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談電影,來談電影的名字。
很多台灣人愛看電影,但是「電影文化」並沒有在台灣真正發揚茁壯起來。別誤會,藝術學府裡仍然有電影系,電影教授仍然在教授電影相關課程,但是即便是在台灣的電影系中,台灣電影文化的困境仍然存在,這種困境覆蓋著全島,任何一個喜愛電影的人都難以倖免於難。
因為我們不知道電影的名字。
這是很弔詭又很尷尬的一個問題,讓我們來簡單地看看這個問題的現況,與它是如何影響著我們: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片名,長期以來並沒有被好好地記錄與管理。這導致至今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前的電影片名,已經遺留在當年的報紙戲院版上,而無法為今人所知。
加上許多歐美電影可能在香港--在上個世紀的亞洲電影之都,在台灣未上映的電影很多都在香江上映過--中國與台灣上映過,台灣對院線電影的片名記憶模糊,很容易被香港或中國的譯名替換記憶。當我們不確定這部電影在台灣曾有過的正式譯名為何時,可能會被我們在豆瓣或百度上查到的中文譯名所影響而被取而代之。
當然,這還只是曾經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我們還沒提到只在台灣以DVD等實體媒體發行過的電影或是未公映過的電影。這會讓問題更加複雜:這些台灣沒上過但可能在香港上映過的電影,是不是應該以香港片名為主?事實上當年《龍貓》之所以被稱為《龍貓》,便是香港譯名的影響--台灣其實很晚才在限定影展或院線上有小規模放映。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藉由建立大型資料庫來處理,正如當今的開眼電影網。他們的確可能是台灣自有電影資料庫中目前最齊全的一個系統,但仍然力有未逮,還有一些進步空間;Google搜尋目前的「知識面板」功能,有時也可以讓你快速地找出片名,但很明顯地這些片名資訊通常來自維基,而如今繁中版的維基在內容維護上仍然不足,而且很容易淪為少數人自滿的管道--正如遊戲《five nights at freddy's》在台灣維基被翻譯為大陸充滿戲謔風格的《玩具熊的五夜後宮》。
https://zh.wikipedia.org/…/%E7%8E%A9%E5%85%B7%E7%86%8A%E7%9…
我們台灣欠缺有組織性的系統,來整理這些曾經在某個台灣人心中停留過的美好電影回憶,導致我們在指稱過去的電影時常有雞同鴨講之誤。近來一個例子便是傳影代理的《Suspiria》,傳影甚至在粉絲頁上詢問這部1977年出品的電影當時在台灣上映的片名是什麼,而你可以從網友的留言中看出那種不確定感:是《坐立不安》還是《陰風陣陣》?這樣的問題似乎在恐怖電影中屢見不鮮:《Halloween 3》應該是《月光光心慌慌3》或是《月光光心慌慌:巫法巫天》?
事實上台灣在譯名文化上一直有很大的問題....講白了,我們根本沒有譯名文化。沒人幫我們記住電影片名已經很麻煩了,台灣的電影代理公司在取片名時也絲毫不尊重原片名的意義。請別誤會,我沒有批評把《Colombiana》翻成《黑蘭嬌》這種問題,我講的是把《Paranormal Activity》翻成《靈動:鬼影實錄》後,後續的續集《Paranormal Activity 2》改名為《鬼入鏡》.....這也沒有問題,也許《靈動:鬼影實錄》看起來太文謅謅了...但最爆笑的狀況是,當第三集《Paranormal Activity 3》上映時,台灣片商非常靈動地把電影片名改為《鬼入鏡3》--《鬼入鏡2》永遠消失了。
這種問題還有更出名的例子:《衝鋒飛車隊》事實上是系列作的第二集(Mad Max),而《衝鋒飛車隊續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其實是第三集。這些取名背後也許都有事關緊要的商業考量,但對於數年後有志於研究電影的人們來說是個容易誤判的問題。
我們沒有譯名文化所產生更大的問題,發生在電影裡的那些傢伙身上:我們對演員導演等人的譯名缺乏統一的命名規則。光是一個Michael就可以有麥克與麥可的翻譯差異--別忘了以前我們稱呼Michael Keaton都是「米高」基頓。為什麼如今環球在發行《月光光新荒荒》時要把Michael Myers稱為「麥克」邁爾斯,但是Michael Jackson卻是「麥可」傑克森呢?而相同的英文單字,還會因為當事人的性別而改變中文名稱。史嘉蕾(Scarlett Johansson)還有過「嬌韓森」的天才譯名,這些例子相信大家已經屢見不鮮。
當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像日文那樣衍生出一套制式的翻譯規則(但其實日文裡也經常會有例外,像是Va在日文裡可能會翻成ヴァ或是バァ),這可能是語言上的天生限制。但我們如今看到更多的狀況卻是來自片商自己,別忘了馬克華伯格在台灣的幾次「轉生」:他在台灣有時被稱為馬克華堡(但這應該是港譯)、最好笑是還有馬克阿寶這樣淘氣的名字。而這些都是片商的無限創意。不同電影公司之間不會有這種對相同演員的相同譯名默契,我偏是要取一個標新立異的名字,因為這樣才能讓我的電影賺錢,誰管你們叫他華柏格還是華堡。
漠視、忽略、不在意,正正是扼殺文化的三大因素--看看那些無人聞問而後來總會燒起來的舊屋--而我們的台灣,記不住電影與演員的名字、也不想記住、隨意地給他們新名字,這正像是上帝在很久很久以前所做過的事: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都是一樣的人,說著同一種語言,如今他們既然能做起這事,以後他們想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
「讓我們下去,在那裡打亂他們的語言,讓他們不能知曉別人的意思。」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La vie et le voyage, ciném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窒息,一樣令人坐立不安的血腥驚悚, 更多、更勝於原作的意涵內容, 為大家獻上嘆息之母,三位暗黑老母之一, 來看看電影裡面到底是在演什麼吧! 我的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nema.vievoyage W看電影_異裂_重雷心得 https://youtu....
陰風 陣 陣 1977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八卦
今天不談電影,來談電影的名字。
很多台灣人愛看電影,但是「電影文化」並沒有在台灣真正發揚茁壯起來。別誤會,藝術學府裡仍然有電影系,電影教授仍然在教授電影相關課程,但是即便是在台灣的電影系中,台灣電影文化的困境仍然存在,這種困境覆蓋著全島,任何一個喜愛電影的人都難以倖免於難。
因為我們不知道電影的名字。
這是很弔詭又很尷尬的一個問題,讓我們來簡單地看看這個問題的現況,與它是如何影響著我們: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片名,長期以來並沒有被好好地記錄與管理。這導致至今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前的電影片名,已經遺留在當年的報紙戲院版上,而無法為今人所知。
加上許多歐美電影可能在香港--在上個世紀的亞洲電影之都,在台灣未上映的電影很多都在香江上映過--中國與台灣上映過,台灣對院線電影的片名記憶模糊,很容易被香港或中國的譯名替換記憶。當我們不確定這部電影在台灣曾有過的正式譯名為何時,可能會被我們在豆瓣或百度上查到的中文譯名所影響而被取而代之。
當然,這還只是曾經在台灣上映過的電影,我們還沒提到只在台灣以DVD等實體媒體發行過的電影或是未公映過的電影。這會讓問題更加複雜:這些台灣沒上過但可能在香港上映過的電影,是不是應該以香港片名為主?事實上當年《龍貓》之所以被稱為《龍貓》,便是香港譯名的影響--台灣其實很晚才在限定影展或院線上有小規模放映。
這個問題也許可以藉由建立大型資料庫來處理,正如當今的開眼電影網。他們的確可能是台灣自有電影資料庫中目前最齊全的一個系統,但仍然力有未逮,還有一些進步空間;Google搜尋目前的「知識面板」功能,有時也可以讓你快速地找出片名,但很明顯地這些片名資訊通常來自維基,而如今繁中版的維基在內容維護上仍然不足,而且很容易淪為少數人自滿的管道--正如遊戲《five nights at freddy's》在台灣維基被翻譯為大陸充滿戲謔風格的《玩具熊的五夜後宮》。
https://zh.wikipedia.org/…/%E7%8E%A9%E5%85%B7%E7%86%8A%E7%9…
我們台灣欠缺有組織性的系統,來整理這些曾經在某個台灣人心中停留過的美好電影回憶,導致我們在指稱過去的電影時常有雞同鴨講之誤。近來一個例子便是傳影代理的《Suspiria》,傳影甚至在粉絲頁上詢問這部1977年出品的電影當時在台灣上映的片名是什麼,而你可以從網友的留言中看出那種不確定感:是《坐立不安》還是《陰風陣陣》?這樣的問題似乎在恐怖電影中屢見不鮮:《Halloween 3》應該是《月光光心慌慌3》或是《月光光心慌慌:巫法巫天》?
事實上台灣在譯名文化上一直有很大的問題....講白了,我們根本沒有譯名文化。沒人幫我們記住電影片名已經很麻煩了,台灣的電影代理公司在取片名時也絲毫不尊重原片名的意義。請別誤會,我沒有批評把《Colombiana》翻成《黑蘭嬌》這種問題,我講的是把《Paranormal Activity》翻成《靈動:鬼影實錄》後,後續的續集《Paranormal Activity 2》改名為《鬼入鏡》.....這也沒有問題,也許《靈動:鬼影實錄》看起來太文謅謅了...但最爆笑的狀況是,當第三集《Paranormal Activity 3》上映時,台灣片商非常靈動地把電影片名改為《鬼入鏡3》--《鬼入鏡2》永遠消失了。
這種問題還有更出名的例子:《衝鋒飛車隊》事實上是系列作的第二集(Mad Max),而《衝鋒飛車隊續集》(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其實是第三集。這些取名背後也許都有事關緊要的商業考量,但對於數年後有志於研究電影的人們來說是個容易誤判的問題。
我們沒有譯名文化所產生更大的問題,發生在電影裡的那些傢伙身上:我們對演員導演等人的譯名缺乏統一的命名規則。光是一個Michael就可以有麥克與麥可的翻譯差異--別忘了以前我們稱呼Michael Keaton都是「米高」基頓。為什麼如今環球在發行《月光光新荒荒》時要把Michael Myers稱為「麥克」邁爾斯,但是Michael Jackson卻是「麥可」傑克森呢?而相同的英文單字,還會因為當事人的性別而改變中文名稱。史嘉蕾(Scarlett Johansson)還有過「嬌韓森」的天才譯名,這些例子相信大家已經屢見不鮮。
當然,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像日文那樣衍生出一套制式的翻譯規則(但其實日文裡也經常會有例外,像是Va在日文裡可能會翻成ヴァ或是バァ),這可能是語言上的天生限制。但我們如今看到更多的狀況卻是來自片商自己,別忘了馬克華伯格在台灣的幾次「轉生」:他在台灣有時被稱為馬克華堡(但這應該是港譯)、最好笑是還有馬克阿寶這樣淘氣的名字。而這些都是片商的無限創意。不同電影公司之間不會有這種對相同演員的相同譯名默契,我偏是要取一個標新立異的名字,因為這樣才能讓我的電影賺錢,誰管你們叫他華柏格還是華堡。
漠視、忽略、不在意,正正是扼殺文化的三大因素--看看那些無人聞問而後來總會燒起來的舊屋--而我們的台灣,記不住電影與演員的名字、也不想記住、隨意地給他們新名字,這正像是上帝在很久很久以前所做過的事: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都是一樣的人,說著同一種語言,如今他們既然能做起這事,以後他們想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
「讓我們下去,在那裡打亂他們的語言,讓他們不能知曉別人的意思。」
陰風 陣 陣 1977 在 La vie et le voyage, cinéma Youtube 的評價
窒息,一樣令人坐立不安的血腥驚悚,
更多、更勝於原作的意涵內容,
為大家獻上嘆息之母,三位暗黑老母之一,
來看看電影裡面到底是在演什麼吧!
我的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cinema.vievoyage
W看電影_異裂_重雷心得
https://youtu.be/SIvNcnk0YCg
W電影隨便聊_蜘蛛人:離家日_預告分析第1彈
https://youtu.be/88i8QfPwaIY
陰風 陣 陣 1977 在 HowtinFlix Youtube 的評價
70年代的意大利恐怖片, 但最近突然hit返, 好多人談論 sosad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howtindog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owtindog/
Twitter: https://twitter.com/howtin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