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為臺東太麻里地區帶來重大災害,不僅居民家園遭洪水吞噬、太麻里溪堤防及護岸損毀、鐵路(南迴線)橋樑路基遭沖毀、公路(台9線)橋樑北端引道流失,是「受災最嚴重」、「重建最困難」、「河道變形最鉅」的「三最」重災區。緊急救難的物資一度用海軍的登陸艇搶灘運送上岸,困窘的情況可見一斑。
災害發生後,我在8月10日立刻趕到太麻里地區及當地部落了解災情,並指示行政院加速重建工作。一個多月後道路搶通,就立即規劃重建。100年5月我主持了南太麻里鐵公路橋樑改建的聯合開工典禮,102年4月完成台九線公路部分,提前了64天。鐵路南迴線部分則在103年1月開工,104年7月完成,提前119天。改建後的鐵公路橋皆改為增大跨距的橋樑,擴大了排洪斷面;並將鐵、公路橋樑的橋墩對齊,減少水位壅高的情況;橋墩使用1公分厚的防撞鋼鈑包覆,提升防洪能力;鐵路橋也預留未來鐵路電氣化與雙軌化的空間。目前工程皆已完工,且遠早於原訂完工日期,投入工程經費共約5.6億元。
另外,在行政院重建會、經濟部水利局及臺東縣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僅花了約2年2個月的時間,便成功復建總長超過1萬公尺的堤防與護岸,疏濬淤積土石100萬立方公尺,相比原先預訂的5年執行年限,提前2年10個月完成,效率十分的高!不但還地於河,也還地於民。迄今六年又來了多個颱風,都沒造成任何災害。
家園受到重創的原住民部落嘉蘭村,我們則以「離災不離村」的方式,為族人們規劃永久安置基地,並由紅十字會及臺灣世界展望會協助興建寬敞堅固的永久屋,讓300多位居民擁有紅瓦白牆的新家,遠眺景觀美不勝收。離部落不遠處利用剩餘經費建了一條「天空步道」,成為另一個觀光景點。我建議他們取一個別名─「嘉蘭棧道」─或可產生一些思古幽情。此外,也由原民會補助進行文化裝飾,將房屋外觀漆上太陽、老鷹羽毛、百步蛇等象徵排灣族的圖騰,發揚部落的歷史與文化,更有一戶人家的牆上畫了家族歷次遷移的歷史,十分罕見。
我常常說,「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天災或許無法預測,但損害可以預防,我們還是應該先做好萬全的準備。舉例來說,農委會在土石流潛在風險地區訓練了1300多位防災志工專員,在莫拉克風災時,便發揮了非常大的功能。南投縣水里鄉新山村村長林美玲女士,因受過防災專員的訓練,莫拉克颱風時驚覺雨勢情況不對,一戶戶打電話請村民撤離,有若干居民不太願意,她與夫婿騎機車挨家挨戶敲門勸說,終於將靠近河岸的村民全數撤離。事後證明如果她沒有這麼做,可能會造成至少60人以上的往生。莫拉克颱風後,我也特別頒獎表揚這些防災專員,他們讓全臺至少一千位民眾免於死亡的命運,政府也會持續落實防災制度,將災害帶來的損傷降到最低。
我們都知道,在重建的過程中,硬體建設不是最困難的,撫平因災害而受創的心靈更是關鍵。昨日,我再次來到嘉蘭村,看見的不再是滿目瘡痍,而是居民們臉上開心的笑容。對他們而言,新居已變成新家,新家將成為他們的新故鄉。新的生命力在部落中逐漸成長茁壯,新的故事即將展開,期盼上天與祖靈們守護部落、守護臺灣,永遠平安。他們送吳副總統跟我各一個大型的皮雕,上書「永遠的朋友」,讓我們非常感動。公路總局、鐵工局與水利署的同仁工程效率與品質都令人驚嘆,我要為他們按三個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1萬的網紅PanSci 泛科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可能性調查署 治水的錢都是在放水流嗎?我們有沒有辦法杜絕水患呢? 為了治水,政府每年編列了許多預算,然而,每當颱風季節、豪雨來臨時,我們卻仍會為水患所苦。讓我們從頭了解各種治水的方法和各國的治水工程,一起來想想:身為台灣的居民,我們該如何與水共生? #千年一遇總是讓人無福消受 #例如...
還地於河 在 林佳龍 Facebook 八卦
#還地於河
在我接任市長前,市府就已經初步規畫整治柳川,計畫內容包含310公尺景觀河道以及淨水設施。然而,犧牲兩岸各兩車道做為河道,居民仍有不同意見,這使得交通與治河優先順序產生拉鋸。
但我們認為,這是全台灣第一條以低衝擊開發概念治理的河川,也是市府治水的示範工程,因此在做了交通流量分析、與居民充分溝通後,我們決定「撩落去」,還地於河。
這個決定,讓河川三面光河岸能變成「草皮緩坡」,不但河道斷面增加、有助排水,草皮緩坡更有助透水。草皮下埋設雨撲滿,乾季可做澆灌使用,符合韌性城市的理念。
在柳川成功成為景點後,2015年啟動的「新盛綠川」計畫,把加蓋綠川掀開、把汙水截流處理、把河川變成品牌。中區的光榮感回來了,人潮也回來了。這個月底,柳川二期也將動工,第二期柳川會比一期更自然、更生態。
綠柳川,加上南屯黎明溝生態河道、筏子溪迎賓河、軟埤仔溪,還有這個月底即將啟用的豐原葫蘆墩圳;台中,可以變成一座以水為榮、「水噹噹」的城市。
#15個關鍵決策
#關鍵決策系列15之1
#持續連載中
—-
推薦閱讀《#城市裁縫師》http://bit.ly/2OLlnGK
還地於河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台北大淹水來思考口水現象
#一起來思考極端氣候防災問題
文: 市議員候選人陳信諭 醫師 、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洪正 Âng Chèng 、三民惟新 陳柏惟 、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八月份,南部豪雨,釀成嚴重災情。許多網路酸民出巢,開始酸南部「還要花多少錢治水」,彷彿這些治水預算是偷了他口袋裡的錢這麼痛。我們認為,高雄不僅僅值得這些經費,甚至未來要更全方位的治理策略。
幫忙大家整理:
高雄測站(前鎮)vs 大安森林測站
時雨量最高:
108 mm/hr vs 89.5 mm/hr
捷運站淹水:
三多商圈站淹水 vs 忠孝敦化站淹水
治水預算(1982年~):
高雄162億 vs 北北基1607億
治理面積:
高雄 2952 km2 vs 北北基 2457 km2
今日傍晚,台北突然下起大雨,單是台北市就獲報共有161處積水和淹水,台北小巨蛋周邊淹水達半個輪胎,西門町甚至有人手孔蓋被雨水灌破,成為間歇泉。捷運大安站雖然水並未淹過出口,但站內也開始進水......所幸降雨持續不久,目前水已退去。
對比8/23與8/28高雄淹水,當時高雄平地時雨量更大,且沿海地勢更低,同樣瞬間積起水來。雖然高雄日雨量更多(300~500mm)且連續多日降雨,但市區水也能很快消退。
然而,許多酸民連日消遣高雄,中國國民黨亦不斷發言抨擊,甚至黨主席夫人在台北大樂稱「老天有眼」。
類似災情在台北發生,我們絕不會用類似惡毒字眼詛咒柯市長、朱市長或台北。畢竟不論東京大阪,在同樣接近100mm時雨量下,也都會出現淹水災害,我們應該共同思考的是:如何應對氣候變遷下,極端氣候所釀成災害。同時,建立「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
以台北而言,雖然早在三十多年前,台北防洪計畫就投入上千億預算,加上基隆河與員山子防洪等工程,光是中央特別補助就達1607億以上。加上城市本身勵精圖治,採取200年洪水再現標準防洪,犧牲視野和親水性也要力阻洪患。但在短時間強降雨下,仍會有內澇形成。
而高雄市在2006年以後「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才取得較多補助,至2018年中央補助各項計畫補助約162億。地方也採取滯洪池和還地於河的部分策略,但洪水保護標準尚無法和預算5~10倍,但面積更小的大台北地區看齊。
目前,南部大部分地區洪水保護標準仍僅為五年一次重現期距(為尚未廢省前採定之標準),主要河川則為以100年重現期做設計,次要與普通河川則各為50年與25年,保護能力遠比大台北地區為差,但所遭受的風險只能說有過之無不及。
好過日從8月底開始的幾篇文章,陸續提出:
沿海地區受到極端氣候威脅與「海綿城市」「微滯洪」必要;過往水路調節系統被破壞與「還地於河」,重建滯洪、排洪體系的重要;對「社會脆弱性」還有城市復原能力的重視;以及「廣域治理」,高屏合作調節水資源的必要。
我們認為,南部的治水投資對比北部還遠遠不足,但我們所要做的不單單是「預算比肩台北」,再花個1,2000億。而是要盤整多層次水文工程政策,建立起從流域到單一建築,從滯洪到儲水,綜合完整的水治理政策,這才是謾罵噴口水以外,真正對人民有幫助的!
還地於河 在 PanSci 泛科學 Youtube 的評價
#可能性調查署
治水的錢都是在放水流嗎?我們有沒有辦法杜絕水患呢?
為了治水,政府每年編列了許多預算,然而,每當颱風季節、豪雨來臨時,我們卻仍會為水患所苦。讓我們從頭了解各種治水的方法和各國的治水工程,一起來想想:身為台灣的居民,我們該如何與水共生?
#千年一遇總是讓人無福消受
#例如令人心醉的橋本環奈
#例如令人心碎的八八風災
延伸閱讀: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更要聰明的與水一起生活──《科學月刊》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41060
如何面對「旱澇並存」的未來?氣候變遷下區域豪雨和旱災的科學成因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50046
#水災 #莫拉克颱風 #重現期距
還地於河 在 與水和平共存! 張麗善率團學習荷蘭「還地於河」 - YouTube 的八卦
雲林縣政府歐洲考察團,最近展開了荷蘭水利考察,雲林縣長張麗善,跟水利處長許宏博,以及水利專家,一同前往荷蘭「奈梅亨」水岸公園,參訪著名的 還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