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直播有提到民生社區有個小麵店總是高朋滿座,在地人吃了十年的口碑都很正面,他們在今年突然想「擴大經營罩大家庭」,租了更大的店面,隆重地在五月開店。
然後疫情就來了,從開幕第一天開始,每個晚上我經過店門口時,都看到老闆與店員坐在冷清的新桌椅發呆。
六月十四號會解封嗎?現在看來是不可能了。我們不知道要對抗這一波疫情到什麼時候。我與辦公室的同仁每天都接到許多電話與訊息,有小店家的老闆,有政府的公務員,有接案的自由工作者,還有社區民眾各種不安的疑問。
最近收到的一個最新陳情是來自台北市的酒吧業者。
防疫警戒升至三級後,台灣各地陸續有些酒吧開始提供外帶服務,甚至有業者主動提出外送方案,希望客人盡量待在家裡。防疫隔離的時間一長,真的會有需要一些娛樂或消磨時間的方法,讓週末都會想要喝上一杯的酒客更心甘情願地待在家裡,也讓那些承擔店租與人事成本的酒吧業有繼續存活的方法,聽起來就是美事一樁。
但它其實違反《菸酒管理法》第三十條的內容。為了避免讓未成年兒少接觸到酒精,所以中央雖然討論過多次酒類商品網購與外送服務的可能性,但目前是不允許任何酒類商品透過網路訂購的方式外送到消費者的家中,業者一時不察,北中南許多酒吧業者都遭到檢舉與收到罰單。
防疫期間要做的事情很多,酒吧業者的困境也不是第一優先的事務,但它正是台灣百業深受打擊的困境縮影。每個產業都面臨了不同的挑戰,因地制宜地提出對策,才能避免疫情對經濟與人民心理的重創。
日本與美國的相關法規雖然與台灣不同,但基本上也是不允許酒吧業者外送或零售包裝後的酒類商品。但在疫情爆發後,日本給了酒吧業者販售酒品的臨時牌照,美國則特別開放了酒吧業的外送服務。
這也不只是中央的問題。在《臺北市政府財政局處理違反菸酒管理法案件認定原則》第二點第三款,只要訂購方式是以電話、手機、簡訊、app等方式,且在買賣成立前有明確辨識購買者年齡的機制,就不會違法。問題是店家要怎麼做才會被認為能辨識購買者年齡,請消費者先提供年齡、提供身分證?我的辦公室這兩天詢問財政局,但官方都沒有對這些作法給予正面的答覆,也提不出讓業者合法存續的方式。回到保護兒少權益的本意來看,其實身份驗證並不困難,外送時查驗身分證就能解決問題,不需要將業者生存的空間也一網打盡。
我在這裡懇請中央與地方,針對所有產業的問題提出更有彈性、更能解決問題的對策。不要讓積極對抗疫情、努力求生的從業者流血至死。
酒類 買賣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李白筆下的「金市」有多繁盛? | 生活知史
李白的《少年行》寫道:「武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詩中繁華熱鬧的「金市」便是當時唐都長安城最負盛名的國際化貿易中心——西市。
隋初,宇文愷在漢長安城西南方建大興城,並在廓城東、西兩側設兩個貿易市場。至唐初,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兩市仍承舊制,因兩市分設於城市中軸線朱雀大街東西兩側,依其方位而稱東市和西市。前者主要負責經營國內貿易,後者則因為緊鄰西去絲綢之路的出口——長安城西開遠門,是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貿易中心。
出土的遺址顯示西市面積多達有1600畝,縱橫向各有兩條街道,街寬各百步,構成九宮格格局。當中有著這各行各業的生意人,還有酒肆、旅舍、民宅、管理市集的政府辦公室。每天中午市鼓響後,市集就會開張,早早在外等候的商人,還有來自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就會魚貫而入,開始買賣。當時胡商會在此售賣各種香料、藥物,再購入珠寶、絲織品和瓷器等等。在西市中,就沒有買不到的東西,不論是仕女們喜愛的綢緞、珠寶、首飾、脂粉;還是弓箭、鞍轡、車馬、刀劍;還是來自各地的食物,諸如乾果、餳糖都能買到。
當時,甚至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服務業,例如金融服務業。唐代銅錢每貫重六斤四兩,如有大宗貿易,攜帶極為不便。而櫃坊就是代人存放銅錢或貴重金銀的一種商鋪,商人可以將銅錢存放在櫃坊,並約定好信物,需要用錢時就可以憑信物取錢。也有發達的娛樂業,當時市集只能在午後至日落前經營,在日落後,西市就有各種徹夜經營的酒肆。西市的酒肆不但能提供大唐各種酒類,就連域外的葡萄酒、自大食的「龍膏酒」、來自東南亞的「三勒漿」也能品嚐,甚至還有胡姬來陪你飲酒作樂。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經濟
#唐代 #金市 #市集 #絲綢之路 #買東西
酒類 買賣 在 香港舊照片 - oldhkphoto.com Facebook 八卦
【新舊對照系列】筲箕灣道:太康街與成安街之間的一段
這區稱為「西灣河」,位於昔日港島東的太古船塢(今太古城)與筲箕灣區之間。舊照片內地舖屬筲箕灣道的雙數門牌,沒有甚麼為人熟知的地標,店舖大多經營關乎衣食等民生所需。
觀察舊照片的部分店舖,略窺五十年前的民生概況,右起:
一、太康街(南段)的轉角舖「生利辦館」,賣的是較高級的華洋酒水茶煙餅乾糖果,是本土的「高、超級市場」。
二、「永馨酒莊」售賣中國酒類,顧客亦可自備小瓶,以両計買賣,店員以小口徑的酒勺往酒埕內舀酒過瓶零售。現址用作港鐵西灣河站排氣口。
三、「西河茶樓」在這區可算是較具規模的食肆,地廳、三樓是茶飯市,二樓廚房及製麵工場。茶樓在七十年代初拆卸之後部分地皮重建為住宅,部分地皮卻丟空至今,荒草蔞蔞。
其餘可辨認的店舖有:天源金舖、大安中醫藥、棋昌文具紙紮、一新電髮廳、美珍燒臘店、三利粉麵廠等,時隔半世,只有老街坊才知真箇。此區就近船塢,各業工會進駐,壁壘分明,每於十月上旬,旗幟飄揚,亦一特色。
前述此雙數門牌路段無「熟知地標」,相對右邊的筲箕灣道單數門牌是現今廣為人知的「太安樓」(未有出鏡)。
Marks Mak 製作
-------------------
誠徵一手舊照,請掃瞄並電郵:
oldhkphot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