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認識白樵,是在陰性書寫的演出現場。他是在穿著全膚色的舞者裡唯一生理男性。有點詭異,有點突出,有點自戀。
後來他叫我學姐。我們都是政大被甩到山頂的外語學院學生。他說我們有一起修過廣告系的課,我不記得了,大學完全活在自己不快樂的世界裡。結果是雙主修讓我們有種邊緣的共鳴。
如果才華可以吃,我想把他醃漬成百香果泡菜,一點點吃進去,然後我就會說法文,會跳舞,有真正歐陸派的品味。為什麼是百香果,不知道,白樵今天讓我覺得很百香果。
我懷疑過自己可能上輩子出生在歐陸,或是我希望。白樵是嗎?他是我唯一能認真討論文學的人,他爬過那麼多文學獎還是有自己不卑不亢的姿態。私底下他其實很謙虛,是那種因為明瞭世界之大的真正的放低。我好喜歡這樣的他。
他學過阿拉伯文,然後介紹我看法文小說。每次想到他差點死在法國都讓我抖一下。還好沒有,我能看到「陰性書寫」,還抱著這本難得的短篇小說《#末日儲藏室》假想自己在歐陸。
「真相是被寫下之物,白樵用身體在寫作,故事充滿異域感。這八個主角是從地獄走來的人,身上還黏著燒成餘燼的皮屑。痛,氣味刺鼻,恐怖呦迷人。」
———
南方家園小客廳可以找到我們的訪談。
「醫生說我睡三天就會醒來,結果昏迷一個多月,醒來之後還發現沒辦法講話。」⠀
⠀
【EP09 駐廳作家鄧九雲|我們身上的疤痕 - 創作人 白樵】⠀
⠀
⠀
2015年白樵在巴黎讀書時罹患肺炎,沒想到治療時昏迷一個多月,甦醒後因為氣切不能說話,還瘦了幾十公斤,肌肉全流失不見。「當下我有很強烈的感覺是被身體背叛了,我不知道他會一瞬間就把所有東西拿走。」⠀
⠀
⠀
像這樣戲劇性的經歷在他的生命裡俯拾皆是。他在童年時曾看過父親渾身是血,被綁在鐵床上仍不斷地瘋狂尖叫。「從小媽媽就對我沒有任何隱瞞,但這是雙面刃,因為我還很小的時候就必須去承受這些事」。十歲時他就知道父親是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一位同性戀。⠀
⠀
⠀
儘管成長過程衣食無缺,「但我很寂寞,經歷很多我覺得為什麼是我要經歷的事」。你也這樣納悶過嗎?帶著生命的疤痕一起來聽白樵的分享。⠀
⠀
⠀
🎧我們的疤痕🎧⠀
SoundOn➡bit.ly/3njzt0p⠀
Spotify➡spoti.fi/3kX7GRo⠀
Apple Podcasts➡apple.co/3iEt8ZY⠀
Google Podcasts➡ bit.ly/33JPLYZ⠀
KKbox➡bit.ly/2GgDy4v⠀
⠀⠀
—————————⠀
🎙九雲朗讀作品⠀
《共慾者》⠀
作者:白樵
陰性書寫論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 ◎#江文瑜
迎接午後陽光的舞步撩撥
群聚的我們盤旋
在中正紀念廟堂前,冰冷的雕像凝視的
是一齣煽情的行動表演
香豔刺激的口白灌注嘴部肌肉的能源
台詞上下翻轉配合實際的操作演練
被動的受詞脫胎換骨成積極的容顏:
銅像:駛妳老母
女人甲:阮老母開始學駕駛 掌握人生的方向盤
銅像:屎妳老母
女人乙:阮老母排泄通暢 全身舒服
銅像:幹妳老母
女人丙:阮老母一向真能幹 大的小的樣樣來
銅像:幹妳老祖媽
女人丁:阮老祖媽真苦幹實幹 才能堅毅不拔
銅像:幹妳老母雞巴
女人戊:阮老母養的雞 巴不得現在就撲上
銅像:操你媽的B
女人戍:我媽身體的B.B.call每天都在叫……
眾女子以哨子替代呼叫
高分貝的戲劇高潮自四面八方湧來:
銅像:他媽的出不來
眾女人:他爸的沒啥小路用 早該下台
中正廟裡高高在上的父權之身
眾人指向,齊聲
莊嚴的銅像陽萎!
這時,合唱團的歌聲逐退騷動的蔓延:
她媽的智慧高 她媽的才華眾
她媽的美貌絕 她媽的意志堅
銅像終於笑了
﹝「她媽的」誤以為「他媽的」﹞
「哈哈,她們的意思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吧!」
他彷彿又聽到人民在高呼
「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口號
--
◎作者簡介
從小構築文學創作的美夢,199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男人的乳頭》,以前衛風格書寫身體,獲陳秀喜詩獎。2000年以〈阿媽的料理〉系列詩十首獲吳濁流文學獎之詩獎,2001年出版台灣女性生命史和台灣歷史互相交織、以食物譬喻貫串全書的詩集《阿媽的料理》。其他詩集為2010年與翁倩玉合著的《合掌——翁倩玉版畫與江文瑜詩歌共舞》、2016年的《佛陀在貓瞳裡種下玫瑰》與2017年的《女教授/教獸隨手記》。詩作多次被選入年度詩選、不同詩選集等。其他文學作品為2001年的傳記文學《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與2017年的短篇小說集《和服肉身》。小說〈和服肉身〉獲選入《九歌105年小說選》。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美國德拉瓦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所長。200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語言學系;201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學言語科學講座擔任訪問學者。英文學術論文刊於數種知名國際英文期刊。2000年當選台灣第十八屆十大傑出女青年。
(作者簡介引用自博客來: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9183)
--
美術設計:許宸碩
攝影來源:維基百科「中正紀念堂」條目,拍攝者Minghong(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Chiang_Kai-shek_Memorial_Hall_2.jpg ),原圖經裁減後後加上文字及Logo,以CC BY-SA方式分享(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
--
◎小編囗囗賞析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出自《男人的乳頭》,繼陳克華《欠砍頭詩》之後《男人的乳頭》標誌了現代詩中的女人對陰性身體書寫的解放,〈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運用銅像與女人們喊話的語言操作,強烈地諷刺父權體制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自知。
詩的開始作者刻意安排舞台在中正紀念「廟」堂前,化用了陳水扁擔任台北市長時挖苦前朝在命名中潛藏的政治崇拜的用語,同時銅像冰冷的凝視對比女人的唇舌表情,即便對女性的動作有更細節的描寫,但仍可以看見兩者視角非常貼近,開展了這場「平等」的對話。
第二、三段作者並未使銅像禁聲,讓銅像罵髒話不單是擬人,也帶來了很多解讀的視角,如銅像本身代表的威權、父權的堅硬,作為回應方的女性群像對於語言的解構與回應即是試圖破解父權及髒話「與生俱來」的不可撼動的論點,一步一步的找回女性的主體性。
第四段的銅像經歷言語往返進入沒有出路的疲軟而開始流動,次段合唱團的出現也化用了通俗戲劇中的「公式」,暗示著威權的死亡的開始,最後一段收束在銅像誤讀了語言上聽不出差別的「她媽的」誤以為「他媽的」的對話上表達銅像對於女性群體的諷刺的不理解。
〈女人‧三字經‧行動短劇〉用了非常強的筆力表示女性對抗父權體制的過程與困難,被包含在他當中的她以文字的形式示現,使用日常的俗字俗語,甚至髒話,作者想讓讀者看見的是潛藏在語言背後,諸多壓抑女性的遺毒。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5/20170530.html
陰性書寫論文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生之初:跨越二元的陰性書寫――以林思彤〈不願―寫給即將結束的三十六歲〉、〈生日為之一種安魂〉、〈生日為之一種回爐〉為例 ◎蔡牧希
前言
陰性書寫(Écriture féminine)此名詞為法國愛蓮·西蘇(Hélène Cixous)所
用,她主張女性必須書寫自己,修華特(Elaine Showalter)則進一步說明,此為語言及文字中對女性身體及女性差異的刻寫。陰性書寫同時質疑語言的中立性,因為其為表達父權的工具,是以提倡非線性、循環性的寫作方式。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所提出的「他者」(the Other),即點明女性在二元性的表達方式裡,相對於男性主體(the Subject)始終是附屬的次要者。
本文欲以林思彤詩集《艷骨》中〈不願―寫給即將結束的三十六歲〉(註1)、〈生日為之一種安魂〉(註2)與〈生日為之一種回爐〉(註3)為例,說明其如何以陰性書寫的敘述模式,意圖打破社會二元性的框架,並以文字重新定義女性的存在本質。
二、以「生日」為旗,跨越二元的雙線敘述――〈不願―寫給即將結束的三十六歲〉
林思彤《艷骨》中,輯一〈艷骨,與畫皮〉為陰性書寫定調,詩人雖以生之痛楚痛鐫刻靈魂,但其詩的敘事話語,卻呈顯溫柔的生命特質。〈不願―寫給即將結束的三十六歲〉、〈生日為之一種安魂〉與〈生日為之一種回爐〉三首生辰詩,可視為詩人對生命的回顧與表態,以及對現世的反省與期許。在冷眼對視的同時,詩中的敘述者不僅為詩人本身,更可視為女性書寫者的群像發聲。
在敘事學裡,「敘述者」指敘事文中的「陳述行為主體」,或稱「聲音或講話者」,與「視角」一起,構成「敘述」。而所謂的「真實作者」與「敘述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敘述者」是真實作者想像的產物,是敘事文本中的話語(註4)。
〈不願―寫給即將結束的三十六歲〉是詩人對上一個生日的道別。整首詩分成「願/不願」的雙線敘事(註5),不同的選擇,導向不同的結果,而所有的願與不願,終是殊途同歸,在時間盤點之後,不得不開啟下一輪生辰。
林思彤有意識地融合「作者」與「敘述者」的意識,雙線交織而為立體的女性樣貌。「我再不願卸下面紗/露出過於天真的臉龐/再不願穿上高跟鞋和靴子/只想裸足踩在絲綢上」,開篇詩句所揭露的生之矛盾,不禁令人莞然一笑。「面紗」意在遮掩,但「天真」卻極為坦誠。在隱/現的二元對立上,詩人巧妙綰合語意―蒙上面紗,為的是保有自我的天真。而「高跟鞋和靴子」看似社會給予女性的性別符碼,也被敘述者拒於千里之外,寧可更真實的體會世界的觸感。
「我再不願說話寫字/不和這個世界/解釋些什麼/再不願辨認人們話裡的含意/不願臆測人心或人性/再不願傾聽他們的祈禱」生辰之詩持續許願,詩篇卻沿著「不願」的敘事線往下衍伸。當話語與書寫成為個人表意工具,放棄言說看似對自我生命的棄權,卻呈顯「可說而不願說」的倔傲。在傳統的父權社會中,當統治結構為了證明自身的正當性,不得不壓抑、藏匿、掩蓋與抹殺的第一對象,即是女性自身(註6)。男性社會僅僅保留女性的稱謂,而女性的存在卻遺留在永遠的視覺盲區裡。是以在此,敘述者面對用來撰寫文明的文字及話語,奪回主動與選擇權,自我記憶的陳述是以更為真實。
「只想從面紗空隙透氣/我再不願去冒險和愛/寧可夾死在窗縫或門縫/也不施捨憐憫的眼神」此段對父系社會的壓迫並未詳述,但生活的壓迫與窒息感,躍然而出。若外部的壓力傾軋而來,此女性的敘述者亦不願屈就,寧可背對世界,不再重演服從的女性角色。女性對家庭的「服從」,以往被視為其社會特徵。當敘述者「我」從傳統的框限中解套,不再服從的種種決志與宣言,在荊棘遍佈的當世,走出一條自己的女性之路。
「我再不願漫長的等待/只祈求乾脆的結束/我再不願轉世為人/不願這世界增加負擔/不願人浮於世的每一天/都像坐牢/我犯了名為希望的罪/卻不願被寬恕」父系社會中,女性的等待與求全,亦在敘述者的許願下,再度落空。自古而來的「閨怨」之作,集結的不僅是表象的癡情相待,亦隱含被辜負與漠視的怨懟。
在眾多的「不願」之後,敘述者的話鋒一轉「我所不願的皆未發生/這是我唯一的刑罰」。語意的翻轉,在詩末開展更為廣闊「未定義」的疆域。當不願之事未曾發生,換而言之,所願就能如常發生嗎?世間是否存在二元的對立標準呢?敘述者對世人拋擲了一個大哉問。正如存在主義所言,人生的意義是通過人的決定創造出來,並非由外在的規範所定義,而是在於人擁有可以作出自由決定的意識。
歸返少女的陰性書寫――〈生日為之一種安魂〉、〈生日為之一種回爐〉
〈生日為之一種安魂〉此詩,開頭「只有在純然的黑暗中/我才願意交出自己的臉/將一封信安放在抽屜/希望所有的語言/都能找到專屬的收件人」詩篇在黑暗中啟程,期望所有的語言都有所指向,在還未有收信人之前,她寧可選擇不言說,以安靜度日。「這一天我想安靜地過/不憑弔往日不憧憬來日」在默然之際,時間彷彿靜止,外界的喧嚷與熱鬧,全都與她無關:「我坐在沒有門的房裡仔細撫摸身上的刺青和疤痕/聽見好多人經過的腳步聲/他們說愛我送來好多禮物/我回報栩栩如生且得體的微笑//每年的第五十四天,我都在尋找/一個為何至此的原因/轉身側身讓路給鬼魂/我聽著那少女在黑暗中/唱歌的聲音/給還有盼望的未來」
在生辰之日,敘述者與自我對鏡相望,回到生命洪荒之時,在混沌初始,一切尚未定義,愛與傷害將未發生。而所謂的「少女」,在西蒙波娃的《第二性》中,仍擁有生命的自主權,亦未成為次要的「他者」,在獨立的童年期與順從的女人期之間徘徊(註7)。
當此之時,文本裡的時間線陡然拉回:「我知道那是自己/我認得那是尚未出生的自己/我認得那是黑色的絲絨/伸手撫摸才知道柔軟和溫暖」生命又回到存在的本質,超脫皮相衰朽的命運。時序上以時間閃回在線性敘述上折返,正好體現了陰性書寫循環式的寫作模式。
〈生日為之一種回爐〉一詩,進入火煉的時期。開篇以「改名」重塑自我的面目:「這一年,我將/使用半生的姓名捨去/自願回爐,期望以嬰孩的純潔/面對這個世界。有時候/好多於壞,更多時候/不好也不壞的世界」在歷經生活的磨難與波折後,敘述者沒有太多的怨言,只是更明白世事無常,以及「好/壞」二元對立的荒誕。正如莫泊桑〈女人的一生〉裡,經歷背叛、失婚傷害的女人所說:「這個世界沒有你想像的好,也沒有你想像的壞。」
「這一年哪,流了太多眼淚/卻無法降溫,火宅中/一樹又一樹的桃花瘋長/卻始終沒有好果子喫/那麼炙熱,我在火中贖罪/回爐就是重煉,再受一身炮烙」無論是以愛戀為隱喻的桃花,或是生命果實,在現實火爐之內,全部化為灰燼,而此之後呢?敘述者以分號與前生劃開界線「生日為之一種回爐/煎熬數年,我送給自己/一本學位論文/和手腕上的紅色分號/這就是人生的隱喻/每日寫了又刪,刪了又寫/仍舊是分號;沒有句點」。沒有句點的人生,是希望從無開始,一切淨空之後,再度回歸生命的本相,重新計數下一個生辰:「生日,為之一種回爐/一個人清清白白/如此甚好」。
四、結論
林思彤有意識地融合「作者」與「敘述者」的意識,雙線交織出立體的女性樣貌,具體表述陰性書寫的循環模式。其豐富的敘述方式,使其詩獲得更為自由的敘述邏輯,亦在作者/敘述者的換層敘述上,呈現陰性本體的複雜性,使敘事中的人物與事件,得到內外遠近多角度的表現。
當「我」在詩中勇於「不願」、「安魂」甚至再度「回爐」,此意識上的煉淨,不僅是對自我生命的詮釋,亦為許多的「他者」找到回家的路,重新面對初生的自我。
註:
1. 林思彤,〈不願―寫給即將結束的三十六歲〉,《艷骨》,台北:匠心文創,2020年,26頁。
2. 林思彤,〈生日為之一種安魂〉,《艷骨》,台北:匠心文創,2020年,27-28頁。
3.林思彤,〈生日為之一種回爐〉,《艷骨》,台北:匠心文創,2020年,29-30頁。
4.胡亞敏,〈敘述〉,《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6-37頁。
5.「書寫語言本文是線性的(linear)……,在敘述本文中,甚至可以說到一種雙線性:句子序列中的本文與事件序列中的素材的雙線性。」,出自米克巴爾〈故事:諸方面〉,《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95頁。
6. 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緒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3-4頁。
7.西蒙波娃〈少女〉,《第二性》,貓頭鷹出版社,2004年12月,330頁。
--
美術設計:Teresa Wu
圖片來源:Teresa Wu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林思彤 #不願 #生日之為一種安魂 #陰性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