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得養活那麼多張嘴可不容易,當年,河中鱖魚,離水入簍,挑夫從江頭運往江尾販賣,即使上了薄鹽,不消幾日,亦成「臭魚」,然而這臭魚或煎,或蒸,或紅燒,竟也成了市井美味,「臭鱖魚」是貧乏生活中的小小滿足,也成就了一種田野傳奇與時代印記。
多年前吃過一次「安徽臭鱖魚」,至今難忘,愛飯團團長心怡江湖膽大,自己用鹽,花椒醃了一尾金鳳魚一個多月,放在冰箱,遲遲不敢入鍋。
今午「開箱」紅燒,滿室「生香」,發酵濃郁,肉質緊致,魚肉纖維絲絲盡現,是魚肉輾轉流光後的一種無以名狀的光彩。
所以,才能深入味覺髓底,不易遺忘,我們無法移時易地,再回到先民的粗糲生活,但這一尾「臭魚」彷彿又聽聞了河畔魚販的叫賣聲,鼻腔滿盈這股「魚鮮味」,久久不散。
醃 鮮 鱖 魚 在 溫士凱 Danny Wen Facebook 八卦
你「塩重好色,輕度腐敗」了嗎?
哥來到安徽,爬完黃山,當然就要逛屯溪老街吃吃在地美味啦~特別是這「徽菜」是中國的八大菜系之一,雖然說徽菜流傳的地域不僅止於安徽(江西婺源縣),但是這黃山市是古徽州之一,因此來這裡尋老滋味,那肯定是件有趣的事啊!不過,徽菜雖然有名,但是哥一輪試吃下來,也不見得每一樣都對味,只能說「新鮮有趣」🤭🤭🤭
首先,這裡的徽菜有「塩重好色,輕度腐敗」的八字訣。也就是他們的味道偏重鹹些,再加上大量使用醬油調理食物,菜色顏色也偏重。此外,為了保存食物,料理中多了份發酵和醃漬的處理過程,因此不少食物都帶有微微腐敗滋味。
說到腐敗味,最知名的就是「毛豆腐」了!這樣子很不討喜的毛豆腐,是豆腐經發酵後在表面生長出一層很長的白色茸毛。料理的方式則是或煎、或炸、或紅燒等,口感反而不像外觀那麼恐怖,有些綿密,很有質地較硬的豆腐乳的感覺啦~🤭
相較於毛豆腐,哥覺得「臭鱖魚」的味道更為五味雜陳!這鱖魚,是一般俗稱的桂魚、菊花魚,又或是花鯽魚。處理的過程是完全保留內臓並抹塩後放置入木桶內醃製七天,魚肉呈腐敗氣息和重鹹味,通常拿來乾煎或紅燒,味道和口感都非常的強烈,哥真的吃不慣啊!
汪一挑餛飩,應該算是哥吃的最順口的黃山徽州小吃了!這有百年歷史的小吃,從小擔沿街叫賣到開連鎖店,簡單的滋味和湯頭,說明了好味道其實不用很複雜,舒心最重要了!👏👏👏
黃山燒餅處處可見,是安徽徽州傳統名吃。這燒餅要買現做和鹹口味的較好吃😘,而且最讓人意外的是,燒餅層多而薄,口味香酥中帶微辣,還有一個超級提味的「梅乾菜」,組合有趣又好吃。
茶干就是薄片的滷豆干!這味道相當歷史悠久,始於南宋末年時期,發展成熟於元代而隆盛於清,還聽說乾隆下江南時品嘗到這茶干,對它情有獨鍾、愛不釋手。
祈門紅茶列名中國十大名茶,也是唯一的紅茶,歷史悠久,是相當受到歡迎的伴手禮。 雖然他不錯喝,但是相較於台灣的紅茶,認為他的精緻度和口感還是稍微弱了一些些。
醃 鮮 鱖 魚 在 我在大陸的日子 Facebook 八卦
親愛的大家晚安啊~今天北京是大太陽,一下冷一下熱的好奇怪啊。
這個週末過得非常充實,吃飯、讀書會、電瓶車上牌、郊區大型科技園、森林公園、宅宅生活都可以好好寫一寫,讓我們從吃飯開始吧!
上周說到週五去吃了安徽菜,這家非常好吃,一起吃的人也很有文化,相當舒適~一頓晚飯吃下來人均180rmb,菜色如下:
1.徽州臭鱖魚:肉質又細又有彈力,口感很好,醬色十足;特色是經過輕微醃漬,有一股發酵味。
2.安徽毛豆腐:嗯...裡面非常濕軟,稍微有一點重口。
3.雞湯:湯挺好喝,雞肉有點柴。
4.火腿燉筍:湯鮮味美,筍子比較清爽。
5.三鮮鍋巴:好吃!醬汁鹹鮮、鍋巴酥脆,搭配出來的效果一百分!
6.燒餅:淺黃色的薄面皮,不好吃也不難吃,質地輕薄、吃著不累,有南方菜的輕巧之感。
整體來說是好吃的。
然後當天呢,行業分佈是兩位出版業、一位互聯網轉餐飲有出版背景、一位互聯網有出版背景一位IT業、,聊起來那是非常能聊!
然後呢,我覺得現在的出版業真是集合了各方文青翹楚,但卻很容易越過越窮的行業啊!沒有一定家底或著心理覺悟,要走傳統出版+純文學的道路,真的需要惦量惦量>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