼程度,它怎樣對待所謂的盲流民工底層人民。對我而言,這是非常具體的文明的尺度。
一個國家文明到哪裡,我看這個國家怎麼對待外來移民,怎麼對待它的少數族群。我觀察這個國家的多數如何對待它的少數——這當然也包含十三億人如何對待兩千三百萬人!
誰在乎「大國崛起」?至少我不在乎。
我在乎的是剛才我所說的文明刻度——你這大國怎麼對待你的弱勢與少數,你怎麼包容意見不同的異議分子,這,才是我在乎的。
如果說,所謂的大國崛起,它的人民所引以自豪的,是軍事的耀武揚威,經濟的財大氣粗,政治勢力的唯我獨尊,那我寧可它不崛起,因為這種性質的崛起,很可能最終為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類社區帶來災難和危險。
誰又在乎「血濃於水」?至少我不那麼在乎。如果我們對於文明的尺度完全沒有共識,如果我們在基座的價值上,根本無法對話,「血濃於水」有意義嗎?
我的父親十五歲那年,用一根扁擔、兩個竹簍走到湖南衡山的火車站前買蔬菜,準備挑回山上。剛巧國民黨在招憲兵學生隊,這個少年當下就做了決定:他放下扁擔就跟著軍隊走了。
我的父親在一九一九年出生,二○○四年,我捧著父親的骨灰回到了湖南衡山龍家院的山溝溝,鄉親點起一路的鞭炮迎接這個離家七十年、顛沛流離一生的遊子回鄉。
在家祭時,我聽到一個長輩用最古老的楚國鄉音唱出淒切的輓歌。一直忍者眼淚的我,那時再也忍不住了。
楚國鄉音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父親一輩子是怎麼被迫脫離了他自己的文化,過著不由自主的放逐的一生。一直到捧著他的骨灰回到那片土地,我才深切地感覺到這個七十年之後以骨灰回來的少年經歷了怎樣的中國近代史。而我在浙江新安江畔長大的母親,是如何地一生懷念那條清澈見魚的江水。
因為開闊包容,所以柔韌長遠
所以,請相信我,我對中國的希望是真誠的。但是請不要跟我談「大國崛起」,請不要跟我談「血濃於水」,我深深盼望見到的,是一個敢用文明尺度來檢驗自己的中國。
這樣的中國,因為自信,所以開闊,因為開闊,所以包容,因為包容,所以它的力量更柔韌、更長遠。當它文明的力量柔韌長遠的時候,它對整個人類的和平都會有關鍵的貢獻。
一九八五年我寫《野火集》,一九八六年一月,《野火集》在風聲鶴唳中出版。
一九八六年八月,離開台灣前夕,做了一場臨別演講,是「野火」時期唯一的一次。演講在害怕隨時「斷電」的氣氛中進行。今天,二○一○年八月一日,在北京大學,我想朗讀一九八六年那篇演講的最後一段,與大陸的讀者分享:
「在臨別的今天晚上,你或許要問我對台灣有什麼樣的夢想?
有。
今天晚上站在這裡說話,我心裡懷著深深的恐懼,恐懼今晚的言詞帶來什麼後果,我的夢想是,希望中國人的下一代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我們這一代人所做的種種努力也不過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將來會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那是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一日的台灣。
—————————————————
簡體:http://www.infzm.com/content/48505
繁體:http://blog.sina.com.tw/alexchuit/article.php?pbgid=99354&entryid=594875&
全文收在《傾聽》,印刻出版。
圖:湖南——父親的故鄉,LYT攝
雷霆萬鈞意思 在 沈富雄 Facebook 八卦
敬答黃暐瀚先生
12月8日我貼臉書文:「王在希先生的絶望」,文中最後一句:「當和統瀕臨絶望時,武統就更遙不可及了。」。
該句文字簡潔,文意清楚,卻沒想到引來黃暐瀚的發問,他問:「是武統不會有效果?還是武統不會發生?」,暐瀚是媒體人,以搖筆桿、動嘴巴為生,為何有此一問,我實在滿頭霧水。
該問引來157個按讚、89則留言,內容五花八門、各抒己見,因為被問的是我,理應由我回答才算禮數周到。
武統一旦啟動,當然有效果,馬上可以想到的有:
(一)馬英九的「首戰即終戰」,血流成河,人頭落地,敵勝我敗。
(二)我主張的「首戰即大戰」,台灣是引爆點,中國是主戰場,一場可以避免的,不必要的戰爭導致(主要是黃帝子孫?)另一次浩劫。
當然還有另一個可能,是大陸武統派的理想場景,即大陸以雷霆萬鈞之勢,瞬間癱瘓台灣,美國措手不及,第一島鏈形成一個大破口,美帝啞巴吃黃蓮。
上述的可能,其結果都慘不忍睹,中、美、台三方都難以接受,聰明如北京領導人難以下手,任期遲早會到,何必成歷史罪人?
所以,暐瀚哥,我的意思是:「武統的效果不堪設想,因此武統不會發生。」。
雷霆萬鈞意思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八卦
【讓問題跑一會兒3:有效的提問】
🔥強推「對話沙龍課程」:想快速升級親子溝通實戰能力,絕對不能錯過的大師課程 https://reurl.cc/ONmkg
(續上一篇:傳統篇、破口篇)
前情提要:
滿車的寂靜,大姐三三內在不安寧,問題自己找到破口,她焦急問我到底想要怎麼處理?誰先開口,誰就有求於誰,誰的位置就低一些,於是我得到主控的發言權。
發言權得來不易,許多父母為了搶這發言權,劈頭就想展現權威,以雷霆萬鈞的教訓之做開頭,想教訓孩子太過吵鬧,結果下場就是,語言表達不善的低幼孩子,會以崩潰情緒回應,大吵大鬧,父母灰頭土臉收場。大一點的孩子語言雖然完善了,但她們知道多說沒用,因此只能自己生悶氣,感覺自己很委屈,根本不想理會父母,愛理不理的樣子更是惹惱父母。更大一點的青少年孩子,不是暴跳如雷的頂嘴,不然就是甩頭就走,弄得父母狼狽萬分。
現在明白由孩子讓出的發言權有多重要了嗎?
發言權是讓父母能像個人一樣,和孩子好好說話,而且能讓孩子全神傾聽你說話,這樣的發言權,是很珍貴的。
這麼珍貴的發言權,要怎麼使用呢?
許多父母得到寶貴的發言權,卻不懂運用,一拿到發言權,舊有的責罵模式立刻上身,開始以權威的方式教訓孩子,這不僅浪費了好不容易得到的發言權,也讓自己再度重返最初的困境,孩子會以情緒回應、對抗,根本無法溝通。
因此,該如何做出有效的對話,選擇提問的方式很重要,其中提問的核心,運用了「核對」的工具。這個工具,我在「對話沙龍」課程以及每次的工作坊裡,都屢屢成為我示範對話的重要工具,它非常好用,想善用運用對話的人,都必須要先學會它。
核對,怎麼用?昨日有老夥伴在留言處問我,為什麼我的先生跟在我旁邊這麼久,都沒學會處理手足衝突的方法?
答案很簡單,一來因為我在操作時,工具使用藏在流暢的對話中,我不會特別解釋給先生聽我運用的方法,所以先生看到的是:孩子們好像比較聽我的話。他根本不知道我做的是貼近孩子內在,啟動孩子覺察反省能力,引導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因為我做的太行雲流水,不著痕跡,但仔細拆解,是可以看到這些工具的端倪。二來,先生慣性只想快速解決問題,這是處理衝突的大忌,他體會不了想越快就越慢的道理,就不覺有改變的必要!
學習親子溝通的對話,除了外在的框架技巧可學,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呼息間的接納,這向來是一體兩面雙修的課題,而我的先生,他專注的不在此課題,那麼,我自然就放手讓問題自己跑一會兒,他不覺有困境,我又何必強他所難要求他改變。
撇除先生不談,我明白,觀看此篇文章的粉友,有太多跟隨我許久的學習老馬們,曾經前來工作坊體驗過愛,體驗過好的對話帶來的美好感受為何物,因此我希冀已經上過課程的老馬們,請試圖運用你的所學,在我底下的對話各處,自己分析看看核對在何處,唯有自己分析,才能有所體會,有了體會,學習才能更深刻,技巧才會是你的。
若沒學習過運作原理的讀者們,我將有效的提問對話以大家能懂的方式框架它,先做框架的學習也是很好的。
面對三三提問:「媽媽,你會怎麼處理我們?」於是,我得到發言權。
我該回應什麼,才能繼續保有這個發言權?(換句話說,我該說什麼,才不會引發孩子的情緒,最後丟失發言權?)這很重要,否則前面做的只會白費。
大家期待這麼久的文章,為的也是想知道該如何進入對話,該如何拿捏!我可以選擇輕易說出答案,但讀者們會喪失思考的能力,單一接收答案,因此,我決定在這個重要的關卡,放慢速度,好讓大家的思索能深刻一些。
現在,請大家思考,什麼樣的對話,能夠不讓孩子反感,又能繼續保住發言權?
這問題有點難,這樣吧!只要記住一個口訣:「三不,一要」,就是「“不”要老是想解決問題,“不”要用自己的觀點評價孩子,更“不”要給孩子答案」,此為三“不”,至於一“要”,是“要”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答案」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關鍵。
為了讓大家的體會能更深一點,我羅列出四種回應,大家可以瞬間明白,哪種說話方式會引起戰爭,哪種的對話是有效的提問:
1.你還有臉問我想怎麼處理?(此話踩到三不中的「不要用自己觀點評價孩子」的地雷區)
2.都是你動手打妹妹,我說了幾百次不能動手,你為什麼總是做不到!(此話踩到三不裡的「不要給孩子答案」的雷區)
3.你說呢?(此為無效的提問,因為它無法為孩子帶來覺察,只會讓孩子開始有所防衛)
4.這次旅行已經過了三天了,我在思考這次旅行的意義,未來還有四天的行程,我該用什麼樣的理由支撐自己繼續走完全程?
聰明的朋友們,從這四句對話的方式,體驗到什麼了嗎?
哪一句話最不會引發孩子情緒?最不會讓我丟失發言權的選項?
沒錯,就是第四句話最合乎我們要的感覺,但你們明白其中運作的原理嗎?
沒有責罵,沒有指責,又能引發孩子的好奇,我將此對話稱之為「有效的提問」。
這句「旅行的意義,以及未來還有四天的行程,我該用什麼樣的理由支撐自己繼續走完?」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問我自己,但實質上,我問的是三三,藉由這個提問,我展開的是核對的對話脈絡。
三三不回答則以,一回答便會落入對話的鎖焦裡,她再無法打岔逃脫。
果然如我預期,三三回應我「媽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我聽不懂?」
我再次提問:「我的意思是,旅行已經第三天了,這三天來,你們是開心的時候多,還是吵架的時候多?你能告訴我嗎?」
這提問,無關指責,無關批評,而是核對觀點,我不用說出自己的觀點來批評,而是請三三來告訴我她的觀點與評價,我無需多做詮釋。
三三不假思索的回我:「吵架的時候多。」
三三一旦回答,便落入自我設定的一致性的框架裡(這是什麼意思?容我續集再做解釋)。
由孩子的嘴巴說出的觀點與評判,她自己才能信服,這比父母憤怒咆哮更能讓孩子覺察錯誤,這便是有效的提問。
以有效提問起了頭,後續又該怎麼進行?怎麼利用反覆的核對和反覆的讓問題跑一會兒的框架,引導孩子做更深入的覺察?原理都一樣,大家可以試試看該如何對話。或者,老馬新馬們,想繼續看我的示範,拆解裡面的技巧,那麼,為了鼓勵我在旅行中增加書寫的動力點掌聲吧。
想繼續看續集,看我解析對話的框架與方法,老規矩,請分享+留言,方法詳見底下。前兩篇有分享的老朋友們,我都看見了,謝謝你們這幾天一路支持我持續書寫,旅行途中我會繼續用力分享我看到的親子衝突風景。有任何看不明白的細節或原理,也歡迎提出,我會在文章中順便回覆。
謝謝大家這麼認真學習對話,請繼續支持閱讀教養文章哦。
#想看續篇請做兩個動作
1.分享本文。2.留言:想看續集+1
#旅行中書寫困難度增高更需要掌聲與動力
#每次旅行都看到孩子新面貌父母可以仔細觀察
✔李儀婷「親子教養工作坊」全省巡迴中https://reurl.cc/7r5DD
好的「對話」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
學會「對話」一輩子終身受用
孩子也將因此成為一個高自我價值的人
親子關係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值得父母費心投資
🔥台北兩日工作坊:2019/10/19、20(六日)https://reurl.cc/o88Gj
🔥強力推薦「對話沙龍」:想快速升級親子溝通實用能力,絕對不能錯過大師課程:10/17~12/19(每週四)https://reurl.cc/ONmkg
🔥高雄一日工作坊:2019/11/30(六)https://reurl.cc/WbxZ9
雷霆萬鈞意思 在 雷霆萬鈞意思、籃球電影、nba電影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雷霆萬鈞意思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godofsex也提到《雷神索爾4》5天全台破億!首週全球票房90億超越前作https://i.imgur.com/xxVjRVm.jpg 《雷神索爾: ... ... <看更多>
雷霆萬鈞意思 在 雷霆萬鈞- 求真百科 的八卦
雷霆萬鈞 ,漢語成語,拼音是léi tíng wàn jūn,形容威力極大,無法阻擋。 ... 日- 學文成語網(cpccaw.com.cn)提供成語雷霆萬鈞的意思及對應讀音、雷霆萬鈞是什麼意思、 ... ... <看更多>
雷霆萬鈞意思 在 雷霆萬鈞意思、籃球電影、nba電影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雷霆萬鈞意思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godofsex也提到《雷神索爾4》5天全台破億!首週全球票房90億超越前作https://i.imgur.com/xxVjRVm.jpg 《雷神索爾: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