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為何能千年不鏽? | 歷史驚奇
春秋戰國時代是青銅器的全盛時期,無論是食器、炊器、樂器或兵器,在製作技術及藝術價值上均達到很高的水平。青銅器古時被稱為「吉金」,因為金色才是它的原色,「青銅」只是現代人對它的稱呼。青銅器主要是由紅銅與錫混合而成的合金,在傳世的過程中,其表面發生了複雜的化學變化,包括氧化作用以及被酸、鹼侵蝕,才會出現青綠色的薄膜,又有「紅斑綠鏽」的叫法。
青銅器表面通常會出現銅綠色薄膜,那麼戰國時代鑄造的越王勾踐劍為何就能歷經千年而不鏽,當中隱藏着什麼秘密?
越王勾踐劍是在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屬青銅文物,被稱為「天下第一劍」。劍身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8 個鳥篆銘文,重875克,長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劍面仍清晰可見黑色菱形暗紋,劍格的位置正反分別鑲有藍色琉璃以及綠松石。春秋戰國時的工藝能造出此劍當然令人驚嘆,但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歷經二千年,越王勾踐劍竟然沒有生鏽,仍然鋒利無比。
就住此點,考古學家進一步研究,終於揭開勾踐劍千年不鏽的秘密。原來劍的表面被鍍上了一層熔點達1900℃的金屬—鉻,這種金屬極其罕有,並且耐腐蝕,但現代人真正應用也要等到二十世紀。千年不鏽之謎雖然被解開,但對於春秋戰國時何以能掌握如此高超的鑄劍技術,就產生了更多的疑問。
思考問題:
1. 為什麼越國沒有大量生產勾踐劍?(提示:鑄造勾踐劍的目的是什麼?)
2. 越國位於今日的江浙一帶,但勾踐劍卻在湖北被發現,猜一猜原因。
3. 鳥篆又稱鳥蟲書,是春秋戰國時代流行於中國南方的一種文字。為什麼這種文字後來沒落?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
越王勾踐劍 在 關鍵時刻 Facebook 八卦
1227【關鍵時刻2300精彩5分鐘】
500倍顯微鏡驚現「樹枝狀結晶」
越王勾踐劍越看越不懂黑科技!
00:00 Youtube準時上傳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7X0EtIoZRgET4WZIpCtDo3DZKAoUJMwd
越王勾踐劍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歐冶子鑄造的名劍有哪些?有幾把是流傳下來的?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歐冶子是歷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鑄劍師,生活於春秋戰國時期,而相傳古代一共有十大名劍,有很多說法認為,歐冶子就製造出了其中的八把,也有說法是四把或五把,但不管數量是多少,重點就在於說明,歐冶子是技藝高超十分厲害的鑄劍師。那麼,他究竟鑄造出了幾把絕世名劍,他那些名劍現如今是否還存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歐冶子簡介
歐冶子(約前560年-前510年),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越國人,一說為古代甌江流域生活著的閩族匠人。中國古代鑄劍鼻祖,龍泉寶劍創始人。曾為越王允常鑄五劍,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後因風鬍子之邀,與干將夫婦赴楚為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
歐冶子誕生時,正值東周列國紛爭,先是吳國攻破楚國,後吳越先後吞併長江以南45國。少年時代,他從母舅那裡學會冶金技術,開始冶鑄青銅劍和鐵鋤、鐵斧等生產工具。他肯動腦筋,具有非凡的智慧;他身體強健,能刻苦耐勞。他發現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第一把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劍」),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
福州古稱冶城,市北的冶山和歐冶池,是歐冶子鑄劍的地方。另福建北部的湛盧山、浙江龍泉七星井,均有歐冶子鑄劍遺蹟。歐冶子子孫多為能工巧匠,漢代在距龍淵不遠的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蒼南縣一帶聚族而居,形成望族。歷經北宋南宋創修族譜、興建祠堂、敦親睦族,遂把歐氏。
歐冶子五大名劍
後人常常把湛盧、巨闕、勝邪(一作鏌邪)、魚腸、純鈞稱為五大名劍。
其實歐冶子還鑄造有三把更為鋒利的鐵劍。第一把叫做「龍淵」,第二把叫「泰阿」,第三把叫「工布」。是中國最早的鐵劍。
歐冶子所鑄各劍的去向:
湛盧劍:吳越爭霸,越王勾踐戰敗,將湛盧劍作為貢品敬獻吳王闔閭,吳王視為國寶,終日佩帶在身,後飛往楚國被楚昭王所得,後傳到南宋名將岳飛手中,岳被害後,不知去向。
純鈞劍:吳國名將伍子胥所佩,伍曾用此劍指揮千軍萬馬歷沙場,後沈入杭州錢塘江,若干年後,伍子胥也葬身於此。
魚腸劍:專諸所用,公子姬光指使專諸用此劍刺死吳王僚謀奪王位,公子姬光繼位後稱闔閭,吳王做賊心虛,害怕見物思情,總覺得魚腸匕首是不祥之物,因而封藏不敢佩用。事過十八年之後,闔閭王在吳越戰爭中受傷死亡,吳太孫夫差於公元前495年嗣位,並在破楚門外的海湧山為其父做了墳墓,連同魚腸劍一同埋葬海湧山。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命人掘閻閶的墳墓,以求取魚腸劍,但「鑿山求劍無所得,洞鑿處成深洞」,現為虎邱劍池,今日蘇州風景區之一。
龍淵、工布二劍:越王滅吳之後,北上會齊、晉諸侯稱霸業(中原)。到公元前235年,越國被楚國消滅,公元前222年,楚國被秦國滅,秦始皇統一中國,楚王所用的「龍淵」「工布」被秦始皇繳獲成了他腰中之物。
干將莫邪劍:吳越爭霸時沈入延平(今南平)劍溪(閩江)。
祠堂統一命名為「平陽堂」。
八大名劍
歐冶子鑄造的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爭霸戰爭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攝人心魄的藝術魅力。歐冶子曾為越王勾踐鑄了五柄寶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為楚昭王鑄了三柄名劍:七星龍淵(後因在龍泉處鑄劍,改名龍泉劍)、泰阿、工布。
那麼,歐冶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這些寶劍現在都在哪呢?
湛盧
春秋時期鑄劍名匠歐冶子所鑄名劍之一,五大蓋世名劍之首。
下落:相傳第一個得到湛盧劍的人是趙王,但是擁有過湛盧劍的人不僅僅只有趙王一個人。湛盧劍幾經輾轉流傳,據說唐時為薛仁貴獲得,後傳到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手中。紹興十二年(1142年),岳飛父子遇害後,湛盧劍不知下落。
巨闕
巨闕是古代名劍,相傳為歐冶子所鑄,鈍而厚重,但堅硬無比,故號「天下至尊」,其他寶劍不敢與之爭鋒。
傳說巨闕劍初成時,越王勾踐坐於露台之上,忽見宮中有一馬車失控,橫衝直奔,驚嚇了宮中伺養的白鹿。於是越王勾踐拔出歐冶子鑄成之劍,指向暴走中的馬車,欲命勇士上前制止。但卻在這拔劍一指之時,手中之劍的劍氣卻將馬車砍為兩節。當拋上了半空的車廂,墜落在地上時,越王勾踐才發覺手中寶劍的劍氣已砍斷了馬車。於是越王勾踐又命人取來一個大鐵鍋,用此劍一刺,便將鐵鍋刺出了一個碗大缺口。這一劍毫不費力,就好像切米糕一樣輕鬆容易。因此越王勾踐便將此劍命名為巨闕。
下落:不明
勝邪
春秋戰國時歐冶子所鑄五把寶劍之一,排第三,是小劍。
歐冶子鑄劍之時即認為劍中透著惡氣,每鑄一寸,便更惡一分,故名「勝邪」。
下落:不明
魚腸
魚腸劍,也稱魚藏劍,據傳是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越王所制,是專諸置匕首於魚腹中,以刺殺吳王僚,故稱魚腸劍,是為勇絕之劍。
據說清朝吳大皙藏有戰國魚腸劍的墨搨本,滿刃花紋畢露,就宛如魚腸一般。
下落:不明
純鈞
純鈞為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被譽作「尊貴無雙之劍」。
坊間有種說法認為純鈞劍就是越王勾踐劍,而後者於1965年出土,震驚了當時整個中國。
下落:不明
七星龍淵
傳說是由歐冶子大劍師所鑄。歐冶子為鑄此劍,鑿開茨山,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成北斗七星環列的七個池中,是名「七星」。劍成之後,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飄渺而深邃徬彿有巨龍盤臥,是名「龍淵」。故名此劍曰「七星龍淵」,簡稱龍淵劍。
據說七星龍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把鐵劍。
下落:不明
泰阿
相傳是歐冶子和干將兩大劍師聯手所鑄,楚國鎮國至寶,是把威道之劍。
下落:不明
工布
工布源於《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相傳為歐冶子及干將為楚王所鑄。
1965年底,在湖北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該劍出土時完好如新,鋒刃銳利,劍身滿佈菱形花紋,用鳥篆刻鏤的銘文為「越王鳩淺自作。經北京鋼鐵學院等用質子X射線螢光非真空技術分析得知,劍是用相當純粹的高錫青銅鑄成的,黑色花紋處含有錫、銅、鐵、鉛、硫等成分,鑄造工藝非常高超。這一考古發現給上述歐氏鑄劍的記載提供一個實物佐證,說明歐冶子鑄寶劍並非神話。
雖然我們至今都未見到這些寶劍的身影,但是越王勾踐劍的出土告訴我們這些寶劍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真的會重見天日。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越王勾踐劍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越王勾踐劍 在 越王勾踐劍- 求真百科 的八卦
越王勾踐劍 屬於春秋晚期的青銅文物,於西元1965年12月在湖北省荊州市的江陵望山一號楚國貴族墓中出土。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格寬5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 ... ... <看更多>
越王勾踐劍 在 劍刃鋒利越王勾踐劍2千年不鏽謎青銅劍壓彎50度 ...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