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可能真的會自動過濾那些你想要記住的。而我的幼稚園童年回憶中,大都是好玩的和好吃的。
我唸的幼稚園和小學都是太子基堤道的聖羅撒(一直到小學三年級才轉校)。對,聖羅撒是女校,而我們一共九個男孩,是當時較少有的「女校男生」(上到小學時更只有五個)。當女校男生滋味如何?從前社會的性別意識不如今天般自覺,更何況只是幾歲孩子?記憶中,除了小息時女仔玩抓子,我們男生玩的是點指兵兵,其他都沒什麼分別。上勞作堂時我們也學針黹,老師會分發裁好的布樣,一個學期下來,自己就一針一線地縫製了一條藍白間條孖煙囪(這條孖煙囪可能是為男生而設,女生是其他東西)。上體育課嘛,每人都要自備一個布袋,內𥚃有豆袋、小皮球和一條童軍繩,鍛鍊活動就圍繞著這三個法寶。有一次,男生在小息玩兵捉賊時不知誰人忽發奇想,把捉到的賊用童軍繩綁在籃球架,以增加救人難度; 但小息後返班房,卻忽然傳來叫救命聲,原來當上堂鐘聲響起時,大家急急忙忙返回班房,竟留低被綁住的「賊人」。
校園另一邊是臨街的一面圍牆,因為學校的地台高,圍牆從校內看就變成只有兩呎高的石壆,上面架了鐵絲網。每逢小息,小販們就把零食掛在鐵絲網上,供學生選購。我最喜歡買的,是裝在狀似小氣球裡面的果汁啫喱。記憶中,當日的校長是姓何的修女,我們都叫她何姑娘(當年修女護士都稱姑娘)。何姑娘很愛惜小朋友,校園內有一棵很大的蓮霧樹(我們叫番鬼蒲桃),每當蒲桃成熟時,何姑娘會叫校工採摘下來,分發給我們吃。到每年聖誕節,學校也大肆慶祝,搞茶會,不但有美食,高大的聖誕樹更掛滿給我們的小禮物,同學們的目光都離不開它。校方對學生的獎勵也很大手筆,幼稚園我考得第二名,獎品竟是當時昂貴的鐵皮玩具包括一部軍車一架戰艦,父親要我二擇其一,軍車我很快就玩爛了,而戰艦經父親保存,至今仍完好無缺。
當年的聖羅撒,用今日的形容詞,應該已屬於「貴族學校」吧。但那個年代,階級雖然分明,社會卻依然存在流動空間。「孩童只知道歡樂」,即使是基層出身的孩子,也享受到歡樂的童年。想來,較諸今日不斷要上各類「目標為本」學前班及playgroup的小朋友,自己的童年可能要開心和輕鬆得多。
#童年回憶 #女校男生 #聖羅撒學校 #龍先生講故 #就係香港編輯部
豆標為什麼叫豆標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八卦
#幸福讀書會 #週二 #綠豆爸粉圓媽導讀 #依戀效應
2020.5.5
第一部:什麼是「依戀」?
1.老虎來了:依戀模式的源頭
讀書會導讀:https://youtu.be/vVV11RVkHWQ
▶️這些嬰兒叫喚、哭喊、望著門口尋找媽媽的行為讓他印象深刻,他稱之為『探尋行為』。他認為人類與動物都有這些行為。如果小貓或小狗看見某個可怕的人走進房間,會怎麼做?牠們會立刻跑回媽媽身邊尋求安全感。
▶️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種之中,人類嬰兒需要照顧的時間最長。如果你在七或八歲前沒有人照顧你,算了吧,你早就死了。
▶️這依戀系統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為嬰兒與照顧者創造親密的身體接觸,並且維持下去。
▶️鮑比提出了一個概念,他認為有一套演化系統稱為依戀系統。這依戀系統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為嬰兒與照顧者創造親密的身體接觸,並且維持下去。
・・・
昨晚我們第一次共讀《依戀效應》,這本書是綠豆爸閱讀多本依戀、依附書籍當中,覺得最淺顯易懂、也最引人入勝的一本書,因此推薦和分享給大家。
昨晚的讀書會,我們談到了依戀理論最早的創始人:約翰・鮑比,也談到哈利・哈洛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我們知道,人類是幼稚期(需要成人照顧)最長的物種,這也是阿德勒認為人類需要有 #社會情懷 的立論基礎。
透過幼年的生命經驗,在我們每個人的潛意識當中,形塑出我們認為「我是⋯⋯、他人是⋯⋯、世界是⋯⋯」的生命風格,而從依戀理論中,就更能看到每個個體獨一無二的生命風格面貌。
去年在練習阿德勒心理學派的 #早年回憶 時,我也同時接觸到 #依戀理論,讓我深深地著迷於其中。
依戀理論和阿德勒學派有相同的觀點,也都認為人是無法「分類」的。
疑?你是否會想說,依戀理論不就分成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混亂型四類嗎?怎麼又說人是無法分類的呢?
這就要運用到一些「數學概念」了(補充推薦 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賴以威 (I-Wei Lai) 老師要開YouTube頻道囉,快去訂閱)。
在下週的讀書會當中,我們將會以「逃避程度」和「焦慮程度」畫出兩條座標軸線(X、Y軸),到這裡,你是否又想逃避、又感到焦慮了呢?
每個人,會在不同的人和情境當中,呈現出不同的「逃避程度」和「焦慮程度」,例如在老闆面前,可能逃避程度是高的、焦慮程度是低的;而在孩子面前,可能逃避程度是低的、焦慮程度是高的。
因此依戀理論並不是告訴我們「固定式的絕對值」,也就是我們「就是」安全型、焦慮型、逃避型、混亂型其中一類。
而是「移動式的相對值」,並且透過練習,得以改變自己的依戀模式。